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041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属于新能源汽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传统的电动汽车的结构已为公知,大致包括汽车主体,所述汽车主体具有控制器、原动力电池和检测原动力电池电量的电量检测器。但是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原动力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途中不便充电,且充电时间长,给使用者带来诸多麻烦。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的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包括汽车主体,所述汽车主体具有控制器、原动力电池和检测原动力电池电量的电量检测器;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

所述装载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所述装载主体包括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

所述第一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座体和设于第一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在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一承托部和第一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一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一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一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圆柱部配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一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一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一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一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一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一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朝下的第一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一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所述第一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一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一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一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远轴端至所述第一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所述第一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所述第一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所述第一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一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所述第一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二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座体和设于第二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在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二承托部和第二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二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所述第二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二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圆柱部配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二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二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所述第二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二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二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二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二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二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二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朝下的第二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二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所述第二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二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近轴端,所述第二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二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二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远轴端至所述第二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所述第二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所述第二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二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所述第二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二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三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三座体和设于第三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在所述第三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三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三承托部和第三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三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所述第三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三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三圆柱部配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三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三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三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所述第三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三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所述第三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三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三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三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三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三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朝下的第三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三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所述第三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三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三容置槽的第三近轴端,所述第三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三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三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远轴端至所述第三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所述第三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所述第三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所述第三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三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所述第三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三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所述第三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四侧缓冲装置包括第四座体和设于第四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部,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在所述第四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四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四承托部和第四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四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第四容置槽,所述第四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所述第四上内侧面至所述第四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四圆柱部配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四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四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四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四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所述第四上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所述第四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所述第四弹性层只与所述第四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四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四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四座体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所述第四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四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朝下的第四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四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所述第四下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所述第四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四转轴的第四条形孔,所述第四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四容置槽的第四近轴端,所述第四近轴端为与所述第四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四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四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远轴端至所述第四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所述第四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所述第四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所述第四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四座体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所述第四座体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四下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所述第四转轴中心与所述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

所述第一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面边缘,所述第二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面边缘,所述第三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面边缘,所述第四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面边缘;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一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至所述第二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至所述第三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三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至所述第四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向所述第四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

包括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两端的所述第三连接杆,两个分设于所述第四转轴两端的所述第四连接杆。

所述第一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枢接的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枢接的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三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杆枢接的第三枢接部;所述第四槽底面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杆枢接的第四枢接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突破传统电动汽车的供电形式,电量检测器检测原动力电池的电量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装载装置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安全防护性承载,而且备用动力电池可进行灵活的拆装,具体是,当需将备用动力电池装入承载装置时,先打开装载盖体,将备用动力电池适当放入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之间,使备用动力电池的下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一树脂光滑层、第二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二树脂光滑层、第三弹性接触面上的第三树脂光滑层和第四弹性接触面上的第四树脂光滑层接触,翻转装载盖体逐渐闭合,备用动力电池沿着弧形和倾斜的各光滑层顺势向下运动,同时逐渐对第一弹性层、第二弹性层、第三弹性层和第四弹性层进行施压,第一弹性层、第二弹性层、第三弹性层和第四弹性层共同逐渐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弹性夹紧,同时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分别依靠各自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逐渐向下翻转并推动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分别向第一座体的第一容置槽、第二座体的第二容置槽、第三座体的第三容置槽和第四座体的第四容置槽内滑动,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分别利用第一环形凸起与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第二环形凸起与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第三环形凸起与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以及第四环形凸起与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进行导向,确保第一圆柱部、第二圆柱部、第三圆柱部和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并且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分别利用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进行自由的上下摆动来分别适应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的任意倾斜角度,进而使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可分别在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中任意滑动而分别对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和第四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逐渐增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当备用动力电池的下端抵顶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上后,随着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对备用动力电池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直到装载盖体闭合在装载主体上并与第三座体卡扣在一起时,第一条形孔、第二条形孔、第三条形孔和第四条形孔均与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备用动力电池所受各个方向的力达到平衡,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有向下拉动的预紧力,保持备用动力电池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开启装载盖体时备用动力电池出现向上跳出的情况。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一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一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一缓冲部件沿第一上凹槽和第一下凹槽向第一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一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一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二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二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二缓冲部件沿第二上凹槽和第二下凹槽向第二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二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二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三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三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三缓冲部件沿第三上凹槽和第三下凹槽向第三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三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三连接杆和第三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三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四侧缓冲装置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会挤压第四弹性层,进而推动整个第四缓冲部件沿第四上凹槽和第四下凹槽向第四容置槽内移动,确保第四圆柱部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四连接杆和第四转轴的支撑下压缩第四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下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下压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对备用动力电池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进而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第二承托面、第三承托面和第四承托面对备用动力电池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向下振动的缓冲。当需要更换备用动力电池时,打开装载盖体,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的保持下,备用动力电池不会跳出,安全可靠,可通过操作抵顶装置向上抵顶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的第一下表面、第二下表面、第三下表面和第四下表面,使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向上翻转,备用动力电池上升,直接将备用动力电池从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之间拔出即可,在拔出备用动力电池时,会带动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向上翻转并使第一上限位面、第二上限位面、第三上限位面和第四上限位面分别卡在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第三容置槽和第四容置槽的上边缘,同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均分别从下方越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轴线,从而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产生向上拉动的预紧力,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第三缓冲部件和第四缓冲部件处于向上翻转的状态,便于电量充足的备用动力电池重新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其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角度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原动力电池

2-备用动力电池

3-装载装置

31-装载盖体

32-第一侧缓冲装置321-第一座体3211-第一容置槽32111-第一上内侧面c1-第一上滑槽32112-第一下内侧面d1-第一下滑槽32113-第一槽底面322-第一缓冲部件3221-第一圆柱部32211-第一转轴32212-第一上突出弧形部32213-第一下突出弧形部32214-第一连接杆32215-第一条形孔b11-第一远轴端b12-第一近轴端b13-第一缓冲压簧32216-第一环形凸起3222-第一承托部32221-第一承托面32222-第一下表面32223-第一下限位面3223-第一抵顶部32231-第一抵顶面32232-第一上限位面32233-第一弹性层a1-第一弹性接触面a11-第一竖向接触面a12-第一弧形接触面a13-第一树脂光滑层3224-第一状态保持拉簧

33-第二侧缓冲装置331-第二座体3311-第二容置槽33111-第二上内侧面c2-第二上滑槽33112-第二下内侧面d2-第二下滑槽33113-第二槽底面332-第二缓冲部件3321-第二圆柱部33211-第二转轴33212-第二上突出弧形部33213-第二下突出弧形部33214-第二连接杆33215-第二条形孔b21-第二远轴端b22-第二近轴端b23-第二缓冲压簧33216-第二环形凸起3322-第二承托部33221-第二承托面33222-第二下表面33223-第二下限位面3323-第二抵顶部33231-第二抵顶面33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3-第二弹性层a2-第二弹性接触面a21-第二竖向接触面a22-第二弧形接触面a23-第二树脂光滑层33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

34-第三侧缓冲装置341-第三座体3411-第三容置槽34111-第三上内侧面c3-第三上滑槽34112-第三下内侧面d3-第三下滑槽34113-第三槽底面342-第三缓冲部件3421-第三圆柱部34211-第三转轴34212-第三上突出弧形部34213-第三下突出弧形部34214-第三连接杆34215-第三条形孔b31-第三远轴端b32-第三近轴端b33-第三缓冲压簧34216-第三环形凸起3422-第三承托部34221-第三承托面34222-第三下表面34223-第三下限位面3423-第三抵顶部34231-第三抵顶面34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3-第三弹性层a3-第三弹性接触面a31-第三竖向接触面a32-第三弧形接触面a33-第三树脂光滑层34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

35-第四侧缓冲装置351-第四座体3511-第四容置槽35111-第四上内侧面c4-第四上滑槽33112-第四下内侧面d4-第四下滑槽35113-第四槽底面352-第四缓冲部件3521-第四圆柱部35211-第四转轴35212-第四上突出弧形部35213-第四下突出弧形部35214-第四连接杆35215-第四条形孔b41-第四远轴端b42-第四近轴端b43-第四缓冲压簧35216-第四环形凸起3522-第四承托部35221-第四承托面35222-第四下表面35223-第四下限位面3523-第四抵顶部35231-第四抵顶面35232-第四上限位面35233-第四弹性层a4-第四弹性接触面a41-第四竖向接触面a42-第四弧形接触面a43-第四树脂光滑层3524-第四状态保持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便于更换的新能源电动车,如图1-3所示,包括汽车主体(图中未示出),汽车主体具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原动力电池1和检测原动力电池1电量的电量检测器(图中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2,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2的装载装置3;

装载装置3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31;备用动力电池2呈长方体状而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装载主体包括与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

第一侧缓冲装置32包括第一座体321和设于第一座体321上朝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一缓冲部件32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3221,形成于第一圆柱部3221上并沿第一圆柱部32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一承托部3222,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3221上并沿第一圆柱部3221延伸且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3223;在第一缓冲部件322的横截面上,第一圆柱部32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一承托部3222和第一抵顶部32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一座体32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第一圆柱部3221的第一容置槽3211,第一容置槽32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32111、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32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32113;第一上内侧面32111至第一下内侧面32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匹配容置于第一上内侧面32111和第一下内侧面32112之间;第一圆柱部3221配设有第一转轴32211,第一转轴32211的轴线处于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一圆柱部3221具有突出于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32212和突出于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32213;第一转轴32211和第一槽底面32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32214连接,第一连接杆32214与第一槽底面32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一抵顶部3223具有对应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32231和对应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一上突出弧形部32212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32232,第一上限位面32232与第一容置槽32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翻转后,此第一上限位面32232会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缘,第一抵顶面32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32233;第一弹性层32233只与第一抵顶面32231连接,而与第一承托部32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一弹性层32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一弹性层32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a1,第一弹性接触面a1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a11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一座体321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a12,第一弹性接触面a1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a1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一树脂光滑层a1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一树脂光滑层a1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一承托部32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一抵顶面32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32221、朝下的第一下表面32222和对应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一下突出弧形部32213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32223,第一下限位面32223与第一容置槽32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翻转后,此第一上限位面32232会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的上边缘;第一圆柱部3221形成有容置第一转轴32211的第一条形孔32215,第一条形孔32215水平设置,第一条形孔32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b11和朝向第一容置槽3211的第一近轴端b12,第一近轴端b12为与第一转轴32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b12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一圆柱部32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一容置槽3211,第一远轴端b11至圆弧形的第一近轴端b1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一远轴端b11至第一转轴32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一转轴32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一转轴32211和第一远轴端b11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b13;第一上内侧面32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一连接杆32214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c1,第一下内侧面32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一连接杆32214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d1,第一圆柱部32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32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32216,第一环形凸起32216沿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滑动,对第一圆柱部3221进行导向;第一缓冲部件322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322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具有与第一缓冲部件322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第一座体321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第一缓冲部件322设有与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第一座体321设有与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第一下连接部与第一转轴32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转轴32211中心与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下摆动使得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低于第一转轴32211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会对第一缓冲部件32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一缓冲部件322向上摆动使得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高于第一转轴32211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会对第一缓冲部件32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二侧缓冲装置33包括第二座体331和设于第二座体331上朝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二缓冲部件33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3321,形成于第二圆柱部3321上并沿第二圆柱部33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二承托部3322,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3321上并沿第二圆柱部3321延伸且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3323;在第二缓冲部件332的横截面上,第二圆柱部33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二承托部3322和第二抵顶部33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二座体33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第二圆柱部3321的第二容置槽3311,第二容置槽33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33111、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33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33113;第二上内侧面33111至第二下内侧面33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二圆柱部3321匹配容置于第二上内侧面33111和第二下内侧面33112之间;第二圆柱部3321配设有第二转轴33211,第二转轴33211的轴线处于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二圆柱部3321具有突出于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33212和突出于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33213;第二转轴33211和第二槽底面33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33214连接,第二连接杆33214与第二槽底面33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二抵顶部3323具有对应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33231和对应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二上突出弧形部33212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33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2与第二容置槽33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翻转后,此第二上限位面33232会卡在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缘,第二抵顶面33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33233;第二弹性层33233只与第二抵顶面33231连接,而与第二承托部33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二弹性层33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二弹性层33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a2,第二弹性接触面a2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a21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二座体331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a22,第二弹性接触面a2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a2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二树脂光滑层a2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二树脂光滑层a2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二承托部33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二抵顶面33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33221、朝下的第二下表面33222和对应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二下突出弧形部33213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33223,第二下限位面33223与第二容置槽33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翻转后,此第二上限位面33232会卡在第二容置槽3311的上边缘;第二圆柱部3321形成有容置第二转轴33211的第二条形孔33215,第二条形孔33215水平设置,第二条形孔33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b21和朝向第二容置槽3311的第二近轴端b22,第二近轴端b22为与第二转轴33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b22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二圆柱部33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二容置槽3311,第二远轴端b21至圆弧形的第二近轴端b2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远轴端b21至第二转轴33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二转轴33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二转轴33211和第二远轴端b21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b23;第二上内侧面33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二连接杆33214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c2,第二下内侧面33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二连接杆33214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d2,第二圆柱部33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33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33216,第二环形凸起33216沿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滑动,对第二圆柱部3321进行导向;第二缓冲部件332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332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具有与第二缓冲部件332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第二座体331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第二缓冲部件332设有与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第二座体331设有与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第二下连接部与第二转轴33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第二转轴33211中心与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下摆动使得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低于第二转轴33211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会对第二缓冲部件33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二缓冲部件332向上摆动使得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高于第二转轴33211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会对第二缓冲部件33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三侧缓冲装置34包括第三座体341和设于第三座体341上朝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342;第三缓冲部件34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3421上并沿第三圆柱部34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三承托部3422,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3421上并沿第三圆柱部3421延伸且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3423;在第三缓冲部件342的横截面上,第三圆柱部34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三承托部3422和第三抵顶部34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三座体34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第三圆柱部3421的第三容置槽3411,第三容置槽34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34111、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34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34113;第三上内侧面34111至第三下内侧面34112之间的距离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三圆柱部3421匹配容置于第三上内侧面34111和第三下内侧面34112之间;第三圆柱部3421配设有第三转轴34211,第三转轴34211的轴线处于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三圆柱部3421具有突出于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34212和突出于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34213;第三转轴34211和第三槽底面34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34214连接,第三连接杆34214与第三槽底面34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三抵顶部3423具有对应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34231和对应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三上突出弧形部34212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34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2与第三容置槽34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翻转后,此第三上限位面34232会卡在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缘,第三抵顶面34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34233;第三弹性层34233只与第三抵顶面34231连接,而与第三承托部34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三弹性层34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三弹性层34233具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a3,第三弹性接触面a3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a31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三座体341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a32,第三弹性接触面a3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a3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三树脂光滑层a3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三树脂光滑层a3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三承托部34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三抵顶面34231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34221、朝下的第三下表面34222和对应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三下突出弧形部34213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34223,第三下限位面34223与第三容置槽34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翻转后,此第三上限位面34232会卡在第三容置槽3411的上边缘;第三圆柱部3421形成有容置第三转轴34211的第三条形孔34215,第三条形孔34215水平设置,第三条形孔34215具有朝向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b31和朝向第三容置槽3411的第三近轴端b32,第三近轴端b32为与第三转轴34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b32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三圆柱部34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三容置槽3411,第三远轴端b31至圆弧形的第三近轴端b3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三远轴端b31至第三转轴34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三转轴34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三转轴34211和第三远轴端b31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b33;第三上内侧面34111形成有多个与第三连接杆34214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c3,第三下内侧面34112形成有多个与第三连接杆34214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d3,第三圆柱部34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34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34216,第三环形凸起34216沿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滑动,对第三圆柱部3421进行导向;第三缓冲部件342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342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具有与第三缓冲部件342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第三座体341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第三缓冲部件342设有与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第三座体341设有与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第三下连接部与第三转轴34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第三转轴34211中心与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下摆动使得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低于第三转轴34211时,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会对第三缓冲部件34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三缓冲部件342向上摆动使得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高于第三转轴34211时,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会对第三缓冲部件34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四侧缓冲装置35包括第四座体351和设于第四座体351上朝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352;第四缓冲部件352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3521上并沿第四圆柱部3521延伸且承托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四承托部3522,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3521上并沿第四圆柱部3521延伸且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3523;在第四缓冲部件352的横截面上,第四圆柱部3521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第四承托部3522和第四抵顶部3523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第四座体351形成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第四圆柱部3521的第四容置槽3511,第四容置槽3511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35111、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33112和处于槽底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35113;第四上内侧面35111至第四下内侧面33112之间的距离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直径相等,此结构可确保第四圆柱部3521匹配容置于第四上内侧面35111和第四下内侧面33112之间;第四圆柱部3521配设有第四转轴35211,第四转轴35211的轴线处于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第四圆柱部3521具有突出于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35212和突出于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35213;第四转轴35211和第四槽底面35113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35214连接,第四连接杆35214与第四槽底面35113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第四抵顶部3523具有对应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35231和对应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且下端与第四上突出弧形部35212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35232,第四上限位面35232与第四容置槽3511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后,此第四上限位面35232会卡在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第四抵顶面35231设有弹性抵顶于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35233;第四弹性层35233只与第四抵顶面35231连接,而与第四承托部3522滑动接触,此结构可确保第四弹性层35233在层厚度方向上任意变形;第四弹性层35233具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a4,第四弹性接触面a4包括处于下部与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a41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第四座体351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a42,第四弹性接触面a4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a43,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四树脂光滑层a43的滑动性能,便于备用动力电池2相对于第四树脂光滑层a43进行各个方向的滑动;第四承托部3522具有对应电池下侧面并与第四抵顶面35231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35221、朝下的第四下表面35222和对应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且上端与第四下突出弧形部35213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35223,第四下限位面35223与第四容置槽3511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后,此第四上限位面35232会卡在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第四圆柱部3521形成有容置第四转轴35211的第四条形孔35215,第四条形孔35215水平设置,第四条形孔35215具有朝向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b41和朝向第四容置槽3511的第四近轴端b42,第四近轴端b42为与第四转轴35211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b42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轴线相同,此结构可确保即使当第四圆柱部3521已向外移动最大距离也不会掉出第四容置槽3511,第四远轴端b41至圆弧形的第四近轴端b42轴线的距离大于第四远轴端b41至第四转轴35211轴线的距离,此结构可确保第四转轴35211可向两侧自由移动,第四转轴35211和第四远轴端b41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b43;第四上内侧面35111形成有多个与第四连接杆35214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c4,第四下内侧面33112形成有多个与第四连接杆35214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d4,第四圆柱部3521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3521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35216,第四环形凸起35216沿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滑动,对第四圆柱部3521进行导向;第四缓冲部件352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352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具有与第四缓冲部件352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第四座体351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第四缓冲部件352设有与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第四座体351设有与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第四下连接部与第四转轴35211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第四转轴35211中心与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下摆动使得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低于第四转轴35211时,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会对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下的拉力,当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摆动使得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高于第四转轴35211时,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会对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上的拉力;

第一承托面32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一承托面32221边缘,第二承托面33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二承托面33221边缘,第三承托面34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三承托面34221边缘,第四承托面35221具有处于备用动力电池2下方的第四承托面35221边缘;电池第一侧面至第一承托面32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一缓冲部件322向第一容置槽32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二侧面至第二承托面33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二缓冲部件332向第二容置槽33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三侧面至第三承托面34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三缓冲部件342向第三容置槽34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电池第四侧面至第四承托面35221边缘的距离大于第四缓冲部件352向第四容置槽3511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此结构可确保备用动力电池2依靠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在空间内任意运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不会脱离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避免因为部分缓冲部件胡乱向上翻转而引起缓冲失效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电量检测器检测原动力电池1的电量并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器,装载装置3可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安全防护性承载,而且备用动力电池2可进行灵活的拆装,具体是,当需将备用动力电池2装入承载装置时,先打开装载盖体31,将备用动力电池2适当放入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之间,使备用动力电池2的下端与第一弹性接触面a1上的第一树脂光滑层a13、第二弹性接触面a2上的第二树脂光滑层a23、第三弹性接触面a3上的第三树脂光滑层a33和第四弹性接触面a4上的第四树脂光滑层a43接触,翻转装载盖体逐渐闭合,备用动力电池2沿着弧形和倾斜的各光滑层顺势向下运动,同时逐渐对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进行施压,第一弹性层32233、第二弹性层33233、第三弹性层34233和第四弹性层35233共同逐渐对备用动力电池2进行弹性夹紧,同时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分别依靠各自的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逐渐向下翻转并推动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分别向第一座体321的第一容置槽3211、第二座体331的第二容置槽3311、第三座体341的第三容置槽3411和第四座体351的第四容置槽3511内滑动,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分别利用第一环形凸起32216与第一上滑槽c1和第一下滑槽d1相配合、第二环形凸起33216与第二上滑槽c2和第二下滑槽d2相配合、第三环形凸起34216与第三上滑槽c3和第三下滑槽d3相配合以及第四环形凸起35216与第四上滑槽c4和第四下滑槽d4相配合进行导向,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第二圆柱部3321、第三圆柱部3421和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并且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分别利用第一连接杆32214、第二连接杆33214、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四连接杆35214进行自由的上下摆动来分别适应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的任意倾斜角度,进而使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可分别在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中任意滑动而分别对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第三缓冲弹簧和第四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逐渐增强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当备用动力电池2的下端抵顶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上后,随着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对备用动力电池2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直到装载盖体闭合在装载主体上并与第三座体341卡扣在一起时,第一条形孔32215、第二条形孔33215、第三条形孔34215和第四条形孔35215均与第一连接杆32214、第二连接杆33214、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四连接杆35214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备用动力电池2所受各个方向的力达到平衡,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有向下拉动的预紧力,保持备用动力电池2处于平衡状态,避免开启装载盖体31时备用动力电池2出现向上跳出的情况。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一侧缓冲装置32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一弹性层32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一缓冲部件322沿第一上凹槽和第一下凹槽3111向第一容置槽3211内移动,确保第一圆柱部32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一连接杆32214和第一转轴32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一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二侧缓冲装置33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二弹性层33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二缓冲部件332沿第二上凹槽和第二下凹槽3111向第二容置槽3311内移动,确保第二圆柱部33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二连接杆33214和第二转轴33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二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三侧缓冲装置34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三弹性层34233,进而推动整个第三缓冲部件342沿第三上凹槽和第三下凹槽3111向第三容置槽3411内移动,确保第三圆柱部34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三连接杆34214和第三转轴34211的支撑下压缩第三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朝向第四侧缓冲装置35的水平方向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会挤压第四弹性层35233,进而推动整个第四缓冲部件352沿第四上凹槽和第四下凹槽3111向第四容置槽3511内移动,确保第四圆柱部3521在滑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在水平面内的偏转,进而在第四连接杆35214和第四转轴35211的支撑下压缩第四缓冲弹簧,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缓冲。当电动汽车产生向下的振动时,备用动力电池2下压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越向下翻转,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对备用动力电池2的弹性夹紧力就越强,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均有欲向上翻转的趋势,进而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自然利用第一承托面32221、第二承托面33221、第三承托面34221和第四承托面35221对备用动力电池2产生向上的弹性承托力,从而实现对备用动力电池2向下振动的缓冲。当需要更换备用动力电池2时,打开装载盖体31,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的保持下,备用动力电池2不会跳出,安全可靠,可通过操作抵顶装置36向上抵顶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的第一下表面32222、第二下表面33222、第三下表面34222和第四下表面35222,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备用动力电池2上升,直接将备用动力电池2从第一侧缓冲装置32、第二侧缓冲装置33、第三侧缓冲装置34和第四侧缓冲装置35之间拔出即可,在拔出备用动力电池2时,会带动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向上翻转并使第一上限位面32232、第二上限位面33232、第三上限位面34232和第四上限位面35232分别卡在第一容置槽3211、第二容置槽3311、第三容置槽3411和第四容置槽3511的上边缘,同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3224、第二状态保持拉簧3324、第三状态保持拉簧3424和第四状态保持拉簧3524均分别从下方越过第一转轴32211、第二转轴33211、第三转轴34211和第四转轴35211的轴线,从而分别对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产生向上拉动的预紧力,保持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处于向上翻转的状态,便于电量充足的备用动力电池2重新安装。

为了使第一缓冲部件322、第二缓冲部件332、第三缓冲部件342和第四缓冲部件352翻转运行更加平稳顺畅,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分设于第一转轴32211两端的第一连接杆32214,两个分设于第二转轴33211两端的第二连接杆33214,两个分设于第三转轴34211两端的第三连接杆34214,两个分设于第四转轴35211两端的第四连接杆35214。

优选地,第一槽底面32113设有与第一连接杆32214枢接的第一枢接部;第二槽底面33113设有与第二连接杆33214枢接的第二枢接部;第三槽底面34113设有与第三连接杆34214枢接的第三枢接部;第四槽底面35113设有与第四连接杆35214枢接的第四枢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