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卸半挂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688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卸半挂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卸半挂车。



背景技术:

现阶段,为提高散货装载车辆的卸货效率,有许多车型在车厢底部加装自卸式轨道或传送带来解决散货自卸的问题,但这种方式采用的自卸式轨道或传送带的宽度太窄,致使在运行其卸货时有许多的散货滞留在车厢的两侧。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151338.7,公开一种自卸半挂车,在车厢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水平自卸装置,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相互部分重叠搭置的橡胶履带带动散货卸载,同时为达到散货完全卸载,在车厢内部设置L形活动角板,使用液压伸缩油缸控制L形活动角板把散货往中间部位聚拢。本申请人前期申请了一个专利,名称为一种车载散货自卸系统,专利号为:201710652419.9,为提高卸载效率,通过改造车厢整体的结构,把承重大梁设置在车厢厢体的两端,预留空间使得水平自卸装置完全取代车厢底板并平铺在厢体底部,同时采用两种运送载体,一种为传输带,另一种为与上述专利类似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并且相互部分重叠搭置的传输板,大大提高了卸载效率,但上述两个专利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以下缺点:

1、使用传统固定方式即螺栓或铆钉等将传输板或橡胶履带固定在传动链条上,费时费力,一般需要人工一个一个的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安装在传动链条上,同时传输板或橡胶履带损伤需要更换时,也非常费事,不是特别方便。

2、由于采用的是一端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的柔性传输板或橡胶履带,当运输具有一定湿度或粘性的散货时,散货容易粘附在传输板或橡胶履带上,并通过自由端散落到驱动系统的内,致使长时间的运行会损耗驱动系统内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对上述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改进,消除以上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自卸半挂车,包括牵引车头、车厢厢体,车厢厢体包括水平自卸装置与驱动装置;水平自卸装置处于厢体底部,用于承卸载散货,水平自卸装置包括支撑轨道、链条、传输装置,支撑轨道与横梁相垂直并固定在横梁的上部,链条上设置滚轮,滚轮在支撑轨道上转动,链条的外链板上带有翼板,传输装置为由若干首尾相互搭接的传输板组成,传输板固定在翼板上,传输装置可随链条移动。

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驱动轴和从动轴、液压马达,在车厢厢体底部的后端设置驱动轴,前端设置从动轴,驱动轴和从动轴的两端设置轴承座,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也位于车厢厢体底部的后端和前端,驱动链轮设置在驱动轴上并随着驱动轴转动而转动,所述的链条环绕着车厢厢体前后端的从动链轮和驱动链轮并与驱动链轮相啮合受驱动链轮带动循环旋转,所述的液压马达作为动力源带动驱动轴转动。

优选地,传输板为硬质板,传输板的中部位置固定在翼板上,传输板的两端为弧形面,弧形面为相邻两块传输板搭接的部分,当传输板转动到驱动链轮处时,弧形面之间的相互滑动,但相邻的弧形面始终有部分相互搭接,使得传输装置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防止散货落入驱动装置内部。

优选地,链条上所有的外链板均具有翼板,每对翼板上均固定一个传输板。

优选地,传输板为柔性板,传输板的一端通过设置一个夹持套固定在其下面的翼板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传输板的自由端部分重叠的搭接在相邻传输板固定在翼板的一端,夹持套的横截面型为C型管夹式,传输板嵌入夹持套内,夹持套通过螺栓或铆钉固定住传输板的一端,夹持套的底部焊接有垫板,垫板为工字型,链条的链板上的翼板为没有折弯的立板,翼板上开有固定孔供销钉穿过,垫板上工型的凹槽部分可以内嵌入翼板,进而传输板通过夹持套和垫板可以活动连接到链条上。

优选地,链条上所有的外链板均具有翼板,翼板均是为没有折弯的立板,与链条外链板处于同一平面,与传输板相连的外链板之间至少间隔一个外链板,没有连接传输板的外链板的翼板上连接传输板支撑管,传输板支撑管与翼板的连接方式与夹持套和翼板的连接方式一样。

优选地,链条外链板上的翼板的位置处于外链板的一端。

优选地,水平自卸装置完全取代车厢底板并平铺在厢体底部,所述的支撑轨道、链条和驱动链轮组成的一套装置设置三道或四道。

优选地,车厢厢体的两侧端下部设置工型的支撑大梁,支撑大梁处在横梁的两端位置,轴承座固定在支撑大梁的腹板上,支撑大梁与悬架之间设置横向的盒梁,通过盒梁将支撑大梁固定在悬架上。

优选地,盒梁为直行盒梁或凹形盒梁,盒梁的两端设置缺口用于承接工型支撑大梁的下翼板,缺口的底部开有凹槽用于卡合工型支撑大梁的下翼板。

优选地,盒梁为具有单一腹板的工型梁或具有两个腹板中空型工型梁。

优选地,驱动轴上还设置安装支撑轴承,支撑轴承固定在横梁上。

优选地,滚轮设置在链条内的链条轴上,支撑轨道为方形轨道,支撑轨道的宽度小于链条上的滚轮的宽度,滚轮的直径小于链条链板的高度。

优选地,车厢厢体的后厢门设置液压式启锁装置,液压式启锁装置包括液压油缸、锁板、限位装置,后厢门的上端与厢体的上端铰接连接,液压油缸的一端与后厢门上位于中上段部位的一点铰接连接,液压油缸的另一端与锁板的一端通过转动轴铰接连接,锁板为长条形,锁板的中部位置铰接固定在厢体侧厢板的中下侧,锁板的另一端设置锁钩,后厢门上设置能够与锁钩卡合的锁轴,在液压油缸顶起后厢门时,通过杠杆作用锁钩脱离锁轴,此时所述的限位装置能够限制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的位置进一步下移,使得锁钩刚好脱离锁轴,液压油缸上移顶起后厢门。

优选地,限位装置为设置在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位置的固定座,固定座固定在侧厢板上,固定座开有限位长孔,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一端的转动轴插入限位长孔内,限位长孔通过控制转动轴进而限制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一端的移动幅度。

优选地,限位装置包括上顶板和下顶板,上顶板和下顶板固定在侧厢板上,上顶板位于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一端的上部,下顶板位于液压油缸与锁板连接一端的下部,上顶板限制关闭后厢门时锁板的移动位置,下顶板限制开启后厢门时锁板的移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对传输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两端带有弧形板的硬质运输板,二是一端固定、另一端为不固定自由端的柔性运输板,两种方式均摒弃了托板,在没有降低承重强度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自卸系统的重量。

2、采用柔性运输板时,改变了其与链条的连接方式,大大提高了装配及更换效率。

3、本实用新型对车厢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把两个支撑大梁移至横梁的端部,厢体中间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装载水平自卸装置,进而水平自卸装置下沉装载,不额外增加厢体的高度,同时水平自卸装置在横向上扩展,直至完全达到厢体的宽度,因此水平自卸装置可以不额外占用厢体的空间,保持了厢体容积不变。

4、本实用新型大大提高了散货的卸载效率,通过测算与设置三分之一厢体宽度的水平自卸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只需增加液压马达1.3倍的动力,即能达到提高2.5倍的卸载效率。

5、本实用新型车厢厢体的后厢门设置液压式启锁装置,使得后厢门实现自动化开启及闭合,提高了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尾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尾部剖视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垫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身结构采用凹形盒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凹形盒梁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盒梁为具有两腹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后厢板采用固定座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后厢板采用固定座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后厢板采用顶板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后厢板采用顶板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厢体;2-传输装置;201-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传输板;2011- 第一种实施方式中传输板上的弧形面,202-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传输板; 2021-夹持套;2022-垫板;2023-传输板支撑管;3-链条;301-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翼板;302-滚轮;303-外链板;304-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翼板; 4-支撑轨道;5-支撑轴承;6-轴承座;7-支撑大梁;8-盒梁;801-盒梁上的缺口;802-缺口下部的凹槽;9-驱动链轮;10-悬架;11-驱动轴;12- 横梁;13-液压马达;14-后厢门;15-液压油缸;16-锁板;1601-锁钩;17- 固定座;18-锁轴;19-上顶板;20-下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2、3、3-1、3-2、5、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自卸半挂车,包括牵引车头、车厢厢体1,车厢厢体包括两部分,水平自卸装置与驱动装置,水平自卸装置处于厢体底部,用于承卸载散货,水平自卸装置包括支撑轨道4、链条3、传输装置2,支撑轨道4与横梁12相垂直并固定在横梁12的上部,链条3上设置滚轮 302,滚轮302在支撑轨道4上转动,链条3的外链板303上带有翼板301,传输装置2为由若干首尾相互搭接的传输板201组成,传输板固定在翼板301上,传输装置2可随链条3移动。

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链轮9和从动链轮、驱动轴11和从动轴、液压马达13,在车厢厢体1底部的后端设置驱动轴11,前端设置从动轴,驱动轴11和从动轴的两端设置轴承座6,驱动链轮9和从动链轮也位于车厢厢体1底部的后端和前端,驱动链轮9设置在驱动轴11上并随着驱动轴 11转动而转动,链条3环绕着车厢厢体1前后端的从动链轮和驱动链轮 9并与驱动链轮9相啮合受驱动链轮9带动循环旋转,液压马达13作为动力源带动驱动轴11转动。液压马达13可以在厢体1的两侧各设置一个,也可以只在一侧设置一个。

更进一步地,传输板201为采用硬质板,可以为钢材质或铝合金材质,链条3上带有翼板301的外链板303均可以固定一个传输板201,相邻的传输板201之间也可以间隔外链板303,传输板201的中部位置通过螺栓或铆钉等方式固定在翼板301上,传输板201的两端为弧形面2011,弧形面2011的弧度为驱动链轮9的转动弧度,弧形面2011为相邻两块传输板201搭接的部分,当传输板201转动到驱动链轮9处时,弧形面 2011之间的相互滑动,但相邻的弧形面2011始终有部分相互搭接,使得传输装置可以整体的把内部的驱动装置包裹起来,驱动装置处于封闭状态,因此防止散货落入驱动装置内部。同时隆起的弧形面2011在卸载时可以带动散货移动到厢体尾部,提高卸载的效率。

更进一步地,水平自卸装置完全取代车厢底板并平铺在厢体底部,为增强水平自卸装置的承卸载强度,支撑轨道4、链条3和驱动链轮9组成的一套装置设置三道或四道,当然也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道数,同时相应的增加传输板的宽度达到平铺在厢体底部。

更进一步地,为使加装的水平自卸装置不额外增加厢体的高度,把支撑厢体的支撑大梁7移向两端,使其处在横梁12的两端位置,把中部空间腾挪出来,把轴承座6下沉固定在支撑大梁7的腹板上,同时为使承载强度不变,支撑大梁7与悬架10之间设置横向的盒梁8,通过盒梁 8将支撑大梁7固定在悬架10上。盒梁8可以为直行盒梁或凹形盒梁,优选为凹形盒梁,盒梁8的两端设置缺口801用于承接工型支撑大梁7 的下翼板,所述缺口801的底部开有凹槽802用于卡合工型支撑大梁7 的下翼板。盒梁8为具有单一腹板的工型梁或具有两个腹板中空型工型梁。

更进一步地,驱动轴11上还设置安装支撑轴承5,支撑轴承5固定在横梁12上。这样设置增加了驱动轴11的支撑点,增强强度。

更进一步地,滚轮302设置在链条3内的链条轴上,支撑轨道4为方形轨道,支撑轨道4的宽度小于链条3上的滚轮302的宽度,滚轮302 的直径小于链条3链板的高度。这样设置即保证了支撑轨道4对链条3 的支撑强度,同时又尽可能的减少了支撑轨道4和链条3上的滚轮302 之间的摩擦力。

更进一步地,如图8、9、10和11所示,车厢厢体1的后厢门14设置液压式启锁装置,液压式启锁装置包括液压油缸15、锁板16、限位装置,后厢门14的上端与厢体1的上端铰接连接,液压油缸15的一端与后厢门14上位于中上段部位的一点铰接连接,液压油缸15的另一端与锁16板的一端通过转动轴铰接连接,锁板16为长条形,锁板16的中部位置铰接固定在厢体1侧厢板的中下侧,锁板16的另一端设置锁钩1601,后厢门14上设置能够与锁钩1601卡合的锁轴18。

限位装置可以为两种,一种为设置在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位置的固定座17,固定座17固定在侧厢板上,固定座17开有限位长孔,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一端的转动轴插入限位长孔内,限位长孔通过控制转动轴进而限制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一端的移动幅度;另一种包括上顶板19和下顶板20,上顶板19和下顶板20固定在侧厢板上,上顶板19位于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一端的上部,下顶板19位于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一端的下部,上顶板19限制关闭后厢门14 时锁板16的移动位置,下顶板20限制开启后厢门14时锁板16的移动位置。

在液压油缸15顶起后厢门14时,通过杠杆作用锁钩1601脱离锁轴 18,此时固定座17和下顶板20能够限制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的位置进一步下移,使得锁钩1601刚好脱离锁轴18,液压油缸15上移顶起后厢门14。当液压油缸15收缩关闭后厢门14时,此时固定座17和上顶板19可以止挡液压油缸15与锁板16连接的位置进一步上移,使得液压油缸15上部收缩,进而带动后厢门14关闭,锁钩1601锁住锁轴18。

液压式启锁装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在后厢门14的两侧各设置一个。

如图4、4-1、4-2、4-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改变水平卸载装置中的传输装置,其他装置相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传输板202采用柔性板,如橡胶材质等,传输板202 的一端通过设置夹持套2021固定在其下面的翼板304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传输板202的自由端部分重叠的搭接在相邻传输板202固定在翼板 304的一端,传输板202的一端套入夹持套2021内,夹持套2021的横截面型为C型管夹式或马蹄型,夹持套2021通过螺栓或铆钉固定住传输板 202的一端,夹持套2021的底部焊接有垫板2022,垫板2022为工字型,链条3的外链板303上的翼板304为没有折弯的立板,翼板304上开有固定孔供销钉穿过,垫板2022上工型的凹槽部分可以内嵌入翼板304,进而传输板202通过夹持套2021和垫板2022可以活动连接到链条3上。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一方面在车间内即可把传输板202和夹持套2021装配好,再进一步把夹持套2021上垫板2022通过销钉固定到链条3上,极大地降低了装配的难度及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传输板如有损毁,更换起来也特别方便。

更进一步地,链条3上所有的外链板303均具有翼板304,翼板304 均是为没有折弯的立板,与链条3外链板303处于同一平面,与传输板 202相连的外链板303之间至少间隔一个外链板,没有连接传输板的外链板的翼板上连接传输板支撑管2023,进一步增强传输板202的承载强度,传输板支撑管2023与翼板304的连接方式与夹持套2021和翼板304的连接方式一样。

更进一步地,链条3外链板303上的翼板304的位置可以处于常规的外链板中间位置,但优选为处于外链板303的一端,这样可以使得承载重量的支撑点处于每一节链条的靠中部位置,滚轮302的受力更均匀,降低滚轮302的损耗。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具体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以上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比如车厢厢体的侧厢板底部设置止挡板,止挡板由斜板和竖版组成,用于防止散货从侧厢板与传输带之间形成的缝隙中散落;再如可以在侧厢板上开有若干应急小门,如果整个驱动装置在卸载时出现故障停摆,打开应急小门可以继续由人工卸载,保证卸载的完成。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