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8077发布日期:2019-04-03 00:37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汽车零部件中主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在现有的汽车座椅中,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实际需求,常需要将汽车座椅设计复杂化,以此来满足座椅多功能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汽车座椅制造成本高,汽车座椅骨架重量过重,从而增加了座椅制造和运输的成本,因此目前越来越推崇汽车座椅轻量化设计,传统轻量化设计一般采用镁铝金合金类材质来减轻座椅的重量,但镁铝合金存在强度不足的缺陷,因此传统的钢板使用仍较广泛,为使采用钢板制作的汽车座椅骨架也能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往往会用较薄但强度更高的钢板来取代传统的厚钢板,但采用高强度薄钢板后,在钢板的部分开孔处也存在强度不达标的问题,由于钢板强度高已不能再用传统的冲压加强筋的方式来提升此处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

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边板本体,所述边板本体的前部设有高调杆前连接孔,所述边板本体的后部设有调角器下连接孔,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和调角器下连接孔孔口处的所述边板本体上设有加强垫圈,所述加强垫圈的内圈与对应的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或调角器下连接孔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孔径较小的开孔处,由于孔径小不便采用传统的冲压提升其周边的强度,而额外增设的垫圈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使高强度薄钢板可应用在要求轻量化设计的汽车座椅上。

作为优选:

上述加强垫圈包括垫圈本体,所述垫圈本体上沿其轴向设有环形的对接凸台,该对接凸台卡设在对应的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或调角器下连接孔内。采用此方案在固定垫圈本体前可先将对接凸台卡入对应的孔内,从而将垫圈本体初步固定,方便进一步固定。

上述对接凸台外侧的所述垫圈本体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焊接凸点。采用此结构,焊接凸点和垫圈本体材质相同,给焊接凸点通电后通过高温使焊接凸点融化从而将垫圈本体和边板本体固定牢固。

上述对接凸台的内径与所述垫圈本体的内径相等。采用此方案外形设计更美观。

上述边板本体的后部还设有高调器连接孔,该高调器连接孔孔周的所述边板本体上设有冲压凸出部。由于高调器连接孔一般孔径较大,因此其周边处仍然可用传统的冲压来提升其强度。

上述边板本体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朝外翻折形成上延伸扩展板和下延伸扩展板,所述上延伸扩展板和下延伸扩展板的边缘相对弯折后分别形成面套防割伤板。采用此方案安装座椅面条后,边板本体的上下边缘与座椅面套均为面接触,可有效防止座椅面套被割伤。

上述上延伸扩展板中部的宽度大于其前部和后部的宽度。采用此方案方便边板本体的前部和后部与连接座椅前横板和调角器下连接板之间的连接。

上述对接凸台从所述边板本体的外侧卡入对应的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或调角器下连接孔内后,所述垫圈本体通过焊接凸点与板本体的外壁焊接。采用此方案即便是边板本体与座椅组装成型后,仍方便对其进行加固。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边板上开孔孔径较小处,通过额外增设垫圈来取代传统的冲压提升强度,有效地解决了边板部分区域强度薄弱的问题,同时加强垫圈是从边板的外侧卡入的,即便在座椅组装后仍可对其进行加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强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轻量化座框边板加强结构,包括边板本体1,所述边板本体1的前部设有高调杆前连接孔4,所述边板本体1的后部设有调角器下连接孔2,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4和调角器下连接孔2孔口处的所述边板本体1上设有加强垫圈3,所述加强垫圈3的内圈与对应的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4或调角器下连接孔2连通。

所述加强垫圈3包括垫圈本体,所述垫圈本体上沿其轴向设有环形的对接凸台3a,所述对接凸台3a外侧的所述垫圈本体的侧面上设有三个焊接凸点3b,三个所述焊接凸点3b呈等边三角形状分布,所述对接凸台3a从所述边板本体1的外侧卡入对应的所述高调杆前连接孔4或调角器下连接孔2内后,所述垫圈本体通过所述焊接凸点3b与边板本体1的外壁焊接,所述对接凸台3a的内径与所述垫圈本体的内径相等。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所述边板本体1的后部还设有高调器连接孔5,该高调器连接孔5孔周的所述边板本体1上设有冲压凸出部6,所述边板本体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朝外翻折形成上延伸扩展板和下延伸扩展板,所述上延伸扩展板和下延伸扩展板的边缘相对弯折后分别形成面套防割伤板,所述上延伸扩展板中部的宽度大于其前部和后部的宽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