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汽车载具及其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3507发布日期:2020-06-23 19:36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幼儿汽车载具及其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婴幼儿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幼儿汽车载具及其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儿童随家长一起乘车出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由于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此乘车儿童在事故中往往会比成年人遭受到更大的伤害。针对这种情况,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幼儿汽车座椅,这些幼儿汽车座椅可以固定到普通汽车座椅上使用,使乘车儿童在得到安全保障的同时,也能够具有舒适的感受。

一般来说,这些幼儿汽车座椅的底座可通过设置在其后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固定装置(isofix)与汽车座椅上的插接口连接,传统的幼儿汽车座椅都可前向使用或后向使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时,由于后背方向有足够的空间可让载具本体的后背调低,相应的,头靠的高度也需要根据座椅后背的高度调至较低的位置,然而,当载具本体调节至前向使用时,由于载具本体的后背方向为汽车座椅的背靠,因此,载具本体的后背不能调节得过低,相应的,头靠的高度也不可调节得过低,否则不仅可能为幼儿带来不适感,更可能因头靠的高度过低而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这样无法根据载具本体的前后向使用情况进行调节并避免使用者错误调节的幼儿汽车座椅已无法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亟需要一种安全、能够根据使用情况灵活调节并避免错误调节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能够根据使用状态灵活调节并避免错误调节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能够根据使用状态灵活调节并避免错误调节的幼儿汽车载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适用与底座配合,载具本体包含载具主体及活动设于载具主体上的头靠,载具主体具有供头靠进行上下高度调整的档位,其特征在于,载具本体还包含安装于头靠上并跟随头靠一起上下滑移的第一防误用结构;在载具主体呈前向使用时,头靠移离最低档位,且第一防误用结构还与底座抵挡以阻挡头靠相对载具主体向最低档位调节;在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底座避开对第一防误用结构的抵挡以允许头靠于档位内任意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第一防误用结构安装于头靠上并跟随头靠一起上下滑移,故在载具主体呈前向使用时,头靠移离最低档位,且第一防误用结构还与底座抵挡,从而阻挡头靠相对载具主体向最低档位调节;而在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底座避开对第一防误用结构的抵挡以允许头靠于档位内任意调节,因此,藉由第一防误用结构,能克服载具主体在选择性地与底座前向或后向组装时所存在头靠相对载具主体错误调整的缺陷,所以,使得本发明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的使用更安全,并能在避免错误调节的条件下还能根据使用情况灵活调节,达到灵活性高的目的。另,本发明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较佳地,第一防误用结构沿载具本体的上下方向倾斜布置。

较佳地,第一防误用结构沿载具本体的左右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

较佳地,第一防误用结构为杆式结构。

较佳地,载具主体选择性地与底座前向拆卸组装或后向拆卸组装。

较佳地,第一防误用结构伸向载具主体的底部。

较佳地,载具主体包含座部及活动设于座部上的背靠和第二防误用结构,座部具有供背靠进行角度调整的调整行程,第二防误用结构相对座部具有一限位位置及一允许背靠在调整行程内任意调整的避让位置;在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背靠移离调整行程的最高位,底座顶推第二防误用结构切换至限位位置,位于限位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阻挡背靠往调整行程的最高位调整;在载具主体呈前向使用时,第二防误结构与底座相错开而切换至避让位置。

具体的,座部具有供背靠进行上下高度调整的调节长孔,背靠具有穿置于调节长孔内并相对调节长孔上下滑移的调节杆;在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调节杆移离调节长孔的最高位,且处于限位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遮盖调节长孔的上部;载具主体呈前向使用时,处于避让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退出对调节长孔之上部的遮挡。

具体的,第二防误用结构包括阻挡件及与阻挡件固定的受推件,受推件枢接于座部。

具体的,阻挡件向调节长孔的上部延伸形成遮盖部。

具体的,阻挡件为片状结构。

具体的,第二防误用结构沿载具本体的左右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

具体的,调节杆沿载具本体的左右方向布置。

具体的,调节长孔由载具本体的后至前的方向向下倾斜。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幼儿汽车载具包括底座及前述的载具本体。

较佳地,底座开设有供载具主体在后向组装于底座上时避开第一防误用结构的避空结构。

较佳的,避空结构为避空槽或避空孔。

较佳地,避空结构由载具本体前方至后方的方向向下倾斜。

较佳地,底座及载具主体中一者穿置有沿载具本体左右方向布置的卡杆,底座及载具主体中另一者设有用于选择性地与卡杆卡合或脱离卡合的卡钩。

较佳地,卡杆及卡钩各沿载具本体的前后方向呈一前一后的布置。

较佳地,第一防误用结构的底部开设匹配卡杆的缺口,第一防误用结构在滑移至避空结构底部的过程中使卡杆滑入缺口内。

较佳地,具有卡钩的底座或载具主体具有向外凸起的前凸起结构及后凸起结构,前凸起结构及后凸起结构各具有供卡杆容置且槽口敞开的凹陷槽,前方的卡钩位于前凸起结构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前凸起结构处的槽口,后方的卡钩位于后凸起结构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后凸起结构处的槽口,避空结构位于前凸起结构上。

较佳地,避空结构与前凸起结构的凹陷槽相连通。

较佳地,底座包含旋转底座及支撑底座,旋转底座呈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底座上,载具主体选择性地与旋转底座前向拆卸组装或后向拆卸组装。

较佳地,底座还包括用于限制旋转底座相对支撑底座正反旋转行程的限位装置。

较佳地,载具本体为一座椅或提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幼儿汽车载具包括底座及前述的载具本体。

较佳地,第二防误用结构在载具主体呈前向使用时悬置于底座的上方。

较佳地,底座具有供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抵顶第二防误用结构转动的顶推结构。

具体的,底座及座部中一者穿置有沿载具本体左右方向布置的卡杆,底座及座部中另一者设有用于选择性地与卡杆卡合或脱离卡合的卡钩;在载具主体呈后向使用时,卡杆在第二防误用结构处于限位位置时与卡钩卡合。

具体的,具有卡钩的底座或座部具有向外凸起的前凸起结构及后凸起结构,前凸起结构及后凸起结构各具有供卡杆容置且槽口敞开的凹陷槽,前方的卡钩位于前凸起结构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前凸起结构处的槽口,后方的卡钩位于后凸起结构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后凸起结构处的槽口,顶推结构位于前凸起结构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且沿纵向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前向使用且沿纵向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载具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底座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底座后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底座及载具主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前向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相对底座往左边旋转至极限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相对底座往右边旋转至极限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载具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在隐藏载具本体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幼儿汽车载具相对底座向右旋转至极限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时在侧视方向上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后向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在载具本体前向使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中的载具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载具本体中的第二防误用结构、调节长孔及卡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100包括底座1及与底座1配合的载具本体2。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前端设有前支撑脚11,底座1的后端设有isofix固定装置12,isofix固定装置12用于与汽车座椅上的isofix插接口连接,故藉由前支撑脚11及isofix固定装置12而使底座1更可靠地固定于汽车椅上;而载具本体2为一座椅,但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4,以及图8所示,载具本体2包括载具主体21、头靠22和第一防误用结构23。载具主体21选择性地与底座1前向拆卸组装,状态见图2及图4所示;或者,选择性地与底座1后向拆卸组装,状态见图1及图3所示,以实现载具本体2的前向使用或后向使用的目的。头靠22活动地设于载具主体21,使得头靠22能选择性地相对载具主体21进行上下高度调整,从而使得载具主体21具有供头靠22上下高度调整的档位。第一防误用结构23安装于头靠22上,较优的是,如图8所示,第一防误用结构23固定于头靠22的下方,减少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长度需要;且第一防误用结构23跟随头靠22一起上下滑移,第一防误用结构23伸向载具主体21的底部。故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头靠22移离最低档位,且第一防误用结构23还与底座1抵挡以阻挡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向最低档位调节,状态见图2以及图4所示;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底座1避开对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抵挡以允许头靠22于档位内任意调节,达到利用第一防误用结构23和底座1之间的配合以间接地限制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上下高度调节的范围,状态见图1及图3所示。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图4、图6及图8,载具主体21具有档位调节板211,较优的是,档位调节板211位于载具主体21的后背并呈一左一右的布置,增加头靠22与载具主体21之间连接的稳固性,但不限于此;档位调节板211上开设有对应不同高度的档位孔2111,每个挡位孔2111形成一个档位,即是说,档位指的是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于高度上的位置,但不限于此;为了便于头靠22能更方便灵活地相对载具主体21调整,且使得调整后的头靠22能相对固定,故头靠22上设有用于选择性地卡于任一档位孔2111内或脱离与档位孔2111卡合的卡扣221,卡扣221固定地设于头靠22上,但不限于此。更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5至图7,于本实施例中,载具主体21的底部穿置有沿载具本体2左右方向布置的卡杆,底座1上设有用于选择性地与卡杆卡合或脱离卡合的卡钩,卡杆及卡钩各沿载具本体2的前后方向呈一前一后的布置。为了下面更好的描述,位于前方的卡杆使用附图标记24a,位于后方的卡杆使用附图标记24b,位于前方的卡钩使用附图标记13a,位于后方的卡钩使用附图标记13b;故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卡杆24a与卡钩13a卡合,卡杆24b与卡钩13b卡合;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卡杆24a与卡钩13b卡合,卡杆24b与卡钩13a卡合,以确保载具主体21与底座1之间装卸方便性,以及组装后的稳固性。具体地,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具有向外凸起的前凸起结构14及后凸起结构15,前凸起结构14及后凸起结构15各具有供卡杆24a、24b容置且槽口敞开的凹陷槽16,前方的卡钩13a位于前凸起结构14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前凸起结构14处的槽口,后方的卡钩13b位于后凸起结构15上并选择性地打开或闭合后凸起结构15处的槽口,以藉由前凸起结构14及后凸起结构15来增加底座1与载具主体21之间组装的可靠性,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前凸起结构14及后凸起结构15还沿载具本体2的左右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使得一左一右的前凸起结构14及一左一右的后凸起结构15在底座1呈四边形布置;对应地,卡钩13a和卡钩13b也各沿载具本体2的左右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使得左边的卡钩13a位于左边的前凸起结构14上,右边的卡钩13a位于右边的前凸起结构14上,左边的卡钩13b位于左边的后凸起结构15上,右边的卡钩13b位于右边的后凸起结构15上,增加卡钩13a对卡杆24a或卡杆24b的卡合位置,以及卡钩13b对卡杆24a或卡杆24b的卡合位置,从而提高了卡合的稳定性,更提高底座1对载具本体2支撑的稳定性,但不限于此。可理解的是,于其它实施例中,卡杆24a、24b可穿置于底座1上,对应地,卡钩13a、13b设于载具主体21上;当卡钩13a、13b设于载具主体21上时,此时的前凸起结构14及后前凸起结构15对应的设置于载具主体21上,故不以此为限。

如图1至图4,以及图5至图8所示,第一防误用结构23沿载具本体2的上下方向(即沿箭头f2的方向)倾斜布置,较优的是,第一防误用结构23为杆式结构并沿载具本体2的左右方向(即沿箭头f1的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底座1开设有供载具主体21在后向组装于底座1上时避开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避空结构141,较优的是,避空结构141由载具本体2前方至后方的方向下倾斜,避空结构141位于前凸起结构14上并与前凸起结构14的凹陷槽16相连通,从而使各部件之间的位置更加紧凑,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为了防止第一防误用结构23滑移至避空结构141的底部时对卡杆24b形成阻挡,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底部开设匹配卡杆24b的缺口231,第一防误用结构23在滑移至避空结构141底部的过程中使卡杆24b滑入缺口231内,从而使得后向使用的载具本体2上的头靠22的高度调节与卡杆24b和卡钩13a之间的卡合互不影响。举例而言,于本实施例中,避空结构141为避空槽,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避空结构141还可以为避空孔,但不以此为限。为使得底座1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与第一防误用结构23之间的抵挡更可靠,底座1设有供载具主体21呈前向组装于底座1上时阻挡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抵顶部151,抵顶部151位于后凸起结构15上,但不限于此。

结合附图1至图8,对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当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地组装于底座1上时,底座1上的卡钩13a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b卡合,底座1上的卡钩13b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a卡合,状态见图1所示;此时,当头靠22需要调节至最低档位(即是头靠22上的卡扣221需要卡至最低的档位孔2111内)时,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往最低档位调节,并连动第一防误用结构23滑移至避空结构141的最底端;当头靠22需要调节至最高档位(即头靠22上的卡扣221需要卡至最高的档位孔2111内)时,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往最高档位调节,并连动第一防误用结构23移离避空结构141,实现后向使用的载具本体2的头靠22于档位内随意调节;当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地组装于底座1上时,底座1上的卡钩13a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a卡合,底座1上的卡钩13b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b卡合,状态见图2所示;此时,头靠22已移离最低档位(即头靠22上的卡扣221移离至最低的档位孔2111),且第一防误用结构23与底座1上的抵顶部151抵挡,从而阻挡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继续向最低档位调节,从而达到防止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地组装于底座1上时头靠22存在错误调节的缺陷;当头靠22需要调节至最高档位时,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往最高档位调节,并连动第一防误用结构23移离底座1。其中,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地组装于底座1时,若使用者错误地将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调节至最低的档位,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下端滑移至后凸起结构15的凹陷槽16内,从而使得底座1上的卡钩13b无法再与载具主体21的卡杆24b正常卡合,从而达到提醒使用者头靠22调节错误的目的。

请参阅图9至图13,第二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第一、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包含旋转底座1a及支撑底座1b,旋转底座1a呈转动地安装于支撑底座1b上,使得载具主体21选择性地与旋转底座1a前向拆卸组装或后向拆卸组装,以方便幼儿乘坐进出;而于第一实施例中,底座1为一体结构。

第二、于本实施例中,正由底座1包含旋转底座1a及支撑底座1b,相应地,前凸起结构14、后凸起结构15、卡钩13a、卡钩13b、凹陷槽16及避空结构141形成于旋转底座1a上,前支撑脚11位于支撑底座1b的前端,isofix固定装置12位于支撑底座1b的后端。

第三、于本实施例中,底座1还包括用于限制旋转底座1a相对支撑底座1b正反旋转行程的限位装置(图未示),限位装置设置于旋转底座1a和支撑底座1b之间;较优的是,限位装置限制旋转底座1a相对于支撑底座1b在逆时针旋转90度(见图10所示)和顺时针旋转90度(见图11)的范围内进行角度调整并固定两者的相对位置,不仅能够方便婴幼儿上下车或照料,又能够防止因旋转角度过大而造成误用,提高安全性能。可以理解的是,限位装置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可旋转的角度为任意角度,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4至15,第三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300与第二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2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仅在于:于本实施例中,载具本体2为提篮;而于第二实施例中,载具本体2为座椅。

除上述的区别外,其它与第二实施例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6至图20,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400与第一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如下:

第一、于本实施例中,载具主体21包含座部214及活动设于座部214上的背靠212和第二防误用结构213,此时,头靠22活动设于载具主体21的背靠212上,背靠212对应具有供头靠22进行角度调整的档位;而于第一实施例中,载具主体21做成一个整体,且不设有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因此,两者在载具主体21的结构上不同。

第二、于本实施例中,座部214具有供背靠212进行角度调整的调整行程,第二防误用结构213相对座部214具有如图17所示的限位位置及一允许背靠212在调整行程内任意调整的避让位置(见图18或图20所示);故在载具主体21呈如图16或图17所示的后向使用时,背靠212移离调整行程的最高位,底座1顶推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切换至限位位置,位于限位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213阻挡背靠212往调整行程的最高位调整,状态见图17所示;利用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对背靠212的调整行程的限制,使得背靠212在后向使用时只可在较低的行程内进行调整,从而避免载具主体21在后向使用时错误的将背靠212往调整行程的最高位调整,即将背靠212调整至过于直立的角度,从而满足实际使用中的安全需要;在载具主体21呈如图18所示的前向使用时,第二防误结构与底座1相错开而切换至避让位置,使得背靠212能够在调整行程的最高位和最低位之间进行任意的调整,即可任意进行角度调整,状态见图18所示,这样就可达到利用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和底座1之间的配合以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限制背靠212相对座部214进行的角度调整;较优的是,第二防误用结构213沿载具本体2的左右方向呈一左一右的布置,从而使得调整更加稳定,但不限于此。

第三、于本实施例中,座部214具有供背靠212进行角度调整的调节长孔214a,背靠212具有穿置于调节长孔214a内并相对调节长孔214a上下滑移的调节杆212a,调节长孔214a和调节杆212a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能够实现背靠212的调整,结构简单且调节灵活;较优的是,调节杆212a沿载具本体2的左右方向布置,调节长孔214a由载具本体2的后至前的方向向下倾斜,从而使得各部件之间的布置更为紧凑,但不限于此。当在载具主体21呈如图16或图17所示的后向使用时,调节杆212a移离调节长孔214a的最高位,且处于限位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213遮盖调节长孔214a的上部,状态见图16以及图17所示;当载具主体21呈如图18所示的前向使用时,处于避让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213退出对调节长孔214a之上部的遮挡,状态见图18所示。举例而言,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包括阻挡件2131及与阻挡件2131固定的受推件2132,受推件2132枢接于座部214,底座1顶推受推件2132枢转从而使得阻挡件2131呈转动的进行位置切换,进而选择性的遮盖调节长孔214a或退出对调节长孔214a的遮盖,较优的是,阻挡件2131向调节长孔214a的上部延伸形成遮盖部2131a,调整遮盖部2131a的形状即可调整阻挡件2131对调节长孔214a的阻挡位置,故调节灵活;另,阻挡件2131为片状结构及受推件2132为圆柱结构,片状结构的设置能够达到节约座部214内部空间的目的,圆柱结构更便于底座1对受推件2132的顶推。

第四、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悬置于底座1的上方,从而使得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在前向使用时不再与底座1发生抵顶;具体地,底座1具有供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抵顶第二防误用结构213转动的顶推结构142(见图17),顶推结构142与第二防误用结构213的受推件2132发生抵顶,从而实现第二防误用结构213的阻挡件2131呈转动的进行位置切换,故调节灵活,但不限于此。

第五、于本实施例中,卡杆24a、24b位于座部214处;而于第一实施例中,卡杆24a、24b位于载具主体21上。

第六、于本实施例中,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卡杆24a、24b在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处于限位位置时与卡钩13a、13b卡合,若背靠212处于调整行程的最高位时,调节杆212a滑移至调节长孔214a的最高位,阻挡件2131与调节长孔214a中的调节杆212a发生干涉而使得受推件2132无法在底座1的顶推下而呈旋转的退出与底座1的抵顶,受推件2132始终与底座1发生抵顶而使得卡杆24a、24b和卡钩13a、13b无法卡合到位,这样就能对使用者的错误操作进行提醒,从而达到防误用的目的。为提醒操作人员,载具主体21上还设有用于提醒卡杆24a、24b和卡钩13a、13b未卡合到位的提醒装置25,提醒装置25能够通过切换至警示标识以提醒使用者的错误操作。

第七、于本实施例中,顶推结构142位于前凸起结构14上;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其不具有顶推结构142。

除上述的区别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附图16至图18,对第四实施例的幼儿汽车载具4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当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底座1上前方的卡钩13a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a卡合,底座1上后方的卡钩13b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b卡合,状态见图18所示,当背靠212需要调节至调整行程的最高位(即背靠212处于直立状态)此时,第二防误用结构213悬置于底座1的上方,即受推件2132与底座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此时,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处于避让位置,调节杆212a滑移至调节长孔214a的最高位,背靠212相对座部214往直立状态进行角度调整,实现前向使用的载具主体21的背靠212于调整行程内随意调节;当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底座1上后方的卡钩13b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a卡合,底座1上前方的卡钩13a与载具主体21上的卡杆24b卡合,状态见图16至图17所示;当背靠212需要调节至调整行程的最低位(即背靠212倾斜角度最大)时,此时背靠212已移离调整行程的最高位(即调节杆212a移离至调节长孔214a的最高位),处于避让位置的第二防误用结构213就会与底座1发生抵顶,使得阻挡件2131呈转动的对调节长孔214a进行阻挡,以及第二防误用结构213由避让位置切换至限位位置,从而阻挡背靠212相对载具主体21向调整行程的最高位进行错误的角度调节;其中,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若使用者错误地将背靠212相对载具主体21调节至调整行程的最高位,调节杆212a随着背靠212的调整滑移至调节长孔214a的最高位,此时,阻挡件2131与调节长孔214a中的调节杆212a发生干涉,使得阻挡件2131无法转动到遮挡于调节长孔214a的位置,受推件2132就会始终与底座1发生抵顶,从而使得前方的卡杆24a和后方的卡钩13b无法卡合到位,这样就对使用者的错误操作进行提醒,从而达到避免载具主体21后向使用时将背靠212的角度调整得过于直立的目的。由于第一实施例已经对头靠22的调整进行详细的说明,故在此不再累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第一防误用结构23安装于头靠22上并跟随头靠22一起上下滑移,故在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时,头靠22移离最低档位,且第一防误用结构23还与底座1抵挡,从而阻挡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向最低档位调节;而在载具主体21呈后向使用时,底座1避开对第一防误用结构23的抵挡以允许头靠22于档位内任意调节,因此,藉由第一防误用结构23,能防止载具主体21在选择性地与底座1前向或后向组装时所存在头靠22相对载具主体21错误调整的缺陷,所以,使得本发明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2的使用更安全,并能在避免错误调节的条件下还能根据使用情况灵活调节,达到灵活性高的目的。另,本发明的防前后误用的载具本体2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值得注意者,上述提到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是以载具主体21呈前向使用地组装于底座1上,且使用者站在载具主体21后面且面朝前,位于使用者的左侧为左方,位于使用者的右侧为右方,位于使用者的前侧为前方,位于使用者的后侧为后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