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9544发布日期:2019-10-15 21:3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对汽车性价比的追求,购车者对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都配备有车载空调,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驾车及乘车环境,例如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用户通过车辆内部的空调控制造作,可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热,提高车辆内部的温度;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天,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冷,降低车辆内部的温度,从而使用户的驾车或乘车体验更加舒适。

现有技术中,车载空调内/外循环进风口处的风门结构非常简单,参见附图1,进风箱的进风主要由进风风门控制,但是在控制过程中,只能控制外循环进风或内循环进风,功能非常单一,在使用外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非常缓慢,影响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性,同时能耗也较高;在使用内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比较快,但车内空气不能及时换新,长时间使用会使车内co2含量升高,造成车内空气浑浊,更容易促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从而提高了驾驶员安全行驶的风险。即便是手动进行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切换,但在寒冷的北方或者炎热的夏季,这样的切换也会对车内的温度造成冲击,影响乘车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载空调风门无法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同时开启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能够使车载空调同时处于外循环进风与内循环进风,并能调整两者进风量所占的比例,提升车载空调升温或降温的速度,节省能耗,避免长时间使用内循环模式导致车窗起雾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所述风门结构包括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以及转轴;所述转轴位于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

所述外循环风门和内循环风门的内侧均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之间具有夹角;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门沿转轴轴向的断面呈扇形,所述外循环风门远离内循环风门的一侧与内循环风门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内循环进风口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

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随转轴转动的过程中:

当内循环风门转动至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时,能够与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以将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隔断,同时,外循环风门能够将外循环进风口关闭;

当内循环风门转动至将内循环进风口关闭时,外循环风门远离内循环风门的一侧位于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之间,并将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隔断,并且,外循环风门靠近内循环风门的一侧位于内循环风口的内侧。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三种模式的进风控制:1)外循环进风;2)内循环进风;3)内循环、外循环混合进风。实际加工过程中,外循环风门自由侧所在圆弧对应中心角的大小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从而实现内循环、外循环混合进风量比例的调整。通过转动转轴,使外循环风门靠近内循环风门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风口与外循环风口之间,外循环风口与内循环风口都处于开启状态,此时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车内空调处于内循环进风,并同时通过外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内循环进风模式所导致车窗容易起雾的情况,提升安全性能。继续转动转轴,使外循环风门靠近内循环风门的一侧转动进入内循环进风口内,此时内循环进风量逐渐减小、外循环进风量逐渐增大,当外循环风门靠近内循环风门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进风口内某一位置时,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车内空调逐渐转为外循环进风,并同时通过内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使车内温度调整速度加快,从而快速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的需求。

进一步,在进风箱本体侧壁外侧设有驱动电机,所述转轴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通过所述驱动电机能带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同步转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转动通过转轴连接的驱动电机控制,从而进一步控制内循环空气补偿的大小。

进一步,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通过伺服电机对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转动角度进行调整,也可以使用步进电机,进一步提升转动角度的精准度。

进一步,在外循环进风口远离内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向远离内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接触,以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一挡板与外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外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进一步,在内循环进风口远离外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向远离外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接触,以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二挡板与内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内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进一步,所述风门装置远离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的一侧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内循环进风口、外循环进风口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部分。气流通过过滤板过滤后进入进风箱内,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风门结构中转轴的转动,从而带动外循环风门与内循环风门的转动来对内循环、外循环进风量的比例进行调整,使车载空调可以处于内循环、外循环混合进风的模式。当车内处于内循环进风时,可以同时使用外循环进风对车内补充新鲜空气,避免车内长期处于内循环进风模式,导致车内湿度过高,车窗容易起雾的情况,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当车内处于外循环进风时,也可以同时使用内循环进风对车内空气进行补偿,这样可以使车内温度调整速度加快,从而快速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车载空调风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内循环进风口1、外循环进风口2、平板3、扇形板4、转轴5、过滤板6、第一挡板7、第二挡板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2,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所述风门结构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以及转轴5;所述转轴5位于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4和内循环风门3的内侧均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且内循环风门3与外循环风门4之间具有夹角;其中,所述外循环风门4沿转轴5轴向的断面呈扇形,所述外循环风门4远离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与内循环风门3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内循环进风口1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

具体实施时,内循环风门3与外循环风门4的自由侧均延伸至内循环进风口1,并且紧密贴合内循环进风口1,同时,外循环风门4的自由侧也与外循环进风口2远离内循环进风口1的一侧紧密贴合,使内循环风门3与外循环风门4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出现漏风现象;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随转轴5转动的过程中:

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之间时,能够与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以将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隔断,同时,外循环风门4能够将外循环进风口2关闭;

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将内循环进风口1关闭时,外循环风门4远离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位于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将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隔断,并且,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位于内循环风口2的内侧。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之间,此时,在转轴的带动下,外循环风门4的自由侧与外循环进风口2远离内循环进风口1一侧进风箱本体侧壁紧密接触,内循环进风口1打开,外循环进风口2关闭,车内空调进入内循环进风模式;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将内循环进风口1关闭,此时,在转轴的带动下,外循环风门4的自由侧与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之间的进风箱本体侧壁紧密贴合,内循环进风口1关闭,外循环进风口2打开,车内空调进入外循环进风模式。实际加工过程中,外循环风门4自由侧所在圆弧对应中心角的大小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从而实现内循环、外循环混合进风比例的调整。通过转动转轴5,使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风口1与外循环风口2之间,此时内循环风口1与外循环风口2都处于开启状态,但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车内空调处于内循环进风,并同时通过外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内循环进风模式所导致车窗容易起雾的情况,提升安全性能。继续转动转轴5,使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进入内循环进风口1内,此时内循环进风量逐渐减小、外循环进风量逐渐增大,当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进风口1内某一位置时,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车内空调逐渐转为外循环进风,并通过内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使车内温度调整速度加快,从而快速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的需求。

在进风箱本体侧壁外侧设有驱动电机,所述转轴5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通过所述驱动电机能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同步转动。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通过伺服电机对内循环风门3或外循环风门4转动角度进行调整,也可以使用步进电机,进一步提升转动角度的精准度。所述风门装置远离内循环进风口1和外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设有过滤板6,所述过滤板6将内循环进风口1、外循环进风口2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部分。气流通过过滤板过滤后进入进风箱内,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实施例2:实施例2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外循环进风口2远离内循环进风口1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一挡板7,所述第一挡板7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4向远离内循环进风口1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7接触,以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一挡板7与外循环风门4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外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在内循环进风口1远离外循环进风口2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挡板8,所述第二挡板8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3向远离外循环进风口2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8接触,以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二挡板31与内循环风门3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内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工作原理:工作时,通过转动转轴5,使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风口1与外循环风口2之间,此时内循环风口1与外循环风口2都处于开启状态,但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车内空调处于内循环进风,并同时通过外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避免长期使用内循环进风模式所导致车窗容易起雾的情况,提升安全性能。继续转动转轴5,使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进入内循环进风口1内,此时内循环进风量逐渐减小、外循环进风量逐渐增大,当外循环风门4靠近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转动到内循环进风口1内某一位置时,外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大、内循环进风量所占比例较小,车内空调逐渐转为外循环进风,并通过内循环进风的空气进行补偿。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使车内温度调整速度加快,从而快速实现用户制冷或制热的需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