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765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



背景技术:

汽车车头部分有一格一格的网状部件叫前格栅,前格栅的主要功能是散热和进气,如果发动机散热器水温过高单靠自然进风不能充分散热时,风扇会自动启动辅助散热,车跑起来空气是向后流动的,风扇气流方向也是向后的,散热后温度升高的气流从发动机盖后方靠近风挡的位置、还有车的下面向后流动,热量就排放出来了。

在遇到暴雨天气、汽车需要经过水池或者需要洗车时,水很容易通过前格栅进入汽车内部,如若进入的过多,很有可能对车内零件造成损害,当汽车需要经过沙尘大的地方或空气中飘着柳絮、杨絮时,由于格栅的孔隙比较大,沙尘以及飘絮很容易进入车内,不便于清理,还有可能影响汽车的正常运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防水、防尘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包括:框架;上支架,所述上支架设于所述框架的顶部,且所述上支架的底部开有两条凹槽结构;下支架,所述下支架设于所述框架的底部,且所述下支架的顶部开有两条凹槽结构;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安装于所述框架的内壁;第一盒体,所述第一盒体设于所述框架的侧壁;第二盒体,所述第二盒体设于所述框架的另一侧壁;第一卷筒,所述第一卷筒安装于所述第一盒体的内部;第一收回马达,所述第一收回马达与所述第一卷筒之间转动连接;通风软板,所述通风软板缠绕于所述第一卷筒的外表面,且所述通风软板的网孔直径大于所述格栅板的网孔直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盒体的一端;转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第一挡板的内部;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固定于所述转轴的外壁,且所述第一夹板设于所述转轴的顶端;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固定于所述转轴的外壁,且所述第二夹板设于所述转轴的底端;拉出马达,所述拉出马达与所述转轴之间转动连接;拉绳,所述拉绳胶接于所述通风软板的一端;第二卷筒,所述第二卷筒安装于所述第二盒体的内部;第二收回马达,所述第二收回马达与所述第二卷筒之间转动连接;密封软板,所述密封软板缠绕于所述第二卷筒的外表面;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盒体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拉绳缠绕于所述转轴的外壁,且所述拉绳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的顶端和底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之间均设有所述拉绳。

优选的,所述上支架的凹槽结构配合连接所述拉绳、所述通风软板以及所述密封软板。

优选的,所述下支架的凹槽结构配合连接所述拉绳、所述通风软板以及所述密封软板。

优选的,所述二盒体的侧壁设有两个通孔结构,且所述第一盒体的通孔结构与所述通风软板、所述密封软板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二盒体的侧壁设有两个通孔结构,且所述第二盒体的通孔结构与所述拉绳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通风软板位于所述格栅板的外部,且所述格栅板的背面设有所述密封软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可启动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密封软板拉出,从而对所述格栅板的后面进行密封,防止水进入汽车内,提高汽车驾驶时的安全性,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可启动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通风软板拉出,对所述格栅板的前面进行覆盖,所述通风软板可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滤除空气中的灰尘、杨絮等,防止脏污进入汽车内;所述通风软板和所述密封软板在不使用时,均可启动收回马达,将其收回在卷筒上,保证所述格栅板正常通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示通风软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示密封软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框架,101、上支架,102、下支架,2、格栅板,3、第一盒体,4、第二盒体,5、第一卷筒,501、第一收回马达,6、通风软板,7、第一挡板,8、转轴,801、拉出马达,9、第一夹板,10、第二夹板,11、拉绳,12、第二卷筒,1201、第二收回马达,13、密封软板,14、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示通风软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示密封软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包括:框架1;上支架101,所述上支架101设于所述框架1的顶部,且所述上支架101的底部开有两条凹槽结构;下支架102,所述下支架102设于所述框架1的底部,且所述下支架102的顶部开有两条凹槽结构;格栅板2,所述格栅板2安装于所述框架1的内壁,所述格栅板2可通风对汽车进行降温;第一盒体3,所述第一盒体3设于所述框架1的侧壁;第二盒体4,所述第二盒体4设于所述框架1的另一侧壁;第一卷筒5,所述第一卷筒5安装于所述第一盒体3的内部;第一收回马达501,所述第一收回马达501与所述第一卷筒5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收回马达501位于所述第一卷筒5的顶端中心处;通风软板6,所述通风软板6缠绕于所述第一卷筒5的外表面,所述通风软板6的网孔直径大于所述格栅板2的网孔直径,可滤除细小颗粒、灰尘等;第一挡板7,所述第一挡板7设于所述第一盒体3的一端,所述第一挡板7安装于所述第二盒体4的内部;转轴8,所述转轴8设于所述第一挡板7的内部;第一夹板9,所述第一夹板9固定于所述转轴8的外壁,且所述第一夹板9设于所述转轴8的顶端;第二夹板10,所述第二夹板10固定于所述转轴8的外壁,且所述第二夹板10设于所述转轴8的底端;拉出马达801,所述拉出马达801与所述转轴8之间转动连接;拉绳11,所述拉绳11胶接于所述通风软板6的一端;第二卷筒12,所述第二卷筒12安装于所述第二盒体4的内部;第二收回马达1201,所述第二收回马达1201与所述第二卷筒12之间转动连接;密封软板13,所述密封软板13缠绕于所述第二卷筒12的外表面;第二挡板14,所述第二挡板14设于所述第二盒体4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14安装于所述得第二盒体4的内部。

当需要将所述通风软板6拉出时,所述拉出马达801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转轴8转动,从而将所述拉绳11收回在夹板之间,并将所述通风软板6拉出覆盖在所述格栅板2的外部。

所述第一挡板7与所述第二挡板14之间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挡板14在将所述密封软板13拉出时,工作过程与所述第一挡板7相同。

所述拉绳11缠绕于所述转轴8的外壁,且所述拉绳11分别设于所述转轴8的顶端和底端,使得所述拉绳11的拉动效果更好。

所述第一夹板9和所述第二夹板10之间均设有所述拉绳11,夹板可对所述拉绳11进行限位,使其缠绕过程更为稳定。

所述上支架101的凹槽结构配合连接所述拉绳11、所述通风软板6以及所述密封软板13,上层的所述拉绳11固定在所述上支架101的凹槽内,所述通风软板6和所述密封软板13在移动时顶端会沿着所述上支架101的凹槽内滑动。

所述下支架102的凹槽结构配合连接所述拉绳11、所述通风软板6以及所述密封软板13,下层的所述拉绳11固定在所述下支架102的凹槽内,所述通风软板6和所述密封软板13在移动时底端会沿着所述下支架102的凹槽内滑动。

所述第一盒体3的侧壁设有两个通孔结构,且所述第一盒体3的通孔结构与所述通风软板11、所述密封软板13相对设置,所述通风软板11和所述密封软板13会通过所述第一盒体3的通孔进行来回进出。

所述二盒体4的侧壁设有两个通孔结构,且所述第二盒体4的通孔结构与所述拉绳11相对设置,所所述拉绳11会通过所述第二盒体4的通孔进出。

所述通风软板6位于所述格栅板2的外部,且所述格栅板2的背面设有所述密封软板13,可实现防水、防尘。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自带保护装置的汽车前格栅,可启动所述第二挡板14将所述密封软板13拉出,从而对所述格栅板2的后面进行密封,防止水进入汽车内,提高汽车驾驶时的安全性,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可启动所述第一挡板7将所述通风软板6拉出,对所述格栅板2的前面进行覆盖,所述通风软板6可在保证通风的前提下滤除空气中的灰尘、杨絮等,防止脏污进入汽车内;所述通风软板6和所述密封软板13在不使用时,均可启动收回马达,将其收回在卷筒上,保证所述格栅板2正常通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