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导轨对的盖体以及导轨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85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导轨对的盖体以及导轨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要求的包括盖体的导轨对以及如权利要求7的前序部分要求的用于导轨对的盖体。



背景技术:

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导轨的盖体从现有技术中公知,其中盖体防止异物进入轨道并确保轨道的锋利边缘的遮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改进的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导轨对的盖体,以及包括这样的盖体的改进的导轨对。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中规定的关于导轨对的特征并且通过权利要求10中公开的关于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导轨对的盖体的特征实现。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构成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关于包括至少一个底部导轨和相对于底部导轨纵向可移动的一个顶部导轨的导轨对,根据本发明的目的由于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在导轨对内部的加强元件实现。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还通过用于纵向可调节车辆座椅的轨道的盖体实现,其中盖体包括盖体元件和集成的加强元件,该加强元件配置为特别地用于加强各导轨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盖体元件能够放置在导轨对的至少一个端部上,所述盖体元件在内部具有加强元件,该加强元件能够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在导轨对的内部中。

由本发明实现的优点特别是通过横向于纵向方向布置在导轨对的内部中的加强元件,特别是通过具有这样的集成的加强元件的盖体,导轨(例如顶部导轨)的回弹在预定的纵向调节位置被最小化,其中顶部导轨的变形以及所导致的底部导轨的侧边之间与顶部导轨之间的间隙得以减小。由于间隙减小,因此在预定的纵向调整位置不需要较大的位移力以便能够使顶部导轨相对于底部导轨位移。此外,顶部导轨可以具有较小的尺寸,特别是减小的材料厚度。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强元件配置为带槽金属板。

进一步的改进提供将加强元件配置为张紧杆或压缩杆。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导轨轮廓一起弹跳时,加强元件由于安全带张紧或事故而受到压缩或拉伸负载的影响,以使得导轨轮廓的侧边受到较小负载的影响,因此导轨轮廓之间的间隙保持不变或仅稍微改变。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强元件包括杆形支撑构件,至少两个端部从该杆形支撑构件垂直突伸。在加强元件的插入状态中,端部接合在顶部导轨的凹部中且加强所述顶部导轨。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至少四个集成的成形部分从杆形支撑构件垂直突伸。在加强元件的插入状态下,集成的成形部分中的两个(特别是外部的两个)接合在顶部导轨的凹部中,集成的成形部分中的另外两个(特别是内部的两个)横向支撑顶部导轨的侧边。因此,加强元件允许顶部导轨在横向方向上的加强以及同时允许顶部导轨的侧边的横向支撑。

在盖体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盖体元件为t形构造。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导轨对的端部能被几乎完全覆盖,以使得至少避免异物和污垢颗粒的进入。

在盖体的一个改进中,盖体元件和加强元件布置在顶部导轨上,且通过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保持在顶部导轨上。在这种情况下,盖体元件和加强元件布置在顶部导轨上,从而使得顶部导轨在横向方向被加强,且同时允许顶部导轨的纵向移动。

盖体的一个可能实施方式提供将加强元件布置在盖体元件的内表面上。例如,加强元件配置在盖体元件的基部的内表面,以从其上面向内突出到导轨内部并且接合在顶部导轨中。加强元件的该位置允许相对于在纵向调节期间的负载的机械强度。

盖体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提供加强元件支撑顶部导轨的侧边且可选择地在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包围顶部导轨的侧边。此外,加强元件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突伸用于固定侧边的集成的成形部分。因此,侧边在横向方向上以简单方式被支撑。特别地,顶部导轨的侧边可以相对于顶部导轨和底部导轨的变形和压缩被支撑。

在盖体的可能实施方式中,盖体元件和加强元件通过形状配合、材料粘合和/或力配合连接在一起。以相对简单且成本有效的方式,加强元件可以追加地形成在传统的盖体上。可选地,盖体元件和加强元件由模制部件构成,因此配置成一整体。例如,模制部件以注射成型方法制造。

此外加强元件可以由金属制成。盖体元件可以由塑料制成。

包括这样的盖体的导轨对能够特别是以简单的方式安装在车体上。此外,通过导轨在横向方向上的变形借助于盖体而减少,至少导轨的使用寿命可以增加。

在导轨对的改进中,盖体通过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至少布置在顶部导轨上。可选地或附加地,顶部导轨包括与盖体的加强元件相对应的至少一个凹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作用在横向方向上的相对于机械负载的纵向位移期间,顶部导轨被加强和稳定。附加地,顶部导轨相对于底部导轨的纵向移动被允许而不受限制。

特别地,盖体可以通过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布置在导轨中的一个的前表面上。例如盖体元件能够放置在顶部导轨的端部的前表面上,且在外表面上包围所述顶部导轨。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包括至少一个导轨对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导轨对的正视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具有盖体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导轨对的正视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没有盖体元件的图3中所示的盖体的正视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导轨对的正视图,其中加强元件的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布置在顶部导轨上,

图6示意性地示出导轨对的正视图,其中加强元件的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布置在顶部导轨上,

图7示意性地示出盖体元件和加强元件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的分解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加强元件可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以及

图9示意性地示出加强元件和顶部导轨的分解图。

在所有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提供彼此对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包括至少一个导轨对3的车辆座椅1的一个可能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座椅1在车辆中的布置使用下文使用的坐标系来限定,该坐标系包括分配给车辆的垂直方向的垂直轴z,分配给车辆纵向的纵向轴x和分配给车辆横向的横向轴y。

导轨对3配置成用于车辆座椅1的纵向移动,且包括底部导轨5和相对于底部导轨5在纵向方向上可移动的顶部导轨7,该底部导轨布置在车辆座椅1上。

在这种情况下,底部导轨5布置成在车辆结构上(例如在车辆地板上)固定到车辆上,并且在纵向方向上的预定区域中具有承载顶部导轨7的承载元件9。

承载元件9是例如包括多个滚珠的滚珠保持架,并且该滚珠保持架借助于滚珠支撑顶部导轨7并且确保纵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顶部导轨7仅仅在承载元件9的区域中被支撑。在例如车辆座椅1位于纵向方向上的前端位置的纵向调节位置,顶部导轨7的后端7.1布置在承载元件9的区域中,其中顶部导轨7的前端7.2距承载元件9具有限定的间隔。因此,沿着该间隔,顶部导轨7未被承载元件9支撑。

图2示出导轨对3的正视图,该导轨对包括底部导轨5、顶部导轨7和承载元件9。

底部导轨5包括四个滚珠保持架,或者也称为滚子保持架,该滚珠保持架被配置成承载元件9,因此顶部导轨7通过该承载元件以纵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在四个轨道或支撑件上。

底部导轨5和顶部导轨7用其基本上u形形状的轮廓、用向内和/或向外弯曲的纵向端5.1、7.3彼此互相包围,该纵向端具有布置成彼此基本平行的相对的、垂直侧边5.2、7.4。

侧边5.2、7.4在组装之前具有相反方向的角度布置,即,轮廓以这样的角度成形,使得侧边5.2、7.4彼此不平行地布置。在组装期间,纵向端部5.1、7.3被推出与承载元件9的滚珠的接触区域,使得侧边5.2、7.4彼此平行取向。因此,通过纵向端部5.1、7.3在承载元件9上的限定的预张紧来设定顶部轨道7的位移力。

在与承载元件9有很大距离的不利的纵向调节位置中,顶部导轨7的轮廓可以向外弯曲,并且底部导轨5的轮廓可以向内弯曲。因此,这可能导致垂直侧边5.2、7.4的区域中的间隙的最小化。这特别是发生在车辆座椅1具有长的位移路径或移动路径的情况下,并且同时短的滚珠保持架可能导致不期望的噪音,即所谓的接触。

在碰撞的情况下,顶部导轨7在垂直方向上被向上拉,在所谓的安全带张紧的情况下,通常会发生这样的变形行为:侧边7.4向内受力。

图3示出具有盖体1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轨对3的正视图。盖体11布置并放置在导轨对3的前表面上。特别地,盖体11布置在顶部导轨7上,特别是在顶部轨道7的端部7.1上。

盖体11以部分透视的方式并且以非常简化的方式示出,其中所述盖体特别地配置成一整体。盖体11包括盖体元件11.1,该盖体元件设置成防止异物(例如污物颗粒)进入顶部导轨7中并部分地进入底部导轨5中。

盖体元件11.1是基本上t形构造,以使得顶部导轨7几乎被完全覆盖。盖体元件11.1通过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布置在顶部轨道7上。例如,盖体元件11.1能够借助于顶部轨道7上的闩锁连接来布置,从而使得在顶部导轨7相对于底部导轨5的移动的情况下,闩锁连接不会损伤。

为了避免侧边7.4在图2中描述的压缩以及导轨7和/或5的侧边7.4和5.2之间的间隙g的减小,并且在运动的情况下抵消不期望的噪音发生,车辆座椅1的盖体11具有集成的加强元件11.2,该加强元件配置成用于加强顶部轨道7并且突出到轨道导轨3的内部中。加强元件11.2配置为张紧杆或压缩杆。此外,加强元件11.2布置在导轨对3的内部横向于纵向方向x。

盖体元件11.1从外侧放置到顶部导轨7的前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盖体元件11.1用突伸边缘r至少部分地突伸到顶部导轨7中(如图7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盖体元件11.1的边缘r能够在不同的距离处突出到顶部导轨7中。例如,盖体元件11.1的下部边缘r或基部突出到顶部导轨7的轨道基部下方,比盖体元件11.1的上边缘或侧边缘r更靠内部。在基部区域中,盖体元件11.1以未详细示出的方式具有用于集成的加强元件11.2的接收件,该加强元件通过形状配合、材料粘合和/或力配合保持在这些接收件中。可选地,加强元件11.2和盖体元件11.1可以是模制部件,其中加强元件11.2在盖体元件11.1的基部的内表面上成形,特别是成形以突出。特别地,加强元件11.2和盖体元件11.1可以配置为一件式注射成型部件。

加强元件11.2例如配置为由金属材料制成并随后插入到盖体元件11.1中的插入件。为此,盖体元件11.1例如具有与插入件对应的插入部。也可能的是,插入件包括闩锁元件,该闩锁元件闩锁到与该闩锁元件对应的盖体元件11.1上的闩锁孔中,并允许加强元件11.2紧固在盖体元件11.1上。在这种情况下,盖体11是多件结构。

为了抵消由于碰撞引起的加强元件11.2的位移,特别是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用于加强元件11.2的插入部或闩锁元件配置为使得确保该插入部或闩锁元件位置固定。例如,在垂直方向上,闩锁元件具有多个闩锁钩,当加强元件11.2布置时,该闩锁钩闩锁到盖体元件11.1的闩锁孔中并将加强元件11.2保持在预定位置。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配置成金属部件的加强元件11.2在原始成形期间已经例如以注射成型方法集成地形成在盖体元件11.1上,特别是用于制造盖体元件11.1的塑料在加强元件11.2周围注射成型,其中盖体11因此配置为一整体。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由于顶部导轨7的高强度材料,顶部导轨7的轮廓的弹簧力较小,从而使得不需要配置为金属部分的加强元件11.2。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盖体11布置在顶部导轨7上,其中负载能够由配置为塑料盖的盖体11完全吸收。

图4示出没有盖体元件11.1的图3所示的盖体11的正视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元件11.2被布置在顶部导轨7的相应端部7.1、7.2的未示出的凹部中。为此,加强元件11.2具有沿横向方向y延伸的支撑构件11.3,该支撑构件在其端部11.3.1、11.3.2包括与顶部导轨7的凹部对应并且基本上从支撑构件11.3突出的至少两个集成的成形部分11.4或支撑元件。集成的成形部分11.4例如配置为销形或肋状或柱形。在这种情况下,凹部和/或集成的成形部分11.4从外表面支撑顶部导轨7的侧边7.4。

由于张紧力施加在支撑构件11.3上,因此加强元件11.2配置为张紧元件,特别是张紧杆或支架,且加固或稳定顶部导轨7,特别是端部7.1、7.2,从而使得集成的成形部分11.4特别地抵消在横向方向上向外作用的力。侧边7.4上的向外作用的力例如通过导轨在垂直方向上的压缩(从上方到顶部导轨7的力或压力)来产生。可选地,加强元件11.2可以配置为压缩杆。

图5示出导轨对3的前视图,其中加强元件11.2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布置在顶部导轨7上。

与图3和图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加强元件11.2在内表面上支撑侧边7.4。为此,凹部和/或集成的成形部分11.4具有相对于彼此的较小间隔。

由于侧边7.4的内表面的支撑,例如在碰撞的情况下,压缩力通过集成的成形部分11.4施加在支撑构件11.3上,以使得加强元件11.2配置为压缩元件。借助于加强元件11.2在顶部导轨7的凹部中的接合,所述顶部导轨(特别是顶部导轨7的端部7.1、7.2)被加强或稳定,从而使得加强元件11.2的集成的成形部分11.4特别地抵消在横向方向上向内作用的力。例如,向内作用的力是产生在垂直方向上拉伸轨道的剥离力(=所谓的剥离强度载荷),其中力将顶部轨道7向上拉。

图6示出导轨对3的正视图,其中示出布置在顶部导轨7上的加强元件11.2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与图3至图5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元件11.2在从内表面和外表面支撑顶部导轨7的侧边7.4。为此,加强元件11.2包括四个集成的成形部分11.4,该成形部分接合在与其对应的顶部导轨7的凹部。在这种情况下,顶部导轨7中的外凹部布置在侧边7.4与纵向端部7.3之间的弯曲区域中。四个集成的成形部分11.4以预定的长度突出到顶部导轨7中。因此,顶部导轨7的回弹不仅可以在各个端部7.1、7.2处减小,而且可以在顶部导轨7内减小。

图7示意性地示出在两个不同实施方式中的具有朝内的边缘r和加强元件11.2的盖体11的分解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元件11.2的集成的成形部分11.4配置成具有不同长度。特别地,接合在顶部导轨7的凹部中的外部集成的成形部分11.4配置成比横向支撑顶部导轨7的侧边的7.4的内部集成的成形部分11.4更短。

图8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加强元件11.2'的特别简单的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加强元件11.2'配置成具有至少两个槽12.1的开槽成形件12。

开槽的成形件12例如由金属制成。可选地,其可以由塑料形成,特别是由纤维增强塑料形成。

图9示意性地示出可选的加强元件11.2'和相关联且相应配置的顶部导轨7'的分解图。为了接收可选的加强元件11.2',顶部导轨7'具有结合在前表面上的接收槽7.5,成形件12的槽12.1能够插入该接收槽中。换句话说,成形件12用槽12.1接合在顶部导轨7'的接收槽7.5中。

然后将前表面上的盖体11放置于保持在顶部导轨7'上的成形件12上,其中盖体和成形件通过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例如通过摩擦连接或力配合或闩锁连接而连接在一起。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座椅

3导轨对

5底部导轨

5.1纵向端部

5.2侧边

7顶部导轨

7'可选的顶部导轨

7.1后端部

7.2前端部

7.3纵向端部

7.4侧边

7.5接收槽

9承载元件

11盖体

11.1盖体元件

11.2加强元件

11.2'可选加强元件

11.3支撑构件

11.3.1(支撑构件的)端部

11.3.2(支撑构件的)端部

11.4集成的成形部分

12成形件

12.1槽

g间隙

r边缘

x纵向轴

x纵向方向

y横向轴

z垂直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