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5624发布日期:2019-04-05 21:0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空调领域,尤其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新能源汽车空调或电池加热主要采用PTC加热器对循环中的水进行加热后再由循环热水来给空调和电池进行加热。系统中所需的PTC加热器、水泵、温控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在整车中的布置是分散的,这些器件的布置,控制对整车设计来说带来难度。有时在电动车的升级改造过程中还需要对主控单元进行重新设计或另增设控制单元,促使成本上升和开发周期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该加热器把PTC加热器、水泵、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进行集成,形成单一功能模块,再由这一功能模块与整车主控单元进行通信控制,有利于整车布置,使控制简单、高效,可靠,便于统一管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包括密封箱体,密封箱体外侧设有高压接插件、低压接插件、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密封箱体内部设有加热器主体和电控模块,所述加热器主体包括PTC加热器、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进水管路一端与PTC加热器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路另一端与进水接口连接,进水管路上设有电子水泵和流量传感器,出水管路一端与PTC加热器出水口连接,出水管路另一端与出水接口连接,出水管路上设有水温传感器,所述电控模块包括IGBT电路和微控单元,IGBT电路分别连接高压接插件、PTC加热器和微控单元,微控单元分别连接低压接插件、电子水泵、流量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IGBT电路与微控单元之间设有光电隔离器。

与现有新能源电动汽车采暖方法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了整车连接管路、线路使整车前机舱布置简洁、合理。模块化供货使整车管理高效。

2、控制简单。水泵、传感器、PTC加热器不需要单独与整车主控单元相联,特别对一些更新升级的新能源车不需要对水系统的控制重新设计,只需接上电源、水管就能使用。

3、因水泵、传感器集成到箱体内,连线短,环境好,部件可靠性提高。

4、PTC加热器与水泵实现了一体式控制,控制可靠性有很大提高。

5、维修操作简便。

6、设计的集成化,使控制更精准,同时也实现了小型化、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箱体,2-高压接插件,3-低压接插件,4-进水接口,5-出水接口,6-PTC加热器,7-进水管路,8-出水管路,9-电子水泵,10-流量传感器,11-水温传感器,12-IGBT电路,13-微控单元,14-光电隔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高效加热器,包括密封箱体1,密封箱体1外侧设有高压接插件2、低压接插件3、进水接口4和出水接口5。密封箱体1内部设有加热器主体和电控模块。所述加热器主体包括PTC加热器6、进水管路7和出水管路8,进水管路7一端与PTC加热器6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路7另一端与进水接口4连接,进水管路7上设有电子水泵9和流量传感器10,出水管路8一端与PTC加热器6出水口连接,出水管路8另一端与出水接口5连接,出水管路8上设有水温传感器11。所述电控模块包括IGBT电路12和微控单元13,IGBT电路12分别连接高压接插件2、PTC加热器6和微控单元13,优选的,所述IGBT电路12与微控单元13之间设有光电隔离器14。微控单元13分别连接低压接插件3、电子水泵9、流量传感器10和水温传感器11。

该加热器通过将PTC加热器6、电子水泵9、流量传感器10及电控模块等集成设置到密封箱体1中,保证密封箱体1的密封能达到IP67等级要求。安装时,密封箱体1根据整车布置要求固定在某一位置,将高压接插件2与外部电源连接,低压接插件3通过CAN总线与整车主控单元连接。

加热器工作时,需要加热的冷水通过电子水泵9、流量传感器10进入PTC加热器6加热后再送到相应需要热量的地方,形成水循环通路。通过IGBT电路12对PTC加热器6进行电功率的控制。内部的电控模块在箱体内是单独密封的,IGBT电路12与微控单元13之间采用了光电隔离技术,使高低压进行分离,确保电控模块的安全可靠。微控单元13通过CAN总线接收来自整车主控单元的信号和对采集到的流量、温度、电流、电压等信号进行处理,无级调节PTC加热器6的电功率、电子水泵9的转速,同时对超过某一设定值(如:过流、过压、欠压、过温、低流量等)进行保护。本产品可以通过CAN向整车主控单元发送信息,进行故障诊断,也可以进行软件在线刷写。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