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V形支柱的衬套销、支架和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221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用于v形支柱的衬套销、支架和安装组件,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的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本发明还涉及包括此衬套销、支架或安装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例如卡车或公共汽车等大型车辆中,后轴或每一后轴通常通过v形杆结构连接到车架。v形杆结构中的杆从相应的左车架部分和右车架部分延伸到车轴箱,这些杆在车轴箱中交会,由此如从上方所见地形成“v形”。该结构主要在车辆的纵向(向前和向后)方向上以及在侧向方向上传递负载。

v形杆结构包括用于将杆接合到车轴箱的组件。在一些状况下,此组件包含球形接头,并且在其它状况下,包含橡胶衬套。

橡胶衬套版本的实例描述在us20010009321a1中。橡胶衬套的轴线被取向成平行于车辆的侧向方向,并且杆端部固定到对衬套进行包封的衬套盖。紧固条延伸穿过衬套并在所述侧向方向上延伸。紧固条固定到衬套,并且在衬套的每一侧上突起的端部处呈现耳状物,其中耳状物具有用于螺栓的安装孔,以将耳状物紧固到被固定到车轴箱的安装支架的相应轴套。

螺栓通过预应力紧固以在耳状物与轴套之间提供摩擦力来进行负载传递。然而,此螺栓预应力与螺栓剪应力组合导致螺栓可能损坏或断裂,这转而可导致v形支柱结构和车轴分离。为了消除此风险,必须频繁地对安装结构进行维护。

wo2014005787a1呈现一种解决方案,其中连接耳状物和轴套的螺栓延伸穿过耳状物与轴套之间的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相对于螺栓形成法线的平面成角度。还提出对接触表面提供凹槽以增大摩擦力。

us2009134593a1描述一种设计,其中耳状物和轴套具有围绕螺栓安装孔的互补的圆锥形状。

然而,即使考虑到已知的对解决该问题的尝试,在提供具有减小因传递到其中的负载所致的故障损坏的风险的v形支柱连接方面仍然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轮轴v形支柱的安装组件,该安装组件呈现减小的损坏或断裂的风险。

此目的通过一种用于v形支柱的衬套销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的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衬套销包括中央衬套部分以及处于中央衬套部分的每一侧上的紧固部分(例如,作为耳状物而设置),其中紧固部分中的每一个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连接到支架,其中衬套销包括第一接触表面,该第一接触表面处于中央衬套部分的每一侧上,并且相对于紧固部分移位,用于接触支架的对应的接触表面以便传递负载。

优选地,如本身已知的是,臂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中在车辆中部分地在纵向上并且部分地在侧向上延伸。

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部分的移位以及因此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布置的移位减小紧固布置中的负载。在已知解决方案中,因为紧固螺栓延伸穿过摩擦表面,所以用于提供摩擦力以进行负载传递的有效面积减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布置的移位使得可以提供摩擦表面,其大小不受紧固布置的螺栓限制。

本发明使得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定位成完全与紧固布置分离。这意味v形支柱中的负载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第一接触表面而传递,其中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布置移位。因此,紧固布置可被设置成仅将衬套销固持到支架。这使得可以提供一种呈现轮轴与车辆的框架之间的负载传递的改进的控制的v形支柱。

通过改进的负载传递控制,紧固布置中的损坏的风险显著减小。例如,在每一紧固布置包括螺栓的情况下,螺栓可通过较低预应力来紧固,这是因为螺栓处的摩擦力(在已知解决方案中,这对于进行负载传递来说是需要的)可因第一接触表面用于传递负载而减小。并且,经由相对于螺栓移位的第一接触表面进行的负载传递减小螺栓剪应力。由于螺栓中的减小的预应力和剪应力,螺栓损坏或故障的风险显著减小。

损坏或故障的风险减小意味对频繁维护v形支柱的安装结构(其中衬套销形成一部分)的需要减少。

优选地,第一衬套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呈现不垂直于衬套销的轴向方向的法线。衬套销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可位于相应的紧固部分的轴向内侧,并且可至少部分地在轴向上向外面向。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倾斜以使得第一接触表面在插入在支架的对应的接触表面之间时形成楔形。紧固部分中的每一个呈现通孔,其中该通孔用于接纳紧固布置的相应的紧固件,以用于将紧固部分夹持到支架,并且第一接触表面的法线可相对于相应通孔的延伸方向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如本身已知的是,紧固件可作为细长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纹销)而设置。其中紧固部分中的每一个呈现第二接触表面,其中该第二接触表面用于通过紧固布置夹持到支架,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在相对于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的平面中延伸。优选地,通孔延伸穿过第二接触表面。

因此,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可被定位且取向成使得可以安装衬套销以便牢固楔入在支架的第一接触表面之间。这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第一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在衬套销被取向成平行于车辆的车轮轴线的情况下,第一接触表面的所述优选取向提供衬套销的纵向方向和侧向方向上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更具体来说,虽然车辆的加速和制动所导致的力侧向于衬套销而定向,但车辆拐弯所导致的力(这通常较大)是沿着衬套销的纵向方向指向。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相应的紧固布置的每一紧固件可在一平面中延伸,其中该平面的法线被定向在车辆的侧向且水平的方向上。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的法线与相应通孔的延伸方向或每个第一接触表面与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之间的较大角度使得衬套销的纵向方向上的负载在很大程度上经由第一接触表面中的一个通过压缩而传递,这在车辆的侧向方向上(例如,在车辆拐弯时)实现较大负载携载能力。

优选地,衬套销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在中央衬套部分与相应的紧固部分之间在衬套销的第一横向方向上形成衬套销厚度的过渡。紧固部分中的每一个可由板状部分形成。

优选地,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具有圆形形状。支架的第一接触表面可因此具有互补的圆形形状。第一接触表面可呈现球形的一部分或锥形的一部分的形状,或任何其它凹入或凸出形状。每一凹入或凸出第一接触表面可呈现侧向于衬套销轴线而分布的端部区域,并且端部区域可相对于第一接触表面的中间区域在衬套销轴线的方向上而偏移。

互补的凸出和凹入接触表面的此布置可在将衬套销组装到支架时提供导引功能。例如,当衬套销第一接触表面凸出时,它们可一起形成楔形以便于组装。在组装期间,衬套销和支架可在销和支架的组合的组装状态下,在紧固布置的细长紧固件所呈现的方向上朝向彼此移动。应注意,可设置凸出或凹入衬套销接触表面,而与紧固件的取向无关。这些紧固件可例如侧向于销轴线,并且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竖直或水平。例如在紧固件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竖直时,凹面(concavity)可自身具有负载传递效果。即,如果每个第一接触表面具有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分布并且相对于表面的中间区域在车辆的侧向方向上而偏移的端部区域,那么平行于车辆纵向方向的第一接触表面法向分量将在车辆制动和加速时在车架与车轴箱之间传递负载。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v形支柱的支架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的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支架包括沿着分布轴线分布并由基部连接的两个负载传递构件,每一负载传递构件呈现适于与紧固布置合作的紧固形成结构,以用于将负载传递构件连接到衬套销,其中每一负载传递构件呈现第一接触表面,该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相应的紧固形成结构移位,用于接触衬套销的对应的接触表面以便传递负载。

优选地,在负载传递构件紧固形成结构是孔的情况下,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不围绕孔,并且优选不邻近于孔。优选地,在负载传递构件紧固形成结构与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之间存在距离。

类似于上文已述的内容,这使得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被定位成完全与紧固形成结构和紧固布置分离,其中紧固形成结构适于与该紧固布置合作以将负载传递构件连接到衬套销。这意味v形支柱中的负载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第一接触表面而传递,其中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布置移位。因此,紧固布置可被设置成仅将支架固持到衬套销。这使得可以提供一种呈现轮轴与车辆的框架之间的负载传递的改进的控制的v形支柱。

优选地,第一支架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呈现不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法线。优选地,支架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位于相应孔的轴向内侧,并且至少部分地在轴向上向内面向。在紧固形成结构是孔的情况下,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的法线相对于相应孔的延伸方向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因此,支架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倾斜,以使得第一接触表面限定锥形接纳空间以接纳衬套销。如上文所解释,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倾斜以使得第一接触表面在插入在支架的对应的接触表面之间时形成楔形。因此,可以安装衬套销以便牢固楔入在支架接触表面之间。如下文所例示,紧固布置的细长紧固件可被定向成平行于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楔形相关性减小的方向。每一负载传递构件可呈现第二接触表面,该第二接触表面用于通过紧固布置夹持到衬套销,并且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在相对于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的平面中延伸。紧固形成结构是孔,并且每一孔可延伸穿过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

类似于上文已述的内容,第一接触表面的优选取向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第一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提供横向于和平行于分布轴线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

优选地,支架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具有圆形形状。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可因此具有互补的圆形形状。如上文所解释,互补的凸出和凹入接触表面的此布置可在将衬套销组装到支架时提供导引功能,并且可具有负载传递效果。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用于v形支柱的安装组件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的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安装组件包括:

-两个连接构件,适于连接到臂,以及

-两个负载传递构件,适于连接到车轴箱,

-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连接到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其中该紧固布置与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所呈现的紧固形成结构合作,并且

-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第一接触表面,其中该第一接触表面适于邻接相应的连接构件上的互补的第一接触表面,

-其中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上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相应的紧固形成结构移位。

优选地,连接构件适于连接到臂,以使得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连接构件平行于轮轴而分布。负载传递构件可作为轴套而设置。应注意,负载传递构件可适于作为安装支架的部分或与车轴箱集成而连接到车轴箱。

如上所述,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紧固形成结构并且因此相对于紧固布置的移位在紧固布置中实现减小的负载,以使得损坏或故障的风险显著减小。通过此移位,与已知解决方案相比,可在安装组件中提供高了80%的强度。安装组件可被设置成使得v形支柱中的力经由接触区域而传递,而紧固布置被设置成仅将安装组件固持在一起。因此,对频繁维护v形支柱的安装结构的需要减少。并且,因v形支柱接头故障所致的车辆的意外停止的风险降低。此外,可以减小安装组件的重量,例如,呈现负载传递构件的支架的重量的10%。

安装组件可包括衬套、包围衬套并适于连接到臂的衬套盖,以及延伸穿过衬套并呈现在衬套的每一侧上突起的连接构件的衬套销,其中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上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完全位于衬套与相应的紧固形成结构之间。如本身已知的时,衬套可作为弹性材料(例如,橡胶)而设置。衬套可在两个端表面之间呈现外圆柱表面以及处于端表面之间一半处的横向对称平面。优选地,如本身已知的是,衬套盖适于固定连接到臂。如本身已知的是,衬套可适于连接到臂,以使得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衬套的轴线被取向成平行于轮轴。

优选的是,连接构件呈现各自适于与相应的紧固布置合作的相应的紧固形成结构,并且相应连接构件上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相对于相应的连接构件的相应的紧固形成结构移位。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上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可完全位于紧固形成结构之间。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可至少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并且连接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在安装组件包括衬套的情况下,衬套可适于位于负载传递构件之间,因此,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面向衬套。负载传递构件上的第一接触表面可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至少部分地面向臂。在连接构件适于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平行于轮轴而分布的情况下,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的法线可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车轮轴线呈现0到75度、优选0到30度、优选1到20度、优选2到10度、优选3到7度、例如5度的角度。优选地,在安装组件包括衬套的情况下,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的法线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衬套的轴线呈现0到75度、优选0到30度、优选1到20度、优选2到10度、优选3到7度、例如5度的角度。

类似于上文已述的内容,第一接触表面的优选取向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第一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提供横向于和平行于分布轴线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

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凹入表面或凸出表面,并且第一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适于与其邻接的第一连接构件接触表面具有互补的凸出或凹入形状。因此是圆形的所述第一接触表面可呈现球形的一部分或锥形的一部分的形状或任何其它凹入或凸出形状。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沿着分布轴线而分布,并且凸出或凹入副接触表面呈现侧向于分布轴线而分布的端部区域,并且端部区域相对于副接触表面的中间区域在分布轴线的方向上而偏移。如从上文的解释而理解的是,互补凸出和凹入的第一接触表面可在将连接构件组装到负载传递构件时提供导引功能,并且它们还可具有负载传递效果。

优选地,紧固布置包括细长螺纹紧固件,其中所述细长螺纹紧固件被布置成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在基本上竖直的方向上取向。此竖直取向可在车辆的组装或维修情形下提供紧固件的改进的可近接性。例如,在紧固件是螺栓的情况下,用于拧紧或放松螺栓的工具(例如,扭力扳手)可具有维修人员所固持的杆身(shaft),其中该杆身垂直于紧固件方向,即,水平。明确地说,在卡车中,在v形支柱的区域中,水平近接通常比竖直近接容易。

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另一第二接触表面,其中该另一第二接触表面适于邻接相应的连接构件上的互补的另一第二接触表面,优选地,每一负载传递构件上的第一和第二轴套接触表面通过边缘、拐角或非接触表面来分离。优选地,此边缘或拐角的半径小于边缘或拐角所分离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任一个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中的最短者的20%,优选小于10%,更优选小于5%。例如,在第一接触表面的最大宽度是40mm的情况下,分离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的拐角或边缘内的边缘是1mm。这实现接触表面的不同分离,如此可有益于获得所述负载传递控制。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v形支柱的衬套销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衬套销包括中央衬套部分以及处于中央衬套部分的每一侧上的连接构件,其中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连接到支架,并且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主接触表面,该主接触表面适于邻接支架上的相应的互补主接触表面,其中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另一副接触表面,该另一副接触表面适于邻接支架上的互补的另一副接触表面,其中主接触表面的法线不平行于副接触表面的法线。

类似于上文所解释的内容,这在紧固布置中实现负载的减少。互相成角度的接触表面的设置使得可以控制衬套销与支架之间的负载传递。通过改进的负载传递控制,紧固布置中的损坏的风险显著减小。

优选地,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通孔,其中该通孔用于接纳紧固布置的相应的紧固件,以用于将连接构件夹持到支架,该通孔延伸穿过主接触表面。如上文还提出的是,因此,枢转销的副接触表面可被定位成完全与紧固布置分离,这意味v形支柱中的负载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副接触表面而传递。因此,紧固布置可被设置成仅将衬套销固持到支架,并且可以获得轮轴与车辆的框架之间的改进的负载传递控制。

优选地,连接构件的副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衬套销的每一个副接触表面可位于相应的紧固部分的轴向内侧,并且可至少部分地在轴向上向外面向。副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的法线可相对于相应主接触表面的法线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衬套销的副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倾斜以使得副接触表面在插入在支架的对应的接触表面之间时形成楔形。

类似于上文已述的内容,副接触表面的优选取向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副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提供横向于和平行于衬套销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并且,副接触表面的优选定位和取向使得可以安装衬套销以便牢固楔入在支架接触表面之间。

优选地,每一连接构件上的主接触表面和副接触表面通过边缘、拐角或非接触表面来分离。如上所述,这实现接触表面的不同分离,如此可有益于获得所述负载传递控制。

优选地,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通孔,其中该通孔用于接纳紧固布置的相应的紧固件,以用于将连接构件夹持到支架,并且副接触表面各自呈现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中的每一个是通孔的直径的至少八分之一,优选是六分之一,更优选是四分之一或至少等于通孔的直径。副接触表面的这种最小尺寸将确保副接触表面提供上文所述的有利负载传递能力。优选地,主接触表面各自呈现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其中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中的每一个是通孔直径的至少1.3倍、优选1.5倍、更优选2.0倍。

优选地,副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凹入表面或凸出表面。优选地,凹入或凸出副接触表面呈现侧向于衬套销的轴向方向而分布的端部区域,并且端部区域相对于副接触表面的中间区域在衬套销的轴向方向上而偏移。上文已论述此凹入/凸出表面布置的优点。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v形支柱的支架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支架包括沿着分布轴线分布并由基部连接的两个负载传递构件,其中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而连接到衬套销,并且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主接触表面,该主接触表面适于邻接衬套销上的相应的互补的主接触表面,其中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另一副接触表面,该另一副接触表面适于邻接衬套销上的相应的互补的另一副接触表面,其中主接触表面的法线不平行于副接触表面的法线。

如上文所解释,互相成角度的接触表面的设置使得可以控制衬套销与支架之间的负载传递,并且紧固布置中的损坏的风险显著减小。

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孔,其中该孔用于接纳紧固布置的相应的紧固件,以用于将负载传递构件夹持到衬套销,该孔延伸穿过主接触表面。负载传递构件的副接触表面可至少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副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可在相对于相应主接触表面呈现15到90度、优选60到90度、优选70到89度、优选80到88度、优选83到87度、例如85度的角度的平面中延伸。

如上文所解释,副接触表面的优选取向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副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提供横向于和平行于分布轴线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

优选地,每一负载传递构件上的主接触表面和副接触表面通过边缘、拐角或非接触表面来分离。如上所述,这实现接触表面的不同分离,如此可有益于获得该负载传递控制。

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孔,其中该孔用于接纳紧固布置的相应的紧固件,以用于将负载传递构件夹持到衬套销,副接触表面各自呈现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中的每一个是孔的直径的至少八分之一,优选是六分之一,更优选是四分之一。如上所述,副接触表面的这种最小尺寸将确保副接触表面提供上文所述的有利负载传递能力。

优选地,副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凹入表面或凸出表面。优选地,凹入或凸出副接触表面呈现侧向于分布轴线而分布的端部区域,并且端部区域相对于副接触表面的中间区域在分布轴线的方向上而偏移。上文已论述此凹入/凸出表面布置的优点。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用于v形支柱的安装组件来实现,其中v形支柱呈现适于在结构上将车辆轮轴的车轴箱连接到相应左车架构件和右车架构件的两根臂,该安装组件包括:

-两个连接构件,适于连接到臂,以及

-两个负载传递构件,适于连接到车轴箱,

-连接构件中的每一个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连接到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其中紧固布置包含细长螺纹紧固件,并且

-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主接触表面,其中该主接触表面适于邻接相应的连接构件上的互补的主接触表面,

-其中负载传递构件中的每一个呈现另一副接触表面,其中该另一副接触表面适于邻接相应的连接构件上的互补的另一副接触表面,其中主接触表面的法线不平行于副接触表面的法线。

如从上文的解释而理解的是,互相成角度的接触表面的设置使得可以控制负载传递构件与连接构件之间的负载传递,并且紧固布置中的损坏的风险显著减小。

优选地,每一负载传递构件上的主接触表面和副接触表面通过边缘、拐角或非接触表面来分离。如上所述,这实现接触表面的不同分离,如此可有益于获得该负载传递控制。

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的副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并且连接构件的副接触表面至少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副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可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至少部分地面向臂。连接构件适于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平行于轮轴而分布,并且每一个副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可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相对于车轮轴线呈现0到75度、优选0到30度、优选1到20度、优选2到10度、优选3到7度、例如5度的角度。

如上文所解释,副接触表面的优选取向可确保大部分负载经由副接触表面而传递,并且提供横向于和平行于负载传递构件的分布方向的负载承载能力的有利平衡。

优选地,副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是凹入表面或凸出表面,并且副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适于与其邻接的副连接构件接触表面具有互补的凸出或凹入形状。优选地,负载传递构件沿着分布轴线而分布,并且凸出或凹入副接触表面呈现侧向于分布轴线而分布的端部区域,并且端部区域相对于副接触表面的中间区域在分布轴线的方向上而偏移。上文已解释此凹入/凸出接触表面布置的优点。

优选地,副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各自呈现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其中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中的每一个是延伸穿过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的相应的紧固件的一部分的直径的至少八分之一,优选是六分之一,更优选是四分之一。如上所述,副接触表面的这种最小尺寸将确保副接触表面提供上文所述的有利负载传递能力。

优选地,紧固件被布置成在v形支柱的安装状态下在基本上竖直的方向上取向。如上所述,此竖直取向可在车辆的组装或维修情形下提供紧固件的改进的可达性。

该目的还通过一种车辆来实现,其中该车辆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到10和27到33中任一项所述的衬套销、根据权利要求11到17和34到3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或根据权利要求18到26和38到42中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组件。

附图说明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车辆的侧视图,

-图2示出图1中的车辆的框架和后轴的部分以及将车轴连接到框架的v形支柱的立体图,

-图3a示出安装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其将图2中的v形支柱中的一个的臂连接到其中的一个轮轴,

-图3b示出呈组装状态的图3a中的安装组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图3a所示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5示出横截面图,该截面被取向成使得图3a所示的两个螺栓521的纵向轴线522在该截面内延伸,

-图6示出图3a中的安装组件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的安装组件的俯视立体分解图,

-图7b示出呈组装状态的图3a中的安装组件的立体图,

-图8示出图7a中的安装组件的部分的仰视立体图,

-图9示出图7a中的安装组件的另一部分的俯视立体图,

-图10示出横截面图,该截面被取向成使得图7a所示的两个螺栓521的纵向轴线522在该截面内延伸,

-图11示出横截面图,该截面如图10中的箭头xi-xi所指示而取向,

-图12示出图9所示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安装组件的部分的横截面,该横截面类似于图11中的横截面而取向,以及

-图14和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替代的安装组件的部分的横截面,所述横截面类似于图10中的横截面而取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呈用于拉动半挂车的卡车1的形式的车辆。车辆1具有框架2和两个后轮轴3。

在图2中,可见,框架2包括左车架构件201和右车架构件202。针对每一后轮轴3,具有v形支柱4,每一v形支柱4呈现在结构上将相应轮轴的车轴箱301连接到框架构件201、202的两根臂401、402。因此,臂在车辆中部分地在纵向上并且部分地在侧向上从车轴箱301上的安装组件5延伸到相应的左框架构件201和右框架构件202。因此,臂401、402形成角度以便如从上方所见呈现v形支柱4的“v形”,这在相应的轮轴3与框架2之间传递负载。

还参照图3a、图3b、图4和图5。安装组件5将臂401、402连接到车轴箱301。安装组件包括呈弹性材料的衬套501、包围衬套501并连接到臂401、402的衬套盖502,以及延伸穿过衬套501的衬套销503。衬套销501和衬套501的轴线被取向成平行于轮轴3。

如图5中可见,衬套销503包括位于衬套501内的中央衬套部分5031以及从衬套501突起的两个连接构件504、505,两个连接构件504、505在中央衬套部分5031的每一侧上一个。衬套501在两个端表面之间呈现外圆柱表面以及处于端表面之间一半处的横向对称平面。中央衬套部分5031在衬套501的互补内部空穴中所容纳的中部中具有增厚的形状。

每一连接构件504、505呈现作为板状部分而设置的耳状紧固部分5041、5051,该紧固部分适于通过紧固布置而连接到支架510。每一连接构件504、505还呈现第一接触表面541、542,其中第一接触表面541、542相对于紧固部分5041、5051移位,用于接触支架510的对应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以便传递负载。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41、542在中央衬套部分5031与相应的紧固部分5041、5051之间在衬套销的第一横向方向上形成衬套销厚度的过渡。

如例如图3a中可见,支架510包括沿着分布轴线da分布的两个轴套状负载传递构件511、512,其中分布轴线da平行于车轮轴线3。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由基部5101连接。每一负载传递构件511、512呈现呈螺纹孔5111、5121的形式的紧固形成结构,其中所述紧固形成结构适于与紧固布置的螺栓521合作以将负载传递构件511、512连接到衬套销503的相应的紧固部分5041、5051。为此,紧固部分5041、5051呈现图5所指示的呈通孔5042、5052的形式的紧固形成结构,其中螺栓521穿过所述紧固形成结构而延伸。

支架510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由负载传递构件511、512呈现。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相对于相应的孔5111、5121移位。

如从上文所理解,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相对于螺栓521的移位使得v形支柱4中的负载经由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而传递,而螺栓521被设置成仅将支架510固持到衬套销503。

如图4中可见,负载传递构件511、512中的每一个呈现另一第二接触表面528、529,其中另一第二接触表面528、529适于邻接相应的连接构件504、505上的互补的另一第二接触表面538、539。衬套销503的每一通孔5042、5052延伸穿过衬套销的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538、539。支架510的每一孔5111、5121延伸穿过支架510的相应的第二接触表面528、529。每一负载传递构件511、512上的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528、529、531、532通过边缘533、534来分离。此外,每一连接构件504、505上的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538、539、541、542通过拐角543、544来分离。因此,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相互成角度,即,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的法线不平行于第二接触表面528、529、538、539的法线。

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在本文中也被称为副接触表面,并且第二接触表面528、529、538、539在本文中也被称为主接触表面。

如图5中可见,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完全位于衬套501与相应螺栓521之间。因此,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完全位于螺栓521之间。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并且连接构件504、505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用词“部分地”此处用于指示如以下段落中所述的面取向的倾斜(inclination)。

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中的每一个倾斜以使得第一接触表面541、542在插入在支架510的对应的接触表面531、532之间时形成楔形。因此,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部分地面向臂401、402。更具体来说,支架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倾斜,以使得这些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限定锥形接纳空间,以接纳衬套销503的接触表面541、542。因此,可以安装衬套销503以便牢固楔入在支架接触表面531、532之间。这使得负载通过接触表面中的摩擦力而传递。应注意,螺栓521被定向成平行于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之间的距离的楔形相关性减小的方向(在图5中从下到上)。

螺栓521被水平取向并被取向成平行于车辆的纵向方向,即,横向于轮轴3。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的法线相对于车轮轴线3呈现5度的角度。此外,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的法线相对于螺栓521的纵向延伸部呈现85度的角度。

如从图6所理解,支架510的每一负载传递构件511的第一接触表面531的面积与孔5111的横截面积属于同一量级。更具体来说,第一接触表面中的每一个具有四边形形状,并且呈现长度ml和宽度mw,其中长度ml约等于孔5111的直径,并且宽度mw约等于孔5111的直径的一半。更一般来说,第一接触表面531的形状可根据实施例而不同,但优选全部呈现最大长度ml和最大宽度mw,其中每一个是孔5111的直径的至少八分之一,优选是六分之一,更优选是四分之一。

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中的每一个具有横向于相应的通孔5042、5052的延伸部,其中该延伸部大于横向于相应通孔5042、5052的、相应的紧固部分5041、5051的延伸部。

如上文参照图4所述,每一负载传递构件511、512上的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528、529、531、532通过边缘533、53来分离,并且每一连接构件504、505上的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538、539、541、542通过拐角543、544来分离。优选地,此边缘或拐角的半径小于边缘或拐角所分离的第一接触表面中的任一个的最大长度ml和最大宽度mw中的最短者的20%,优选小于10%,更优选小于5%。

参照图7a到图12,其中这些图示出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在上文参照图3a到图6所述的实施例中,螺栓521被水平并且横向于轮轴3而取向。在图7a到图12的实施例中,螺栓521被竖直取向。

并且,虽然在上文参照图3a到图6所述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表面是平面的,但在图7a到图12的实施例中,衬套销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中的每一个具有圆形、部分球形的形状。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是凹入的,并且第一衬套销接触表面541、542具有互补凸出形状,其中相应的第一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531、532适于邻接所述第一衬套销接触表面541、542。

参照图12。如同在图3a到图6的实施例中,负载传递构件511、512沿着分布轴线da分布,其中分布轴线da平行于车辆的轮轴3(图2)。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呈现端部区域5211、5312、5321、5322,其中端部区域5211、5312、5321、5322侧向于分布轴线da而分布。端部区域凹入,以使得它们相对于相应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的中间区域5313、5323在分布轴线da的方向上而偏移。

在支架510上,每一凹面的半径可以是0.5到2.5倍于相应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的端部区域5211、5312、5321、5322之间的距离。例如,当所述距离是40mm时,所述凹面半径可以是70mm。该凹面半径的中心可以处于支架510的中心。作为替代,其可偏向负载传递构件511、512中的任一个,例如,直到0.8倍于相应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的端部区域5211、5312、5321、5322之间的距离。在这些替代中的任一个中,优选地,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是互补的,以使得它们中的每一个在各自的延伸部上邻接相应的负载传递构件第一接触表面531、532。

如上文所解释,在将连接构件组装到负载传递构件时,互补凸出和凹入的第一接触表面提供导引功能,并且还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提供负载传递功能。

如图10中可见,类似于图3a到图6的实施例,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中的每一个倾斜,以使得第一接触表面541、542在插入在支架510的对应的接触表面531、532之间时形成楔形。因此,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部分地向上面向401、402。更具体来说,支架510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倾斜,以使得这些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限定锥形接纳空间,以接纳衬套销503接触表面541、542。因此,可以安装衬套销503以便牢固楔入在支架接触表面531、532之间。如上文所解释,这实现接触表面中的有效负载传递。

图13示出,作为图11中的布置的替代,负载传递构件511、512的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可以是凸出的,并且第一衬套销接触表面541、542可以具有互补凹入形状,其中相应的第一负载传递构件接触表面531、532适于邻接所述第一衬套销接触表面541、542。

在图3a到图13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完全位于衬套501与相应的螺栓521之间。作为替代,如图14和图15所示,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可相对于衬套501完全位于相应的螺栓521的相反侧上。即,每个第一接触表面531、532、541、542可完全位于螺栓521外部。

在图14中,支架510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并且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在图15中,支架510的第一接触表面531、532部分地背离彼此面向,并且衬套销503的第一接触表面541、542部分地朝向彼此面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