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279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靠背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靠背。
背景技术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而人们对汽车的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座椅靠背是汽车中不可缺少的部件,用来承载驾乘人员的背面,一个汽车座椅靠背舒适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驾乘人员的驾驶和乘车心情。目前使用的汽车座椅靠背包括靠背本体和通过支架连接的头枕。现有的汽车座椅靠背采用的是靠背本体与头枕分离开的的结构,这种结构舒适度较差,使用时间过久后容易产生颈椎疼等现象,且容易导致驾乘人员出现驾驶以及乘车疲劳,大大的降低了汽车座椅的舒适度。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的汽车座椅靠背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舒适度较好的汽车座椅靠背。一种汽车座椅靠背,包括头枕部和靠背部,所述头枕部和所述靠背部采用一体式结构,所述头枕部上设有边枕和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固定在所述头枕部上端,所述边枕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动槽内且能在所述滑动槽内移动,所述靠背部上设有一拉链,所述拉链内部放置有透气板和按摩板,所述透气板放置在所述按摩板上层,所述靠背部边侧设有缓冲靠垫,所述缓冲靠垫下端设有开关,所述开关控制所述边枕的移动。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头枕部和所述靠背部一体化结构,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的舒适度,当乘车人员靠在座椅上睡觉时,通过所述边枕的设计防止了汽车的晃动对乘车人员的头部的影响,通过所述透气板 和按摩板的设计,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的舒适度,通过所述开关的设计,方便了所述边枕的使用。进一步地,所述按摩板采用多柱体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层采用密集蜂窝透气孔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层的面积大于所述按摩层的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开关采用三档位开关。进一步地,所述拉链位于所述靠背部内表面上或位于所述缓冲靠垫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汽车座椅靠背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汽车座椅靠背20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素符号说明汽车座椅靠背10,20靠背部101头枕部102透气板103按摩板104拉链105,205滑动槽106开关107开关档位107a,107b,107c边枕108缓冲靠垫109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相关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解释。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的优选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面更加得充分。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靠背1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头枕部102和靠背部101,所述头枕部102和所述靠背部101采用一体式结构, 所述头枕部102上设有边枕108和滑动槽106,所述滑动槽106固定在所述头枕部102上端,所述边枕108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滑动槽106内且能在所述滑动槽106内移动,所述靠背部101上设有一拉链105,所述拉链105内部放置有透气板103和按摩板104,所述透气板103放置在所述按摩板104上层,所述靠背部101边侧设有缓冲靠垫109,所述缓冲靠垫109缓解了汽车在转弯时对驾乘人员的影响,所述缓冲靠垫109下端设有开关107,所述开关107控制所述边枕108的移动。所述按摩板104采用多柱体结构,对驾乘人员起到按摩的作用,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10的舒适度,缓解的了驾乘人员的驾驶与乘车疲劳。所述透气层103采用密集蜂窝透气孔结构,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的透气性,防止了驾乘人员出现出汗的现象,且所述透气层103的面积大于所述按摩层104的面积,更好的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10的舒适度,在进行所述透气层103和所述按摩层104的更换时,只需要将所述拉链105拉开就可以进行更换。所述开关107采用三档位开关,包括开关档位107a、107b以及107c,所述开关档位107a用于控制所述边枕108闭合,所述开关档位107b为空挡,所述开关档位107c用于控制所述边枕108分开。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汽车座椅靠背10,通过所述头枕部102和所述靠背部101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所述汽车座椅靠背10的舒适度,通过所述透气层103和所述按摩层104的设计,缓解了驾乘人员的疲劳现象,通过所述边枕108的设计,防止了汽车行驶过程的晃动中对驾乘人员头部的影响,通过所述开关107的设计,方便了驾乘人员对所述边枕108的操作。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汽车座椅靠背20结构示意图,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拉链205固定在所述缓冲靠垫109上,在进行所述透气层103和所述按摩层104的更换时,将所述拉链205拉开后,将所述透气层103和所述按摩层104插入所述靠背部101中即可。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 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