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4313发布日期:2019-08-13 20:5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的驾驶舱内,布置许多重要的系统设备,置了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动力冷却系统等等,因此在新能源洗车驾驶舱内线束布置较为复杂,需要绕开多种大型系统设备,但又必须不影响系统设置的正常布线,还需要在狭窄的空间里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以及能够方便检修,对于目前的汽车线束通常是通过扎带将线束捆成一扎,就近布线,这样容易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线束盒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避让系统设备、方便布线、透气性好以及能够方便检修的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包括容纳线束的“C”形盒体和与“C”形盒体相适应的盒盖,所述“C”形盒体底面设有平行于“C”形盒体侧面的随形隔离板,所述“C”形盒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进出口槽部、与第一进出口槽部折弯相连的折弯槽部、与折弯槽部折弯相连的第二进出口槽部,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均设置在所述折弯槽部同一侧,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均设有开口,所述折弯槽部两侧设有圆形储线盒,所述圆形储线盒与折弯槽部相连通,所述圆形储线盒内部设有三个以上空心圆柱,所述空心圆柱在圆形储线盒内圆周阵列分布,空心圆柱圆周阵列的中部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储线盒侧面设有第二通风孔,与所述圆形储线盒相对的随形隔离板上还设有第三通风孔,所述折弯槽部的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跨越系统管路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折弯槽部宽度方向延伸使得凹槽在折弯槽部内形成隆起部,所述折弯槽部内随形隔离板两侧的隆起部上均设有与随形隔离板平行的隔离加强筋,所述“C”形盒体底面设有扎带孔,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外侧面上均设有卡槽,所述折弯槽部侧面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盒盖上设有与空心圆柱相配合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实心圆柱,实心圆柱圆周阵列的中部设有第四通风孔,所述盒盖上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卡扣。

具体的,所述扎带孔均成对设置。

具体的,所述盒盖边缘设有包裹“C”形盒体的折边。

具体的,所述隔离加强筋到随形隔离板的距离与所述隔离加强筋到折弯槽部侧壁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整体采用“C”形回旋结构使得线束盒能够绕开系统设备进行安装,在折弯槽部设置凹槽,使得线束盒能够跨越系统管路,能够线束与系统管路的干涉,实现空间的合理有效利用;由于折弯部设有凹槽,凹槽处强度比较弱,通过折弯槽部内隆起部设有隔离加强筋既能够加强凹槽处的强度,又能使得线束通过隆起部时单根穿过,保证线束不会缠绕在一起使得盒盖能够完全盖住“C”形盒体。

(2)一般新能源汽车电器用线会有两根,接入电器的接入线和接出电器的接出线,本实用新型通过中间设置隔离板将接入线与接出线隔离,便于区分接入线和接出线,便于线路检测,通过折弯槽部两侧设置圆形储线盒,所述圆形储线盒内部设有三个以上空心圆柱,所述空心圆柱在圆形储线盒内圆周阵列分布,空心圆柱圆周阵列的中部设有第一通风孔,能够将线束缠绕在圆周阵列分布的空心圆柱上,使圆形储线盒内的线束整洁,方便后续维修,线束缠绕在一起会使得内部发热严重,散热性比较差,通过圆周设置使得线束缠绕时内部中空,易于散热,圆周阵列中部设有通风孔能够增加线束缠绕内部的通风性,增强线束内的散热效果,通过储线盒侧面设有第二通风孔,与所述圆形储线盒相对的随形隔离板上还设有第三通风孔,使得空气能够通过第二通风孔和第三通风孔进行空气流通循环,增强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透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的爆炸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C”形盒体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C”形盒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盒盖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包括容纳线束的“C”形盒体1和与盒体1相适应的盒盖2,所述“C”形盒体1底面设有平行于“C”形盒体1侧面的随形隔离板101,所述“C”形盒体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进出口槽部102、与第一进出口槽部102折弯相连的折弯槽部103、与折弯槽部103折弯相连的第二进出口槽部104,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102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104均设置在所述折弯槽部103同一侧,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结构呈回旋状,达到绕开系统设备的目的,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102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104均设有开口,所述折弯槽部103两侧设有圆形储线盒104,所述圆形储线盒104与折弯槽部103相连通,所述圆形储线盒104内部设有三个以上空心圆柱105,所述空心圆柱105在圆形储线盒104内圆周阵列分布,通过设置圆形储线盒104能够起到容纳线束的作用,线束依次缠绕空心圆柱105,既能够可以将多余或过长的线束绕设于空心圆柱105上,使储藏于圆形储线盒104内的线束整洁,方便后续维修,还能够使得圆周阵列中心中空,有益于缠绕线束热量的散发,空心圆柱105圆周阵列的中部设有第一通风孔106,所述储线盒侧面设有第二通风孔107,与所述圆形储线盒104相对的随形隔离板101上还设有第三通风孔108,通过设置第二通风孔107与第三通风孔108,外界空气从一个储线盒侧面的第二通风孔107进入,穿过第三通风孔108,再从另一个第二通风孔107流出,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具有一个良好的通风性,所述折弯槽部103的高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跨越系统管路的凹槽109,所述凹槽109沿折弯槽部103宽度方向延伸使得凹槽109在折弯槽部103内形成隆起部110,当新能源汽车驾驶舱回旋式线束盒固定时,能够利用凹槽109将“C”形盒体1设置在与线束呈交叉走向的系统管路上,而该凹槽109跨越系统管路,使得“C”形盒体1适应能力强,所述折弯槽部103内随形隔离板101两侧的隆起部110上均设有与随形隔离板101平行的隔离加强筋111,通过折弯槽部103内隆起部110设有隔离加强筋111既能够加强凹槽109处的强度,又能使得线束通过隆起部110时单根穿过,保证线束不会缠绕在一起使得盒盖2能够完全盖住“C”形盒体1,所述“C”形盒体1底面设有扎带孔112,通过扎带穿过扎带穿孔将线束固定于“C”形盒体1内,增加了线束的稳定性,所述第一进出口槽部102和所述第二进出口槽部104外侧面上均设有卡槽113,所述折弯槽部103侧面设有安装板114,所述安装板114上设有安装孔115,螺钉穿过安装孔115与汽车驾驶舱内部对应位置的车体钣金件上固定安装,所述盒盖2上设有与空心圆柱105相配合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实心圆柱201,通过实现圆柱配合空心圆柱105,使得盒盖2在圆形储线盒104内无需再借助其他卡接件进行固定安装,实心圆柱201圆周阵列的中部设有第四通风孔202,通过第四通风孔202配合空心圆柱105圆周阵列的第一通风孔106,能够使得圆周阵列中心通过第一通风孔106和第二通风孔107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所述盒盖2上设有与卡槽113相配合的卡扣203,通过卡扣203配合卡槽113,盒盖2能够更加牢固的固定在“C”形盒体1上。

具体的,所述扎带孔112均成对设置。

具体的,所述盒盖2边缘设有包裹“C”形盒体1的折边。

具体的,所述隔离加强筋111到随形隔离板101的距离与所述隔离加强筋111到折弯槽部103侧壁的距离相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