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5164发布日期:2019-04-20 03:1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胎面花纹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车型不断创新变换,除了以往的骑士车、踏板车和越野车外,现已出现了新兴的冒险拉力车,该车型使用的路况与普通摩托车大不相同,其使用的路况约为50%的公路和50%的越野,能适用于公路与越野混合路况(如沙石和泥泞等)长途旅行,诉求轮胎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沙石和泥泞路面具有良好的牵引、排沙石和排泥性能,以提供非凡的冒险性能。

现行骑士车、踏板车用直横混合花纹轮胎,在公路上使用可保证轮胎的使用寿命,但在沙石和泥泞越野路面使用时,因其花纹接地面积太大,花纹边缘成分低,无法提供良好的牵引及排沙石或排泥性能; 而越野车用颗粒状花纹轮胎,在越野路面上使用,可提供良好的牵引、排沙石或排泥性能,但在公路上使用,因其花纹接地面积小,花纹块容易掉块,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

因此现行轮胎无法满足冒险拉力车的性能需求,拟优化一种冒险拉力车轮胎胎面花纹设计,在公路和越野混合路况长途旅行时,可保证轮胎的使用寿命,并具有优异的牵引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在公路和越野混合路面长途旅行时,可保证轮胎的使用寿命,并具有优异的牵引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包括:多个凸起的花纹块及多个分别设置于花纹块各拐角处的包覆部,所述花纹块于轮胎胎面上沿周向间隔设置。

单边各包覆部设置于各花纹块的各拐角处的横边缘,双边各包覆部延伸设置于各花纹块的各拐角处的纵、横边缘。

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锐角的包覆部比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直角或钝角的包覆部厚。

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锐角的包覆部的厚度比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直角或钝角的包覆部的厚度厚0.5mm~1.5mm。

各包覆部与各花纹块的高度采用落差设置。

各包覆部所延伸的横边缘轴向长度为各花纹块轴向长度的20%~40%,各包覆部所延伸的纵边缘周向长度为各花纹块周向长度的20%~40%。

各包覆部的厚度为1.0mm~5.0mm,在各包覆部的收尾端与花纹块的接地法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65°。

各包覆部的高度低于各花纹块的高度,所述包覆部的高度与花纹块的高度之间的落差高度设置在20%~50%的各花纹块的高度。

所述花纹块分为轮胎胎面在胎面中心线上设置的中央大花纹块、中央小花纹块、在胎面边缘的胎肩位置配置的胎肩花纹块、及在胎面中心线和胎面边缘之间设置的中间花纹块,胎面两侧的花纹块沿赤道平面对称分布并沿周向间隔设置,所述中央大花纹块的前后侧邻近胎面中心线处的横边缘设置单边且为三角形的包覆部,在中间花纹块和胎肩花纹块的内侧角边缘设置单边且为三角形的包覆部,在中央大花纹块、中央小花纹块、中间花纹块的外侧角边缘设置双边且为矩形的包覆部。

所述中央大花纹块的包覆部设置在中央大花纹块的中部并往胎面中心线延伸并往中央大花纹块的外侧横边缘连接,所述中间花纹块和胎肩花纹块的包覆部从花纹块内侧边缘延伸并倾斜至中间花纹块、胎肩花纹块的中部。

所述中央大花纹块、中间花纹块和胎肩花纹块的包覆部所延伸的周向厚度设置为1.0mm~5.0mm。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于花纹块各拐角处设置包覆部,从而可以保护花纹块并补强各花纹块的强度及增加花纹块的边缘成分,避免在公路上行驶出现花纹块掉块现象,所以在公路和越野混合路面长途旅行时,可保证轮胎的使用寿命,并具有优异的牵引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花纹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图5、图6、图7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图6、图7中的B-B’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有半圆形包覆部的实施例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增加直横沟槽的轮胎胎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冒险拉力车用充气轮胎胎面花纹结构,其中:横向方向为轮胎轴向,纵向方向为轮胎周向,单点划线为赤道平面,花纹块靠近胎面中心线CL的一侧为内侧,花纹块远离胎面中心线CL的一侧代表外侧。

如图1至图4所示,轮胎胎面1上设置多个凸起的花纹块50,全圆周由多个花纹块沿周向间隔设置,为避免轮胎在公路上使用时出现花纹块掉块现象,同时提高在越野路面使用时的花纹块边缘成分,以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和牵引性能,在各花纹块50的各拐角处增加包覆部51,各包覆部51在各花纹块50的各拐角处可单边设置,也可以双边设置,若包覆部51为单边设置,优选在横边缘设置,若包覆部51为双边设置,则各包覆部51往纵、横边缘延伸设置,可随花纹块50的拐角角度不同做相应的厚度变化,且包覆部51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锐角的包覆部的厚度比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直角或钝角的包覆部厚,各包覆部51与各花纹块50的高度采用落差设置,各包覆部51优选为多边形,亦可为圆弧形,如图1为一种双边矩形包覆部51,如图5为另一种3/4圆弧形包覆部51,如此设置,可补强各花纹块的强度并增加花纹块的边缘成分,有效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及牵引性能。

如图2所示,各包覆部51所延伸的横边缘轴向长度L11优选为各花纹块50轴向长度L1的20%~40%,各包覆部51所延伸的纵边缘周向长度L12优选为各花纹块周向长度L2的20%~40%,各包覆部51的厚度W1优选为1.0mm~5.0mm,包覆部51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锐角的包覆部的厚度比若包覆部51双边朝向花纹块方向一侧形成直角或钝角的包覆部的厚度厚0.5mm~1.5mm,若各花纹块50的包覆部51所延伸的厚度W1太厚,则会影响沙石和泥泞越野路况行驶时的排沙石和排泥性能,若各花纹块50的包覆部51所延伸的厚度W1太薄,则无法提高花纹块强度,在公路上行驶时易掉块。若各包覆部51所延伸的轴向长度L11或周向长度太长L12,则会增加花纹块边缘成分,降低排沙石空间,若各包覆部51所延伸的轴向长度L11或周向长度L12太短,则无法提高花纹块强度,在公路上行驶时易掉块。

各包覆部51与各花纹块50的高度采用落差设置(如图3所示),在各包覆部51的收尾端51a与花纹块50接地法向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25°~65°的大切角设计(如图4所示),其中各包覆部51的高度H1低于各花纹块50的高度H,其两者之间的落差高度H2优选设置在20%~50%的各花纹块50的高度H,若两者的落差高度H2设置太小,则花纹块的边缘成分低,在越野路面上使用时无法有效提高牵引性能,若两者的落差高度H2设置太大,则无法提高花纹块的强度,在公路使用时易出现掉块现象。如此设置,采用包覆部51设计可保护并补强各花纹块,避免在公路上行驶出现花纹块掉块现象,影响其花纹块的使用寿命,同时可增加多个方向的切入面,在沙石和泥泞越野路况使用时,发挥优异的牵引性能。

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示意图,轮胎胎面1在胎面中心线CL上设置的中央大花纹块10、中央小花纹块20,在胎面边缘的胎肩位置配置了胎肩花纹块40,在胎面中心线CL和胎面边缘之间设置中间花纹块30,胎面1两侧的花纹块沿赤道平面对称分布并沿周向间隔设置,可确保轮胎在越野路面行驶的排沙石或排泥性能,为避免轮胎在公路上使用时出现花纹块掉块现象,同时提高在越野路面使用时的花纹块边缘成分,以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和牵引性能。在中央大花纹块10、中央小花纹块20、中间花纹块30和胎肩花纹块40的各拐角处增加包覆部,其中中央大花纹块10的前后侧邻近胎面中心线CL处的横边缘增加单边且为三角形的包覆部11、在中间花纹块30和胎肩花纹块40的内侧角边缘增加单边且为三角形的包覆部31、41,在中央大花纹块10、中央小花纹块20、中间花纹块30的外侧角边缘增加双边且为矩形的包覆部12、21、32,其中中央大花纹块10的包覆部11设置在中央大花纹块10的中部并往胎面中心线CL延伸,最终与中央大花纹块10的外侧横边缘连接,中间花纹块30和胎肩花纹块40的内侧角边缘的包覆部31、41从花纹块内侧边缘延伸并倾斜至中间花纹块30、胎肩花纹块40的中部,其中三角形的包覆部11、31、41所延伸的周向厚度W2设置为1.0mm~5.0mm,在中央大花纹块10的前后侧横边缘及在中间花纹块30和胎肩花纹块40的内侧角边缘增加单边且三角形的包覆部11、31、41,可增加花纹块的边缘成分,在越野路面直行和过弯行驶时,有效提高轮胎牵引性能。另双边且为矩形的包覆部设置在中央大花纹块10、中间小花纹块20和中间花纹块30的外侧,可紧固整个花纹块,在公路上行驶时,可提高花纹块强度,避免出现掉块现象,有效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为更进一步提高花纹块的牵引性能,如图7所示,在中央大花纹块10和中间花纹块30的中部增加直沟槽10a、30a,在中间花纹块30和胎肩花纹块40上增加横沟槽30b、40a,如此设置,在花纹块上增加直横沟槽,可更进一步提高越野路面行驶的牵引性能和在公路行驶时的抓地性能。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各个花纹块50的拐角处增加单边或/和双边包覆部51,并对包覆部51的形状、方位及参数作优化设计,当轮胎公路和越野混合路面长途旅行行驶时,可保证轮胎的使用寿命,在越野路面行驶时,可发挥优异的牵引性能。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