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及运用该上阀体的气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295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及运用该上阀体的气动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刹车气动阀领域,具体涉及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及运用该上阀体的气动阀。



背景技术:

气动阀是汽车行车制动系当中的主要控制装置,在双回路主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和释放过程中实现灵敏的随动控制,制动阀主要由上腔活塞、下腔活塞、推杆、平衡弹簧、回位弹簧(上下腔)、上腔阀门、下腔阀门、进气口、出气口、排气口、通气孔组成。当驾驶员踩下脚踏板时,通过拉伸拉杆使活塞下压平衡弹簧,活塞下移,首先将排气阀门关闭,打开进气阀门,此时储气筒的压缩空气经进气阀充入制动气室,推动气室膜片使制动凸轮转动从而实现车轮制动。

现有的气动阀上阀体的腔室空间均为固定不可调,在刹车过程中踩踏力度达到最大后,则气动阀腔室内的气压不会超过峰值,对制动能力没有补偿提高,因此现有气动阀的制动能力不能应对更为严峻的工作环境,面对突发情况时不能达到更加优良的刹车效果。

有部分气动阀设置为腔室空间可部分调节,这种气动阀通过弹簧等控制空间调节块回位,但是这样的回位方式受到腔室内部气压的阻力较大,空间调节块难以回复到初始位置,因此该空间调节块的调节功能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及运用该上阀体的气动阀,旨在提供一种上阀体的腔室空间可以适当变化,在制动时对腔室内提供气压补偿,提高刹车制动能力的气动阀;同时对可变化的腔室提供泄压补偿,在泄压的过程中辅助腔室空间回归初始状态,卸除腔室内的压力,有效延长气动阀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包括上壳体,上壳体设有连通的上腔室和上阀储气腔,还设有上阀气动腔;上腔室内设有阀芯,上阀储气腔设有上阀腔室密封件、位于上阀腔室密封件上部的上阀垫片、套在腔室密封件上的上阀垫圈、置于上阀腔室密封件与上阀垫圈之间的上阀弹簧、置于上阀垫圈下部的上阀阻挡件,上阀气动腔位于上壳体的底部。

上阀垫片为环状,与上阀垫圈同轴设置,上阀垫片固定在上腔室与上阀储气腔连接口处;且上阀垫片的中间通孔允许驱动活塞的下端通过。

具体地说,阀芯由活塞套和驱动活塞组成;活塞套与上壳体连接且活塞套与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一腔体,上壳体设有连通该第一腔体的补偿气孔,补偿气孔连通补偿调节装置;驱动活塞设有轴肩且驱动活塞包括上中下三段,驱动活塞的上段与上壳体内壁面接触或者活塞套接触,中段位于活塞套内,下段位于上腔室与上阀储气腔之间的连通口处。驱动活塞的顶部还设置有传动连接部,传动连接部为凹槽状的连接件,其作用在于与外部的传动杆接触,承受制动时踩踏制动踏板传递来的压力并传递给驱动活塞,作为驱动活塞向下运动的驱动力。

进一步的,活塞套上设有复位弹簧和补偿弹簧,复位弹簧一端连接到活塞套,另一端连接到驱动活塞的上段;补偿弹簧一端连接到活塞套,连接到弹簧固定件或者补偿调节件。

复位弹簧与驱动活塞连接,其作用在于为驱动活塞回升提供回复力;补偿弹簧与弹簧固定件连接,活塞套与上腔室内壁活动连接,在上阀体进气和排气过程中活塞套在上腔室内进行滑动,复位弹簧为活塞套的回复提供回复力;补偿弹簧与补偿调节件进行连接,活塞套上设有单独的活动件即补偿调节件,在上阀体进气和排气过程中,补偿调节件在活塞套上进行上下活动,调节上腔室的内部存气空间的大小,补偿弹簧为补偿调节件在回复初始位置时提供回复力。

进一步的,上壳体设有上阀进气口和上阀出气口,上阀进气口连通上阀储气腔,上阀出气口连通上腔室,上腔室与上阀气动腔之间设有通气孔。通气孔的作用在于将上腔室的气体导入上阀气动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活塞套为柱形套筒状或者倒t形套筒状,活塞套与上腔室内壁面滑动连接;

选用这种活塞套时,复位弹簧数量至少为一,当复位弹簧数量为一时,复位弹簧连接到驱动活塞的上段;当复位弹簧数量大于一时,复位弹簧依次同轴设在活塞套上;复位弹簧的外侧还设有补偿弹簧,补偿弹簧连接到弹簧固定件;所述的弹簧固定件为设在上腔室内部的环形挡件。环形挡件的作用在于为补偿弹簧提供受力点。

不限于以上描述的方案,活塞套为双层套筒,活塞套的内层底部与外层底部连接,内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凹槽,活塞套纵向截面为“山”字形,活塞套与上腔室固定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为台阶式卡嵌连接结构并配合弹性卡环固定,还可以采用螺栓连接、卡扣连接等。

选用这种活塞套时,活塞套内部与驱动活塞形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上端连接到驱动活塞上段且下端连接到活塞套;活塞套外壁与上壳体内壁面形成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内设有补偿调节件,第三腔体内还设有连接补偿调节件与第三腔体顶端的补偿弹簧;所述的补偿调节件为挡圈,挡圈位于第三腔体内,在上阀体进气和排气的过程中会在第三腔体内滑动,改变上腔室的内部存气空间,挡圈与第三腔体的内壁面紧密接触,防止漏气。

不限于以上描述的方案,活塞套为双层套筒,活塞套的内层底部与外层底部连接,内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凹槽,活塞套纵向截面为“山”字形,活塞套与上腔室滑动连接,连接面通过密封圈密封,防止漏气。

选用这种活塞套时,活塞套内部与驱动活塞形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上端连接到驱动活塞上段且下端连接到活塞套;活塞套外壁内部设有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第四墙体,第四墙体内设有补偿调节件,第四腔体内还设有连接补偿调节件与第四腔体顶端的补偿弹簧;所述的补偿调节件为挡圈,挡圈位于第四腔体内,在上阀体进气和排气的过程中会在第四腔体内滑动,改变上腔室的内部存气空间,挡圈与第四腔体的内壁面紧密接触,防止漏气。

进一步的,所述的补偿气孔连通第一腔体、第三腔体或者第四腔体,还连通第二腔体。

补偿气孔的作用在于向第一腔体、第三腔体或者第四腔体和/或第二腔体提供气体,帮助复位弹簧复位,在必要的时候增加复位弹簧的回复量,增加活塞、活塞套或者补偿调节交的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的补偿调节装置置于补偿气道内,补偿气道连通上腔室和下阀体外部,或者补偿气道连通上阀储气腔和下阀体外部;补偿气道连通补偿气孔的补偿出气口;补偿调节装置包括补偿活塞和调节旋钮,调节旋钮设于补偿气道的外部端口,且调节旋钮与补偿活塞之间通过弹性组件连接。

弹性组件包括补偿弹簧、补偿挡片、补偿螺钉,补偿弹簧和补偿挡片位于气道内,补偿弹簧一端与补偿活塞接触,另一端与补偿挡片接触;补偿螺钉一端固定在调节旋钮上且另一端抵住补偿挡片。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补偿活塞内部为封堵结构,补偿挡片和调节旋钮上设置有泄压孔。

采用这种补偿活塞时,补偿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为:上腔室或者上阀储气腔内部的高压气体进入补偿气道,推动补偿活塞运动,此时补偿活塞压缩弹性组件并往补偿出气口的方向移动;当补偿活塞通过补偿出气口时,高压气体通过补偿出气口进入到补偿气孔内,进而进入对应的腔体实现气压补偿。当上腔室内部泄压时,补偿活塞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通过补偿出气口之后,补偿出气口内的高压气体通过补偿挡片和调节旋钮上的泄压孔排出。

或者,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补偿活塞内部设有排气通道且排气通道由单向气阀封闭的结构;

采用这种活塞时,上腔室或者上阀储气腔内部的高压气体进入补偿气道,推动补偿活塞运动,此时补偿活塞内的单向阀关闭,补偿活塞压缩弹性组件并往补偿出气口的方向移动;当补偿活塞通过补偿出气口时,高压气体通过补偿出气口进入到补偿气孔内,进而进入对应的墙体实现气压补偿。当上腔室内部泄压时,补偿活塞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回复初始位置,通过补偿出气口之后,补偿出气口内的高压气体推开补偿活塞内部的单向阀,并向上腔室泄压。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活塞的上段侧壁面和中段侧壁面均设置有密封圈,上段侧壁面的密封圈与上腔室内壁面紧密接触或者与活塞套内壁面紧密接触,中段侧壁面的密封圈与活塞套内壁面紧密接触。

再进一步的,所述阀芯的活塞套外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上腔室内壁面紧密接触。

设置密封圈的意义在于防止漏气,保持气动阀内部气密性,从而保证气动阀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腔室内部设有驱动活塞阻挡件,或者活塞套内设有驱动活塞阻挡件。驱动活塞阻挡件的作用在于限制活塞套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避免驱动活塞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阀腔室密封件为带有气隙垫圈的套筒,气隙垫圈覆盖驱动活塞下端与连通口之间的气隙。

驱动活塞可进行上下活动,驱动活塞常态下位于最高极限位置,其下端与连通口齐平或位于连通口的上腔室一端,此时气隙垫圈密闭连通口的边缘,上腔室和上阀储气腔之间保持绝对气密;在刹车制动时驱动活塞向下运动,驱动活塞下端推动上阀腔室密封件,顶开气隙垫圈,上腔室与上阀储气腔之间连通,上阀储气腔的气体通过连通口进入上腔室,并通过通气口进入上阀气动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阀弹簧为锥形弹簧,上阀弹簧窄口的一端与上阀腔室密封件接触且广口的一端与上阀垫圈接触。采用锥形弹簧可获得更大的压缩量,提供更充足的回复力,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上阀储气腔的生产空间,对提高上阀体的强度、节省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上阀垫圈的作用在于保持下阀弹簧沿轴向压缩,避免弹簧跑偏;同时上阀垫圈的还能够保持上阀腔室密封件运动的轴向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阀阻挡件、弹簧固定件、驱动活塞阻挡件均为弹性卡环。弹性卡环便于安装,使用灵活,实用性强,其作为本发明中的优选方案,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也替换为其他工件。

运用前文描述的上阀体的气动阀,包括与所述上阀体匹配连接的下阀体,上阀体和下阀体组成完整的气动阀。一般情况下上阀体和下阀体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说,所述的下阀体包括下壳体,下壳体设有连通的下阀气动腔和下阀储气腔;下阀气动腔内设有联动活塞,联动活塞的上端设有连接上阀腔室密封件的上连接件,联动活塞的下端设有活塞头,活塞头位于下阀气动腔与下阀储气腔的连通口处,联动活塞、上连接件、活塞头贯通;上阀气动腔和下阀气动腔相互配合形成密闭的气动腔。

下阀储气腔设有下阀腔室密封件,且该密封件封闭下阀气动腔与下阀储气腔的连通口,下阀储气腔还设有位于下阀腔室密封件上部的下阀垫片,套在下阀腔室密封件上的下阀垫圈,置于下阀腔室密封件与下阀垫圈之间的下阀弹簧、置于下阀垫圈下部的下阀塞,与下阀塞连接的下阀阻挡件;

下阀垫片为环状,与下阀垫圈同轴设置,下阀垫片固定在下阀气动腔室与下阀储气腔连接口处;且下阀垫片的中间通孔允许活塞头通过。

下壳体设有下阀出气口和下阀进气口,下阀出气口连通下阀气动腔,下阀进气口连通下阀储气腔。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阀腔室密封件为带有气隙垫圈的套筒,气隙垫圈覆盖活塞头与连通口之间的气隙。

联动活塞可进行上下活动,联动活塞常态下位于最高极限位置,活塞头与连通口齐平或位于连通口的上腔室一端,此时气隙垫圈密闭连通口的边缘,下阀气动腔和下阀储气腔之间保持绝对气密;在刹车制动时,上腔室的高压气体进入气动腔,联动活塞在气动腔的气压作用下向下运动,活塞头推动下阀腔室密封件,顶开气隙垫圈,下阀气动腔和下阀储气腔之间连通,下阀气动腔内的气体通过连通口进入下阀储气腔,并通过下阀进气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阀弹簧为锥形弹簧,下阀弹簧窄口的一端与下阀腔室密封件接触且广口的一端与下阀垫圈接触。采用锥形弹簧可获得更大的压缩量,提供更充足的回复力,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上阀储气腔的生产空间,对提高上阀体的强度、节省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下阀垫圈的作用在于保持下阀弹簧沿轴向压缩,避免弹簧跑偏。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连接件插入上阀腔体密封件内,上连接件外壁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阀腔体密封件内壁面紧密贴合。上连接件的作用在于保持联动活塞上下运动的轴向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阀垫圈侧壁面设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下阀储气腔的内壁面紧密贴合。设置密封圈的意义在于防止漏气,保持气动阀内部气密性,从而保证气动阀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阀塞嵌入下阀储气腔,下阀塞侧面设有密封圈,且下阀储气腔内部设有下阀塞阻挡件对下阀塞进行固定;下阀塞上设有插入下阀腔体密封件内的下连接件,下连接件外壁上设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下阀腔体密封件内壁面紧密接触,下连接件与下阀塞的内部贯通。下阀塞的作用在于,使下阀腔体密封件在轴向动作时保持稳定的轴向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阀塞阻挡件为弹性卡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上阀体和下阀体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或维护。

2.本发明设置阀芯,使上腔室的存气空间可调节,便于在刹车制动过程中提供气压的补偿,刹车制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结束刹车制动的时候,上腔室的存气空间会逐渐缩小,内部气压按照线性减小,不会发生结束踩踏制动踏板动作后制动力的即刻消失的现象,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坡道辅助启动,能够提供一定的反应时间供驾驶者反应,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

3.本发明设置上阀腔室密封件和下阀腔室密封件,采用气隙垫圈对气隙进行密闭,连通的两个腔室实现连通和隔绝的变换,从而控制气体的流通,这样设置控制效果好。

4.本发明设置上阀垫圈控制上阀腔室密封件,并采用下阀垫圈和下阀塞控制下阀腔室密封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控制效果好,上阀腔室密封件和下阀腔室密封件的运动轴向性好。

5.本发明的上阀弹簧和下阀弹簧均采用圆锥弹簧,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带来的回复力更强,使得在刹车制动之前气动阀的上腔室与上阀储气腔之间、下阀气动腔与下阀储气腔之间的气密性好;在结束刹车制动时,上阀腔体密封件和下阀腔体密封件的回复能力极强,及时切断气流,提高了刹车的准确性。

6.本发明设置补偿气孔和补偿调节装置对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或者第四腔体进行气压补偿,增加腔体内部的气压来帮助阀芯内活塞和补偿调节件的归位,提高了泄压能力,有利于下一次刹车制动的准确性;同时使气动阀内部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有效延长了阀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气动阀的剖视图。

图2是气动阀立体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采用阀芯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采用阀芯的第二种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二中采用阀芯的第三种结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二中采用阀芯的第四种结构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三中采用阀芯的第一种结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三中采用阀芯的第二种结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三中采用阀芯的第三种结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三中采用阀芯的第四种结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一中补偿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一中补偿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例二中补偿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二中补偿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三中气动阀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上壳体,101-上腔室,102-上阀储气腔,103-上阀气动腔,104-上阀出气口,105-上阀进气口,106-通气孔,107-弹簧固定件,108-驱动活塞阻挡件,109-上阀阻挡件,110-补偿气孔,2-活塞套,201-补偿调节件,3-驱动活塞,301-复位弹簧,302-补偿弹簧,4-上阀腔室密封件,401-上阀垫片,5-上阀弹簧,6-上阀垫圈,7-下壳体,700-下阀出气口,701-下阀进气口,702-下阀气动腔,703-下阀储气腔,704-下阀阻挡件,8-联动活塞,801-上连接件,802-活塞头,9-下阀腔室密封件,901-下阀垫片,10-下阀弹簧,11-下阀垫圈,12-下阀塞,13-补偿调节装置,1301-补偿活塞,1302-补偿出气口,1303-单向气阀,1304-调节旋钮,1305-弹性组件,14-补偿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带泄压补偿的上阀体,包括上壳体1,上壳体1设有连通的上腔室101和上阀储气腔102,还设有上阀气动腔103;上腔室101内设有阀芯,上阀储气腔102设有上阀腔室密封件4、位于上阀腔室密封件4上部的上阀垫片401、套在腔室密封件上的上阀垫圈6、置于腔室密封件与上阀垫圈6之间的上阀弹簧5、置于上阀垫圈6下部的上阀阻挡件109,上阀气动腔103位于上壳体1的底部。

优选地,上腔室101和上阀储气腔102均为圆柱形腔室,阀芯外形为圆柱形。

如图1、图3所示,阀芯由活塞套2和驱动活塞3组成;活塞套2与上壳体1连接且活塞套2与上壳体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上壳体1设有连通该第一腔体的补偿气孔110,补偿气孔110连通补偿调节装置13;驱动活塞3上设有轴肩且驱动活塞3包括上中下三段,驱动活塞3的上段与上壳体1内壁面接触或者活塞套2接触,中段位于活塞套2内,下段位于上腔室101与上阀储气腔102之间的连通口处。

优选地,驱动活塞3为圆柱形阶梯活塞,驱动活塞3的上段、中段、下段的直径依次减小。

活塞套2上设有复位弹簧301和补偿弹簧302,复位弹簧301连接到驱动活塞3的上段,补偿弹簧302连接到弹簧固定件107或者补偿调节件201。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当中复位弹簧301连接到驱动活塞3的上段。

上壳体1设有上阀进气口105和上阀出气口104,上阀进气口105连通上阀储气腔102,上阀出气口104连通上腔室101,上腔室101与上阀气动腔103之间设有通气孔106。

优选地,上阀进气口105和上阀出气口104均为圆形孔,在上阀进气口105和上阀出气口104的外部端口处设有内螺纹。

如图1所示,活塞套2为柱形套筒状或者倒t形套筒状,活塞套2与上腔室101内壁面滑动连接;复位弹簧301数量至少为一,当复位弹簧301数量为一时,复位弹簧301连接到驱动活塞3的上段;当复位弹簧301数量大于一时,复位弹簧301依次同轴设在活塞套2上。

优选地,活塞套2为倒t形套筒状,复位弹簧301的数量为二。

补偿气孔110连通第一腔体。

如图13、图14所示,补偿调节装置13置于补偿气道14内,补偿气道14连通上腔室101和外部,补偿气道14连通补偿气孔110的补偿出气口1302;补偿调节装置13包括补偿活塞1301,补偿活塞1301位于上腔室101和补偿出气口1302之间,补偿活塞1301内部设有排气通道且排气通道由单向气阀1303封闭;补偿调节装置13还包括调节旋钮1304,调节旋钮1304设于补偿气道14的外部端口,且调节旋钮1304与补偿活塞1301之间通过弹性组件1305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补偿活塞1301为一端开口、一端带有小口的套筒,补偿活塞1301与补偿气道14内壁面紧密接触;补偿活塞1301内部的单向阀为橡胶垫,橡胶垫在弹簧的作用下覆盖压紧补偿活塞1301内的小口,且橡胶垫的侧边缘与补偿活塞1301内部留有气隙。

优选地,弹性组件1305为弹簧。

驱动活塞3的上段侧壁面和中段侧壁面均设置有密封圈,上段侧壁面的密封圈与上腔室101内壁面紧密接触或者与活塞套2内壁面紧密接触,中段侧壁面的密封圈与活塞套2内壁面紧密接触。

阀芯的活塞套2外部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上腔室101内壁面紧密接触。

优选地,驱动活塞3的上段侧壁面和中段侧壁面及活塞套2外部均设置有环形凹槽,密封圈设置在环形凹槽内;密封圈为橡胶制成的柔性密封圈。

上腔室101内部设有驱动活塞阻挡件108,或者活塞套2内设有驱动活塞阻挡件108。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上腔室101内壁设有环形凹槽,凹槽的内部设有驱动活塞阻挡件108。

上阀腔室密封件4为带有气隙垫圈的套筒,气隙垫圈覆盖驱动活塞3下端与连通口之间的气隙。

优选地,上阀腔室密封件4为t形套筒,气隙垫圈设置在其大头的一端。

上阀弹簧5为锥形弹簧,上阀弹簧5窄口的一端与上阀腔室密封件4接触且广口的一端与上阀垫圈6接触。

上阀阻挡件109、弹簧固定件107、驱动活塞阻挡件108均为弹性卡环。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气动阀:

如图1所示,运用前文所述的上阀体的气动阀,包括与所述上阀体匹配连接的下阀体;所述的下阀体包括下壳体7,下壳体7设有连通的下阀气动腔702和下阀储气腔703;下阀气动腔702内设有联动活塞8,联动活塞8的上端设有连接上阀腔室密封件4的上连接件801,联动活塞8的下端设有活塞头802,活塞头802位于下阀气动腔702与下阀储气腔703的连通口处,联动活塞8、上连接件801、活塞头802贯通。

优选地,下阀体与上阀体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下阀气动腔702和上阀气动腔103配合后形成密闭的气动腔。

优选地,联动活塞8为圆柱体,上连接件801和活塞头802均为圆柱体,且联动活塞8、上连接件801和活塞头802同轴设置。

如图4所示,下阀储气腔703设有下阀腔室密封件9,且该密封件封闭下阀气动腔702与下阀储气腔703的连通口,下阀储气腔703还设有位于下阀腔室密封件9上部的下阀垫片901,套在下阀腔室密封件9上的下阀垫圈11,置于下阀腔室密封件9与下阀垫圈11之间的下阀弹簧10、置于下阀垫圈11下部的下阀塞12,与下阀塞12连接的下阀阻挡件704。

下壳体7设有下阀出气口700和下阀进气口701,下阀出气口700连通下阀气动腔702,下阀进气口701连通下阀储气腔703。

优选地,下阀出气口700和下阀进气口701均为圆形孔,在下阀出气口700和下阀进气口701的外部端口处设有内螺纹。

下阀腔室密封件9为带有气隙垫圈的套筒,气隙垫圈覆盖活塞头802与连通口之间的气隙。

优选地,下阀腔室密封件9为t形套筒,气隙垫圈设置在其大头的一端。

下阀弹簧10为锥形弹簧,下阀弹簧10的窄口的一端与下阀腔室密封件9接触且广口的一端与下阀垫圈11接触。

上连接件801插入上阀腔体密封件内,上连接件801外壁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阀腔体密封件内壁面紧密贴合。

优选地,上连接件801与联动活塞8一体成型。

下阀垫圈11侧壁面设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下阀储气腔703的内壁面紧密贴合。

优选地,下阀垫圈11的侧壁面设置有环形凹槽,密封圈设置在环形凹槽内;密封圈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柔性垫圈。

下阀塞12嵌入下阀储气腔703,下阀塞12侧面设有密封圈,且下阀储气腔703内部设有下阀塞12阻挡件对下阀塞12进行固定;下阀塞12上设有插入下阀腔体密封件内的下连接件,下连接件外壁上设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与下阀腔体密封件内壁面紧密接触。

优选地,下连接件为圆柱形,下连接件与下阀塞12一体成型。

优选地,下连接件外壁、下阀塞12侧面均设置有环形的凹槽,凹槽内设置密封圈;密封圈是由橡胶材料制成的柔性垫圈。

下阀塞12阻挡件为弹性卡环。

以上即为本发明的全部内容,其工作原理为:

按照上述描述的方式组装好气动阀,同时上阀进气口105连接到刹车气泵,上阀出气口104连接单向阀并连接到储气筒;下阀出气口700连接到储气筒,下阀进气口701连接到制动气室。

正常驾驶汽车时,上阀进气口105进入的气体集中在上阀储气腔102内部;下阀进气口701进入的气体进入下阀储气腔703。

在踩下汽车制动踏板时,通过汽车内部的传动杆将踩踏力传递给驱动活塞3,驱动活塞3往下运动,接触并推动上阀腔室密封件4向下运动,驱动活塞3与上阀腔室密封件4接触面密封,此时上腔室101与上阀储气腔102连通,刹车气泵内的高压气体依次通过进气口、上阀储气腔102、连通口、上腔室101、气动腔;

当气动腔内达到一定的气压时,联动活塞8往下运动,活塞头802向下接触并推动下阀腔室密封件9,活塞头13与下阀腔室密封件9的接触面密封;此时下阀气动腔702与下阀储气腔703连通;储气筒内的高压气体通过下阀进气口701、下阀储气腔703、连通口、下阀气动腔702、下阀出气口700进入制动气室实现刹车制动;同时上腔室101内气体通过上阀出气口104排出到达另一制动气室实现刹车制动。

松开汽车制动踏板时,驱动活塞3在上阀弹簧5的作用下归位,上腔室101与上阀储气腔102恢复隔绝状态,驱动活塞3与上阀腔室密封件4接触面出现气隙,上腔室101和上阀气动腔103内的气体通过气隙进入上阀腔室密封件4中空的内部往下排入联动活塞8的内部,并通过下阀塞12排出;此时联动活塞8在下阀弹簧10的作用下往上运动直至回复至常态位置,活塞头13与下阀腔室密封件9的接触面出现气隙,下阀气动腔702与下阀储气腔703内的气体通过该气隙往下进入下阀塞12内部并排出下阀体。

在上述过程中,活动的活塞套2的作用为:踩下驱动活塞3向下运动推动上阀腔室密封件4连通上腔室101和上阀储气腔102,气流进入上腔室101之后活塞套2网上运动,增加上腔室101的存气空间,避免上腔室101内气压瞬时值过大;在联动活塞8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随着上阀气动腔103存气空间的减小,活塞套2继续向上运动,增加上腔室101的存气空间,使上腔室101和上阀气动腔103的整体存气空间不变,则气压大小保持固定,不会增加联动活塞8向上运动的气压阻力,联动活塞8更容易归位,也能顺利排气。

补偿调节装置13的作用为,上腔室101的气体通过补偿气孔110进入到第一腔体,对驱动活塞3具有向上的作用力,对活塞套2具有向下的作用力,在制动过程中可以起到避免制动力即刻增加过大的情况,能达到车轮防抱死的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动阀,本实施例中气动阀的组成部件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上阀体采用了结构不同的阀芯和补偿调节装置。

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阀芯,活塞套2是纵向截面为“山”字形的套筒,活塞套2与上腔室101固定连接;活塞套2内部与驱动活塞3形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有复位弹簧301,复位弹簧301上端连接到驱动活塞3上段且下端连接到活塞套2;活塞套2外壁与上壳体1内壁面形成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第三腔体,第三腔体内设有补偿调节件201,第三腔体内还设有连接补偿调节件201与第三腔体顶端的补偿弹簧302;所述的补偿调节件201为挡圈,挡圈与第三腔体的内壁面紧密接触。

优选地,补偿调节件201的侧壁面设置有环形凹槽,凹槽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使由橡胶材料制成的柔性垫圈。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补偿气孔110连通第三腔体,还连通第二腔体。

如图15、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补偿调节装置13置于补偿气道14内,补偿气道14连通上腔室101和下阀体外部;补偿气道14连通补偿气孔110的补偿出气口1302;补偿调节装置13包括补偿活塞1301和调节旋钮,调节旋钮1304设于补偿气道14的外部端口,且调节旋钮1304与补偿活塞1301之间通过弹性组件1305连接。

弹性组件1305包括补偿弹簧、补偿挡片、补偿螺钉,补偿弹簧和补偿挡片位于气道内,补偿弹簧一端与补偿活塞1301接触,另一端与补偿挡片接触;补偿螺钉一端固定在调节旋钮1304上且另一端抵住补偿挡片。

优选地,补偿活塞1301内部为封堵结构,补偿挡片和调节旋钮1304上设置有泄压孔。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动阀,本实施例中气动阀的组成部件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上阀体采用了结构不同的阀芯,同时采用了不同连接方式的补偿调节装置13。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阀芯,活塞套2是纵向截面为“山”字形的套筒,活塞套2与上腔室101滑动连接,活塞套2内部与驱动活塞3形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有复位弹簧301,复位弹簧301上端连接到驱动活塞3上段且下端连接到活塞套2;活塞套2外壁内部设有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第四腔体,第四腔体内设有补偿调节件201,第四腔体内还设有连接补偿调节件201与第四腔体顶端的补偿弹簧302;所述的补偿调节件201为挡圈,挡圈与第四腔体的内壁面紧密接触。

优选地,补偿调节件201的侧壁面设置有环形凹槽,凹槽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使由橡胶材料制成的柔性垫圈。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补偿气孔110连通复位弹簧301所在的第四腔体,还连通第二腔体。

如图17所示,补偿调节装置13置于补偿气道14内,补偿气道14连通上阀储气腔102和上阀体外部;补偿气道14连通补偿调节装置13的补偿出气口1302;补偿调节装置13包括补偿活塞1301和调节旋钮1304,调节旋钮1304设于补偿气道14的外部端口,且调节旋钮1304与补偿活塞1301之间通过弹性组件1305连接。

本气动阀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此处就不再赘述。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实质仍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