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3048发布日期:2019-05-31 21:22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特别是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高度传感器(又叫轴高传感器,车姿传感器,悬架高度传感器等),是汽车上用于测量车身前后悬架姿态变化必不可少的零部件。目前汽车的悬架控制系统(如主动悬架系统、悬架阻尼控制系统、空气悬架系统等),前大灯自动调节系统均需要通过该传感器测量汽车行驶状态的变化。

车身高度传感器主要安装在汽车底盘中,当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车身高度会因为路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车身高度传感器通过连杆与汽车底盘链接,将车身悬架的上下运动转化为传感器的旋转运动,通过角度的变化从而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来控制汽车前大灯的水平方向上的调节,防止造成会车时对面驾驶员的炫目,避免安全隐患,提高驾驶安全。车身高度传感器主要由上、下本体两个塑料件装配后再与五金件支架固定,传统塑料件与五金支架的固定至少需要2个螺丝,不仅需要多消耗材料,而且不能达到优化成本及产品轻量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本体及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两侧相对设有卡制件,所述支架上设有与卡制件插接的插片,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底面设有一个螺孔,所述支架上设有一个与该螺孔对应的通孔,螺钉通过通孔与螺孔配合而将支架与传感器本体固定为一体。

所述卡制件由底板、端板及侧板构成,且底板、端板及侧板互相垂直,所述底板位于传感器本体的底面下方。

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前部及与前部连接的后部,所述后部为一管装体,所述管装体的外侧面设有连接柱,所述螺孔位于连接柱内。

所述卡制件位于前部,且所述支架与后部底面紧贴从而支撑传感器本体。

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上本体及下本体,所述连接柱包括与上本体连接的柱主体及与下本体连接的柱片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塑料件与五金件固定的装配,而导致出现工序繁多,成本增加及产品重量达不到轻量化,现在传感器本体的结构上,新设计了卡块特征,可直接插于五金支架上,再利用上本体的定位柱,最后通过一个螺丝与支架安装固定,这种新型本体结构可以提高产线产品安装的效率,也达到了成本的优化及轻量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传感器本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包括传感器本体及支架1,所述传感器本体包括前部2及与前部2连接的后部3,因为传感器本体包括上本体及下本体构成,从而前部2及后部3也均是由上下两个部分合成,所述后部3为一管装体,所述管装体的外侧面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包括与上本体连接的柱主体4及与下本体连接的柱片体5,所述螺孔位于连接柱内;支架1为一端部弯曲的板,所述卡制件6位于板的前部2边沿,且支架1与后部3底面紧贴从而支撑传感器本体,通过上述结构我们仅用通过一个螺丝与支架1安装固定,不仅将支架1与传感器本体固定在一起,而且将上本体及下本体同时固定,因而不仅省料省时,而且减少连接结构,这种新型本体结构可以提高产线产品安装的效率,也达到了成本的优化及轻量化的要求。

如图所示,卡制件6的优选结构如下:所述传感器本体的两侧相对设有卡制件6,所述支架1上设有与卡制件6插接的插片7,所述传感器本体的底面设有一个螺孔,所述支架1上设有一个与该螺孔对应的通孔,螺钉通过通孔与螺孔配合而将支架1与传感器本体固定为一体,所述卡制件6由底板61、端板62及侧板63构成,且底板61、端板62及侧板63互相垂直,所述底板61位于传感器本体的底面下方,上述结构不仅省料,而且底板61、端板62及侧板63构成一个立体的三角形结构在省料的同时不会减低卡制件6的强度,而且插片7比较容易插入卡制件6中。

当然卡制件6还有其他的结构:如卡制件6可以是一个带卡槽的块体,插片7直接插入卡槽中,这样也能实现限制固定支架1的功能,但是该结构与前一种优选结构相比:比较耗材料,而且卡槽的设置增加了注塑的难度,而且卡槽的宽度如果不够会容易导致插片7插不进去。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身高度传感器便捷式安装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