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4887发布日期:2019-02-15 21:02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艺快速发展,为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外观和品质不断提升的需求,汽车保险杠造型日趋复杂,前保险杠总成上装配了大量的电器件及装饰件且同时前保险杠总成自身轻量化设计成为一种趋势,导致前保险杠总成安装在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后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前保险杠总成在自身重力下下沉或者发生变形;2、中间位置设计大腿塑料支架,成本贵且重量高。

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良的保险杠蒙皮支撑装置,如图1所示,其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可使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在竖直方向上对蒙皮起到双重的支撑效果,增加了蒙皮的支撑强度,可以有效地防止蒙皮下沉或这变形,提高了与周边部件的配合度。

但上述结构由于前保险杠总成在中央上部格栅下端位置的刚性弱,中央上部格栅在总装线上无法安装到前保险杠总成上,只能将前保险杠总成与中央上部格栅分装完成后往总装线上装配,如果考虑后期机舱件的维修,这种结构形式需要将前保险杠总成和中央上部格栅一起拆卸,由此增加前保险杠总成拆装难度,而且设计的这种支撑装置成本贵,重量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轻量型的汽车前部结构,在有效防止前保险杠总成在自身重力下下沉或者发生变形的前提下,降低前保险杠总成拆装难度、以便于后期机舱件的维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前端模块框架和格栅,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设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所述格栅设于前保险杠总成上方且位于前端模块框架的前端,所述前端模块框架靠近其两侧的位置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架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前端模块框架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架与所述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格栅的第一端与前端模块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格栅的第二端与前保险杠总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格栅内侧。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依次连接并整体呈“Z”型的第一安装部、连接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前保险杠总成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所述连接部设有用于导流的导流斜面。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保险杠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和前保险杠,所述前防撞梁通过第三支撑架与前保险杠连接,所述前防撞梁包括盒型部,所述盒型部与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三支撑架为半盒型支架。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半盒型支架包括底板和固定连接于底板相邻两侧边的连接板和加强板,且所述连接板一侧与加强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板与前保险杠连接,所述连接板与前防撞梁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防撞梁设有支撑台阶,所述支撑台阶的上部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凹槽,所述格栅形成有支撑弯折并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前防撞梁设有卡接台阶,所述卡接台阶的台阶侧面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内设有卡子,所述格栅形成卡接弯折,所述卡接弯折与卡子对应一侧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弯折插设所述卡接孔内且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子卡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格栅分别通过连接架和格栅支架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格栅支架为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的竖向支部与前端模块框架连接,所述L型支架的横向支部与格栅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格栅包括从所述前端模块框架向所述前保险杠总成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的导向斜面。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前保险杠总成通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连接至前端模块框架,提高了前保险杠总成与前端模块框架的安装强度,防止前保险杠总成由于自身重力下沉或发生变形,同时,将格栅的两端分别与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端模块框架连接,这样既实现前保险杠总成和格栅在总装线上的独立安装,使其维修机舱件时只需要拆除格栅,避免拆卸前保险杠总成,且通过格栅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端模块框架,加强了前端模块框架与前保险杠总成的连接强度,无需设计大支撑装置进行安装,进而减少汽车的成本和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前保险杠总成和前端模块框架连接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C-C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5中D-D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前端模块框架和格栅的拆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前端模块框架和格栅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E-E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保险杠总成,11、盒型部,12、前防撞梁,121、支撑台阶,122、凹槽,123、卡接台阶,124、卡子,13、前保险杠,14、格栅,141、导向斜面,2、前端模块框架,3、第一支撑架,31、第一安装部,32、连接部,321、导流斜面,33、第二安装部,4、第二支撑架,5、第三支撑架,51、连接板,52、底板,53、加强板,6、格栅支架,7、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2~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部结构,包括前保险杠总成1、前端模块框架2和格栅14,前保险杠总成1设于前端模块框架2的前端,格栅14设于前保险杠总成1上方且位于前端模块框架2的前端,前端模块框架2靠近其两侧的位置分别通过第一支撑架3与前保险杠总成1连接,前端模块框架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架4与前保险杠总成1连接;格栅14的第一端与前端模块框架2可拆卸连接,格栅14的第二端与前保险杠总成1可拆卸连接,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位于格栅14内侧。本实用新型的前保险杠总成1通过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连接至前端模块框架2,提高了前保险杠总成1与前端模块框架2的安装强度,防止前保险杠总成1由于自身重力下沉或发生变形,同时,将格栅14的两端分别与前保险杠总成1和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这样既实现前保险杠总成1和格栅14在总装线上的独立安装,使其维修机舱件时只需要拆除格栅14,避免拆卸前保险杠总成1,另外,通过格栅1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连接前保险杠总成1和前端模块框架2,加强了前端模块框架2与前保险杠总成1的连接强度,无需设计大支撑装置进行安装,进而减少汽车的成本和重量。

具体的,参考图3,第一支撑架3包括依次连接并整体呈“Z”型的第一安装部31、连接部32和第二安装部33,第一安装部31与前保险杠总成1连接,第二安装部33与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通过“Z”型结构的第一支撑架3和第二支撑架4连接前保险杠总成1和前端模块框架2,提高了前保险杠总成1和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的强度,连接部32设有用于导流的导流斜面3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导流斜面321引导从格栅14进入冷凝器的风的流动方向,增加汽车冷凝器的进风量。

在本实施例中,前保险杠总成1包括前防撞梁12和前保险杠13,前防撞梁12通过第三支撑架5与前保险杠13连接,提高前防撞梁12与前保险杠13连接的强度,前防撞梁12包括盒型部11,盒型部11与第一支撑架3固定连接,进一步加强前防撞梁12与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图4,具体的,第三支撑架5为半盒型支架,半盒型支架包括底板52和固定连接于底板52相邻两侧边的连接板51和加强板53,且连接板51一侧与加强板53一侧固定连接,底板52与前保险杠13连接,连接板51与前防撞梁1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连接板51和底板52连接前防撞梁12和前保险杠13连接的同时,通过加强板53进一步提高连接板51和底板52连接的强度,从而提高前保险杠13和前防撞梁12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5和图7,前防撞梁12设有支撑台阶121,支撑台阶121的上部设有开口朝向车身前方的凹槽122,格栅14形成有支撑弯折并嵌设于凹槽122内,实现前防撞梁12与格栅14的Z向限位和支撑,使前保险杠总成1与格栅14装配外观间隙较小,提高整车外观品质。

参考图5和图6,前防撞梁12设有卡接台阶123,卡接台阶123的台阶侧面开设有卡接孔,卡接孔内设有卡子124,格栅14形成卡接弯折,卡接弯折与卡子124对应一侧开设有卡接槽,卡接弯折插设卡接孔内且卡接槽与卡子124卡接,实现前防撞梁12与格栅14X向限位,防止格栅14在X向相对前防撞梁12移动。

参考图8~图10,本实施例的格栅14分别通过连接架7和格栅支架6与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具体的,格栅支架6为L型支架,L型支架的竖向支部与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L型支架的横向支部与格栅14连接,进一步加强了格栅14安装的稳定性和可靠程度,从而加强了前保险杠总成1通过格栅14与前端模块框架2连接的强度。

进一步的,参考图10,格栅14包括从前端模块框架2向前保险杠总成1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的导向斜面141,用于防止水、泥沙等杂质进入机舱,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41为弧形面,弧形面的倾斜度从前保险杠总成1至前端模块框架2逐渐增大,使水、泥沙等杂质越接近前端模块框架2,越容易受重力作用向前保险杠总成1方向移动,进一步提高导向斜面141的防水、泥沙等杂质的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前保险杠总成1与前端模块框架2的安装强度,防止前保险杠总成1由于自身重力下沉或变形,同时便于对机舱件进行维修,无需拆卸前保险杠总成1,另外,通过导流斜面321增加冷凝器的进风量,且导向斜面141有利于防止水、泥沙等物质进入机舱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