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2876发布日期:2019-05-03 19:32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制造业便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改革潮流,电动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电动汽车本着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设计原则,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全球石油产量的递减,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增加,电动汽车符合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省的主旨,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现如今,诸多汽车知名制造商已经相继推出自己的电动汽车产品,如国内知名品牌比亚迪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秦,国外电动汽车佼佼者特斯拉等等。

电动汽车ECU控制系统是电动汽车能够实现正常行驶运作的主要系统,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蒸蒸日上,其功能的多样性也随之提高,而电动汽车所有的电器元件基本都需要通过主控制器实现运行,主控制器就相当于整个电动汽车的大脑,长期运作会加快主控制器的损耗,缩短其使用寿命,一旦主控器损坏,那么整个控制系统将瘫痪,电动汽车也将无法正常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的控制系统结构,两个控制器同时运作,降低控制器的损耗速度,同时提高这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 ECU控制系统,整个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操作单元、驱动单元以及电池单元;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具体型号为HP12101,120V,1000A;操作单元包括档位杆、加速踏板、启停按钮以及刹车踏板;驱动单元包括电动机以及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具体为AKD PDMM多轴电动机驱动起器,电动机具体为无刷直流电动机;电池单元包括电池以及DC/DC电流转换器;档位杆和刹车踏板发送信号至第一控制器,加速踏板和启停按钮发送信号至第二控制器,第一控制器发送指令至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和电动机连接;第二控制器发送指令至电池和DC/DC电流转换器,电池输送电流至DC/DC电流转换器,DC/DC电流转换器输送电流至电动机。

优选的,驱动单元还包括电动机转速测量仪,电动机转速测量仪具体型号为WH1300;电动机转速测量仪连接电动机,电动机转速测量仪发送信号至第一控制器。

优选的,电池单元还包括充电器以及电池监测装置,电池监测装置具体型号为YX-YLM,充电器与电池电连接,电池监测装置与电池连接,电池监测装置传输信号至第二控制器。

优选的,控制系统还包括电动机故障提示灯和电池故障提示灯,第一控制器发送指令至电动机故障提示灯,第二控制器发送指令至电池故障提示灯。

针对上述整个系统的结构特征,相对应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本方案设计的电动汽车ECU控制系统在工作时,具体流程为:使用者在驾驶电动汽车时,操作单元中的档位杆和刹车踏板可以发送信号至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收到信号后发送指令至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随后电动机控制汽车止动、换挡以及前进或者后退;操作单元中的油门踏板和启停按钮可以发送信号至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收到信号后发送指令至电池或者DC/DC电流转换器,当需要启动或者停止汽车时,第二控制器控制电池输送电流至电动机,控制电动机的启停,当需要对汽车进行加速时,第二控制器控制DC/DC电流转换器,增加电池输送至电动机的电流,则电动机功率增大,汽车达到加速效果;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结构,两个控制器同时运作,第一控制器控制电动机正转反转以及止动,第二控制器控制电池输送至电动机的电流大小;两个控制器功能明确,配合精准,降低控制器的损耗速度,同时提高这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设置电动机转速测量仪,随时监测电动机转速以及状态,一旦电动机出现故障及时反馈至第一控制器。

设置电池监测装置的主要作用是监测电池的电流、电压大小,一旦电池出现异常及时反馈至第二控制器。

设置电动机故障提示灯和电池故障提示灯,一旦电动机或者电池出现故障,控制器便控制故障提示灯或者电池故障提示灯亮起,及时提醒驾驶员。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结构,两个控制器同时运作,第一控制器控制电动机正转反转以及止动,第二控制器控制电池输送至电动机的电流大小;两个控制器功能明确,配合精准,降低控制器的损耗速度,提高稳定性;同时对电动机和电池分别设置电动机转速测量仪和电池监测装置,随着监控电动机和电池的状态,提高这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汽车ECU控制系统框架原理图。

以上附图中,第一控制器1、第二控制器2、操作单元3、档位杆4、刹车踏板5、启停按钮6、加速踏板7、驱动单元8、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电动机11、电池单元12、电池监测装置13、DC/DC电流转换器14、电池15、充电器16、电池故障提示灯17、电动机故障提示灯1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ECU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1、第二控制器2、操作单元3、驱动单元8以及电池单元12;所述第一控制器1和所述第二控制器2具体型号为HP12101,120V,1000A;所述操作单元3包括档位杆4、加速踏板7、启停按钮6以及刹车踏板5;所述驱动单元8包括电动机11以及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所述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具体为AKD PDMM多轴电动机驱动起器,所述电动机11具体为无刷直流电动机;所述电池单元12包括电池15以及DC/DC电流转换器14;所述档位杆4和所述刹车踏板5发送信号至所述第一控制器1,所述加速踏板7和所述启停按钮6发送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器2,所述第一控制器1发送指令至所述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所述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和所述电动机11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2发送指令至所述电池15和所述DC/DC电流转换器14,所述电池15输送电流至所述DC/DC电流转换器14,所述DC/DC电流转换器14输送电流至所述电动机11。

本方案设计的电动汽车ECU控制系统在工作时,具体流程为:使用者在驾驶电动汽车时,操作单元3中的档位杆4和刹车踏板5可以发送信号至第一控制器1,第一控制器1收到信号后发送指令至电动机驱动控制装置10,随后电动机11控制汽车止动、换挡以及前进或者后退;操作单元3中的加速踏板7和启停按钮6可以发送信号至第二控制器2,第二控制器2 收到信号后发送指令至电池15或者DC/DC电流转换器14,当需要启动或者停止汽车时,第二控制器2控制电池15输送电流至电动机11,控制电动机11的启停,当需要对汽车进行加速时,第二控制器2控制DC/DC电流转换器14,增加电池15输送至电动机11的电流,则电动机11功率增大,汽车达到加速效果;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结构,两个控制器同时运作,第一控制器1控制电动机11正转反转以及止动,第二控制器2控制电池15输送至电动机11的电流大小;两个控制器功能明确,配合精准,降低控制器的损耗速度,同时提高这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优选实施方式如下:

所述驱动单元8还包括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所述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具体型号为 WH1300;所述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连接所述电动机11,所述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发送信号至所述第一控制器1;设置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随时监测电动机11转速以及状态,一旦电动机11出现故障及时反馈至第一控制器1。

所述电池单元12还包括充电器16以及电池监测装置13,所述电池监测装置13具体型号为YX-YLM,所述充电器16与所述电池15电连接,所述电池监测装置13与所述电池15 连接,所述电池监测装置13传输信号至所述第二控制器2;设置电池监测装置13的主要作用是监测电池15的电流、电压大小,一旦电池15出现异常及时反馈至第二控制器2。

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电动机故障提示灯18和电池故障提示灯17,所述第一控制器1发送指令至所述电动机故障提示灯18,所述第二控制器2发送指令至所述电池故障提示灯17;设置电动机故障提示灯18和电池故障提示灯17,一旦电动机11或者电池15出现故障,控制器便控制电动机故障提示灯18或者电池故障提示灯17亮起,及时提醒驾驶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整个控制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结构,两个控制器同时运作,第一控制器1控制电动机11正转反转以及止动,第二控制器2控制电池15输送至电动机11的电流大小;两个控制器功能明确,配合精准,降低控制器的损耗速度,提高稳定性;同时对电动机11和电池15分别设置驱电动机转速测量仪9和电池监测装置13,随着监控电动机11 和电池15的状态,提高这个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能。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