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3948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中,底盘高度传感器通过支架固定在副车架上,通过检测下摆臂的转动角度推测出底盘的高度。板状的支架具有长度,底盘高度传感器安装在支架长度方向的一端,支架的另一端设置有螺栓孔和从该端朝向一侧弯折而形成的卡爪。在支架固定到副车架的过程中,首先将卡爪对齐到副车架上的安装定位孔,之后使用螺栓穿过螺栓孔与副车架(未示出)上的安装孔并与螺母相配合,以将支架1固定到副车架上。

然而,由于制造公差的原因,安装定位孔不能做成完全将卡爪卡死的尺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容易以螺栓为轴而上下摆动,从而引起底盘高度传感器的摆振,影响对底盘姿态测量的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及其安装结构和车辆,以提高底盘高度传感器安装的可靠性,保证对底盘姿态的测量准确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安装部和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的传感器固定部,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设置有止挡部,以防止所述支架本体在与所述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边,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一侧面所在的第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挡部包括第一横向止挡部,该第一横向止挡部由从所述支架本体所述第一侧边延伸出的第一耳部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而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止挡部包括第一垂向止挡部,该第一垂向止挡部由所述第一耳部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边折弯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二止挡部包括第二横向止挡部,该第二横向止挡部由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二侧边延伸出的第二耳部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而形成。

可选地,所述第二止挡部包括第二垂向止挡部,该第二垂向止挡部由所述第二耳部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边折弯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设置有从所述第一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面所在的第二侧折弯的第一翻边和从所述第二侧边朝向所述第二侧折弯的第二翻边。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以形成所述传感器固定部,从所述第二端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延伸有定位爪。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底盘高度传感器,其中,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上述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所述底盘高度传感器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副车架,副车架设置有与所述固定部相配合的支架固定部和与所述止挡部相配合的止挡配合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底盘高度传感器时,安装支架的止挡部与止挡配合部相配合,通过安装部与支架固定部的配合以固定到副车架上,之后,将底盘高度传感器安装到安装支架上。通过这种安装方式,在支架本体的中间部分通过止挡部与止挡配合部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安装支架1相对于副车架固定的可靠性,能够防止支架本体沿与长度方向(例如下文中将描述的横向方向和垂向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避免支架本体产生摆振,保证了底盘高度传感器的测量准确度。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支架;10支架本体;10A第一侧面;10B第二侧面;10a第一侧边;10b第二侧边;11第一端;12第二端;13中间部分;14安装部;141安装孔;15传感器固定部;16第一耳部;161第一横向止挡部;162第一垂向止挡部;17第二耳部;171第二横向止挡部;172第二垂向止挡部;181第一翻边;182第二翻边;19定位爪;2底盘高度传感器;3副车架;31止挡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支架1。

参考图1中所示,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底盘高度传感器2,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下述安装支架1,所述底盘高度传感器2通过下述安装支架1安装于副车架3,副车架3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配合的支架固定部(被其它结构遮挡,从图1中无法看见)和与安装支架1的止挡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相配合的止挡配合部31。

其中,参考图2中所示,安装支架1包括支架本体10、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11的安装部14和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10长度方向的第二端12的传感器固定部15,所述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相对,其中,所述支架本体10的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13设置有止挡部,以防止所述支架本体10在与所述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

在安装底盘高度传感器2时,安装支架1的止挡部与止挡配合部31相配合,通过安装部14与支架固定部的配合(例如,安装部14可以设置有安装孔141(参考图2中所示),相应地,支架固定部也设置有安装孔,通过螺栓穿过两个安装孔而由螺母拧紧而实现所述配合)以固定到副车架3上,之后,将底盘高度传感器2安装到安装支架1上。通过这种安装方式,在支架本体10的中间部分13通过止挡部与止挡配合部31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安装支架1相对于副车架3固定的可靠性,能够防止支架本体10沿与长度方向(例如下文中将描述的横向方向和垂向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避免支架本体产生摆振,保证了底盘高度传感器的测量准确度。

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支架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择地,参考图1中所示,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边10a和第二侧边10b、相对的第一侧面10A和第二侧面10B,所述第一侧边10a、第二侧边10b、第一侧面10A和第二侧面10B均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止挡部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配置。可选择地,所述止挡部可以包括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边10a,所述第二止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边10b,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0的所述第一侧面10A所在的第一侧。

上述与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可以包括横向方向,该横向方向对应于第一侧边10a和第二侧边10b,为了防止支架本体10在该横向方向上发生移动,所述第一止挡部可以包括第一横向止挡部161,该第一横向止挡部161由从所述支架本体10所述第一侧边10a延伸出的第一耳部16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而形成,以防止支架本体10朝向第一侧边10a所在的一侧移动。所述第二止挡部可以包括第二横向止挡部171,该第二横向止挡部171由从所述支架本体10的所述第二侧边10b延伸出的第二耳部17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而形成,以防止支架本体10朝向第二侧边10b所在的一侧移动。在这种结构中,副车架3上的止挡配合部可以为板状部,第一横向止挡部161、第二横向止挡部171可以将止挡配合部31卡在第一横向止挡部161和第二横向止挡部之间,约束支架本体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

上述与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还可以包括垂向方向,该垂向方向大致(允许有5°以内的偏差)垂直于第一侧面10A和第二侧面10B,为了防止支架本体10在该垂向方向上发生移动,所述第一止挡部还可以包括第一垂向止挡部162,该第一垂向止挡部162由所述第一耳部16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边10b折弯而成;和/或者,第二止挡部还可以包括第二垂向止挡部172,该第二垂向止挡部172由所述第二耳部17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边10a折弯而成。第一垂向止挡部162和/或第二垂向止挡部172与支架本体10的中间部分13,确切地说是第一侧面10A,相配合,将止挡配合部31约束在两者(即第一垂向止挡部162和/或第二垂向止挡部172与支架本体10的中间部分13,确切地说是第一侧面10A)之间,以防止支架本体10在垂向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所述第一端11设置有从所述第一侧边10a朝向所述第二侧面10B所在的第二侧折弯的第一翻边181和从所述第二侧边10b朝向所述第二侧折弯的第二翻边182,以增大支架本体在安装部14处的强度。

另外,为了适应相应车型中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布置位置,所述第二端12可以朝向所述第一侧折弯,以形成所述传感器固定部15,从所述第二端12的边缘朝向所述第一端11的方向延伸有定位爪19,用于底盘高度传感器2安装在传感器固定部15时其摇臂的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底盘高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