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物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146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乘坐物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在后碰撞时实现降低对乘客负荷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当汽车等乘坐物的后部被追尾或在倒车行驶时受到碰撞等,即后碰撞时,乘客的颈部(脖子)可能会受到巨大的负荷。一般来说,受到这样的负荷的主要原因是相对就座乘客的胸部,由于仅头部急剧向后方移动,颈部被过度弯曲拉伸。即,后碰撞时,就座乘客的头部由于惯性力急剧后倾,颈部就产生了负荷。

因此,对于现在的汽车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为了保护乘客的头部或颈部不受由于后碰撞导致的冲击,减少对颈部的负荷,在座椅靠背(就座部)上方设置从后方支持乘客头部的头枕。

但是,仅凭固定设置的头枕,后碰撞时,很难防止头部急剧向后方移动。即后碰撞时,如果不迅速减小乘客的头部与头枕之间的间隔来支持头部,头部将急剧向后方移动,可能无法充分减轻施加于颈部的负荷。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后碰撞时乘客的负重向后方移动,使头枕向前方可动,从而支持乘客的头部并控制对颈部负荷的技术,即调节保护头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进一步地,提出了在包括具有侧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支持座椅靠背衬垫的座椅靠背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在侧部框架之间设置可动的连接部件,设置受压部件,后碰撞时,乘客受到巨大冲击时,通过连接部件旋转,使受压部件向后方移动,使乘客向座椅靠背侧,即后方陷入,使头部接近头枕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414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0235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是在后碰撞时,由于惯性力乘客向后方移动时,设置在座椅后方的可动板上产生负荷,与该可动板向后方的移动联动,头枕向前方移动,缓和对乘客的负荷。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是后碰撞时,乘客向后方移动,此时的负荷通过可动板接受,与该可动板向后方移动时联动,使头枕向前方移动。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是,在座椅的侧部框架上通过连接部件设置受压部件,后碰撞时,接受乘客的负荷使受压部件向后方大量移动。这种构成,头枕不向前方移动,乘客包括腰部在内的上半身陷入座椅靠背,通过使头枕和座椅靠背同时分别支持头部和脊背可以防止头部急剧向后方移动,减轻对颈部的负担。

这样,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受到后碰撞时,具有通过乘客的脊背向后方陷入,头枕从后方支持头部或颈部的结构的乘坐物用座椅。这些具有通过使乘客的脊背部分向后陷入,使乘客头部容易与头枕抵接,防止头部急剧向后方移动的优点。

受到后碰撞时,如果可以使乘客的上半身整体后倾,即使其保持头部、颈部、躯干部的相对位置后倾,头部就不单独向后方移动。结果,虽然可以控制对颈部的负荷,但是上述技术中,通过座椅靠背控制乘客的躯干部向后方移动。因此,相对头部的后方移动量,由于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被控制了,所以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头部与颈部的连结位置的角度发生变化,有可能对颈部产生负担。

此外,如专利文献1,在头枕移动使乘客的头部与其抵接的技术中,由于头枕与受压部件联动,因此需要另外设置头枕的移动机构,不仅结构复杂,成本增加,还存在座椅整体重量增加这一不足。并且,由于座椅靠背框架上需要用于移动头枕的可动部分,所以存在刚度下降的不足。

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存在用于在侧部框架上安装受压部件的机构复杂,安装受压部件的必要配件数量多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后碰撞时可以有效减轻对乘客的负担的乘坐物用座椅中,提供一种通过控制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乘客的头部的角度变化,可以降低颈部负担的乘坐物用座椅。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构成的轻量、且价格便宜的乘坐物用座椅。

上述问题根据后碰撞时,使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大于乘客躯干部下方的后方移动量,同时设置有使躯干部上方陷入座椅靠背的降低颈部负担装置来解决。

由此,后碰撞时,乘客向后方移动时,乘客的躯干部上方可以陷入座椅靠背侧,可以进一步地确保躯干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结果,关于连结头顶部到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连结线、和连结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到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连结线所形成的角度,可以控制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的角度变化,可以减轻对颈部的负担。

此时,如本发明,优选所述降低颈部负担装置,使所述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移动到比连结线更后方的位置,该连结线是连结所述乘客的头部与所述颈部的连结点与腰部的线。

由此,更可以确保乘客躯干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结果,关于连结头顶部到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连结线、和连结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到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连结线所形成的角度,可以控制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的角度变化,可以进一步减轻对颈部的负担。

另外,此时,如本发明,优选所述降低颈部负担装置,由控制所述躯干部下方向后方移动的移动量控制部件构成。

这样,通过设置阻止乘客向后方移动的移动量控制部件,引导乘客的后倾动作。结果,由于躯干部上方的后方移动量变大,提高了降低颈部负担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本发明,优选所述降低颈部负担装置,使所述躯干部上方的后方移动量大于所述躯干部中央的后方移动量。

由此,由于可以确保乘客的躯干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因此可以控制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角度变化,可以进一步减轻对颈部的负担。

此外,如本发明,优选包括至少包含位于两侧的侧部、设置于上方的上部、设置于下方的下部的座椅靠背框架;设置于该座椅靠背框架上方的头枕。所述下部具有架设在所述侧部的下部框架、固定在该下部框架且与所述侧部间隔指定距离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所述降低颈部负担装置。该降低颈部负担装置,由设置在所述腰部的后方位置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构成。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与所述下部框架的上方及下方相连且被固定、凸出地被设置在所述下部框架的更前方。

这样,下部框架,即相当于乘客腰部的位置,通过设置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后碰撞时,乘客上半身向后方移动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阻止腰部,腰部对于座椅靠背的陷入变小。根据这种结构控制腰部的后方移动,进一步地,由于躯干部上方(相当于肩的部分)向后方移动,因此可以控制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的头部与颈部的连结位置的角度变化。结果,可以降低对颈部的负荷。

因此,不需使用使头枕移动的机构、使乘客上半身陷入的机构等复杂的机构,仅通过在座椅下方设置结构简单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后碰撞时就可以有效控制对乘客颈部等的负荷。

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没有设置复杂的机构,只是具有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结构即可。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实现用较少的配件数量降低后碰撞时对乘客产生的负荷。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轻量的乘坐物用座椅。

此外,可以是通过下部框架的上方及下方支持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可以更坚固地接合,即使是由于乘客的后方移动产生过大的负荷的情况下,也可充分承受该负荷的乘坐物用座椅。

进一步地,如本发明,优选作为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所述移动量控制部件,由中空体构成。

这样,由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由中空体构成,不与构成座椅框架的其他部件接触,变为节省空间性能高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另外,由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由中空体构成,重量的增加得到了控制,可以设计得更轻量。

另外,如本发明,优选作为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所述移动量控制部件,在乘客脊椎对应的位置附近设置有逃逸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相当于乘客脊椎(脊柱)的部分,不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抵接。因此,后碰撞时,即使是乘客的腰部剧烈地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对乘客的脊椎的负荷也比较小。

进一步地,如本发明,优选作为所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所述移动量控制部件,进一步地包括设置在上方的上方面、设置在下方的下方面。至少在所述上方面或所述下方面其中之一的面上设置有吸收冲击部。

这样,例如通过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左右方向形成槽状的吸收冲击部,后碰撞时,发生超出设定的冲击,乘客碰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上时,吸收冲击部通过其槽状部分变形来吸收负荷。这样,通过具有吸收冲击部的构成,可以有效吸收后碰撞时过大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该乘坐物用座椅在后碰撞时,由于乘客的躯干部上方陷入座椅靠背侧,因此可以确保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由此,由于可以控制乘客的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角度变化,所以可以减轻乘客颈部产生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该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可以进一步确保乘客的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所以可以减轻后碰撞时对颈部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该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后碰撞时引导乘客后倾动作,因此可以进一步控制对颈部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该乘坐物用座椅确保乘客的躯干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后方移动量,减轻对颈部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后碰撞时,使乘客包括头部在内的上半身整体向后方倾倒的乘坐物用座椅。另外,可以提供一种受到后碰撞时,不需使用复杂的机构,通过简单的构成可以控制颈部发生的负荷的乘坐物用座椅。另外,是构成简单且轻量的乘坐物用座椅。进一步地,可以提供一种牢固地固定了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由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是由中空体构成,因此是更轻量的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由于乘客的脊椎不抵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所以即使是乘客的腰部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也不承受乘客的脊椎产生的负荷,上半身整体可以后倾。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具有吸收冲击部件,如果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一部分上形成易变形的部分,乘客的腰部剧烈地向后方移动时,吸收冲击部发生变形。由此,可以吸收缓解乘客向后方移动时的冲击。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简单结构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阻碍腰部陷入,由于使上半身变得容易整体向后方倾倒,所以乘客的身体在保持就座姿势的状态下向后方倾倒,进一步地头部抵接头枕。因此,不需设置使头枕向前方移动的机构、使乘客的身体向后方陷入的机构等复杂的机构,就可以提供一种更轻量且价格便宜的乘坐物用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座椅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的简要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的简要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涉及的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图11是现有技术的关于乘客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于乘客的动作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S 乘坐物用座椅

S1 座椅靠背

S2 就座部

S3 头枕

F 座椅框架

1 座椅靠背框架

2 就座框架

1a、2a、3a 缓冲垫(衬垫材料)

1b、2b、3b 表皮材料

11 倾斜机构

11a 倾斜轴

15 侧部框架(侧部)

16 上部框架(上部)

16a 侧面部

17 下部框架(下部)

17a 延长部

17b 中间部

18 支柱支持部

19 头枕支柱

20 姿势保持部件

21、22 线(连结部件)

25、26、27、28 阻碍腰部进入部件(降低颈部负担装置、下部)

25a、26a、27a、28a 上方面

25b、26b、27b、28b 下方面

25c、26c、27c、28c 前方面

25d、26d、27d、28d 角部

25e 上方接合面

25f 下方接合面

26g 后方面

26h 缘端

26i 后方接合面

28j 吸收冲击部

37、38 轴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还有,下面说明的部件、配置等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宗旨进行各种改变。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乘坐物是指汽车、火车等具有车轮的地面行驶用乘坐物,和在地面之外移动的飞机或船舶等可以安装座椅的移动用乘坐物。

图1至图10表示的是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图2至图5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图2是座椅框架的简要立体图,图3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图4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的简要立体图,图5是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图6至图8涉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图6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简要立体图,图7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的简要立体图,图8是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图9涉及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图10涉及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例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S由座椅靠背S1(背部)、就座部S2和头枕S3构成。座椅靠背S1(背部)及就座部S2是在座椅框架F上装载缓冲垫1a、2a,覆盖表皮材料1b、2b。因此,后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也是装载缓冲垫1a,覆盖表皮材料1b的结构。另外,头枕S3是由在头枕支柱19上配备缓冲材料3a,覆盖表皮材料3b而形成的。

如图2所示,乘坐物用座椅S的座椅框架F,由构成座椅靠背S1的座椅靠背框架1、构成就座部S2的就座框架2构成。

如上所述,在就座框架2装载缓冲垫2a,从缓冲垫2a上面覆盖表皮材料2b,成为从下部支持乘客的结构。就座框架2在脚部被支持,在该脚部,安装未图示的内部导轨,在与设置在车体地板的外部导轨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上可调整位置的滑动方式组装。此外,就座框架2的后端部通过倾斜机构11与座椅靠背框架1连结。

座椅靠背S1是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框架1装载缓冲垫1a,从缓冲垫1a上面覆盖表皮材料1b,从后方支持乘客的脊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为大致矩形的框体,包括侧部、上部和下部。

侧部由于构成座椅靠背的宽度,所以具有在左右方向间隔配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部框架15。而且,连接该侧部框架15的上端部侧的上部框架16从侧部向上方伸出,构成上部。

此外,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部,由下部框架17连结侧部框架15的下端部侧而形成。下部框架17具有连结于侧部框架15的下侧并向下方延长的延长部17a和连结两侧的中间部17b。

此外,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框架1虽然分别由侧部框架15、上部框架16和下部框架17构成,但也可以由一体的管框架,一体的板状框架等构成。

倾斜机构11至少包括沿着倾斜机构11的旋转轴的倾斜轴11a,倾斜轴11a从设置在下部框架17的延长部17a上的孔(未图示)穿出座椅框架F的侧部,被嵌入地设置。

并且,在下部框架17上,相当于乘客腰部后方位置的部分向腰部侧凸出,即向着座椅框架F的前方侧凸出设置有作为降低颈部负担装置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与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固定接合,或者成为一体地形成,并被设计成中空的筒状或者棱柱状。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中空的内部,由于倾斜轴11a贯穿地设置,所以不会发生倾斜轴11a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抵接而阻碍倾斜轴11a旋转的情况。

这样,优选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1下方的倾斜机构11,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凸出设置在倾斜机构11的旋转轴的更前方。

这样,通过在倾斜机构11的旋转轴,即相当于倾斜轴11a的位置的更前方设置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乘客向后方移动时,乘客的腰部更早地抵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结果,可以使乘客的头部更早地抵接头枕S3。

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上设置有衬垫材料(缓冲垫1a),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隔着缓冲垫1a及表皮材料1b被设置在相当于乘客腰部的位置。这样向前方突出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通过缓冲垫1a及表皮材料1b,阻止乘客的腰部陷入座椅靠背S1的动作。结果,后碰撞时使乘客上半身整体向后方倾倒,可以防止仅头部急剧向后方移动。因此,仅凭设置上述结构简单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后碰撞时就可以控制对乘客颈部的负荷。

如图2所示,上部框架16是大致U字形的部件,上部框架16的侧面部16a与侧部框架15的侧板有一部分重叠,该重叠部在侧部框架15上固定接合。

另外,在构成上部的上部框架16的上方设置有头枕S3。头枕S3如前所述,在芯材(未图示)的外周部设置缓冲材料3a,在缓冲材料3a的外周覆盖表皮材料3b。在上部框架16上设置支柱支持部18。在该支柱支持部18上,通过引导部件(未图示)安装支持头枕S3的头枕支柱19(参照图1),从而安装头枕S3。

虽然本实施例中表示的是座椅靠背S1与头枕S3分开形成的例子,但座椅靠背S1与头枕S3一体形成的桶式座椅也可以。

构成座椅靠背框架1的一部分的作为侧部的侧部框架15如前所述在上下方向以指定的长度构成,在左右方向具有一定间隔相向地设置。而且,在座椅靠背框架1内(两侧的侧部框架15之间)座椅靠背框架1的内侧范围,设置有从后方支持缓冲垫1a的姿势保持部件20。

本实施例的姿势保持部件20是将树脂形成为板状的大致矩形的部件,在姿势保持部件20的背面侧的上部侧与下部侧,形成用于卡止线21、22的爪部(未图示)。

本实施例的姿势保持部件20被连结部件支持。即,作为连结部件的两根线21、22架设于两侧的侧部框架15之间,在姿势保持部件20的背面侧的上部侧和下部侧,通过形成于指定位置的爪部(未图示)与姿势保持部件20啮合,这样设置的两根线21、22在缓冲垫1a的背面支持姿势保持部件20。线21、22由具有弹性的钢线材形成。

如图2所示,卡止在本实施例的姿势保持部件20上的两根线21、22的两端部,通过设置在所述侧部框架15的轴支部37、38轴支。该轴支部37、38可旋转地轴支线21、22即可,可以使用公知的技术。并且,代替轴支部37、38,也可以在侧部框架15的侧板上形成孔,在该孔可旋转地插入线21、22的端部,实施固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架设在侧部框架15之间的部件,虽然以由板构成的姿势保持部件20及线21、22为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包括S弹簧、垫、腰椎支架机能的结构。

下面根据图3至图5,对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与下部框架17的接合方法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简要立体图,图4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图5是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呈中空的大致棱柱状,其侧面的一部分是切口。而且,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上方设置有上方面25a,下方设置有下方面25b,座椅框架F(座椅靠背框架1)的前方,即乘客的就座侧设置有前方面25c,与下部框架17接合。上方面25a及下方面25b分别包括与下部框架17接合的上方接合面25e、下方接合面25f。该上方接合面25e、下方接合面25f分别具有上方面25a的端部向下方弯曲、下方面25b的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形状。

此外,由上方面25a与前方面25c形成的角部25d,优选形成向上方凸出的平滑的凸出曲线(圆弧状)时,可以引导乘客后倾。由于该角部25d是后碰撞时使乘客腰部不向后方陷入的阻止部分,所以优选圆弧的半径设置得较大时,可以更确实地引导乘客后倾。

如图4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在座椅靠背框架1的前方,即向着乘客就座侧凸出,与下部框架17接合。此时,倾斜轴11a被设置为贯穿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内部,被设置在倾斜轴11a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不抵接的位置。因此,倾斜轴11a旋转时,其动作不被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阻碍,不会有损倾斜机能。

此外,如本第一实施例,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包括与下部框架17重叠接合的上方面接合25e、下方接合面25f,特别优选上方面接合25e与下部框架17上端接合,下方接合面25f与下部框架17下端接合。

这样,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上形成接合面,通过在这两个接合面上重叠接合下部框架17的端部,提高面接合的强度。通过该结构,特别是对于来自上方向的负荷,由于不仅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下部框架17的上端部更可以承受负荷,因此可以成为具备更坚固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乘坐物用座椅S。

关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安装顺序,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先与下部框架17接合成为一体的部件后,将倾斜轴11a插通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中空部分,组装到座椅框架F。另外也可以通过倾斜机构11连结座椅靠背框架1与就座框架2,组装座椅框架F后,从座椅框架F的前方将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嵌入下部框架17进行接合。

另外,如果是在中间部17b的大致中央部设置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结构的话,由于可以使用一定大小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所以可以对应各种大小的座椅靠背框架1,可广泛应用。即,即使是各种大小的座椅靠背框架1,只要是可以支持乘客腰部的大小、配置,只形成一种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即可。

如图3及图4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由中空的棱柱构成,进一步地其侧面的一部分呈切口状,剖面呈歪的大致コ字形形成。座椅靠背框架1的下部框架17被嵌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内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与下部框架17通过面接合进行固定接合。而且,虽然图5至图7表示的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侧面呈歪的大致コ字形形成的例子,但是只要是与下部框架17接合,且不与倾斜轴11a等其他构成部件接触的形状,仅由上方面25a构成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也可以。进一步地,侧面呈矩形、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地形成也可以。

这样呈中空形状,不仅是控制乘客的腰部进入,特别是侧面碰撞时侧方受到的负荷使侧部框架15和延长部17a、17a向内侧方向变形时,左右方向的延长部17a、17a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侧方的端部抵接。在此,由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是大致コ字形剖面形状,因此与仅由上方面25a构成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相比,构造上左右方向的强度较高。因此,侧面碰撞时,对于左右方向的作用应力变形抵抗较大,可以防止座椅框架F变形。

另外,如图5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至少包括设置在前方的前方面25c,优选该前方面25c的下方在比前方面25c的上方更前方凸出地设置。即,优选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前方面25c在比角部25d的位置(图中的A线)更前方凸出地形成。这样,通过使前方面25c的下方成为向前方倾倒的结构,前方面25c与不倾斜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相比,后碰撞时,乘客的身体变得更容易向后方倾倒。结果,乘客的头部与头枕抵接前所需时间变短,可以减小对乘客颈部产生的负荷。

进一步地,优选包括设置在侧部框架15(侧部部件)之间保持乘客的姿势的姿势保持部件20,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在比姿势保持部件20的前端更前方凸出地设置。即优选上方面25a在比位于姿势保持部件20的最前方侧的前端(图中的B线)更前方伸出形成。这样,在比用于支持乘客身体(脊背)的姿势保持部件20更前方,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突出形成,与乘客的脊背陷入姿势保持部件20相比,乘客腰部可以更早抵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结果,后碰撞时乘客的后倾变早,可以减小对颈部的负荷。

通过成为这种结构,乘客的腰部发生陷入动作时,乘客身体(腰部上方,躯干部的上部)的后方移动量增加,使上半身后倾,可以引导颈部及头部与上体联动移动。

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由指定厚度的板材构成的金属所形成,此时使用的金属具有可以承受后碰撞时的负荷的强度、硬度。另外,只要是在下部框架17上可以适宜地固定接合的,从乘坐物后方侧施加冲击时具有大于乘客产生的负荷的刚度的材料,即只要是具备承受后碰撞时的负荷的强度的材料,当然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此外,通过适当选定板厚、材质等可以调整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强度。例如,通过加厚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板厚,后碰撞时,即使是乘客的腰部剧烈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充分强度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也可以防止腰部的陷入。

如图3及图5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在座椅框架F的前方有前方面25c,上侧有上方面25a,下侧有下方面25b,该上方面25a及下方面25b被设置为与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接合。此时,上方面25a、下方面25b分别使上方接合面25e、下方接合面25f与中间部17b在座椅框架F的前方弯曲折叠的部分重叠地固定接合。作为固定接合的方式列举焊接、铆钉固定、螺栓固定、或者点焊等。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中,上方接合面25e及下方接合面25f是折叠弯曲了上方面25a及下方面25b的端部的形状,且上方接合面25e及下方接合面25f分别成为与中间部17b的上方端部及下方端部重叠的形状,但是不需将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上方面25a及下方面25b的端部弄成折叠弯曲的形状,也可以在中间部17b的表面直接接合上方面25a及下方面25b的端部或者边缘。

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沿着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的长度方向,上方接合面25e、下方接合面25f分别与中间部17b的上方及下方相连且通过焊接被接合,焊接部在接合部分被接合。另外,优选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左右方向的尺寸,调节为左右的端部都可以与侧部框架15(更详细一点,下部框架17的两侧的延长部17a、17a)间隔指定距离设置的长度。如果是这种结构的话,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与下部框架17的两侧的延长部17a、17a之间可以设置传动装置(倾斜电机)等部件。

对在距离左右的延长部17a、17a的内侧不远的位置设置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座椅靠背框架1中,受到后碰撞时,虽然乘客的腰部向后方移动,但是被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阻止。而且,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与下部框架17的延长部17a、17a相连设置的情况下,来自乘客的冲击通过延长部17a传达给侧部框架15。结果,座椅靠背框架1后倾,由于座椅靠背框架1上方的头枕S3上与乘客头部抵接前的距离变长,因此无法控制仅是头部的急剧后方移动。

另一方面,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在距离左右的延长部17a、17a的内侧不远的位置设置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后碰撞时,即使是乘客的腰部急剧向后方移动,该冲击传导到侧部框架15的程度也较低。因此,可以防止座椅靠背框架1后倾,可以使乘客的头部容易与头枕S3抵接,可以缓和对乘客颈部的负荷。

第二实施例

下面通过图6至图8对第二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与下部框架17的接合方法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6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简要立体图,图7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图8是侧部框架及阻碍腰部进入部件的说明图。

第二实施例设计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与后方面的一部分是切口的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不同,其特征是具有后方面26g。而且,由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构成及安装到下部框架17的方法以外的构成、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一样,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是呈中空的大致棱柱状形成的。而且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上方设置有上方面26a,下方设置有下方面26b,座椅框架F(座椅靠背框架1)的前方设置有前方面26c,后方设置有后方面26g,与下部框架17接合。

此时,与在切口部嵌入下部框架17而接合的第一实施例不同,第二实施例中,切断并取下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的一部分,将后方面26g的缘端(侧面侧的边)26h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中间部17b的切断面接合。

图7中,虽然表示的是接合缘端26h的一部分的情况,缘端26h的全部与中间部17b的切断面接合的情况下,为了使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不与倾斜轴11a抵接,变更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形状,或者中间部17b的形状,进行调整。另外,也可以变更下部框架17的形状。

此外,优选中间部17b向座椅框架F的前方折叠弯曲的部分、与上方面26a接合成一体时,后方接合面26i的接合强度变高。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上方面26a与前方面26c形成的角部26d,优选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平滑的凸出曲线(圆弧状)。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中,前方面26c在大致垂直方向形成面,虽然与下部框架17大致平行地形成,但是和第一实施例一样,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前方面26c也可是倾斜的结构。

如图7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向着座椅靠背框架1的前方凸出,与下部框架17接合。此时,倾斜轴11a被设置为贯穿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内部。即,被设置在倾斜轴11a不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抵接的位置。因此,倾斜轴11a旋转时,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不会阻碍其动作,不会有损倾斜机能。

关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安装顺序,首先,在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上,在其大致中央部为了嵌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只切除后方面26g嵌入的长度部分后,将其切断面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接合成为一体的部件。其次,使倾斜轴11a插通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中空部,进行座椅框架F的安装。此时,可以仅单独处理下部框架17安装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也可以预先将下部框架17的延长部17a固定在侧部框架15之后再安装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

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与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及后方面26g相连地安装。即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通过后方面26g的端部的后方接合面26i焊接接合在下部框架17上。另外,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也可以是左右方向的尺寸调整为左右的端部可以与下部框架17的两侧的延长部17a、17a均间隔设置的长度。

切断中间部17b时,由于通过变更、调整切断位置,可以使用一定大小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因此可以对应各种大小的座椅靠背框架1,可广泛应用。即,即使是各种大小的座椅靠背框架1,只要是可以支持乘客腰部的大小、配置,只形成一种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即可。

如图6及图8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形成为侧面是大致矩形形状,中空的棱柱形。而且如图7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后方面26g与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固定接合成为一体。此外,图6至图8中,虽然表示的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例子,但是只要是与下部框架17接合,且不与倾斜轴11a等其他构成部件接触的形状,侧面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

该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是由指定厚度的板材构成的金属形成,此时使用的金属具备承受后碰撞时的负荷的强度、硬度。此外,只要是在下部框架17上可以适宜地固定接合的、从乘坐物后方侧施加冲击时具有大于乘客产生的负荷的刚度的材料,即只要是具备承受后碰撞时的负荷的强度的材料,则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此外,通过适当选定板厚、材质等可以调整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强度。例如,通过加厚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的板厚,后碰撞时,即使是乘客的腰部剧烈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充分强度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也可以防止腰部的陷入。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虽然呈中空的柱状形成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6固定接合在下部框架17的切断面,但是也可以是不切断下部框架17,将后方面26g固定接合在下部框架17的中间部17b上的构成。

第三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9对第三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第三实施例涉及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与由上方面25a、下方面25b、前方面25c相连的板材形成的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不同,其特征是上方面27a、下方面27b、前方面27c在中央部分分开地形成。并且,由于将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分开以外的构成、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一样,所以省略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在大致中央部分具有逃逸部。该逃逸部被设计为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的大致中央不具有板材,例如将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分开地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乘客的腰部向后方陷入时,由于乘客的脊柱可以进入逃逸部,因此脊柱不与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外接。结果,即使是乘客的腰部向后方,即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也可以控制对脊柱的负荷。

此外,虽然本实施例表示的是仅大致中央部分分开地构成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但是只要是大致中央部分有空地方的构成,进一步地在其他位置分开的构成也可以。由于被分开的部分越多,越可以减少形成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所用的板材,所以可以实现更轻量的座椅靠背框架1。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表示的是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的大致中央部分被分开的例子,但是在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中,也可以是在相当于乘客脊柱的位置附近,比其以外的位置更后方,或者向下方降低一个阶梯的构成,形成逃逸部的构成。即也可以是在上方面27a及前方面27c,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7的缘端平行地设置延伸设置地凹部的构成。

进一步地,也可以是通过切除在上方面27a及前方面27c的乘客脊椎对应的位置的附近的一部分,形成逃逸部的构成。

第四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10对第四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8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图10是座椅靠背框架的简要立体图。

第四实施例涉及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8与上方面25a由平滑板材形成的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不同,其特征是上方面28a上形成槽状的吸收冲击部28j。另外,由于除了具有吸收冲击部28j以外,其他的构成、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一样,所以省略说明。

在第四实施例中,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8,如图10所示,上方面28a具有部分凹陷的吸收冲击部28j。该吸收冲击部28j在座椅靠背框架1的左右方向上连续形成,形成与角部28d或者倾斜轴11a大致平行延伸设置的槽(凹部)。

该吸收冲击部28j,后碰撞时,由于超过设定的冲击,乘客的负荷传到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8时,吸收冲击部28j发生变形,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8变形,可以吸收冲击。虽然本实施例举例说明的是仅上方面28a具有吸收冲击部28j的构成,但是上方面28a及下方面28b上均可设置,另外,仅下方面28b上设置也可以。

但是优选仅在上方面28a上形成该吸收冲击部28j。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后碰撞时,通过吸收冲击部28j的变形,可以使前方面28c的倾斜更大。即,通过吸收冲击部28的变形,由于前方面28c的下方进一步向前方伸出,倾斜变得更大,因此可以更容易引导乘客向后方倾倒的动作。

因此,由于在施加过大的冲击负荷时可以使吸收冲击部28j变形,所以构成吸收冲击部28j的板材优选比构成吸收冲击部28j以外的面(上方面28a)的板材更薄的板材。

下面根据图11、12对后碰撞时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26、27、28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图11(a)是根据现有技术在通常就座情况下乘客就座时的说明图,图11(b)是根据现有技术在后碰撞时就座于具有调节保护头枕的乘坐物用座椅上的乘客的说明图,图12(a)是根据本实施例在通常就座情况下乘客就座时的说明图,图12(b)是根据本实施例后碰撞时就座于本发明的座椅S上的乘客的说明图。并且,在图11、12的(b)图中,假想线表示的是通常时乘客或头枕S3的位置。

另外,连结乘客头顶部至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的线为a线,连结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至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的线为b线,连结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至腰部的线为c线,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为d点。

如图11(a)与图12(a)所示,一般乘客就座于乘坐物用座椅S时,包括腰部在内的脊背抵接座椅靠背S1而就座。这样,关于通常的就座负荷,负荷方向一般是施加在乘坐物用座椅S的后方侧。

而且,受到来自乘坐物后方的巨大冲击时,由于是比通常就座负荷更大的冲击,乘客的上半身被推向前方,之后,头部以比肩部以下的上半身(躯干部)陷入座椅靠背S1的速度更快的速度急剧向后方倾倒。结果,如图11(b),颈部以d点、颈部的根部,即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为轴向后方倾倒,由于通过该动作倾倒使得a线与b线形成的角度变大,所以发生颈部向后方(下后方)弯折的动作,颈部受到巨大负荷。

对于乘客这样的动作,如图11(b),在使用现有的调节保护头枕的技术、上半身陷入使乘客头部抵接头枕的技术中,由于头部被头枕S3阻拦,所以头部的后方移动减少。但是由于取决于乘客的姿势,如上所述,a线与b线形成的角度与通常就座时相比变化很大,所以乘客的颈部可能会产生负担。

另一方面,如本发明的具有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26、27、28的乘坐物用座椅S,在阻止腰部的后方移动的结构的乘坐物用座椅S中,乘客的腰部要向后方陷入时,通过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26、27、28,腰部被推回前方。因此,后碰撞时,乘客的躯干部上方(躯干部的胸附近的部分)的陷入量相对变大,通过上半身后倾,颈部及头部变得与上半身联动移动。即可以引导乘客的动作变为“颈部直立的状态”。此时,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d点)位于比c线更后方,变为所谓的“驼背”状态。

此外,所谓的“躯干部上方”优选胸部对应的位置,该部分向座椅靠背S1方向陷入。更详细地,“胸部”是指乘客的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更优选第四胸椎向最后方陷入。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是:后碰撞时,使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d点)的后方移动量大于躯干部下方的移动量,同时在乘坐物用座椅S上设置使躯干部上方陷入座椅靠背S1的降低颈部负担装置(本实施例中的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26、27、28)。

由此,通常就座时与后碰撞时的a线与b线的角度变化量变小了。结果,减轻了对颈部的负担,后碰撞时可以控制对乘客的负荷。

另外此时,降低颈部负担装置,优选使所述颈部与躯干部的连结点(d点)移动到比连结线更后方的位置,该连结线是连结所述乘客的头部与颈部的连结点和腰部的线。更进一步地,降低颈部负担装置,优选引导乘客使乘客躯干部上方的后方移动量大于乘客躯干部中央的后方移动量。由此,确保躯干部与颈部的连结点(d点)的后方移动量,可以使乘客后倾。

而且,降低颈部负担装置被设置在乘客腰部后方,优选控制腰部后方移动量的移动量控制部件。通过这样阻止腰部进入的结构,由于可以稳定地支持腰部,所以可以提高减轻颈部负担的效果。

后碰撞时,作为控制头部动作降低对颈部负荷的机构,如上所述,虽然提出了使头枕S3向前方移动的机构、使脊背陷入座椅靠背S1,头部抵接头枕S3的机构等,但是根据本发明,不需要用于这些机构的复杂结构。

如本发明,仅通过附加阻碍腰部进入部件25、26、27、28的简单结构,后碰撞时就可以减轻对颈部的负荷。因此可以提供一种配件数量少、轻量且价格低廉的乘坐物用座椅。

另外,对于上述各实施例,虽然作为具体例针对汽车前排座椅的座椅靠背S1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仅限于此,毋庸置疑,关于后部座椅的座椅靠背也可以适用同样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