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线套以及护线套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9003发布日期:2018-10-09 21:53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护线套以及护线套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例如汽车等车辆用护线套,已知有外装于线束的电线组而安装于在车身面板上形成的贯通孔的护线套。护线套发挥对线束的电线组中的穿过贯通孔的部分进行保护或者嵌合于贯通孔而对贯通孔进行密封的功能。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护线套具备安装部和筒状部,安装部嵌合于面板的贯通孔,筒状部从安装部朝一个方向延伸地设置。安装部形成为能与贯通孔的开口缘部嵌合的形状,向安装到面板的安装方向的前侧(筒状部相反侧)较大地开口。通过安装部较大地开口,从而容易使电线从该开口穿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28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如上述构成的护线套配置于例如车室内等不必防水的非防水区域和例如车室外等需要防水的防水区域之间的面板的情况下,将安装部的开口朝向非防水区域侧地配置。因此,护线套的内部成为向非防水区域侧开放的状态。根据这样的护线套的安装结构,实现对电线组进行保护的功能、对贯通孔进行密封的功能。但是,存在不能防止异物从非防水区域侧进入到护线套的内部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异物从非防水区域侧进入到护线套内的护线套以及护线套的安装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护线套,外装于成捆的电线,安装于在配置于防水区域和非防水区域之间的面板上所形成的贯通孔,所述护线套具有:主体部,其与所述贯通孔嵌合;防水侧突出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所述防水区域侧突出;以及非防水侧突出部,其从所述主体部朝所述非防水区域侧突出,所述非防水侧突出部具备筒状部和突片部,所述筒状部将所述成捆的电线包围,所述突片部沿所述成捆的电线的外周中的一部分配置。

本发明的护线套的安装结构,所述护线套安装于在配置于防水区域和非防水区域之间的面板上形成的贯通孔,所述护线套的安装结构具备:所述护线套;成捆的电线,其穿过所述护线套的内侧;以及带状部件,其缠绕于所述成捆的电线、所述突片部以及所述筒状部而使所述非防水侧突出部与所述成捆的电线密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将带状部件缠绕于成捆的电线、突片部以及筒状部,固定为使非防水侧突出部与成捆的电线密合的状态,从而能将非防水区域侧的开口封堵,所以能够防止异物从非防水区域侧进入到护线套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护线套,且示出被安装于车身面板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护线套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处于被安装于车身面板的状态的护线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护线套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突片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突片部彼此之间隔着形成于所述非防水侧突出部的突出端部的狭缝。根据这样的构成,因为多个突片部以封堵狭缝的方式与成捆的电线的外周面密合,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带状部件的缠绕作业。

另外,本发明的护线套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筒状部具备折弯部,该折弯部具有在轴向上交替地连续的凹凸并容易折弯。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容易使非防水侧突出部以沿成捆的电线的布设线路的方式折弯。

另外,本发明的护线套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突片部设置有多个,所述突片部彼此之间隔着形成于所述非防水侧突出部的突出端部的狭缝,所述筒状部具备直管部,该直管部在所述狭缝和所述折弯部之间具有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外周面。一般来讲,将带状部件缠绕于具有凹凸的部分的缠绕作业不容易,但是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因为将带状部件缠绕于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外周面,所以能容易进行带状部件的缠绕作业。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图3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1个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护线套g外装于例如布设于汽车等车辆的线束,安装于面板p的贯通孔h。面板p位于需要防水的防水区域(例如车室外)w和不需要防水的非防水区域(例如车室内)n之间的位置。本实施例的护线套g例如如图1所示,安装于面板p中的位于后部座席的下侧的贯通孔h。贯通孔h在座席的下方沿上下方向贯通面板p。以下,在各个构成部件中,在被安装于车辆时,将朝向上方的一侧(图1的上侧)作为上方,将朝向下方的一侧(图1的下侧)作为下方进行说明。

线束被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车,具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根)电线10,大部分布设于车辆的地板下。电线10是将搭载于车辆的前部的未图示的机器(电动机·逆变器等)和搭载于车辆的后部的未图示的机器(高压电池等)连接的高压电线。在电线10的端部连接有端子零件,端子零件被收纳于能与机器连接的连接器的内部。

电线10中的被配置于车辆的地板下的部分插通于长条状的管11,管11具有屏蔽性和形状保持性。另外,电线10中的被配置于管11的外侧的部分被具有屏蔽性以及可挠性的筒状的屏蔽部件(未图示)包围。屏蔽部件是将金属细线编织成筒状的编织部件、金属带等,与管11的端部以能导通的方式连接。

另外,电线10中的被配置于管11的外侧的部分被具有可挠性的外装部件12、13包围。外装部件12、13是呈圆筒状的管类,在本实施例中,将成捆的电线10中的被配置于防水区域w的部分包围的防水侧外装部件12采用波纹管,将被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的部分包围的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采用扭管(twistpipe)。

护线套g主要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者橡胶系材料的弹性体等)形成。护线套g发挥如下功能:在贯通孔h中止水,以使得水不能从防水区域w浸入到非防水区域n,并且将线束固定于贯通孔h。

护线套g具备:主体部20,其与贯通孔h嵌合;防水侧突出部30,其从主体部20朝防水区域w侧突出;以及非防水侧突出部40,其从主体部20朝非防水区域n侧突出。护线套g的整体呈将成捆的电线10一并包围的筒状。

主体部20如图3所示,整体形成为具有与贯通孔h匹配的形状的环板状,相比于其他部分(防水侧突出部30以及非防水侧突出部40)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一圈。另外,主体部20的厚度尺寸(径向的尺寸)相比于其他部分大。

主体部20具备在护线套g被安装于贯通孔h的状态下配置于防水区域w侧的部分(以后,称为防水侧主体部21)和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侧的部分(以后,称为非防水侧主体部22)。防水侧主体部21的外径尺寸比非防水侧主体部22的外径尺寸大,相应地,厚度尺寸(径向尺寸)也形成得大。非防水侧主体部22在上下方向(轴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比防水侧主体部21在上下方向(轴向)的长度尺寸大一点。

在非防水侧主体部22的上表面设有从上端朝向下方逐渐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倾斜的倾斜面23。通过倾斜面23的倾斜,容易将主体部20嵌入于贯通孔h。

在非防水侧主体部22设有能从上侧(非防水区域n侧)卡止于贯通孔h的周缘部的卡爪部24(参照图2)。卡爪部24相比于非防水侧主体部22的其他部分向水平方向(径向的外侧)突出一截。另外,在卡爪部24的上表面也形成有倾斜面23。

在防水侧主体部21和非防水侧主体部22之间设有供贯通孔h的周缘部嵌入的槽部25。嵌入到槽部25的贯通孔h的周缘部被防水侧主体部21和非防水侧主体部22夹住。由此,护线套g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脱离)被限制。

防水侧突出部30具备防水侧连接部31和中间部32,防水侧连接部31与防水侧外装部件12的端部连接,中间部32配置于防水侧连接部31和主体部20之间。

防水侧连接部31形成为具有外嵌于防水侧外装部件12的大小的圆筒状。在防水侧连接部31的内周面突出设置有与防水侧外装部件12卡止的卡止突条33。卡止突条33在本实施例中是进入到波纹管的槽的部件,并且设置有多个。

防水侧连接部31通过未予图示的捆扎带等而外周侧被系紧,从而固装于防水侧外装部件12。在防水侧连接部31的外周面形成有遍及整个周向呈槽状的绑条固定部34,绑条固定部34用于将捆扎带等系紧。防水侧连接部31与防水侧外装部件12液密状地密合,从而防止水从防水侧连接部31和防水侧外装部件12之间浸入到护线套g的内部。

中间部32形成为内径、外径均随着从主体部20朝向防水侧连接部31而直径尺寸逐渐变小的筒状。中间部32形成为在轴向(上下方向)上凹凸交替连续的波纹形状。

非防水侧突出部40形成为将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包围的圆筒状,沿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外周面配置。非防水侧突出部40在全长上内径尺寸大致恒定。非防水侧突出部40和防水侧突出部30在同轴上形成。非防水侧突出部40在轴向上的尺寸比防水侧突出部30在轴向上的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小。

非防水侧突出部40具备:筒状部41,其将成捆的电线10的整个周向包围;以及突片部42,其沿成捆的电线10的外周的一部分配置。筒状部41设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中的主体部20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筒状部41形成为圆筒状,从主体部20的大致中心朝轴向突出。如图3所示,筒状部41的内径尺寸比主体部20的内径尺寸小。

筒状部41具有折弯部47,其具有沿轴向·交替连续的凹凸(以后,称为谷部45以及峰部46)从而容易折弯。折弯部47形成为波纹形状,容易与线束在非防水区域n中的布线形状对应地折弯。折弯部47具备多个(本实施例中为3个)峰部46和位于多个峰部46之间的谷部45。折弯部47的峰部46的数量形成为比防水侧突出部30的波纹形状的部分的峰部的数量少。

筒状部41具备直管部48,直管部48在后述的狭缝43和折弯部47之间具有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外周面。直管部48的外周面形成为遍及整个周向平坦的面。直管部48位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上下方向中的中心部。直管部48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狭缝43以及折弯部47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的圆环状。直管部48从折弯部47中的位于最上侧(轴向上的端)的峰部46的末端朝上方突出。

突片部42设置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中的不位于主体部20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突片部42设置为多个(本实施例中为2个),突片部42彼此之间隔着狭缝43,狭缝43形成为上端(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突出端)被开放。

如图2所示,狭缝43通过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上端朝向下方进行切削而形成。狭缝43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宽度尺寸(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圆周方向上的尺寸)大、即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形状。狭缝43形成为宽度尺寸从上端朝向下方逐渐变窄的v字形状。

狭缝43在非防水侧突出部40设置有一对。一对狭缝43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一对狭缝43形成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径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一对狭缝43以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轴线为基准对称。

突片部42是非防水侧突出部40中的位于狭缝43之间的部分。一对突片部42相对地设置。一对突片部42以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轴线为基准对称。各个突片部42在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轴向观察时呈圆弧形状。另外,各个突片部42的宽度尺寸从筒状部41侧(基端侧)朝向顶端侧(自由端侧)逐渐变小。在突片部42的端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有突部44。突部44在各个突片部42上遍及整个宽度地设置。

如图3所示,突片部42以及直管部48形成为被带状部件b缠绕的部分(以后,称为缠绕部49)。另外,突片部42、直管部48以及折弯部47的谷部45的内径尺寸相等。

带状部件b是胶带或者捆扎带等、具有能缠绕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外周的长度尺寸的带状的部件。带状部件b如图3所示,从在非防水区域n露出的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缠绕到非防水侧突出部40。带状部件b缠绕于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缠绕部49,从而使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上端部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密合。

接着,对本实施例中的线束的组装作业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将成捆的电线10插通于管11,将防水侧外装部件12、护线套g以及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依次套设于从管11向外部导出的成捆的电线10。然后,将防水侧外装部件12的一个端部固装于管11的端部,从而将护线套g与防水侧外装部件1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在将护线套g套设于成捆的电线10时,因为能将一对突片部42之间扩大,所以能容易进行作业。

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端部插入到护线套g的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根部(非防水侧突出部40与主体部20的边界)、或者插入到中途的位置(例如折弯部47的跟前)。然后,将带状部件b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缠绕到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缠绕部49,从而封堵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和非防水侧突出部40之间的间隙。另外,也可以将一条连续的带状部件b以缠绕位置一点点向轴向偏移的方式缠绕成螺旋状,还可以将多个带状部件b缠绕于一点点向轴向偏移的位置。

一对突片部42以使狭缝43变窄的方式相互接近,而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外周面密合。狭缝43变窄的量根据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外径尺寸进行调整。通过狭缝43呈v字形状,突片部42呈渐细形状,从而突片部42容易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外周面密合。由此,不易在突片部42和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之间产生间隙。

在一对突片部42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外周面密合的状态下,与一对突片部42一起遍及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的整个周向地缠绕带状部件b。由此,非防水侧突出部40牢固地固定于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另外,将带状部件b遍及直管部48的整个周向地缠绕,从而封堵狭缝43的下端部。由此,非防水侧突出部40和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之间的间隙被完全堵塞。

然后,使用折弯机将管11弯曲加工成预定形状,将连接器连接于成捆的电线10的端部。

通过以上步骤,完成线束的组装作业。

接着,将本实施例中的线束穿过面板p的贯通孔h的作业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将线束中的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侧的部分从防水区域w侧穿过贯通孔h而向非防水区域n侧引出,将护线套g的非防水侧突出部40向非防水区域n侧穿过,而使主体部20压入于贯通孔h并嵌合。非防水侧主体部21的倾斜面23与贯通孔h的周缘部抵接,非防水侧主体部21弹性地减径变形而穿过贯通孔h,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侧,从而卡爪部24卡止于贯通孔h的周缘部。贯通孔h的周缘部嵌合于槽部25,从而主体部20与贯通孔h的周缘部密合,由此贯通孔h被密封。这样地完成护线套g的安装作业。

接着,将线束中的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的部分折弯成预定的布线形状。此时,因为在非防水侧突出部40设有折弯部47,所以能使非防水侧突出部40向任意方向(例如车辆的后方等水平方向)折弯。根据以上步骤,完成将线束穿过面板p的贯通孔h的作业。

接着,对如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护线套g外装于成捆的电线10,安装于贯通孔h,贯通孔h形成于配置于非防水区域n和防水区域w之间的面板p,具有与贯通孔h嵌合的主体部20、从主体部20朝防水区域w侧突出的防水侧突出部30以及从主体部20朝非防水区域n侧突出的非防水侧突出部40,非防水侧突出部40具备将成捆的电线10包围的筒状部41和沿成捆的电线10的外周中的一部分配置的突片部42。

根据此结构,因为将带状部件b缠绕于成捆的电线10、突片部42以及筒状部41,将非防水侧突出部40以其与成捆的电线10密合的状态进行固定,从而能封堵护线套g的位于非防水区域n侧的开口,所以能够防止异物(泥沙、灰尘等)从非防水区域n侧进入到护线套g内。

另外,突片部42隔着在非防水侧突出部40的突出端部所形成的狭缝43而设置一对。根据此结构,因为一对突片部42以封闭狭缝43的方式与成捆的电线10的外周面密合,所以能容易进行带状部件b的缠绕作业。

另外,筒状部41具备折弯部47,该折弯部47具有在轴向交替地连续的凹凸并容易折弯。根据此结构,能够将非防水侧突出部40以沿着成捆的电线10的布设线路的方式容易折弯。

另外,筒状部41在狭缝43和折弯部47之间具备直管部48,直管部48具有平坦的外周面。一般来讲,将带状部件b缠绕于具有凹凸的部分的缠绕作业是不容易的,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构成,因为能够将带状部件b缠绕于没有凹凸的平坦的外周面,所以能够容易进行带状部件b的缠绕作业。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为根据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的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对非防水区域n为车室内且防水区域w为车室外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非防水区域或者防水区域不限定为车室的内外。

(2)在上述实施例中,针对将护线套g安装于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h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护线套能安装于沿任意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等)贯通的贯通孔。

(3)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防水侧突出部30的具体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此,防水侧突出部的构成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4)在上述实施例中,非防水侧突出部40与将成捆的电线10包围的非防水侧外装部件13密合,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在成捆的电线没有被外装部件覆盖的情况下,非防水侧突出部也可以直接与成捆的电线的外周面密合。

(5)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突片部42隔着狭缝43而设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隔着狭缝设置3个以上的突片部。

(6)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突片部42隔着狭缝43而设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只有1个突片部从筒状部突出。

附图标记说明

b…带状部件

g…护线套

h…贯通孔

n…非防水区域

p…面板

w…防水区域

10…电线

20…主体部

30…防水侧突出部

40…非防水侧突出部

41…筒状部

42…突片部

43...狭缝

47…折弯部

48…直管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