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4914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稳定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其母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610972030.8,申请日为2016年11月03日,发明名称为“汽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证

本申请要求2015年11月1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57394以及2015年11月1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59564的优先权,所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的方式并入此处以用于所有目的。

本发明涉及汽车,且更具体地,涉及配备成对汽车车身的左侧和右侧处的高度进行调整的稳定器(stabilizer)。



背景技术:

通常,通过使用悬挂系统,汽车吸收当汽车行驶时经由车轮从路面传递的振动,从而为乘员提供更加舒适的乘坐。

稳定器设置在汽车中以最小化汽车车身在左右方向上的摇摆,当路面竖直蜿蜒或汽车向左转和向右转时,引起摇摆。

稳定器包括稳定杆(stabilizerbar,稳定器杆件),以及耦接到稳定杆的两端的稳定器连杆(stabilizerlink,稳定器联杆)。

稳定杆设置在汽车车身的下侧以便在左右方向上朝左车轮和右车轮伸长,且稳定器连杆中的每个使得一端耦接到稳定杆,且另一端耦接到左减震器或右减震器,以使得稳定杆通过耦接到稳定杆的两端的稳定器连杆与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连接。

同时,近来,广泛使用主动旋转式稳定器(ars),其具有致动器以根据情况调整稳定器的侧倾刚度。

主动旋转式稳定器被配置成,使得成对的半稳定杆在致动器的两端处耦接,并根据汽车的侧倾运动的程度通过操作致动器调整成对的半稳定杆的侧倾刚度,从而稳定汽车的姿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致力于提供能够改善乘坐质量和调整稳定性的稳定器而作出的。

本发明也是致力于提供能够防止对稳定器的致动器的损害的稳定器而作出的。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下面描述中清楚地理解上面没有提到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稳定器,包括:致动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中的马达以及设置在壳体的一端中并且耦接到马达的旋转轴的一端的减速器;以及去耦器(decoupler,解耦器),该去耦器设置在壳体的另一端处以遮挡壳体的另一端,其中去耦器包括:去耦器外部元件,其耦接到致动器,并具有多个第一突出,所述多个第一突出在去耦器外部元件的内周向表面上形成以便在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去耦器内部元件,其耦接到去耦器外部元件,并且在第一突出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突出;去耦器弹性元件,其设置在去耦器外部元件中,并具有多个第三突出,所述多个第三突出在去耦器弹性元件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并插入多个第一突出和多个第二突出之间。

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包括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详细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去耦器吸收从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中的至少一个传递到致动器的冲击,从而改善乘坐质量和调整稳定性,并防止对致动器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衬套(bushing)吸收经由稳定器连杆从车轮传递到第一稳定杆和第二稳定杆的振动,从而改善乘坐质量和调整稳定性,并防止对致动器的损害。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权利要求中将清楚地理解上面没有提到的其它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前视图。

图2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悬挂系统的概念图。

图3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横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多个行星齿轮组的一个配置的视图。

图5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去耦器的剖视透视图。

图6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去耦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去耦器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去耦器弹性元件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视图。

图9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杆的两端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稳定杆的两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视图。

图11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器连杆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器连杆的横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图10至图12中所示的衬套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以下与附图一起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优点和特征的方法将清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且可以各种其它形式实施。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公开完整且叙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以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提供本发明的范围的全面理解,且本发明将仅通过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贯穿说明书,相似的标识号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

图1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前视图,且图2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悬挂系统的概念图。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包括汽车车身110,以及设置在汽车车身110的下侧并当汽车行驶时调整汽车车身110的左侧和右侧处的高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主动旋转式稳定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朝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延伸的稳定杆180和190,以及致动器100,其在稳定杆180和19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耦接并生成预定的旋转力且向稳定杆180和190提供该预定的旋转力。

稳定器连杆610和620耦接到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即,稳定杆180和190中的每个具有耦接到致动器100并在左右方向上直线延伸的一端,以及不耦接到致动器100并弯曲的另一端。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耦接到稳定杆180和190中的每个的弯曲部分的末端。进一步,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另一端耦接到减震器126或127。

稳定杆180和190包括:第一稳定杆180,其耦接到致动器100的左端并朝左车轮121延伸;以及第二稳定杆190,其耦接到致动器100的右端并朝右车轮122延伸。进一步,稳定器连杆610和620包括耦接到第一稳定杆180的左稳定器连杆610,以及耦接到第二稳定杆190的右稳定器连杆620。

减震器126和127包括连接左车轮121和汽车车身110的左减震器126,以及连接右车轮122和汽车车身110的右减震器127。左减震器126和右减震器127弹性地支撑汽车车身110,并用于吸收当汽车行驶时经由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从路面转移到汽车车身110的振动。

减震器126和127中的每个包括支柱管126a,以及从支柱管126a延伸并当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撞击并弹回时插入支柱管126a内的支柱杆126b。支柱杆126b的上端耦接到汽车车身110。

图2中所示的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被例示为汽车的前轮,且在前轮的情况下,支柱管126a耦接到支撑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的转向节1和2以使得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可旋转。然而,在左车轮121和右车轮122为后轮的情况下,支柱管126a耦接到将在下面描述的下臂131和132的上部。

转向节1和2包括:左转向节1,其支撑左车轮121安装其上的托架以使得托架可旋转;以及右转向节2,其支撑右车轮122安装其上的托架以使得托架可旋转。

上臂141和142耦接到转向节1和2的上部,且下臂131和132耦接到转向节1和2的下部。上臂141和142设置在下臂131和132上方,且下臂131和132设置在上臂141和142下方。

上臂141和142包括连接左车轮121和汽车车身110的左上臂141,以及连接右车轮122和汽车车身110的右上臂142。

下臂131和132包括连接左车轮121和汽车车身110的左下臂131以及连接右车轮122和汽车车身110的右下臂132。

第一稳定杆180的右端耦接到致动器100的左端,且第一稳定杆180的左端耦接到左稳定器连杆610的右端。进一步,左稳定器连杆610的左端耦接到左减震器126。左稳定器连杆610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第一稳定杆180的左端,且左稳定器连杆610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左减震器126。

第二稳定杆190的左端耦接到致动器100的右端,且第二稳定杆190的右端耦接到右稳定器连杆620的左端。进一步,右稳定器连杆620的右端耦接到右减震器127。右稳定器连杆620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第二稳定杆190的右端,且右稳定器连杆620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右减震器127。

左上臂141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左转向节1,且左上臂141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汽车车身110。进一步,右上臂142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汽车车身110,且右上臂142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右转向节2。

左下臂132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左转向节1,且左下臂131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汽车车身110。进一步,右下臂132的左端可旋转地耦接到汽车车身110,且右下臂132的右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右转向节2。

下面将简要描述具有上述配置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操作。

首先,当汽车直线行驶时,致动器100根本没有操作。

然后,当汽车向右转时,汽车车身110通过惯性向左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致动器100进行操作以在一个方向上生成旋转力以便将汽车车身110恢复到初始位置。然后,设置在变得相对降低的汽车车身110的左侧的第一稳定杆180在一个方向上旋转,并通过左稳定器连杆610推动左减震器126以升高汽车车身110,且设置在变得相对升高的汽车车身110的右侧的第二稳定杆190在另一方向上旋转,并通过右稳定器连杆620拉动右减震器127以降低汽车车身110,以使得汽车车身110恢复到初始位置。

正相反,当车辆向左转时,汽车车身110通过惯性向右倾斜。在这种情况下,致动器110进行操作以在另一方向上生成旋转力以便将汽车车身110恢复到初始位置。然后,设置在变得相对升高的汽车车身110的左侧的第一稳定杆180在另一方向上旋转,并通过左稳定器连杆610拉动左减震器126以降低汽车车身110,且设置在变得相对降低的汽车车身110的右侧的第二稳定杆190在一个方向上旋转,并通过右稳定器连杆620推动右减震器127以升高汽车车身110,以使得汽车车身110恢复到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根据汽车的转向调整向左或右倾斜的汽车车身110的左侧和右侧处的高度,以使得实现汽车直线行驶的外观,而不是汽车转向的外观,从而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且稳定的乘坐质量,并提供汽车的调整稳定性。

图3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横截面图,且图4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多个行星齿轮组的一个配置的视图。

参考图3和图4,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致动器100包括:其中具有预定空间的壳体105,设置在壳体105中并生成预定旋转力的马达200,以及设置在壳体105中并以预定的减速比减少通过马达200生成的旋转力的减速器300。

更详细地,马达200可包括被固定成邻近壳体105内的一侧处的内周向表面的定子210,以及通过供应有电力在定子210中旋转的转子220。即,马达200是一种通过电力操作的驱动马达。定子210和转子220的位置不受限,且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子210可安置在壳体105的轴向中心处,且转子220可被设置成包围定子210的外周向表面以便通过供应有电力而旋转。

减速器300包括三个行星齿轮组310、320和330,这些行星齿轮组被设置成邻近马达200并供应有来自马达200的旋转力,且首先、其次、再其次减少旋转速度。减速器300减少马达200的旋转速度,放大马达200的旋转力,且然后将旋转力传递到第二稳定杆190。

三个行星齿轮组310、320和330在轴向方向上依次设置。即,减速器300包括设置在最左侧以邻近马达200的第一行星齿轮组310、设置在最右侧以邻近第二稳定杆190的第三行星齿轮组330,以及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310和第三行星齿轮组330之间的第二行星齿轮组320。

第一行星齿轮组310、第二行星齿轮组320,和第三行星齿轮组330具有相同的配置。第一行星齿轮组310、第二行星齿轮组320,和第三行星齿轮组330中的每个包括太阳齿轮311,在太阳齿轮311周围设置的多个行星齿轮312,以及固定到壳体105的内周向表面同时包围多个行星齿轮312的环形齿轮313。

太阳齿轮311在环形齿轮313的轴向中心处设置在环形齿轮313中,且多个行星齿轮312在环形齿轮313内与太阳齿轮311和环形齿轮313啮合。当太阳齿轮311旋转时,多个行星齿轮312绕太阳齿轮311旋转,同时在与太阳齿轮311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耦接到马达200的旋转轴230的输入轴340在第一行星齿轮组310的太阳齿轮311的轴向中心处耦接。输入轴340是马达200的旋转力输入至其的部分,并意为减速器300的输入轴340。此外,输出轴350耦接到第三行星齿轮组330的多个行星齿轮312的旋转轴。输出轴350是通过减速器300放大的马达200的旋转力从其输出的部分,并意为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

输出轴350通过花键耦接到第二稳定杆190,并将通过减速器300放大的马达200的旋转力传递到第二稳定杆190,从而在周向方向上扭转第二稳定杆190。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插入输出杆350的中心部分内。输出杆350的中心部分具有外表面,该外表面朝向第二稳定杆190并敞开以使得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可插入中心部分中,且齿轮齿在敞开的内周向表面中形成。此外,在插入输出轴350的中心部分内的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的外周向表面中形成与在输出轴350的敞开的内周向表面中形成的齿轮齿啮合的齿轮齿。当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插入输出轴350的敞开的中心部分内时,在输出轴350的敞开的中心部分的内周向表面中形成的齿轮齿与在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的外周向表面中形成的齿轮齿啮合,以使得第二稳定杆190和输出轴350彼此花键耦接。

壳体105的一端被去耦器400遮挡。去耦器400固定到壳体105的一端。第一稳定杆180通过去耦器400耦接到壳体105的一端,以使得第一稳定杆180可通过去耦器400耦接到致动器100的一端。

壳体105的另一端被减速器盖360遮挡。减速器盖360固定到壳体105的另一端。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穿过减速器盖360,且被设置成相对于减速器盖360可旋转。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通过轴承370可旋转地耦接到壳体105的内周向表面。

同时,本示例性实施例例示了去耦器400仅设置在壳体105的一端,且仅第一稳定杆180通过去耦器400耦接到致动器100的一端,但去耦器400也可设置在壳体105的另一端,以使得第二稳定杆190可通过去耦器400耦接到致动器100的另一端,而不是直接耦接到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

图5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去耦器的剖视透视图,图6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去耦器的分解透视图,且图7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去耦器的横截面侧视图。

参考图3和图5至图7,去耦器400包括:去耦器外部元件410,耦接到致动器100;去耦器内部元件420,耦接到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以使得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可旋转;以及设置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中的去耦器弹性元件430。去耦器外部元件410和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由橡胶材料制成。

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上形成有在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一突出411。四个第一突出411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上形成以便在周向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彼此间隔开。第一突出411的数量不限于四个。

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有耦接到致动器100的第一花键412。第一花键412可与在致动器100的壳体105的内周向表面上形成的花键(未示出)啮合并耦接到所述花键。去耦器外部元件410通过第一花键412耦接到致动器100以便在周向方向上不旋转。

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插入去耦器内部元件420内并耦接到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且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插入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中并耦接到输出轴350。如果去耦器400设置在致动器100的一端和另一端两者处,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插入设置在致动器100的一端处的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中并耦接到该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且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插入设置在致动器100的另一端处的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中并耦接到该去耦器内部元件420。进一步,如果去耦器400仅设置在致动器100的另一端处,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直接耦接到马达200的旋转轴230,且第二稳定杆190的一端插入设置在致动器100的另一端处的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中并耦接到该去耦器内部元件420。

如果去耦器400设置在致动器100的另一端处,减速器300的输出轴350可穿过去耦器外部元件410以便相对于去耦器外部元件410可旋转地设置,且可固定到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以便与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一起旋转。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将描述去耦器400仅设置在致动器100的一端处的配置。

上文中,说明了去耦器与致动器之间的一些可能的耦接关系。

在去耦器设置在马达轴的一侧且减速器耦接至马达轴的另一侧的配置的情况下,当冲击来自耦接至减速器的稳定杆时,冲击通过壳体105传递至去耦器外部元件(或内部元件),然后由弹性元件吸收;当冲击来自耦接至去耦器的稳定杆时,冲击传递至去耦器内部元件(或外部元件),然后由弹性元件吸收;因此改善配备有主动旋转式稳定器的车辆的乘坐质量。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假设去耦器400仅布置在致动器100的一端。

在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上形成有杆耦接部分422,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插入并耦接其中。在杆耦接部分422的内周向表面上形成有第二花键423,第二花键耦接到第二稳定杆的一端。与第二花键423啮合的花键(未示出)可在插入杆耦接部分422中的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当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插入杆耦接部分422时,第一稳定杆180的一端花键耦接到去耦器内部元件420,且因此,去耦器内部元件420通过在周向方向上扭转第一稳定杆180的力而接收在周向方向上旋转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力。

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部分插入并设置到去耦器外部元件410中。在插入去耦器外部元件410内的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部分上,形成有在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第二突出421,多个第二突出插入于多个第一突出411之间。四个第二突出421形成为在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周向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彼此间隔开。第二突出421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且第二突出421的数量可等于第一突出411的数量。

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由弹性材料制成。插入于多个第一突出411与多个第二突出421之间的多个第三突出431在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八个第三突出431形成为在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的外周向表面上在周向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彼此间隔开。第三突出431的数量不限于八个,且第三突出431的数量可为第一突出411的数量的两倍,且可为第二突出421的数量的两倍。

在去耦器400不包括多个下面将描述的弹簧440的情况下,当多个第三突出431插入多个第一突出411和多个第二突出421之间时,第三突出431中的每个的一个表面与第一突出411中的每个接触,且第三突出431中的每个的另一表面与第二突出421中的每个接触。当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相对于去耦器外部元件410旋转同时第一稳定杆180在周向方向上扭转时,第二突出421按压第三突出431,且因此,第三突出431通过第一突出411和第二突出421弹性变形,从而吸收从第一稳定杆180传递的冲击。在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的中心处形成通孔432。

在第二突出421上形成有与第一突出411间隔开的阶梯部分425。阶梯部分425设置在第三突出431中的每个的一侧。当去耦器内部元件420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时,第三突出431弹性变形直到阶梯部分425与第一突出411接触。

通过形成阶梯部分425,在主动旋转稳定杆的操作过程中,转矩未通过耦接器传输而是通过被驱动部分和驱动部分的直接连接而传输,与由schaeffler制造传统的去耦器结构相比,改善了响应性能,并且因为去耦器的耦接橡胶在阶梯部分接触时不是转矩传输元件,能够预期提高耦接橡胶的耐久性。

第一凸台414在轴向方向上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中心处突出,且第二凸台424在轴向方向上在插入去耦器外部元件410内的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部分的中心处突出。

第二凸台424穿过在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的中心处形成的通孔432。第一凸台414插入第二凸台424内。第二凸台424通过第一轴承450可旋转地耦接到第一凸台414。第一凸台414的外周向表面和第二凸台424的内周向表面被设置成彼此间隔开。第一轴承450插入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凸台414的外周向表面和第二凸台424的内周向表面之间,以使得第二凸台424的内周向表面耦接到第一凸台414的外周向表面。

第一轴承盖455设置在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凸台414的外周向表面和第二凸台424的内周向表面之间。第一轴承盖455密封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凸台414的外周向表面和第二凸台424的内周向表面之间的部分,从而保护第一轴承450。

多个弹簧440可进一步设置在去耦器外部元件410中。多个弹簧440插入多个第一突出411和多个第二突出421之间。提供了八个弹簧440。弹簧440的数量不限于八个。弹簧440的数量可等于第三突出431的数量。

多个弹簧440中的每个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弯曲,且弹簧440的两端被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多个弹簧440中的每个从弯曲的中心部分朝向两端逐渐变宽。在多个弹簧440设置在多个第一突出411和多个第二突出421之间的状态中,弹簧440中的每个的一端被设置成与第一突出411中的每个接触,且弹簧440中的每个的另一端被设置成与第二突出421中的每个接触。当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相对于去耦器外部元件410旋转同时第一稳定杆180在周向方向上扭转时,第二突出421按压弹簧440,且因此,弹簧440中的每个通过第一突出411和第二突出421变窄,从而吸收从第一稳定杆180传递的冲击。

当去耦器内部元件420在周向方向上旋转时,在多个弹簧440进一步插入多个第一突出411和多个第二突出421之间的情况下,多个弹簧440变窄以在多个第三突出431弹性变形之前生成弹力。

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可通过第二轴承460可旋转地耦接到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第二轴承460设置在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和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之间,以使得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可旋转地耦接到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

第二轴承盖465设置在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和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之间。第二轴承盖465密封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的外周向表面和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内周向表面之间的部分,从而保护第二轴承460。

同时,马达200的旋转轴230的一端可旋转地耦接到去耦器400,且马达200的旋转轴230的另一端耦接到减速器300的输入轴340。马达200的旋转轴230的一端通过第三轴承470可旋转地耦接到去耦器外部元件410的中心部分。

图8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去耦器弹性元件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视图。在下文中,相似的标识号指与图6中所示的去耦器弹性元件430的那些相同的组成元件,且其详细描述将省略,且将仅描述示例性实施例之间的差异。

参考图8,可见,去耦器弹性元件430不同于图6中所示的去耦器弹性元件430。即,相比图6中所示的去耦器弹性元件430,该去耦器弹性元件430进一步设有隆起部分433,隆起部分在与第一突出411和第二突出421接触的第三突出431的表面中形成。三个隆起部分433在与第一突出411中的每个接触的第三突出431中的每个的表面中形成,且三个隆起部分433在与第二突出421中的每个接触的第三突出431中的每个的表面中形成。各自的隆起部分433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且可形成至少一个隆起部分433。当去耦器内部元件420相对于去耦器外部元件410旋转同时第一稳定杆180在周向方向上扭转时,第二突出421按压隆起部分433,且因此,隆起部分433通过第一突出411和第二突出421弹性变形,从而吸收从第一稳定杆180传递的冲击。

图9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杆的两端视图。

参考图9,在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形成有耦接到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的板状耦接部分181。在板状耦接部分181中形成紧固孔182。诸如螺栓等的紧固构件插入紧固孔182中,以使得板状耦接部分181可耦接到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

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稳定杆的两端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视图。

参考图10,在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处形成有耦接到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的圆形耦接部分185。圆形耦接部分185以中空形状形成,并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置空间。衬套700插入圆形耦接部分185中的空置空间内。圆形耦接部分185通过衬套700耦接到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

图11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器连杆的透视图,且图12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的稳定器连杆的横截面图。

参考图11和图12,在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两端处形成有圆形耦接部分615和616。在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形成的圆形耦接部分615以中空形状形成,并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置空间。衬套700插入圆形耦接部分615中的空置空间中。圆形耦接部分615通过衬套700耦接到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如果如图9所示板状耦接部分181在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形成,板状耦接部分181可通过衬套700耦接到圆形耦接部分615。进一步,如果如图10所示圆形耦接部分185在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形成,插入圆形耦接部分185内的衬套700和插入圆形耦接部分615内的衬套700通过诸如螺栓等紧固构件彼此耦接,且因此,在稳定器180和190上形成的圆形耦接部分185可耦接到在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上形成的圆形耦接部分615。

同时,螺栓500通过球形的球窝接头510可旋转地耦接到在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另一端形成的圆形耦接部分616。螺栓500紧固到下臂131和132,以使得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耦接到下臂131和132中的每个。

如图9至图12所示,衬套700可插入第一稳定杆180的另一端、第二稳定杆190的另一端、以及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中的至少一者内。下面将描述衬套700的详细结构。

图13是示出图10至图12中所示的衬套的横截面图。

参考图13,衬套700可通过压配合到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来耦接到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衬套700包括衬套内部元件710、衬套外部元件720、密封器730和740、衬套弹性元件750,以及外壳760。

衬套内部元件710由金属材料制成。衬套内部元件710在轴向方向上伸长,且衬套内部元件710的两端突出到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的外部。衬套内部元件710以中空形状形成,且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置空间。衬套内部元件710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敞开以与衬套内部元件710中的空置空间连通。诸如螺栓等紧固构件可穿过衬套内部元件710中的空置空间。止挡突起711和712在径向方向上从衬套内部元件710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处的外周向表面突出。止挡突起711和712包括在衬套内部元件710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处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的第一止挡突起711,以及在衬套内部元件710的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处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的第二止挡突起712。球形突出715在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外周向表面上形成。球形突出715在衬套内部元件710的轴向方向上的中心处形成,并设置在第一止挡突起711和第二止挡突起712之间。

衬套外部元件720由金属材料制成。衬套外部元件720设置在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中。在衬套外部元件720与球形突出715间隔开的状态中,衬套外部元件720包围球形突出715,且衬套外部元件720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外周向表面。衬套外部元件720的内周向表面形成为对应于球形突出715的弯曲表面,以使得当稳定杆180和190在相对于稳定器连杆610和620的周向方向上扭转时,衬套外部元件720可沿球形突出715的外表面滚动。翼721和722在轴向方向上在衬套外部元件720的两端处突出。翼721和722包括在衬套外部元件720的一端形成的第一翼721,以及在衬套外部元件720的另一端形成的第二翼722。衬套外部元件720被设置成与衬套内部元件710间隔开,且彼此间隔开的衬套外部元件720和衬套内部元件710之间的部分装满诸如油脂等润滑剂。

衬套外部元件720通过密封器730和740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外周向表面。密封器730和740由金属材料制成。密封器730和740用于使衬套外部元件720的两端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外周向表面,且也用于密封插入衬套外部元件720和衬套内部元件710之间的润滑剂。密封器730和740包括:第一密封器730,其使衬套外部元件720的一端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一端处的外周向表面;以及第二密封器740,其使衬套外部元件720的另一端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另一端处的外部周向表面。第一密封器730的一端由第一翼721挡住,且第一密封器730的另一端由衬套内部元件710的第一止挡突起711挡住,以使得第一密封器730使衬套外部元件720的一端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一端处的外周向表面。此外,第二密封器740的一端由第二翼722挡住,且第二密封器740的另一端由衬套内部元件710的第二止挡突起712挡住,以使得第二密封器740使衬套外部元件720的另一端耦接到衬套内部元件710的另一端处的外周向表面。

衬套弹性元件750由橡胶材料制成。衬套弹性元件750设置在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中。衬套弹性元件750耦接到衬套外部元件720的外周向表面。衬套弹性元件750吸收从车轮121和122传递到稳定器连杆610和620的振动,从而最小化振动向稳定杆180和190的传递。

外壳760由金属材料制成。外壳760设置在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中。外壳760耦接到衬套弹性元件750的外周向表面,并保护衬套弹性元件750。在衬套700插入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中的状态中,外壳760与圆形耦接部分185或615的内周向表面直接接触。

同时,尽管以上已经描述具有如下配置的主动旋转式稳定器:其中致动器100安装在稳定杆180和19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且稳定杆180和190包括第一稳定杆180和第二稳定杆190,即使稳定杆180和190整体配置而不在稳定杆180和19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处安装致动器190,衬套700也可插入稳定杆180和190的两端和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中的每个的一端中的至少一者中。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去耦器400吸收从第一稳定杆180和第二稳定杆190中的至少一个传递到致动器100的冲击,从而改善乘坐质量和调整稳定性,并防止对致动器100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稳定器,衬套700吸收经由稳定器连杆610和620从车轮121和122传递到第一稳定杆180和第二稳定杆190的振动,从而改善乘坐质量和调整温度性,并防止对致动器100的损害。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本发明可以其它具体形式实施而不改变技术精神或本质特征。因此,应该明白,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目的在于在各种意义上为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通过下面描述的权利要求而不是详细描述表示,且应理解,从权利要求的意思和范围得到的所有改变或修改形式,以及其等效物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