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溜车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3253阅读:19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溜车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溜车工具。



背景技术:

车辆的驻车装置作用原理是通过人力拉起驻车手柄,使作用在车辆后轮的鼓式制动器起作用,从而使车辆能够在坡道上不溜坡,或者使车辆可靠地停驻在原地。但是对于某些重型货车、客车,停靠在坡度稍大的坡道上时,单单靠手刹装置就不能保证车辆能够可靠地停驻在原地了,有溜车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溜车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包括:

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位于轮胎前侧,所述第一凸块具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第一凸块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一限位面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限位面用于支撑所述轮胎的前表面;

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位于轮胎后侧,所述第二凸块具有第二支撑面和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与所述第二凸块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二凸块,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二夹角,所第二限位面用于支撑所述轮胎的后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分别形成为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25°-35°,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25°-3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的截面分别形成为三角形,所述第一凸块还具有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三限位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一限位面的前端相交,所述第三限位面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凸块还具有第四限位面,所述第四限位面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面和所述第二限位面的后端相交,所述第四限位面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四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夹角和所述第四夹角分别为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夹角的范围为40°-50°,所述第四夹角的范围为40°-5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的最大长度为48cm-52cm,宽为18cm-22cm,高为18.0cm-18.6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的形状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分别为橡胶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分别为一体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能够减小车辆发生溜坡的可能,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工具的第二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工具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工具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防溜车工具100;

第一凸块10;第一支撑面11;第一限位面12,第三限位面13;

第二凸块20;第二支撑面21;第二限位面22;第四限位面23;

轮胎30;

第一夹角a;第二夹角b;第三夹角c;第四夹角d。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

如图1至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包括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

具体而言,第一凸块10位于轮胎30前侧,第一凸块10具有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限位面12,第一支撑面11用于与第一凸块1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一凸块10,第一限位面12的后端与第一支撑面11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一夹角a,第一限位面1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前表面。第二凸块20位于轮胎30后侧,第二凸块20具有第二支撑面21和第二限位面22,第二支撑面21用于与第二凸块2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二凸块20,第二限位面22的前端与第二支撑面21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二夹角b,第二限位面2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后表面。

换言之,防溜车工具100主要由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组成。第一凸块10设于轮胎30前侧,第一凸块10具有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限位面12,第一支撑面11用于与第一凸块1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一凸块10,待放置面一般包括带有坡度的地面等承载车辆面。第一限位面12的后端与第一支撑面11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一夹角a,第一限位面1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前表面。第二凸块20设于轮胎30后侧,第二凸块20具有第二支撑面21和第二限位面22,第二支撑面21用于与第二凸块2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二凸块20,第二限位面22的前端与第二支撑面21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二夹角b,第二限位面2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后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第一凸块10设于轮胎30前侧,第一凸块10具有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限位面12,第一支撑面11用于与第一凸块1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一凸块10,第一限位面12的后端与第一支撑面11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一夹角a,第一限位面1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前表面。具体地,第一限位面12可以是平面或与轮胎30前表面适配的曲面,具有曲面的第一限位面12能够增加第一限位面12与轮胎30前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防溜效果。第一夹角a与轮胎30前侧和待放置面之间的夹角适配以防止车向前溜。

第二凸块20设于轮胎30后侧,第二凸块20具有第二支撑面21和第二限位面22,第二支撑面21用于与第二凸块20的待放置面接触以支撑第二凸块20,第二限位面22的前端与第二支撑面21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二夹角b,第二限位面22用于支撑轮胎30的后表面。具体地,第二限位面22可以是平面或与轮胎30后表面适配的曲面,具有曲面的第二限位面22能够增加第二限位面22与轮胎30后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防溜效果。第二夹角b与轮胎30后侧和待放置面之间的夹角适配,以防止车向后溜。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通过设置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能够分别从前后两侧对轮胎30进行防溜保护,提高了在坡道停车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分别形成为锐角。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设置成锐角能够使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更方便的插入轮胎30前侧和后侧,同时更紧密的与轮胎30贴合,进一步减小溜车可能。

优选地,第一夹角a的范围为25°-35°,第二夹角b的范围为25°-35°。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均为30°。以上角度范围的选择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更宽泛的适应不同规格、型号、尺寸的轮胎30。

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的截面分别形成为三角形,具体地,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沿轮胎30前后方向的截面形成为三角形。第一凸块10还具有第三限位面13,第三限位面13分别与第一支撑面11和第一限位面12的前端相交,第三限位面13的前端与第一支撑面11的前端配合限定出第三夹角c。第二凸块20还具有第四限位面23,第四限位面23分别与第二支撑面21和第二限位面22的后端相交,第四限位面23的后端与第二支撑面21的后端配合限定出第四夹角d。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三夹角c能够代替第一夹角a与轮胎30前侧和待放置面之间的夹角适配以防止车向前溜。同样的,第四夹角d能够代替第二夹角b与轮胎30后侧和待放置面之间的夹角适配以防止车向后溜。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分别增加了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的功能,使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不仅可分别利用第一夹角a和第二夹角b固定轮胎30,还可以分别用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固定轮胎30,防止溜车。

优选地,第三夹角c的范围为40°-50°,第四夹角d的范围为40°-50°。进一步优选地,第三夹角c和第四夹角d的角度均为45°。以上角度范围的选择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更宽泛的适应不同规格、型号、尺寸的轮胎30。

进一步地,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的最大长度为48cm-52cm,宽为18cm-22cm,高为18.0cm-18.6cm。优选地,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的最大长度为50cm,宽20cm,高18.3cm。此种规格的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在保证不影响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合理优化了尺寸,携带更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的形状相同。相同的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便于生产加工,使用时不会摆错位置,使用更灵活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分别为橡胶件。橡胶材质的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能够增加与待放置面的摩擦力,防溜效果较好,且其具有一定弹性,抗压防震效果较好,能够更好地避免停车时轮胎30与待放置面因摩擦产生的伤害,延长轮胎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分别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一体成型的第一凸块10和第二凸块20结构稳定性高,便于生产加工,有利于降低成本。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的第一凸块10的第一支撑面11、第一限位面12和第三限位面13,及第二凸块20的第二支撑面21、第二限位面22和第四限位面23可以分别独立地设为粗糙面,如表面带有纹路的粗糙面,以进一步增大摩擦力,提高防溜效果。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溜车工具100能够减小车辆发生溜坡的可能,并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