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1869发布日期:2020-07-24 15:35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交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用的交流充电桩。



背景技术:

近几年,由于电动汽车的废气排放量较低且采用清洁能源,因此逐渐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然而电动汽车的提供驱动能源的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其电池组件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充电,以提高续航里程。现有的充电设施主要包括充电桩,充电桩一般固定在底面或者墙壁,可为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充电功能。充电桩又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主要为具有车载充电机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现有的交流充电桩主要安装在公共建筑和停车场等区域内,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枪一般设置在充电桩壳体的一侧或两侧,方便对位于充电桩附近的车辆进行充电,然而由于户外天气的多变,暴露在壳体外部的充电枪经常会遇到风吹雨淋和暴晒等极端气候,因此充电枪外壳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会降低其使用寿命,导致损坏,或可引发漏电的危险;且与充电枪相连的充电电缆在充电时从充电桩拉到车辆接口处的过程中会在地上拖拽,因此与地面摩擦较大,也会使电缆的外表产生摩擦,严重时也会导致漏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流充电桩,用于解决充电枪暴露在外而导致的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还能够降低充电电缆在使用过程中与地面摩擦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交流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壳体,充电桩壳体内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面向用户和背离用户的两侧分别贯穿充电桩壳体,第一腔体内设有充电枪和用于放置充电枪的基座,基座底部滑动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充电枪背离基座的一端连接有充电电缆;充电桩壳体内还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之间通过第一通孔相连,第二腔体内横置有卷轴,卷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腔体内的两侧壁上,卷轴的其中一端连接有驱动卷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充电电缆背离充电枪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绕接在卷轴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充电枪设置在充电桩壳体内的第一腔体内,用户在汽车充电完成后,可将充电枪放入第一腔体内的基座上,可有效防止充电枪暴露在外引起的充电枪外部材料老化,导致其使用寿命降低,并能够杜绝雨天雨水进入充电枪内引发的触电问题;同时充电枪连接的充电电缆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卷轴转动,从而将外部的充电电缆向充电桩壳体内的第二腔体内进行收纳,防止充电电缆暴露在外产生的材料老化问题,还能够防止在充电电缆在拖拽过程中与地面产生的外表磨损导致的漏电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腔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圆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筒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支付功能配置模块的应用电路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充电桩壳体1、控制面板2、第一腔体3、基座4、充电枪5、充电电缆6、第二腔体7、第一通孔8、卷轴9、放置板10、放置孔10.1、放置凹槽10.2、卡勾10.3、第一支撑柱11、第二支撑柱12、万向轮13、弧形凹槽14、第一圆环15、连接块15.1、安装凹槽15.2、辊子15.3、圆筒结构16、中心孔16.1、第二通孔16.2、毛刷16.3、第二圆环17、动齿条18、滑槽19、第一驱动半齿轮20、第二驱动半齿轮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交流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壳体1,充电桩壳体1内设有第一腔体3,第一腔体3面向用户前侧和背离用户的后侧分别贯穿充电桩壳体1,第一腔体3内设有充电枪5和用于放置充电枪5的基座4,基座4底部滑动设置在第一腔体3内,充电枪5背离基座4的一端连接有充电电缆6,停在第一腔体3两侧的电动汽车均可直接从第一腔体3面向用户的一侧伸入第一腔体3内取出其内的充电枪5即可进行充电;充电桩壳体1内还设有位于第一腔体3下方的第二腔体7,第二腔体7前侧具有开口,开口处铰接设有门板,门板背离铰接处的一侧通过门锁与充电桩壳体1连接,门板用于方便维修者对第二腔体7内的设备进行查看和维修。第二腔体7与第一腔体3之间通过第一通孔8相连,第二腔体7内横置有卷轴9,卷轴9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腔体7内的两侧壁上,卷轴9的其中一端连接有驱动卷轴9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充电电缆6背离充电枪5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8进入第二腔体7内并绕接在卷轴9上,第一通孔8的径向尺寸大于充电电缆6的外径尺寸以使充电电缆6能够在第一通孔8内横向移动,防止充电电缆6在第一通孔8内移动时产生较大的摩擦。上述基座4是为了确保当第一腔体3较深时,用户不能够直接拿到充电枪5,因此可以先滑动基座4,使基座4和充电枪5先滑动至靠近用户,即可取出充电枪5进行充电。

如图3所示,所述基座4包括放置板10和放置板10底部固接的第一支撑柱11和第二支撑柱12,第一支撑柱11的底部转动安装在第一腔体3内的底面,第二支撑柱12底部通过万向轮13安装在第一腔体3内的底面上的弧形凹槽14内,弧形凹槽14的圆心朝向第一支撑柱11,优选地,弧形凹槽14的圆心以第一支撑柱11底部旋转中心为圆心。基座4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中心还设有用于放置充电枪5前端的放置孔10.1,放置孔10.1一侧设有用于放置充电枪5的把手端的放置凹槽10.2,放置凹槽10.2和放置孔10.1相连通且连接面上设有用于将充电枪5卡在基座4内的卡勾10.3,卡勾10.3采用弹性件制成,充电枪5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卡勾10.3相卡接的卡扣(图中未示出),所述卡扣和卡勾10.3结构分别采用现有技术中将充电枪5卡接在充电桩上的结构,主要用于放置充电枪5,因此该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通孔8内设有套在充电电缆6外的横置的第一圆环15,第一圆环15的外环面通过连接块15.1固接在第一通孔8的内侧壁上,第一圆环15的内环面设有绕第一圆环15轴线呈环形均匀分布的若干个安装凹槽15.2,各安装凹槽15.2内转动连接有横置的辊子15.3,辊子15.3背离安装凹槽15.2的外表面凸出至第一圆环15内。第一圆环15中的辊子15.3可与充电电缆6外表面滑动接触,防止充电电缆6在穿过第一通孔8时与第一通孔8表面过渡摩擦而导致的漏电现象出现,提高了收放充电电缆6时使用的安全性。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腔体3内还设有与第一通孔8相连的圆筒结构16,圆筒结构16的中心孔16.1与第一通孔8相连通的且套设在充电电缆6外,圆筒结构16的侧表面设有贯穿圆筒侧壁的第二通孔16.2,第二通孔16.2的顶部贯穿连接体以使充电电缆6可从圆筒结构16的中心孔16.1进入第二通孔16.2内,第二通孔16.2内的相对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清洁充电电缆6外表面的毛刷16.3。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腔体7内还设有第二圆环17、动齿条18、第一驱动半齿轮20和第二驱动半齿轮21,第二圆环17套接在伸出卷轴9的充电电缆6外,第二圆环17外表固接在动齿条18表面,第二腔体7内侧壁上设有横置的滑槽19,动齿条18背离第二圆环17的一侧固设有与滑槽19滑动连接的滑块(图中未示出),动齿条18顶部和底部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均布的齿牙;第一驱动半齿轮20和第二驱动半齿轮21分别通过齿轮轴转动安装在动齿条18的上方和下方,各齿轮轴分别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二腔体7的内侧壁上,第一驱动半齿轮20和第二驱动半齿轮21的转向相同且分别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半齿轮20和第二驱动半齿轮21分别与动齿条18顶部和底部的齿牙啮合连接,且第一驱动半齿轮20旋转至与动齿条18啮合连接时第二驱动半齿轮21刚好旋转至与动齿条18脱离连接,而第一驱动半齿轮20旋转至与动齿条18脱离连接时第二驱动半齿轮21刚好旋转至与动齿条18开始啮合连接,以使动齿条18实现横向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圆环17横向往复运动。第二圆环17具有横向往复运动是为了带动其内的充电电缆6在收线时可在转动的卷轴9上方横向往复运动,以使充电电缆6能够沿卷轴9轴线横向往复卷绕在卷轴9上,防止充电电缆6持续地堆积缠绕在卷轴9的同一个圆周面上而致使第二腔体7的高度需要设计过高而卷轴9横向空间利用较少,且卷绕不够规则使得卷轴9上的线缆缠绕较为杂乱。

所述第一腔体3贯穿充电桩壳体1的两侧还分别设有透明门体(图中未示出),透明门体的顶部铰接在第一腔体3顶部边缘,用户需要取出充电枪5时可先将透明门体向上旋转,然后将第一腔体3内部的充电枪5取出即可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中的控制面板2可翻转地设置在充电桩壳体1顶部的u形槽内且控制面板2内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控制操作面板2上的相应控制键的相应操作,控制器设有主控模块。控制面板2顶部还设有两端固设在充电枪壳体u形槽两顶端的遮挡棚,用于遮挡阳光和落雨,确保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与控制面板2进行交互。使用时,用户将控制面板2翻转至面向用户,然后在控制面板2上选择相应的选项进行充电操作,当用户充值成功后,解锁充电枪的充电功能,然后用户即可打开第一腔体3上的透明门体,移动基座以确保用户能够握持到充电枪的把手端,此时第二腔体内的第一驱动机构未通电,因此卷轴处于自由转动状态,此时用户即可取出充电枪然后向第一腔体外部拉动,进而将充电电缆从第二腔体内拉出,然后即可对其电动汽车充电;当充电完成后,即可将充电枪以及充电电缆放回基座上,然后在控制面板2上进行相应收线操作,然后第一驱动机构通电,进而带动卷轴开始转动从而将充电电缆向卷轴上缠绕,进行收线操作。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交流充电桩的单板系统配置单元如图6所示,采用拨码开关的方式控制主控模块的4个引脚的二进制码实现支付功能配置,方便后续的主板通用性。这里配置的拨码开关与系统电流选择为相同器件。根据设备需求,本实用新型中外部输入电源为ac220v,通过ac/dc变为12v和5v,并通过ldo转为3.3v为单板的cpu等器件供电;交流继电器采用12v输入电源直接驱动;4g模块通过dc/dc转为3.8v;单板中cp信号、电量计量使用隔离的dc电源模块实现。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