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9966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儿童座椅保护装置,该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座椅托架和布置在该座椅托架的一侧的至少一个侧面碰撞模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尤其是在于提供一种鉴于安全性具有改善特征的同类装置。根据本发明,该任务是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完成的,而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可以从从属权利要求中获得。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座椅托架和至少一个侧面碰撞模块,所述侧面碰撞元件布置在所述座椅托架的一侧并至少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所述座椅托架上的碰撞能量。在这里,“座椅托架”尤其应理解为这样一种托架,其是儿童座椅的一部分且至少侧向地且向后向外限定儿童座椅。在这里,座椅托架优选地至少部分地构成儿童座椅的支承结构。在这里,“侧面碰撞模块”尤其应理解为这样一种模块,其是为了坐在或躺在儿童座椅装置中的儿童的安全性而设置的,以便尤其是在事故中至少部分地吸收能量,尤其是碰撞动能,并由此保护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设置”尤其应理解为是特别设计和/或配备。针对某一特定功能设置一个对象可以被理解为该对象可以在至少一种应用和/或操作状态下执行和/或实施该特定功能。在这里,“侧向作用”尤其应理解为相对于座椅方向侧向作用。在这里,“碰撞能量”尤其应理解为尤其在事故中作用于儿童座椅装置的座椅托架上的动能。在这里,“吸收碰撞能量”尤其应理解为从侧面碰撞模块至少部分地吸收碰撞能量。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从侧面碰撞元件偏转一部分产生作用的碰撞能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在事故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的座椅托架上的碰撞能量可以至少部分被吸收,并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能量。由此,可以有利地提供一种具有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儿童座椅,该儿童座椅尤其在汽车自身提供较少保护的汽车侧面碰撞时特别有利地保护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免受产生作用的碰撞能量。

还提出的是,所述侧面碰撞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元件,所述吸收元件至少设置成转换碰撞能量。在这里,“吸收元件”尤其应理解为这样一种元件,其将作用于所述元件上的能量,例如尤其是碰撞能量至少部分地转换成另一形式的能量,例如变形能量、热能、压缩能量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形式的能量,以便衰减和最小化碰撞能量。在这里,“至少一个吸收元件”尤其应理解为侧面碰撞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吸收元件,但也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模块具有两个、三个或不同数量的吸收元件。在这里,“转换碰撞能量”应理解为,将碰撞动能至少部分地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例如变形能量、热能、势能和/或压缩能量。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将碰撞动能至少部分地转换成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形式的能量。由此,可以构成特别有利地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的侧面碰撞模块。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设置成通过塑性变形转换碰撞能量。在这里,“塑性变形”尤其应理解为在通过外力作用达到或超过元件材料的屈服点时发生的元件、尤其吸收元件的永久的、不可逆的变形。由此,可以特别容易地构成吸收元件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可变形板材。在这里,“可变形板材”尤其应理解为由具有延展性的材料形成的板材,所述延展性允许板材的塑性变形,由此可变形板材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尤其碰撞动能。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具有大致u形的横截面。在这里,“大致u形的横截面”尤其应理解为具有第一中间壁和在所述中间壁的侧部上大致正交于所述中间壁定向的两个侧壁的横截面,其中,在这里,所述侧壁可以在其定向上与正交于所述中间壁的方向相差50度,优选小于15度。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作为可变形板材构成的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具有预定的弯曲边缘,所述吸收元件在正常操作状态下在所述弯曲边缘上弯曲至少两度。在这里,“预定义的弯曲边缘”尤其应理解为尤其横向于吸收元件的主延伸方向伸展的弯曲边缘。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引导吸收元件在事故期间在碰撞能量作用下的变形。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具有两个侧壁,其中,在所述侧壁中在所述预定的弯曲边缘的区域中分别引入凹槽。由此,可以进一步有利地影响吸收元件在事故期间在碰撞能量作用下的变形。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弹簧元件。“弹簧元件”尤其应理解为宏观元件,所述宏观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延伸,所述延伸在正常操作状态下可弹性地改变至少10%,尤其至少20%,优选至少30%并且特别有利地至少50%,并且所述宏观元件尤其产生依赖于所述延伸的变化且优选与所述变化成比例的、抵消所述变化的反作用力。元件的“延伸”尤其应理解为元件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宏观元件”尤其应理解为具有至少1mm、尤其至少5mm且优选至少10mm的延伸的元件。弹簧元件优选地可以至少部分地由至少一个弹性体和/或至少一个弹簧钢形成。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所述弹簧元件构成为流体弹簧。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作为弹簧元件构成的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流体弹簧。在这里,“流体弹簧”尤其应理解为通过压缩流体而提供弹簧力的弹簧元件。在这里,流体弹簧例如构成为气压弹簧。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作为弹簧元件构成的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机械弹簧。在这里,“机械弹簧”尤其应理解为由通过弹性变形提供弹簧力的材料制成的弹簧元件。在这里,机械弹簧例如构成为螺旋弹簧、板式弹簧、盘形弹簧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机械弹簧。由此,可以特别简单且便宜地构成作为弹簧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可变形管。在这里,“可变形管”尤其应理解为由具有延展性的材料形成的管状元件,所述延展性允许所述管状元件的塑性变形,由此所述管状元件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尤其碰撞动能。由此,可以特别简单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肘杆机构。在这里,“肘杆机构”尤其应理解为具有至少一个由两个可枢转地彼此连接的杆的肘杆的机构,其中,两个杆之间的连接优选是有摩擦的,由此在肘杆的两个杆的枢转期间将动能转换成热能。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蜂窝结构。在这里,“蜂窝结构”尤其应理解为由至少一层彼此并排布置的蜂窝构成的结构,其中,所述蜂窝优选具有六边形的基本形状。在这里,蜂窝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可使蜂窝承受压力,其中,蜂窝受一定的力或碰撞能量而收缩,此时变形并吸收能量。在这里可设想的是,在蜂窝的空腔中布置有填充材料,例如泡沫。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构成为泡沫元件。在这里,“泡沫元件”尤其应理解为至少部分地、优选主要由泡沫形成的元件,泡沫在碰撞能量的作用下塑性和/或弹性变形,以便由此至少部分地吸收碰撞能量。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且简单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待弯曲的凹槽。在这里,“待弯曲的凹槽”尤其应理解为被引入到例如板材的构件中的凹槽,在所述构件中引导例如销元件的元件,所述元件的宽度大于待弯曲的凹槽的宽度,其中,所述元件在事故中由于碰撞能量而相对于凹槽移动,该凹槽此时弯曲,此时塑性变形并因此将碰撞能量至少部分地转换成变形能量。由此,可以特别简单且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吸收元件通过排出流体而设置成消除碰撞能量。在这里,“排出流体”尤其应理解为例如气体的流体尤其通过碰撞能量而被排出,并且此时通过导通狭窄的横截面和/或通过压缩来至少部分地转换碰撞能量。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吸收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侧面碰撞模块具有至少一个侧面碰撞元件,所述侧面碰撞元件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其中,所述吸收元件至少在所述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所述侧面碰撞元件和所述座椅托架之间。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尤其应理解为吸收碰撞能量并尤其将其传递到吸收元件的元件。所述侧面碰撞元件设置成提供一个表面,在所述表面上碰撞能量可以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上。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尤其有利地覆盖一个区域,在所述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将吸收碰撞能量。在这里,“静止位置”尤其应理解为侧面碰撞元件的一个位置,在所述位置处所述侧面碰撞元件尽可能节省空间地布置在座椅托架的一侧并且尤其不适于将碰撞能量传递到吸收元件。在这里,“功能位置”尤其应理解为侧面碰撞元件的一个位置,在所述位置处侧面碰撞元件布置在使用状态下,并且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侧面碰撞元件根据其规定将产生的碰撞能量至少部分地导入到吸收元件中。“可调节”尤其应该理解为侧面碰撞元件可以由人员尤其手动且优选不应用附加工具而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前后移动,其中,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的移动可以与枢转移动、平移移动、旋转运动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移动相同。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不仅在静止位置处而且在功能位置处都万无一失地布置在座椅托架上。侧面碰撞元件优选地不仅在静止位置处而且在功能位置处至少部分地可锁定。由此,可以特别有利地构成侧面碰撞模块,并且可以特别有利地将事故中的碰撞能量导入到吸收元件中。

还提出的是,所述侧面碰撞元件构成为可枢转翼,所述可枢转翼以一端可枢转地承载。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的一端”尤其应有选择地理解为在座椅方向上观察侧面碰撞元件的前端或者在座椅方向上观察侧面碰撞元件的后端。由此,可以特别简单地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调节侧面碰撞元件。

还提出的是,所述侧面碰撞模块布置在所述座椅托架的头部区域中。在这里,“头部区域”尤其应理解为座椅托架的一个区域,在所述区域中,在婴儿或儿童以所设置的方式躺着或坐着布置在儿童座椅中所处的操作状态下布置有儿童或婴儿的头部。由此,可以将侧面碰撞模块特别有利地定位在座椅托架上以保护儿童或婴儿。

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儿童座椅,其中,所述儿童座椅具有至少两个侧面碰撞模块,所述侧面碰撞模块分别布置在座椅托架的相对侧。由此,可以提供一种特别有利的儿童座椅,所述儿童座椅在两侧受到保护免受侧面碰撞。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不应限于上述的应用和实施方式。尤其地,为了实现本文中描述的工作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可以具有与本文指定的单独的元件、构件和单元的数量不同的数量。

附图说明

从下面的附图说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优点。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九个实施例。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包含许多组合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符合目的地单独考虑这些特征并将它们合并成有意义的其它组合。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儿童座椅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吸收元件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进一步简化示意图,

图5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6示出了第三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7示出了第四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8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9示出了第六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10示出了第七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图11示出了第八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以及

图12示出了第九实施例中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侧面碰撞模块的简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儿童座椅10a的一部分。儿童座椅10a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作为汽车儿童座椅构成的儿童座椅10a设置成使其为了运送婴儿或儿童而紧固在汽车中。儿童座椅10a具有座椅方向,所述座椅方向大致与儿童座椅10a的靠背14a正交定向,并且所述座椅方向表示坐在或躺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或婴儿以其头部定向的方向。儿童座椅10a具有未进一步示出的座椅基部,儿童座椅10a可通过所述座椅基部牢固地与汽车座椅和/或汽车的长座椅连接。在这里,儿童座椅10a以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并且从现有技术已知的方式例如通过iso固定连接器(iso-fix-konnektor)与汽车座椅或长座椅耦接。在这里,儿童座椅10a以其座椅方向顺着汽车的行驶方向与汽车座椅或长座椅耦接。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儿童座椅10a以其座椅方向逆着汽车的行驶方向与汽车座椅或长座椅耦接。儿童座椅10a构成座椅底部12a和靠背14a。在这里,座椅底部12a构成座椅表面,可以将布置于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放置在所述座椅表面上。靠背14a布置在座椅底部12a的后侧面上并且从座椅底部12a向上延伸远离座椅基部。在这里,靠背14a构成用于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的靠背表面。儿童座椅10a包括座椅托架16a,所述座椅托架16a至少在座椅底部12a和靠背14a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10a。座椅托架16a形成下底部区域18a和布置在底部区域18a上方的头部区域20a。在这里,头部区域20a侧向包围至少一个区域,在所述至少一个区域中布置有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或婴儿的至少一个头部和肩部。在这里,头部区域20a中的座椅托架16a从儿童座椅10a两侧的靠背14a突出到儿童座椅10a的座椅区域中。由此,头部区域20a中的座椅托架16a侧向保护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或婴儿。座椅托架16a由硬塑料形成。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座椅托架16a由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材料形成。在座椅托架16a的内部,儿童座椅10a还具有至少一个未进一步示出的衬垫、头枕和内部安全带系统,它们在下文中将不作进一步描述。儿童座椅10a还具有其它元件,不过,为了清楚起见以及由于与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缺乏相关性,这些其它元件在下文中将不作进一步描述。

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a。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二侧面碰撞模块24a。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具有另外的侧面碰撞模块22a、24a。侧面碰撞模块22a、24a分别布置在座椅托架16a的头部区域20a的一侧。侧面碰撞模块22a、24a构成大致相同,因此下文中将仅进一步描述一个侧面碰撞模块22a。在这里,对侧面碰撞模块22a的描述可以考虑用于说明第二侧面碰撞模块24a。

侧面碰撞模块22a布置在座椅托架16a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a布置于头部区域20a中的座椅托架16a的在座椅方向上观察左侧。第二侧面碰撞模块24a布置于座椅托架16a的在座椅方向上观察右侧的相对侧上。侧面碰撞模块22a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10a上的碰撞能量。在这里,侧面碰撞模块22a尤其设置成吸收来自座椅托架16a上布置有侧面碰撞模块22a的一侧的碰撞能量。

尤其是在对汽车有侧面碰撞的事故中,儿童座椅中的儿童不如在正面碰撞时那样如此良好地受到汽车保护,因为汽车在位于布置在汽车中的儿童座椅10a的侧面的侧门的区域中仅具有少量的侧面碰撞保护。侧向、即从汽车的侧门作用于儿童座椅10a上的碰撞动能至少部分地由面向汽车的侧面或侧门的相应的侧面碰撞模块22a、24a吸收。由于侧面碰撞模块22a、24a分别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10a上的碰撞能量的至少一部分,因而可以有利地降低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10a上的儿童或婴儿的碰撞能量。由此,可以有利地提高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或婴儿的安全性。在这里,侧向作用的碰撞能量例如由于侧面碰撞而通过抵靠儿童座椅10a按压到汽车的内部空间中的侧门传递到儿童座椅10a。

侧面碰撞模块22a构成为可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与儿童座椅10a的座椅托架16a连接的模块。在这里,图2示出了预安装完成的侧面碰撞模块22a,其可安装到儿童座椅10a的座椅托架16a中。为了收纳侧面碰撞模块22a、24a,头部区域20a中的儿童座椅10a的座椅托架16a在座椅托架16a的两侧分别具有收纳部。侧面碰撞模块22a,24a通过收纳部,经过力和/或形状配合连接万无一失地与座椅托架16a耦接。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模块22a、24a不构成为可在预安装状态下与座椅托架16a连接的单独构成的模块,而是以其部件直接安装在座椅托架16a上。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模块22a、24a的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与座椅托架16a一体地构成。

侧面碰撞模块22a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a。侧面碰撞元件26a构成碰撞表面28a,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a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a中。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26a由刚性材料形成。侧面碰撞元件26a由硬塑料形成。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元件26a由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材料形成,例如由纤维复合材料,尤其是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形成。侧面碰撞元件26a具有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侧面碰撞元件26a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26a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手动可调节。在静止位置处,侧面碰撞元件26a折叠在座椅托架16a上。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26a在静止位置处尽可能节省空间地布置在儿童座椅10a的座椅托架16a上。在静止位置处,侧面碰撞元件26a大致平行于在内部布置有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座椅托架16a的区域的外轮廓定向。侧面碰撞元件26a在静止位置处未离开座椅托架16a的外轮廓。在功能位置处,侧面碰撞元件26a至少部分地从座椅托架16a向外移开。对此,侧面碰撞元件26a可枢转地承载。侧面碰撞元件26a构成为可枢转翼,所述翼以一端可枢转地承载。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26a以后端可枢转地承载。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后端不仅在静止位置处而且在功能位置处均面向座椅托架16a。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元件26a在前端可枢转地与座椅托架16a耦接。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元件26a在另一侧可枢转地与座椅托架16a承载,或者侧面碰撞元件26a可通过线性引导件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线性调节。在功能位置处,侧面碰撞元件26a倾斜于座椅托架16a布置。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前端在功能位置处与座椅托架16a间隔开地布置,侧面碰撞元件26a通过其前端不可枢转地承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倾斜布置,至少一部分碰撞能量可以向后导出并因此在事故时通过儿童座椅10a的靠背14a从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旁边引导。

侧面碰撞模块22a包括吸收元件30a。吸收元件30a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a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a在事故时,将作用于儿童座椅10a且尤其是侧面碰撞模块22a上的产生作用的碰撞动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以便减小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的有效碰撞动能。吸收元件30a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a和座椅托架16a之间。吸收元件30a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前端。在这里,吸收元件30a以第一端与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前端耦接。吸收元件30a在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前端的区域中以其第二端与座椅托架16a耦接。吸收部件30a将侧面碰撞部件26a在其前端与座椅托架16a连接。吸收元件30a可移动地与侧面碰撞元件26a耦接。在这里,吸收元件30a通过旋转轴承与侧面碰撞元件26a耦接。吸收元件30a通过旋转轴承44a可旋转地与侧面碰撞元件26a连接。在这里,吸收元件30a可以从静止位置通过旋转轴承44a枢转到其功能位置。在静止位置处,吸收元件30a大致平行于侧面碰撞元件26a定向。在这里,吸收元件30a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a的面向座椅托架16a的内侧。在静止位置处,吸收元件30a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a和座椅托架16a之间的空间中。在这里,吸收元件30a在静止位置处不设置成吸收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a上的碰撞能量。在功能位置处,吸收元件30a大致正交于侧面碰撞元件26a定向。对此,吸收元件30a从其静止位置枢转出来。在这里,吸收元件30a以其第二端枢转离开侧面碰撞元件26a。为了将吸收元件30a与座椅托架16a耦接,侧面碰撞模块22a具有座椅托架侧的耦接部位46a。耦接部位46a具有形状配合元件,吸收元件30a可以以其第二端形状配合地与所述形状配合元件接合。在功能位置处,吸收元件30a以其第二端与耦接部位46a的形状配合元件接合,并且吸收元件30a由此在座椅托架16a和侧面碰撞元件26a之间定向。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耦接部位46a具有安全元件,通过所述安全元件使吸收元件30a在功能位置处在耦接部位46a处安全,以防止吸收元件30a从耦接部位46a的不期望松开。吸收元件30a锁定在功能位置处在侧面碰撞元件26a和座椅托架16a之间。由此,可以防止当力作用于侧面碰撞元件26a上时吸收元件30a折叠。

吸收元件30a设置成通过塑性变形吸收碰撞动能。吸收元件30a设置成将碰撞动能转换成变形能量。对此,吸收元件30a如此可塑性变形地构成,使得其在碰撞能量作用时变形并由此至少部分地吸收碰撞能量。通过变形,吸收元件30a将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a上的碰撞能量的至少一部分转换成吸收元件30a变形所需的变形能量。吸收元件30a构成为可变形板材。在这里,吸收元件30a由柔性板材形成,所述柔性板材在力作用时变形。吸收元件30a尤其是不由脆性板材形成。吸收元件30a具有u形横截面。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a的横截面略微偏离u形并且例如更确切地说形成v形。吸收部件30a具有中间壁32a,所述中间壁32a在吸收部件30a的主延伸方向上延伸。在中间壁32a的两个侧边缘处,吸收元件30a分别构成正交于中间壁32a定向的侧壁34a、36a。侧壁34a、36a从中间壁32a的第一侧沿相同方向远离中间壁32a延伸。两个侧壁34a、36a具有从中间壁32a测量的相同高度。由于u形横截面,吸收元件30a具有尤其有利的刚性。吸收元件30a具有预定的弯曲边缘38a。弯曲边缘38a正交于吸收元件30a的主延伸方向伸展。预定的弯曲边缘38a被引入到吸收元件30a的中间壁32a中。在这里,预定的弯曲边缘38a在吸收元件30a的主延伸方向上居中布置在中间壁32a中。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弯曲边缘38a偏心布置,以便设定有利的变形。吸收元件30a围绕弯曲边缘38a弯曲两度。在这里,吸收元件30a的两侧在侧壁34a、36a远离中间壁32a延伸的相同方向上弯曲。侧壁34a、36a分别在预定的弯曲边缘38a的区域中各具有凹槽40a、42a。凹槽40a、42a设置成使得可以在事故中实现吸收元件30a的尤其有利的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

以下将通过示例简要描述侧面碰撞模块22a的工作原理。如果儿童座椅10a被安装和固定在汽车中的汽车的长座椅上,则侧面碰撞模块22a从其静止位置被调节到功能位置。在这里,侧面碰撞元件26a从其折叠在座椅托架16a上的静止位置以其前端向外展开。在这里,与座椅托架16a和侧面碰撞元件26a铰接承载的吸收元件30a同样从其静止位置折叠并转移到其功能位置。在功能位置处,吸收元件30a在侧面碰撞元件26a的前端和座椅托架16a之间延伸并在这里牢固地布置在耦接部位46a处。在涉及汽车侧面碰撞的事故的情况下,例如汽车的侧门在儿童座椅10a的方向上被按压。侧面碰撞模块22a的侧面碰撞元件26a在其功能位置处最靠近侧门并由此首先与向内移动的侧门接触。向内移动的侧门将碰撞能量传递到侧面碰撞模块22a。尤其是,侧门将碰撞能量传递到侧面碰撞元件26a。由此,侧面碰撞元件26a向内在座椅托架16a的方向上被按压。在侧面碰撞元件26a和座椅托架16a之间在其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锁定的吸收元件30a通过向内按压的侧面碰撞元件26a而变形。吸收元件30a变形并由此将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转换成变形能量和热能。在这里,吸收元件30a优选地沿着预定的弯曲边缘38a弯曲。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a以其它方式变形。还可设想的是,碰撞动能的一部分从旁边通过靠背14a被引导到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后面。通过由吸收部件30a吸收通过侧面冲击模块22a作用在儿童座椅10a上的碰撞动能的一部分,减少了在事故中有效作用于儿童的碰撞动能。与没有侧面碰撞模块22a的儿童座椅相比,通过侧面碰撞模块22a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的碰撞能量。由此,可以有利地提高具有侧面碰撞模块22a、24a的儿童座椅10a中的儿童的安全性。

在图5至图12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其它八个实施例。以下描述和附图大致限于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其中可以原则上参照附图和/或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特别是图1至4的描述,其中,关于标注相同的构件,尤其是针对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构件,原则上也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的附图和/或描述,尤其是图1至图4。为了区分实施例,将字母a后置于图1至图4中的实施例的附图标记。在图5至图12的实施例中,字母a由字母b至i替代。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儿童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b,所述座椅托架16b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b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b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b布置在座椅托架16b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b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b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b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b。侧面碰撞元件26b形成碰撞表面28b,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b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b中。侧面碰撞元件26b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b包括吸收元件30b。吸收元件30b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b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b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b和座椅托架16b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b。吸收元件30b构成为弹簧元件。在这里,吸收元件30b构成为流体弹簧。尤其是,弹簧元件构成为气压弹簧。在功能位置处,作为气压弹簧构成的吸收元件30b被移出。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b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b中,则作为气压弹簧构成的吸收元件30b被压紧,并且存在于吸收元件30b中的气体被压缩。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压缩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

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作为弹簧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b构成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流体弹簧。在这里,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b构成为减震器,并且除了弹簧元件以外还具有减震元件。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5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c,所述座椅托架16c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c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c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c布置在座椅托架16c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c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c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c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c。侧面碰撞元件26c形成碰撞表面28c,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c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c中。侧面碰撞元件26c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c包括吸收元件30c。吸收元件30c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c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c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c和座椅托架16c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c。吸收元件30c构成为弹簧元件。在这里,吸收元件30c构成为机械弹簧。在这里,吸收元件30c构成为螺旋弹簧。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作为机械弹簧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c构成为板式弹簧、盘形弹簧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机械弹簧。在功能位置处,作为机械弹簧构成的吸收元件30c被移出。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c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c中,则作为机械弹簧构成的吸收元件30c弹性变形。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压缩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6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

图7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d,所述座椅托架16d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d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d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d布置在座椅托架16d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d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d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d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d。侧面碰撞元件26d形成碰撞表面28d,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d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d中。侧面碰撞元件26d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d包括吸收元件30d。吸收元件30d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d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d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d和座椅托架16d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d。吸收元件30d设置成通过塑性变形转换碰撞动能。吸收元件30d构成为可变形管。在功能位置处,吸收元件30d大致等同于前述实施例的吸收元件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d和座椅托架16d之间。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d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d中,则作为可变形管构成的吸收元件30d弹性变形。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变形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d构成为收缩管或弯曲杆,并且此时同样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7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d。

图8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五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e,所述座椅托架16e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e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e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e布置在座椅托架16e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e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e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e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e。侧面碰撞元件26e形成碰撞表面28e,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e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e中。侧面碰撞元件26e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e包括吸收元件30e。吸收元件30e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e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e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e和座椅托架16e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e。吸收元件30e构成为肘杆机构。作为肘杆机构构成的吸收元件30e具有第一杆48e和第二杆50e。吸收元件30e的两个杆48e、50e通过支承部位52e在其彼此面对的第一端可枢转地相互耦接。在这里,支承部位52e是有摩擦的。两个杆48e,50e只能通过克服彼此的摩擦力而旋转。在这里,可设想的是,支承部位52e此时具有附加的摩擦元件,所述摩擦元件分别与杆48e、50e中的一个连接并且彼此摩擦接触。在背向支承部位52e的第一端处,第一杆48e可枢转地与座椅托架16e耦接。在背向支承部位52e的第二端处,第二杆50e可枢转地与座椅托架16e耦接。在吸收元件30e的功能位置处,杆48e、50e大致彼此平行定向。然而在这里,吸收构件30e的杆48e、50e彼此稍微倾斜,以预先确定事故期间的折叠方向。在这里,杆48e、50e的第二端大致在相反的方向上定向。在静止位置处,杆48e、50e大致并排平行布置,其中,其第二端大致在相同方向上定向。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e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e中,则两个杆48e、50e通过支承部位52e相对于彼此旋转。在这里,通过在支承部位52e上方的有摩擦的支承,将碰撞动能的一部分通过支承部位52e中的摩擦转换成热能。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通过设定杆48e、50e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以有利地设定可吸收的碰撞能量。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e还具有布置在两个杆48e、50e之间的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将杆元件按压到其功能位置,以便由此以附加的力抵消产生作用的碰撞能量。这可以附加地减弱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能量。仅示意性示出图8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e。

图9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f,所述座椅托架16f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f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f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f布置在座椅托架16f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f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f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f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f。侧面碰撞元件26f形成碰撞表面28f,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f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f中。侧面碰撞元件26f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f包括吸收元件30f。吸收元件30f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f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f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f和座椅托架16f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f。吸收元件30f构成为蜂窝结构。吸收元件30f形成多层直接相邻的蜂窝。在这里,蜂窝具有六边形。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蜂窝具有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形状,例如三角形、四边形或八角形。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f仅具有一层彼此相邻的蜂窝。在这里,构成蜂窝的吸收元件30f由延性材料形成。由此,吸收元件30f可以有利地塑性变形并由此吸收碰撞能量。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在构成吸收元件30f的蜂窝的空腔中,另外布置有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对吸收元件30f的刚性和/或变形性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f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f中,则构成蜂窝结构的吸收元件30f塑性变形。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压缩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9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f。

图10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七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g,所述座椅托架16g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g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g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g布置在座椅托架16g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g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g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g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g。侧面碰撞元件26g形成碰撞表面28g,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g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g中。侧面碰撞元件26g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g包括吸收元件30g。吸收元件30g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g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g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g和座椅托架16g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g。吸收元件30g构成为泡沫元件。在这里,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由泡沫形成,该泡沫优选可以通过塑性和/或弹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在这里,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例如由eps、epp、eva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得有意义的其它泡沫构成。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由多个泡沫制成。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附加的加强元件例如加强杆被引入到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中的泡沫中。如果在事故时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g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g中,则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塑性和/或弹性变形。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作为泡沫元件构成的吸收元件30g至少部分地被破坏。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变形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10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g。

图11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八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h,所述座椅托架16h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h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h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h布置在座椅托架16h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h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h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h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h。侧面碰撞元件26h形成碰撞表面28h,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h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h中。侧面碰撞元件26h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h包括吸收元件30h。吸收元件30h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h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h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h和座椅托架16h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h。吸收元件30h具有至少一个待弯曲的凹槽。吸收元件30h由支承板54h形成。在支承板54h中引入了凹槽56h,所述凹槽56h在功能位置处在座椅托架16h的方向上渐缩。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凹槽具有多个渐缩部。吸收元件30h具有销元件58h,所述销元件58h在功能位置处在凹槽56h变宽的情况下,布置在渐缩部的与座椅托架16h相对的一侧。销元件58h具有比凹槽56h在其渐缩部的区域中的宽度大的宽度。销元件58h与侧面碰撞元件26h牢固连接。构成凹槽56h的支承板54h在功能位置处与座椅托架16h牢固连接。如果在碰撞时碰撞能量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h被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h中,则侧面碰撞元件26h在座椅托架16h的方向上移动。由此,与侧面碰撞元件26h牢固耦接的销元件58h在凹槽56h中在座椅托架16h的方向上移动。在这里,销元件58h使凹槽56h在其渐缩部的区域中变形。由此,碰撞动能的至少一部分被转换成变形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11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h。

图12以简化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儿童座椅保护装置的第九实施例。儿童座椅保护装置是未详细示出的儿童座椅的一部分。儿童座椅构成为汽车儿童座椅。儿童座椅包括座椅托架16i,所述座椅托架16i至少在儿童座椅的座椅底部和靠背的区域中侧向且向后限定儿童座椅。座椅托架16i形成下底部区域和布置在底部区域上方的头部区域。儿童座椅构成为与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例的儿童座椅大致相同。儿童座椅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i和未详细示出的第二侧面碰撞模块。侧面碰撞模块22i布置在座椅托架16i的一侧。在这里,第一侧面碰撞模块22i布置在头部区域中。侧面碰撞模块22i设置成吸收侧向作用于儿童座椅上的碰撞能量。侧面碰撞模块22i具有侧面碰撞元件26i。侧面碰撞元件26i形成碰撞表面28i,通过所述碰撞表面28i可以将事故期间的碰撞能量导入到侧面碰撞模块22i中。侧面碰撞元件26i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调节。

侧面碰撞模块22i包括吸收元件30i。吸收元件30i设置成转换作用于侧面碰撞模块22i上的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i在功能位置处功能性地布置在侧面碰撞元件26i和座椅托架16i之间。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尤其不同地实施吸收元件30i。吸收元件30i通过排出流体设置成减小碰撞能量。吸收元件30i构成为弹性的、在功能位置处填充有气体、尤其是空气的空心体,所述空心体具有阀元件60i,布置在空心体中的气体可以在碰撞能量作用时通过所述阀元件60i逸出。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i具有多个阀元件。如果在事故中碰撞动能通过侧面碰撞元件26i被导入到吸收元件30i中,则吸收元件30i的弹性空心体变形并被挤压,由此存在于空心体中的气体通过阀元件60i逸出。由此,作用于吸收元件30i上的碰撞动能被转换成用于使气体加速的动能以及压缩能量和热能,由此有利地减少了有效作用于坐在儿童座椅中的儿童的碰撞动能。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30i具有用于控制流体从空心体逸出的另一装置,例如仅是孔,而替代阀元件60i。在这里,为了简化起见,仅示意性示出图12中示出的侧面碰撞模块22i。

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以另一方式构成并且通过排出流体设置成减小碰撞能量。在这里例如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具有填充有流体的空心体,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通过碰撞能量的作用而使排出体进入所述空心体中,所述排出体通过其移动通过流体至少部分地转换碰撞能量。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吸收元件构成为填充有凝胶的气泡袋,其中,凝胶在碰撞能量作用于吸收元件上时通过流动并通过压缩来吸收碰撞能量的至少一部分。

原则上在另一设计方案中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模块的吸收元件和侧面碰撞元件至少部分地相互一体构成。在这里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元件在碰撞能量的作用下本身被设置成通过有针对性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的一部分。原则上还可设想的是,侧面碰撞模块具有多个吸收元件,所述多个吸收元件根据上述实施的实施例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儿童座椅

12座椅底部

14靠背

16座椅托架

18底部区域

20头部区域

22侧面碰撞模块

24侧面碰撞模块

26侧面碰撞元件

28碰撞表面

30吸收元件

32中间壁

34侧壁

36侧壁

38弯曲边缘

40凹槽

42凹槽

44旋转支承

46耦接部位

48杆

50杆

52支承部位

54支承板

56凹槽

58销元件

60阀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