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2902发布日期:2019-05-03 19:3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前全球汽车工业面临金融危机和能源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目前,我国已出台许多政策,扶持和引导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意欲加速提高国内电动车产业的竞争力,缩短成熟期。电动汽车的发展步入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增长,充电设备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将成为非常有前景的行业。在保证产品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技术改进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个性化,体验良好的服务,支持企业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是充电设备行业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现有的用于汽车的充电设备大多结构固定,不便于携带,使用极为不方便,需要定点使用,当电动汽车在路上需要充电时,没有充电设备,只能通过拖车拖到定点充电设备处,增加了使用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外壳,所述充电外壳安装了开关,充电口,控制单元、电源转换模块、储能电池、充电接头识别单元,设置有充电头的充电电缆和与充电电缆连接的充电枪,所述充电口电连接电源转换模块,电源转换模块电连接储能电池,储能电池电连接开关,开关电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电连接充电接头识别单元,充电连接头识别单元通过电连接充电电缆电连接充电枪,所述控制单元采用的智能控制芯片为单片机,所述电源转换模块采用软开关电源转换电路,所述充电接头识别单元设置有接口,通过接口与充电接头电连接;

所述充电外壳内部设有一隔板,其将充电外壳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控制单元、电源转换模块、充电接头识别单元安装在上腔体内,所述接口设置在上腔体顶面,所述开关和充电口设在上腔体外侧面;

所述上腔体内部的前后侧和底面均设有防震腔,在所述防震腔内安装了橡胶防震板;

所述上腔体右侧设有开口且开口铰接安装了翻板,在所述翻板上安装了散热网和具有两固定孔的卡框,在所述开口上设有一固定板,在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两内螺纹管的卡块,卡块插入在卡框内且两螺纹管对应两固定孔,通过螺栓螺接固定;

在所述上腔体左侧设有与散热网相对设置的配接散热网;

在所述上腔体上设有一放置部,在所述放置部内设有至少两卡扣,所述充电枪放置在两卡扣上,在所述卡扣的一侧电缆框,在所述电缆框内安装了一轴体,所述电缆卷绕在轴体上;

所述下腔体设有两螺接管,在所述两螺接管上螺接安装了外螺纹中空管,所述外螺纹中空管底面安装了吸盘。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腔体顶面两侧均设有拎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腔体上安装了至少两轮轴,所述至少两轮轴两端均安装了轮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轴体一端延伸出电缆框一侧且安装了柄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1、通过在上腔体上铰接的翻板,便于打开维护上腔体内部,而上腔体内部设有的防震腔,能减少在携带充电装置时的震动;

2、在翻板和上腔体左侧设有的配接散热网,便于均匀散热;

3、在上腔体设有的放置部内设有的卡扣,便于放置充电枪,线缆框方便卷绕充电电缆;

4、在下腔体设有的内螺纹管,便于螺接调节外螺纹中空管的螺接高度且通过吸盘吸在地面上,方便充电操作,并且轮体的设置,便于移动;

5、该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能够通过拎把携带,方便汽车充电,并且便于移动和散热,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电连接示意图。

图中:充电外壳1,隔板11,开关12,充电口13,控制单元14、电源转换模块15、储能电池16、充电接头识别单元17,接口171,充电电缆2,充电接头21,充电枪3,上腔体4,拎把41,防震腔42,橡胶防震板43,开口44,翻板5,散热网51,卡框52,固定孔521,固定板53,卡块54,内螺纹管541,螺栓55,配接散热网56,放置部6,卡扣61,电缆框7,轴体71,柄体72,下腔体8,螺接管81,外螺纹中空管82,吸盘83,轮轴84,轮体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外壳1,所述充电外壳1安装了开关12,充电口13,控制单元14、电源转换模块15、储能电池16、充电接头识别单元17,设置有充电接头21的充电电缆2和与充电电缆2连接的充电枪21;

所述充电口13电连接电源转换模块15,将外接电源由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电源转换模块15电连接储能电池16,储能电池可使用高性能,环保型的硅盐蓄电池,从而将转换电能存储在储能电池内,以便于使用,所述储能电池16电连接开关12,按动开关能接通电源,开关12电连接控制单元14输入端,控制单元输出端电连接充电接头识别单元4输入端,充电连接头识别单元17输出端通过电连接充电电缆来识别安装在充电电缆上的充电接头类型,从而通过充电电缆电连接充电枪21,将电能输送至充电枪内,通过充电枪对电动汽车充电,所述控制单元14采用的智能控制芯片为单片机MSP430FE42X,所述电源转换模块15采用软开关电源转换电路,所述充电接头识别单元17设置有接口171,通过接口171与充电接头21连接;

所述充电外壳1内部设有一隔板11,其将充电外壳1分隔为上腔体4和下腔体8,所述控制单元14、电源转换模块15、储能电池16,充电接头识别单元17安装在上腔体4内,所述接口171设置在上腔体4顶面,方便插入充电电缆设有的充电接头,所述开关12和充电口13设在上腔体4外侧面;方便外接电源输送电能。

所述上腔体4内部的前后侧和底面均设有防震腔42,在所述防震腔42内安装了橡胶防震板43,在携带时减少内部的震动;

所述上腔体4右侧设有开口44且开口44铰接安装了翻板5,翻板合在开口上,便于散热。在所述翻板5上安装了散热网51和具有两固定孔521的卡框52,在所述开口44上设有一固定板53,在所述固定板53上设有两内螺纹管541的卡块54,卡块54插入在卡框52内,两螺纹管541对应两固定孔521,通过螺栓55螺接固定,使得翻板便于铰接合在开口或打开,在所述上腔体4左侧设有与散热网相对设置的配接散热网56;便于散热。

在所述上腔体4上设有一放置部6,在所述放置部6内设有至少两卡扣6,所述充电枪3放置在两卡扣6上,在所述两卡扣6的一侧电缆框7,在所述电缆框7内安装了一轴体71,所述充电电缆2卷绕在轴体71上;方便操作充电枪为电动汽车充电。

所述下腔体8设有两螺接管81,在所述两螺接管81上螺接安装了外螺纹中空管82,所述外螺纹中空管82底面安装了吸盘83,使得该充电装置能支撑在地面上稳定放置。

所述上腔体6顶面两侧均设有拎把41,便于拎取携带。

所述下腔体8上安装了至少两轮轴84,所述至少两轮轴84两端均安装了轮体85,方便移动该充电装置。

所述轴体71一端延伸出电缆框7一侧且安装了柄体72,方便转动轴体,使得轴体能卷绕充电电缆。

在使用中,在充电装置设有的上腔体设有充电口,其通过连接外接电源,将外接电源通过电源转换单元由交流转换为直流输送至储能电池,按动开关接通电源,由控制单元控制,控制单元输入端电连接充电接头识别单元输入端,通过充电接头识别单元设有的接口电连接充电电缆设有充电接头,能识别充电接头的同时,将电能通过充电电缆充入至充电枪,方便充电枪对电动汽车充电使用;

进一步地,由于上腔体前后侧分别安装了配接散热网和翻板,打开铰接的翻板,便于检查上腔体内部,并且通过翻板上设有的卡框卡置在上腔体设有的固定板的卡块上,由螺栓固定安装方便随时维护;

下腔体设有的轮体便于移动,通过外螺纹中空管在内螺纹管的螺接调节,便于调节支撑高度在地面支撑。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腔体上铰接的翻板,便于打开维护上腔体内部,而上腔体内部设有的防震腔,能减少在携带充电装置时的震动,并且在翻板和上腔体左侧设有的配接散热网,便于均匀散热,在上腔体设有的放置部内设有的卡扣,便于放置充电枪,而线缆框方便卷绕充电电缆,在下腔体设有的内螺纹管,便于螺接调节外螺纹中空管的螺接高度且通过吸盘吸在地面上,方便充电操作,并且轮体的设置,便于移动;

该便携式汽车充电装置通过拎把携带,方便汽车充电,并且便于移动和散热,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