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7992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己经越来越多进入了我们的家庭,但是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量也极速增加。交通事故中,轻则造成车辆损伤,重则导致人员伤亡。虽然,汽车上都必须配置安全带,且大多数的汽车上还配置有安全气囊,通过安全带的束缚和安全气囊的缓冲来尽可能地保证汽车人员的安全,但是汽车猛烈撞击的情况下,即使有了上述的安全保护措施,仍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仍需加强车辆的安全性能,尽可能地保证车上人员的人身安全。

现有申请号为200810157352.2名称为“车辆防撞击缓冲器”的公开文件公开了一种减轻汽车事故严重性的车辆防撞击缓冲器,其中包括横挡杆、横挡杆后侧的支撑架,横挡杆的后侧面上安装有支撑杆,支撑杆插入后侧的支撑架内并与之前后滑动连接,支撑杆后方的支撑架内安装有撞击弹簧,撞击弹簧前端接支撑杆后端,撞击弹簧后端安装在支撑架内。另有申请号为200610015318.2名称为“汽车受到撞击时的液压缓冲装置”的公开文件公开了一种汽车受到撞击时的液压缓冲装置。该液压缓冲装置包括活塞缸、活塞、活塞杆、缓冲启动装置,活塞缸与活塞杆及活塞的配合均为动配合,注入了油的活塞腔被活塞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前腔和后腔,在液压缓冲装置的缓冲作用达到最大设计缓冲能力之前,油不会充满与活塞腔连通的整个空间,缓冲启动装置用以固定活塞与活塞缸的相对位置,当汽车受撞力达到某个设计值时使液压缓冲装置开始发挥缓冲作用,这种液压缓冲装置在缓冲复位后,后腔中被排走的油可自动流回。当在活塞缸上开有通气孔连通前腔与外界,并采取措施防止油从通气孔排出,可取得更好的缓冲效果;以弹簧作为缓冲启动装置还可实现液压缓冲装置的缓慢复位及弹簧的二次缓冲。

上述两个缓冲装置都是采用弹簧作为主要的缓冲原件,将弹簧作为缓冲原件其在受到撞击时却能起到缓冲作用,但是其缓冲效果一般,缓冲过程中减速并不合理,因此其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器,包括固定于汽车主梁上的两个缸体,所述缸体内均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伸出端之间设置有碰撞梁;位于缸体内的活塞杆上从左到右间隔设置有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半径大于第二活塞的半径,所述缸体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大活塞腔及小活塞腔,所述大活塞腔与第一活塞适配,所述小活塞腔与第二活塞适配;所述第一活塞将大活塞腔分隔成左腔及右腔,所述第一活塞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左腔及右腔的过流孔,所述过流孔内设有向右单向流通的单向阀;所述小活塞腔右侧与第二活塞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小活塞腔右侧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通过单向阻尼阀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与左腔连通;所述右腔的右侧设置有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内设有背压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缸体与活塞杆接触处、第一活塞与大活塞腔接触处及、第二活塞与小活塞腔接触处均设有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缸体与活塞杆接触处设置有压紧密封圈的压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在汽车撞击时实现了快速缓冲、变速缓冲及慢速缓冲三次缓冲,缓冲过程合理,通过多次缓冲有效吸收撞击能量从而保护车内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撞击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缸体,2-压盖,3-碰撞梁,4-活塞杆,5-左腔,6-第一通道,7-第一活塞,8-第二活塞,9-背压阀,10-第二通道,11-单向阻尼阀,12-第三通道,13-弹簧,14-小活塞腔,15-右腔,16-单向阀,17-过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汽车撞击缓冲器,包括固定于汽车主梁上的两个缸体1,所述缸体1内均设置有活塞杆4,所述活塞杆4伸出端之间设置有碰撞梁3;位于缸体1内的活塞杆4上从左到右间隔设置有第一活塞7及第二活塞8,所述第一活塞7的半径大于第二活塞8的半径,所述缸体1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大活塞腔及小活塞腔14,所述大活塞腔与第一活塞7适配,所述小活塞腔14与第二活塞8适配;所述第一活塞7将大活塞腔分隔成左腔5及右腔15,所述第一活塞7上设置有多个连通左腔5及右腔15的过流孔17,所述过流孔17内设有向右单向流通的单向阀16;所述小活塞腔14右侧与第二活塞8之间设置有弹簧13,所述小活塞腔14右侧设置有第三通道13,所述第三通道13通过单向阻尼阀11与第一通道6连通,所述第一通道6与左腔5连通;所述右腔15的右侧设置有与第一通道6连通的第二通道10,所述第二通道10内设有背压阀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整个缓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快速缓冲、变速缓冲及慢速缓冲。

快速缓冲:初始时,第二活塞8未进入小活塞腔14内,此时碰撞梁3推动活塞杆4向右移动,第一活塞7上的单向阀16关闭,右腔15内的液压油不会从过流孔17进入左腔5,而被压入至第三通道12,并通过单向阻尼阀11的阻尼力作用后经第一通道6进入左腔5,同时第二活塞8压缩弹簧12,因此此过程中,活塞杆4受到了单向阻尼阀11的阻尼力及弹簧13的弹力作用,实现快速缓冲。

变速缓冲:继续右行,第二活塞8进入小活塞腔14内,此时由于所述第一活塞7的半径大于第二活塞8的半径,因此第一活塞7与第二活塞8之间的液压油的体积会随着活塞杆4向右移而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该液压油被逐渐压缩,相应的第一活塞7受到液压油的阻力也逐渐变大,因此此过程中,活塞杆4不仅受到了单向阻尼阀11的阻尼力及弹簧13的弹力作用,还受到逐渐变大的液压油的阻力,实现变速缓冲。

慢速缓冲:活塞杆4继续右行,当压缩液压油的力大于背压阀9的开启压力时,背压阀9打开,将多余的液压油从第二通道10通入第一通道6,因此从此时开始直至到活塞杆停止移动,第一活塞始终受到等同于背压阀开启压力大小的阻力,因此活塞杆不仅受到了单向阻尼阀的阻尼力及弹簧的弹力作用,还受到一个恒定的等同于背压阀开启压力大小的阻力,实现慢速缓冲。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