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7390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属于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能源多样化需求的提高,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市场上,与传统燃油汽车不同的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没有燃油发动机,而是由充电模块、电池以及电机等组成,电池通过充电模块的充电口与市电连接以充电,电池为电机的动力源,电机转动以驱动车轮。

由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拥有量快速增加,电动汽车的充电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城市中现有的诸如充电站的充电设备很少,且充电设备主要建设在停车场或者特定的充电场所内,电动汽车充电极其不方便,这成为了阻碍电动汽车普及的因素之一。另外,建设充电站中用于将工业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的功率柜,其防水性能较差;且现有户外充电机器件分布凌乱,电缆接线走线混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该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可以将输入光缆直接与该充电柜连接,避免出现器件分布凌乱,电缆接线走线混乱的情况,从而提高安全性,并且简单易行,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其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与主体柜的右侧板之间的斜面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方便人员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环形框的设置,使得充电模块顶部和侧面具有遮阳、挡雨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包括位于柜体内的用于接收工业交流电的进线保护模块、将来自进线保护模块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AC-DC模块、用于根据AC-DC模块反馈信号控制AC-DC模块工作的控制模块、用于保护AC-DC模块的输出保护模块和用于连接输出保护模块与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模块;

所述进线保护模块进一步包括挂板、左立柱、右立柱、若干个进线直立铜排和若干个出线直立铜排,所述左立柱、右立柱之间从上往下依次平行地设置有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

一塑壳断路器安装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所述塑壳断路器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个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所述进线直立铜排通过绝缘子固定于挂板上,所述出线直立铜排一端与塑壳断路器的出线端子连接,另一端通过绝缘子固定于第三横梁上,一转接铜排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线直立铜排的上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塑壳断路器的进线端子,一电流互感器套装于所述进线直立铜排上;

所述充电模块进一步包括主体柜、控制面板、楔形安装条和充电枪,此控制面板位于所述主体柜的前板上部,所述楔形安装条安装于主体柜的右侧板上;

所述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急停按键、开关电源切换旋钮和固线法兰,所述充电枪通过导线连接到固线法兰,所述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与主体柜的右侧板呈锐角设置从而形成一斜面;

所述主体柜嵌入一环形框内,此主体柜底部、顶部与环形框的底部、顶部接触,主体柜的左侧面与环形框的内侧面接触,右侧面与环形框的内侧面之间具有一可供人员操作的镂空区,所述楔形安装条安装于主体柜的右侧板上并位于镂空区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转接铜排形状为倒U形。

2. 上述方案中,所述进线直立铜排、出线直立铜排和转接铜排的数目均为4个。

3. 上述方案中,所述挂板上部开有一通孔,所述转接铜排穿过此通孔。

4.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框具有2个直角和2个圆弧角。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其转接铜排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线直立铜排的上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塑壳断路器的进线端子,转接铜排的设置,避免了接入的光缆必须从柜体下部进入,与位于柜体上部的断路器的进线端子连接的情况,可直接将输入光缆与进线直立铜排连接,避免出现器件分布凌乱,电缆接线走线混乱的情况,从而提高安全性,并且简单易行,节约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其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与主体柜的右侧板呈锐角设置从而形成一斜面,主体柜右侧面与环形框的内侧面之间具有一可供人员操作的镂空区,此斜面和镂空区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方便人员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其主体柜嵌入一环形框内,使得充电模块顶部和侧面具有遮阳、挡雨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1;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2;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外形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柜体;2、进线保护模块;3、AC-DC模块;4、控制模块;5、输出保护模块;6、挂板;7、左立柱;8、右立柱;9、进线直立铜排;10、出线直立铜排;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13、第三横梁;14、塑壳断路器;15、进线端子;16、出线端子;19、转接铜排;20、绝缘子;21、螺栓;22、电流互感器;24、通孔;30、充电模块;31、主体柜;32、控制面板;33、楔形安装条;36、环形框;37、镂空区;40、急停按键;41、开关电源切换旋钮;42、充电枪;43、固线法兰;44、前板;45、右侧板;46、操作面;47、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包括位于柜体1内的用于接收工业交流电的进线保护模块2、将来自进线保护模块2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AC-DC模块3、用于根据AC-DC模块3反馈信号控制AC-DC模块3工作的控制模块4、用于保护AC-DC模块3的输出保护模块5和用于连接输出保护模块5与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模块30;

所述进线保护模块2进一步包括挂板6、左立柱7、右立柱8、若干个进线直立铜排9和若干个出线直立铜排10,所述左立柱7、右立柱8之间从上往下依次平行地设置有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第三横梁13;

一塑壳断路器14安装于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上,所述塑壳断路器14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个进线端子15和出线端子16,所述进线直立铜排9通过绝缘子20固定于挂板6上,所述出线直立铜排10一端与塑壳断路器14的出线端子16连接,另一端通过绝缘子20固定于第三横梁13上,一转接铜排19的一端通过螺栓21与进线直立铜排9的上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塑壳断路器14的进线端子15,一电流互感器22套装于所述进线直立铜排9上;

所述充电模块30进一步包括主体柜31、控制面板32、楔形安装条33和充电枪42,此控制面板32位于所述主体柜31的前板44上部,所述楔形安装条33安装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上;

所述楔形安装条33的操作面46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急停按键40、开关电源切换旋钮41和固线法兰43,所述充电枪42通过导线47连接到固线法兰43,所述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46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呈锐角设置从而形成一斜面;

所述主体柜31嵌入一环形框36内,此主体柜31底部、顶部与环形框36的底部、顶部接触,主体柜31的左侧面与环形框36的内侧面接触,右侧面与环形框36的内侧面之间具有一可供人员操作的镂空区37,所述楔形安装条33安装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上并位于镂空区37内。

上述转接铜排19形状为倒U形;上述进线直立铜排9、出线直立铜排10和转接铜排19的数目均为4个。

实施例2:一种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包括位于柜体1内的用于接收工业交流电的进线保护模块2、将来自进线保护模块2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AC-DC模块3、用于根据AC-DC模块3反馈信号控制AC-DC模块3工作的控制模块4、用于保护AC-DC模块3的输出保护模块5和用于连接输出保护模块5与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模块30;

所述进线保护模块2进一步包括挂板6、左立柱7、右立柱8、若干个进线直立铜排9和若干个出线直立铜排10,所述左立柱7、右立柱8之间从上往下依次平行地设置有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和第三横梁13;

一塑壳断路器14安装于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上,所述塑壳断路器14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若干个进线端子15和出线端子16,所述进线直立铜排9通过绝缘子20固定于挂板6上,所述出线直立铜排10一端与塑壳断路器14的出线端子16连接,另一端通过绝缘子20固定于第三横梁13上,一转接铜排19的一端通过螺栓21与进线直立铜排9的上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塑壳断路器14的进线端子15,一电流互感器22套装于所述进线直立铜排9上;

所述充电模块30进一步包括主体柜31、控制面板32、楔形安装条33和充电枪42,此控制面板32位于所述主体柜31的前板44上部,所述楔形安装条33安装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上;

所述楔形安装条33的操作面46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急停按键40、开关电源切换旋钮41和固线法兰43,所述充电枪42通过导线47连接到固线法兰43,所述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46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呈锐角设置从而形成一斜面;

所述主体柜31嵌入一环形框36内,此主体柜31底部、顶部与环形框36的底部、顶部接触,主体柜31的左侧面与环形框36的内侧面接触,右侧面与环形框36的内侧面之间具有一可供人员操作的镂空区37,所述楔形安装条33安装于主体柜31的右侧板45上并位于镂空区37内。

上述挂板6上部开有一通孔24,所述转接铜排19穿过此通孔24;上述环形框36具有2个直角和2个圆弧角

采用上述用于电动公交车的直流充电系统时,其转接铜排的一端通过螺栓与进线直立铜排的上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到塑壳断路器的进线端子,避免了接入的光缆必须从柜体下部进入,与位于柜体上部的断路器的进线端子连接的情况,可直接将输入光缆与进线直立铜排连接,避免出现器件分布凌乱,电缆接线走线混乱的情况,从而提高安全性,并且简单易行,节约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其楔形安装条的操作面与主体柜的右侧板之间的斜面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方便人员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环形框的设置,使得充电模块顶部和侧面具有遮阳、挡雨功能。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