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1488发布日期:2018-06-15 22:3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具备在座椅衬垫及座椅靠背配置的座椅加热器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通常,有各种在车用座椅中通过在缓冲垫与表皮之间配置由面状发热体构成的座椅加热器来确保乘客就座时的舒适性的方案被提出。

另外,作为进一步提高就座时的舒适性的技术之一,同时使用空调装置的车用座椅的冷暖气化被实际应用。

具体而言,通过使座椅加热器及表皮具有透气性,且从空调装置将暖气或者冷气通过在缓冲垫形成的空气通道并向表皮侧送出,实现从车用座椅外表面吹出空气。

作为这样的车用座椅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由透气性提高的面状发热体构成的座椅加热器的车用座椅。

具体而言,座椅加热器通过在由无纺织布构成的座椅基材上缝制加热器线来固定而形成,在座椅基材上,贯通孔避开固定加热器线的位置在整个面上形成。

如上所述由于确保座椅加热器的透气性,可以使从空调装置送出的空气从缓冲垫侧向表皮侧通过。

专利文献1:专利第399175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可是,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车用座椅中,由于在座椅基材上加热器线避开贯通孔而配置,抑制了从空调装置通过贯通孔送出的空气对加热器线的有效冷却。另外,也限制了加热器线的配置自由度。

因此,需要可有效利用从空调装置送出的空气来调节座椅加热器的发热温度的车用座椅。同时,需要具备确保了加热器线的配置自由度的座椅加热器的车用座椅。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车用座椅中,关于形成于缓冲垫的空气通道与设置于座椅加热器的贯通孔及加热器线的配置、构成没有进行特别考虑。

因此,需要考虑了缓冲垫的空气通道与座椅加热器的配置、构成的车用座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有效利用从空调装置送出的空气来调节座椅加热器的发热温度的车用座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确保了加热器线的配置自由度的座椅加热器的车用座椅。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考虑了设置于缓冲垫的空气通道与座椅加热器的配置、构成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具备缓冲垫、覆盖该缓冲垫的表皮、以及配置于所述缓冲垫与所述表皮之间的座椅加热器,是一种通过形成于所述缓冲垫的空气通道,可从所述缓冲垫侧向所述表皮侧输送空气的车用座椅,所述座椅加热器具备由面状体构成的座椅基材、以及固定于该座椅基材的加热器线,所述座椅基材设置有多个贯通孔,所述多个贯通孔从表面侧贯通至里面侧,且比所述空气通道更窄幅地形成、比所述加热器线更宽幅地形成,所述加热器线在所述缓冲垫上配置于与所述空气通道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在所述座椅基材中配置于与所述多个贯通孔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且避开该贯通孔的中心部而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加热器线在缓冲垫上配置于与空气通道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在座椅基材中配置于与多个贯通孔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可有效利用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贯通孔送出的空气,来调节加热器线的发热温度。

另外,在座椅基材设置有比加热器线更宽幅地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由于加热器线在座椅基材中配置于与多个贯通孔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在座椅基材中不避开多个贯通孔,可自由配置加热器线。

另外,由于加热器线在座椅基材中避开宽幅的贯通孔的中心部而延伸,可避开在施加乘客的就座荷重时最容易下沉的贯通孔的中心部的位置而配置加热器线,可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这时,所述贯通孔由长孔构成,所述加热器线在所述座椅基材中向与所述贯通孔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比较好。

另外,所述加热器线在所述座椅基材中相对于所述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形成锐角而延伸比较好。

并且,所述加热器线在所述座椅基材中向与所述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使座椅加热器具有所需的透气性,确保加热器线的配置自由度的同时,可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这时,所述加热器线具备弯曲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在所述座椅基材中配置于避开所述贯通孔的位置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加热器线中比较容易变形的弯曲部配置于避开贯通孔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这时,所述加热器线具备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仅该直线部在所述座椅基材中配置于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位置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加热器线中仅比较难变形的直线部配置于与贯通孔重叠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这时,所述加热器线在所述座椅基材中以跨越所述贯通孔的方式配置,具备第1重叠部、第2重叠部及弯曲部,所述第1重叠部及第2重叠部设置于与该贯通孔的外周部分相重叠的位置,所述弯曲部设置于与所述贯通孔重叠的位置,且在所述第1重叠部与第2重叠部之间弯曲,从所述弯曲部至连结所述第1重叠部与所述第2重叠部的直线的延长线的垂线距离,比从所述贯通孔的中心部至所述延长线的垂线距离更短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加热器线的弯曲部与贯通孔重叠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部及弯曲部周边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尽可能变小,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可有效利用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贯通孔送出的空气,并可调节加热器线的发热温度。

另外,在座椅基材中不避开多个贯通孔,可自由配置加热器线。

另外,可避开在施加乘客的就座荷重时最容易下沉的贯通孔的中心部的位置配置加热器线,可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使座椅加热器具有所需的透气性,确保加热器线的配置自由度的同时,可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加热器线中比较容易变形的弯曲部配置于避开贯通孔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加热器线中仅较难变形的直线部配置于与贯通孔重叠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加热器线的弯曲部与贯通孔重叠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部及弯曲部周边与贯通孔重叠的部分尽可能变小,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座椅左右方向看图1的座椅衬垫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3是座椅加热器的平面图。

图4是图3的座椅加热器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5是座椅加热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扩大图(其一)。

图6是座椅加热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扩大图(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参照图1-图6的同时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具备在缓冲垫与表皮之间具有透气性的座椅加热器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固定于座椅加热器的座椅基材上的加热器线配置于与在缓冲垫上形成的空气通道一部分重叠的位置的同时,配置于与在座椅基材上形成且比加热器线更宽幅的多个贯通孔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且避开这些贯通孔的中心部而延伸。

此外,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乘客就座一侧为座椅的前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如图1所示,主要由座椅衬垫1、配置于座椅衬垫1的背面侧的座椅靠背2及配置于座椅靠背2的上面侧的头枕3构成。

座椅衬垫1为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在作为骨架的未图示的缓冲垫框架载置有缓冲垫10且被表皮20覆盖构成。

座椅靠背2为从后方支持乘客背部的靠背部,在作为骨架的未图示的靠背框架载置有缓冲垫2a且被表皮2b覆盖构成。

头枕3为从后方支持乘客头的头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支柱载置有缓冲垫3a且被表皮3b覆盖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衬垫1在缓冲垫10与表皮20之间具备座椅加热器30。座椅靠背2也同样地另外具备座椅加热器。

缓冲垫10为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衬垫部件,如图1所示,位于座椅前方侧的前方衬垫10a、位于中央侧的中央衬垫10b及位于座椅后方侧的后方衬垫10c一体形成。

在缓冲垫10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上面形成有在座椅左右方向较长的衬垫槽11、12。

衬垫槽11、12由纵截面大致U字形状构成,在座椅前后方向空出一定的间隔而配置。并且,衬垫槽11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将缓冲垫10的上面划分为前方衬垫10a与中央衬垫10b,衬垫槽12将缓冲垫10的上面划分为中央衬垫10b与后方衬垫10c。

在缓冲垫10的座椅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如图2所示,形成有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在垂直方向贯通的空气通道13。

空气通道13由横截面大致圆形形状的贯通孔构成,例如,是使从配置于比座椅衬垫1更靠下方的已知的空调装置送出的空气向表皮20侧通过的通道。

空气通道13以一定的排列模式形成,具体而言,在乘客就座时支持乘客大腿部的前方衬垫10a及支持乘客臀部的中央衬垫10b的整个就座面形成有多个。

此外,缓冲垫10由发泡聚氨酯等的衬垫部件形成,由于整体具备透气性,除空气通道13之外也可整体地通过空气。

表皮20由具有伸缩性的已知的皮革材料等构成,形成为可从上方覆盖缓冲垫10的形状。

表皮20为,表皮20a、表皮20b、表皮20c成为一体而设置于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与图1所示的前方衬垫10a、中央衬垫10b、后方衬垫10c的各个上面对应的位置。

表皮20a与表皮20b在与衬垫槽11对应的位置被缝制而连结。同样,表皮20b与表皮20c也在与衬垫槽12对应的位置连结。

表皮20的座椅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与空气通道13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形成有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在垂直方向贯通的多个透气孔21。

透气孔21由横截面大致圆形形状构成,是使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13送出的空气向乘客侧通过的孔。

透气孔21以一定的排列模式形成,具体而言,在表皮20a及表皮20b的整个就座面形成有多个。

透气孔21比缓冲垫10上的空气通道13更窄幅地形成,另外,比空气通道13更广范围地配置有多个。并且,配置于与空气通道13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因此,可将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13送出的空气从无数的透气孔21向乘客侧更广范围且高效地送出。

此外,表皮20中,衬垫槽11、12的上方部分,在分别缝制表皮20a、表皮20b、及表皮20c的位置安装有用于将表皮20拉入衬垫槽11、12的未图示的拉入布。

另外,在缓冲垫10的内部,在衬垫槽11、12的下方部分埋入有在座椅左右方向较长的截面呈大致圆形形状的未图示的插入线。

表皮20因拉入布通过构成为C字形状的未图示的C环与插入线挂止而固定于缓冲垫10侧。

在表皮20与缓冲垫10之间,在邻接表皮20的部分,如图2所示,配置有纤维填料22。

纤维填料22由兼具伸缩性与透气性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构成,与表皮20一体地粘着。并且,可从缓冲垫10侧向表皮20侧通过空气。

纤维填料22是为了确保乘客的就座感而设置的,也可以作为不必要的构成。

座椅加热器30为加热座椅衬垫1的面状发热体,如图1所示,在上下方向配置于缓冲垫10与表皮20之间。

座椅加热器30配置于缓冲垫10的上面的座椅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详细说明的话,在支持就座的乘客的大腿部的前方衬垫10a、支持乘客臀部的中央衬垫10b及后方衬垫10c的上面通过粘着剂等粘贴。

此外,在缓冲垫10上面配置座椅加热器30的部分形成有可收纳座椅加热器30的未图示的加热器安装凹部,在缓冲垫10安装座椅加热器30时,考虑不使座椅加热器30向表皮侧突出。

座椅加热器30,如图3所示,主要由使用了聚酯纤维的多孔质构造的无纺织布等构成的座椅基材31与粘着固定于座椅基材31的麻绳状的加热器线33构成。

详细说明的话,在座椅基材31上加热器线33的延伸端部连接有接头34,通过接头34连接于车辆的电气系统。

此外,在座椅基材31上的特定位置最好接合有未图示的已知的温度控制装置或检测乘客已经就座的未图示的已知的就座传感器。这样构成的话,不仅能正确检测是否有乘客就座,还可在舒适的温度控制下加热座椅衬垫1。

座椅基材31由大致矩形形状的面状体构成,如图3所示,具备分别载置于前方衬垫10a、中央衬垫10b、后方衬垫10c的上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前方面状体31a、中央面状体31b、后方面状体31c。另外,具备连结这些面状体31a、31b、31c,且在衬垫槽11、12内部插入部分而载置的大致矩形形状的连结面状体31d、31e。

详细说明的话,前方面状体31a与中央面状体31b通过在座椅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连结面状体31d而被连结。同样,中央面状体31b与后方面状体31c通过两个连结面状体31e而被连结。

在座椅基材31,如图3所示,形成有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垂直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32。

此外,这些面状体31a、31b、31c中,在座椅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相对于缓冲垫10决定位置的大致V字形状的切口部。

因此,可使座椅加热器30的安装作业高效化,另外,可将座椅加热器30准确地安装于所希望的位置。

切口部利用在座椅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配置的两个贯通孔32之间的空间而配置,接近这两个贯通孔32而配置。

贯通孔32由横截面大致圆形形状构成,为使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13送出的空气向表皮20侧通过的孔,在座椅基材31的整个上面以一定的排列模式形成。

贯通孔32,如图2所示,比缓冲垫10上的空气通道13更窄幅地形成,比空气通道13更广范围地多个配置。并且,配置于与空气通道13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另外,贯通孔32比表皮20上的透气孔21更宽幅地形成,在与透气孔21的配置范围大致同样的范围配置有多个。并且,配置于与透气孔21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可将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13送出的空气通过无数的贯通孔32及无数的透气孔21向乘客侧更广范围且高效地送出。

加热器线33为由截面大致圆形形状的较长的线状物构成的镍铬合金发热线,在座椅基材31上以一定的排列模式粘着固定。

加热器线33,如图3所示,从座椅基材31的后方端部分成两条且向座椅前方相互大致平行地蜿蜒,分成的两条加热器线33在座椅基材31的前方部分连结而构成。

加热器线33,如图2所示,比缓冲垫10上的空气通道13更窄幅地形成,比空气通道13更广范围地延伸配置。并且,配置于与空气通道13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另外,加热器线33与表皮20上的透气孔21同等宽度或比透气孔21更宽幅地形成,与透气孔21配置于大致同一范围。并且,配置于与透气孔21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并且,加热器线33比座椅基材31上的贯通孔32更窄幅地形成,配置于比贯通孔32更窄的范围。并且,配置于与贯通孔32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利用从空调装置通过空气通道13、贯通孔32送出的空气,可调节加热器线33的发热温度。另外,加热器线33可不堵塞贯通孔32而使空气通过。

接下来,关于在座椅基材31中加热器线33与贯通孔32的位置关系以图4为基础进行详细说明。

加热器线33,如图4所示,具备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33a以及从直线部33a连续且向相对于直线部33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33b。

加热器线33的直线部33a在座椅基材31中配置于与贯通孔32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并且,避开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而延伸。

弯曲部33b在座椅基材31中配置于避开贯通孔32的位置而延伸。即,加热器线33中,仅直线部33a配置于与贯通孔32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加热器线33中比较难变形的直线部33a与贯通孔32重叠而配置,并且,比较容易变形的弯曲部33b配置于避开贯通孔32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33的变形。

此外,加热器线33最好避开所有的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而配置,通过避开至少部分的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而配置,可抑制加热器线33的变形。

另外,加热器线33的直线部33a,如图4所示,避开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的基础上,以跨越贯通孔32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延伸而配置。

因此,与加热器线33以沿贯通孔32的外周部分相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可增大加热器线33与贯通孔32的重叠面积。结果,可使从空调装置送出的空气容易地接触加热器线,可容易地调节加热器线的发热温度。

座椅加热器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座椅加热器130的第2实施例,以图5、图6为基础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与座椅加热器30重复的内容说明。

涉及第2实施例的座椅加热器130与座椅加热器30相比,具备由长孔形状构成的贯通孔132,在座椅基材131上加热器线133与贯通孔132的位置关系不同。

加热器线133,如图5所示,具备直线部133a以及从直线部133a连续且相对于直线部133a的延伸方向弯曲的弯曲部133b。

加热器线133的直线部133a在座椅基材131上向与贯通孔13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配置于与贯通孔132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弯曲部133b在座椅基材131中配置于与贯通孔132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

详细说明的话,加热器线133,如图6所示,以跨越贯通孔132的方式配置。并且,将与贯通孔132的外周部分相重叠的位置作为第1重叠部133c及第2重叠部133d时,弯曲部133b在第1重叠部133c及第2重叠部133d之间弯曲,与贯通孔在上下重叠。

这时,从弯曲部133b至连结第1重叠部133c及第2重叠部133d的直线的延长线的垂线距离D比从贯通孔132的中心部132a至延长线的垂线距离d更短。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弯曲部133b与贯通孔132在上下重叠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部133b及弯曲部周边与贯通孔132的重叠部分尽可能变小,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133的变形。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垫10的空气通道13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向垂直方向贯通,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相对于缓冲垫10的就座面向交叉方向贯通。

另外,空气通道13形成于支持就座乘客的大腿部的前方衬垫10a及支持乘客臀部的中央衬垫10b的整个就座面,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适当变更配置,例如,也可以仅在前方衬垫10a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皮20的透气孔21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向垂直方向贯通,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相对于表皮20的就座面向交叉方向贯通。例如,若透气孔21以从底面侧向上面侧且向座椅内侧方向倾斜的方式形成的话,可高效地向就座的乘客集中输送空气,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加热器30的座椅基材31由具备多个贯通孔32且具有透气性的无纺织布构成,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由网孔构造构成的座椅基材等进行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贯通孔32从上面侧至底面侧向垂直方向贯通,但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相对于座椅加热器30的就座面向交叉方向贯通。

另外,贯通孔32由横截面大致圆形形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可适当变更形状,例如,截面大致椭圆形形状、截面大致多角形形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线33在座椅基材31上向座椅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蜿蜒的同时延伸而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自由变更加热器线33的配置。

另外,加热器线33通过粘着剂固定于座椅基材31上,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加热器线33编织入座椅基材31的内部等。

另外,加热器线133由长孔形状构成,向与贯通孔13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但并没有特别限定,可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向与贯通孔132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或向相对于贯通孔132的长度方向形成锐角而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线33,如图4所示,在避开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的基础上,以跨越贯通孔32的方式向座椅左右方向延伸而配置,只要避开贯通孔32的中心部32a,可适当变更配置。

例如,通过以加热器线33沿贯通孔32的外周部分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可尽可能缩小加热器线33与贯通孔32的重叠面积,可抑制加热器线33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线33配置于与缓冲垫10上的空气通道13至少部分在上下重叠的位置,这时避开空气通道13的中心部而延伸比较好。

这样,在加热器线33与空气通道13的位置关系中,加热器线33在施加乘客的就座荷重时可避开空气通道13的中心部这一下沉最容易的位置,可进一步抑制加热器线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体的例子对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以作为飞机、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是对涉及本发明的车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事。

特别是,关于包括座椅基材31、贯通孔32及加热器线33的座椅加热器30的形状、配置及构成,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仅仅是一个示例,并非限定本发明。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

1座椅衬垫

2座椅靠背

2a、3a缓冲垫

2b、3b表皮

3头枕

10缓冲垫

10a前方衬垫

10b中央衬垫

10c后方衬垫

11、12衬垫槽

13空气通道

20表皮

20a、20b、20c表皮

21透气孔

22纤维填料

30、130座椅加热器

31、131座椅基材

31a前方面状体

31b中央面状体

31c后方面状体

31d、31e连结面状体

32、132贯通孔

32a、132a中心部

33、133加热器线

33a、133a直线部

33b、133b弯曲部

133c第1重叠部

133d第2重叠部

34接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