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544932发布日期:2020-07-17 17:5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定义: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商务车-mpv,即多用途汽车。它集轿车、旅行车和厢式货车的功能于一身,车内每个座椅都可调整,并有多种组合的方式,例如可将中排座椅靠背翻下即可变为桌台,前排座椅可作180度旋转等。近年来,mpv趋向于小型化,并出现了所谓的s—mpv,s是小(small)的意思,s-mpv车长一般在(4.2—4.3)m之间,车身紧凑,一般为(5-7)座。

现有的汽车外表面材质一般为金属,导热性能强,尤其是一些黑色的车辆,在阳光暴晒下,车体温度高,进而会导致车内部的温度也非常高,究其原因是车体尤其是车顶的隔热效果较差,热量不经过阻挡而使大部分传导致车内,而在冬天又会因为隔热效果差而使车内温度向外面传导。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解决了车体尤其是车顶的隔热效果较差,热量不经过阻挡而使大部分传导致车内,而在冬天又会因为隔热效果差而使车内温度向外面传导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包括温控系统、车顶外壳、内衬和固定连接在车顶外壳和内衬之间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且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之间连通有散热管,所述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内部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后侧与第二分流管的前侧均开设有与散热管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底部与第二分流管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出气主管的左端连通有出气管,所述进气主管的左端连通有管道接头,所述管道接头的左端连通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前后两端分别连通有热空气管和冷空气管,所述热空气管和冷空气管上均固定连接有电磁阀,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右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的右端分别贯穿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右端并延伸至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外部,两个所述转轴的表面且位于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带轮,且两个带轮之间传动连接有齿轮带。

优选的,所述内衬的顶部且位于齿轮带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动块,且推动块的内表面与齿轮带上半部分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左端均开口设置,右端均为封堵设置,所述凹槽的两侧延伸至相邻两根散热管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并列等距设置有多根,所述散热管的外部套设有软金属导热带,所述软金属导热带的上下两侧且位于散热管之间的部分通过金属扣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空气管和热空气管远离三通管的一端均连通有排风扇,所述冷空气管一端排风扇的右侧连通有冷凝箱,所述冷凝箱包括散热金属外壳,所述散热金属外壳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圆筒,且圆筒的两端均为凹陷设置。

优选的,所述圆筒的左右内壁之间连通有冷凝管,所述散热金属外壳的右侧卡接有可拆卸过滤罩,所述可拆卸过滤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散热金属外壳内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圈,且可拆卸过滤罩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密封圈相适配的环槽。

优选的,所述内衬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设置有多个,所述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一侧均通过螺栓与固定座固定连接,中间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温控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对比模块、反馈元件、控制按键和温度指示灯,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对比模块、温度指示灯和排风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与反馈元件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馈元件、控制按键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的控制安装方法,步骤一:先用螺栓将温控装置的进气主管、出气主管、散热管、安装板和温度传感器部分固定在内衬顶部,然后将内衬安装进车框架内,再将热空气管一端的排风扇引导至车辆水箱外侧并固定,然后将冷空气管一端的冷凝箱引导至车辆底部并固定,然后将相关的电路元器件用导线接通。

步骤二: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顶外壳与内衬之间空腔内的空气温度,并将数值传输至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微处理器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对比模块,与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当温度高过预先设定值时,微处理器控制表面高温的温度指示灯亮起提醒驾驶员,反馈元件反馈相应的电信号,若此时温控系统处于智能状态,则系统自动控制电动推杆做出相应动作,若处于手动状态,可人工按下指定的控制按键,使微处理器控制电动推杆做出相应动作,同时启动冷空气管上的电磁阀。

步骤三:电动推杆受到高温指令后带动的活塞杆伸长,通过推动块推动齿轮带转动,进而带动前后两个带轮转动,利用转轴带动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同步转动,使其上的通孔与散热管导通,同时启动冷空气管一端的排风扇工作,排风扇通过冷凝箱抽取外界空气,外界空气先通过滤网过滤后分成多股进入冷凝管内,由冷凝管吸收空气热量并传输至圆筒内部的冷凝液中,再由外界高速流动的空气将热量带走,经过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冷空气管和管道接头排到进气主管内部,然后经过第一分流管分散到多根散热管内,吸收车顶内的热量,然后空气汇集至第二分流管内,并从出气管排出到车外。

步骤四:当检测到的温度过低时,人工或只能启动低温模式,关闭冷空气管上的电磁阀,启动热空气管上的电磁阀,同时启动电动推杆收缩,进而通过推动块拉动齿轮带反向转动,使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反向转动,将其上的弧形凹槽切换至对准散热管的位置,然后启动热空气管一端的排风扇,将外界空气抽入,外界空气经过水箱时吸收其产生的高温,形成热空气通过热空气管和管道接头传输至进气主管内,然后进入左侧第一根散热管内,再通过第二分流管表面的左侧第一个弧形凹槽导入第二根散热管内,以次类推,热空气依次经过所有的散热管,将热量充分散出到车顶内,最后进入第二分流管内部,由出气管排出。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冷凝箱安装前,需将其端部的可拆卸过滤罩拆下,将其内的圆筒取出,取下其顶部的胶塞,向圆筒内注入冷凝液,且可拆卸过滤罩需定期拆卸清洗。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通过固定连接在车顶外壳和内衬之间的温控装置,温控装置包括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且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之间连通有散热管,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内部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的后侧与第二分流管的前侧均开设有与散热管连通的通孔,第一分流管的底部与第二分流管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凹槽,出气主管的左端连通有出气管,进气主管的左端连通有管道接头,管道接头的左端连通有三通管,且三通管的前后两端分别连通有热空气管和冷空气管,热空气管和冷空气管上均固定连接有电磁阀,通过在车顶外壳和内衬之间设置温控装置,温控装置同时具备降温和保温的效果,其内的热空气管和冷空气管分别可导入热气和冷气,而在导入冷气时,第一分流管与第二分流管的通孔与散热管连通,冷空气的进气量大,流经的路径较短,可快速带走热量,散热效率高;而在通入热气时,只需转动第一分流管与第二分流管即可使其上的通孔与散热管分开,同时弧形凹槽将相邻两根散热管连通,延长热空气停留的时间,可有效的对车顶外壳和内衬之间的空腔进行保温,进而隔绝车外的低温,两种模式适用性强。

(2)、该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通过在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的右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轴,两个转轴的右端分别贯穿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右端并延伸至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的外部,两个转轴的表面且位于进气主管和出气主管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带轮,且两个带轮之间传动连接有齿轮带,内衬的顶部且位于齿轮带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动块,且推动块的内表面与齿轮带上半部分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电动推杆推动推动块来带动齿轮带转动,可间接推动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同步转动,即可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成本低,且相对于使用马达带动,更节省空间,且驱动力更强。

(3)、该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通过使散热管并列等距设置有多根,散热管的外部套设有软金属导热带,软金属导热带的上下两侧且位于散热管之间的部分通过金属扣固定连接,通过在散热管外部设置软金属导热带,可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快速的散热和吸热,工作效率更高。

(4)、该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通过使冷空气管和热空气管远离三通管的一端均连通有排风扇,冷空气管一端排风扇的右侧连通有冷凝箱,冷凝箱包括散热金属外壳,且散热金属外壳的外表面通过,散热金属外壳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圆筒,且圆筒的两端均为凹陷设置,圆筒的左右内壁之间连通有冷凝管,散热金属外壳的右侧卡接有可拆卸过滤罩,可拆卸过滤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散热金属外壳内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圈,且可拆卸过滤罩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密封圈相适配的环槽,通过在冷空气管的一端设置排风扇和冷凝箱可直接抽取外界空气,且利用圆筒内的冷凝液和冷凝管,可实现对空气的快速降温,且冷凝液的热量也可在行车过程中快速被气流带走,进而实现降温,无需设置循环系统,散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同时也易于安装拆卸。

(5)、该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及其控制安装方法,通过使温控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数据对比模块、反馈元件、控制按键和温度指示灯,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对比模块、温度指示灯和排风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与反馈元件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馈元件、控制按键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温控系统的控制按键和温度指示灯均设置在车内的操作台上,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来监控车顶内部的温度,便于驾驶员随时切换模式,或选择智能模式,由微处理器自动按程序切换,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温控装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温控装置散热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温控装置保温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分流管与带轮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齿轮带、电动推杆与推动块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管与软金属导热带结构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冷凝箱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圆筒的侧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车顶外壳、内衬与温控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温控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中,1-温控系统、2-车顶外壳、3-内衬、4-温控装置、5-进气主管、6-出气主管、7-散热管、8-第一分流管、9-第二分流管、10-通孔、11-弧形凹槽、12-出气管、13-管道接头、14-三通管、15-热空气管、16-冷空气管、17-电磁阀、18-转轴、19-带轮、20-齿轮带、21-安装板、22-电动推杆、23-推动块、24-软金属导热带、25-金属扣、26-排风扇、27-冷凝箱、28-散热金属外壳、29-圆筒、30-冷凝管、31-可拆卸过滤罩、32-滤网、33-密封圈、34-固定座、35-温度传感器、36-微处理器、37-数据对比模块、38-反馈元件、39-控制按键、40-温度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包括温控系统1、车顶外壳2、内衬3和固定连接在车顶外壳2和内衬3之间的温控装置4,内衬3的顶部且位于齿轮带20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1,安装板2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推杆22,电动推杆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推动块23,且推动块23的内表面与齿轮带20上半部分的表面固定连接,通过电动推杆22推动推动块23来带动齿轮带20转动,可间接推动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同步转动,即可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结构简单成本低,且相对于使用马达带动,更节省空间,且驱动力更强,温控装置4包括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且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之间连通有散热管7,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的内部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的左端均开口设置,右端均为封堵设置,凹槽11的两侧延伸至相邻两根散热管7的两侧,第一分流管8的后侧与第二分流管9的前侧均开设有与散热管7连通的通孔10,第一分流管8的底部与第二分流管9的顶部均设置有弧形凹槽11,第二分流管9表面位于最右侧弧形凹槽11的右边位置同样开设有与散热管7连通的通孔10,出气主管6的左端连通有出气管12,进气主管5的左端连通有管道接头13,管道接头13的左端连通有三通管14,且三通管14的前后两端分别连通有热空气管15和冷空气管16,热空气管15和冷空气管16上均固定连接有电磁阀17,通过在车顶外壳2和内衬3之间设置温控装置4,温控装置4同时具备降温和保温的效果,其内的热空气管15和冷空气管16分别可导入热气和冷气,而在导入冷气时,第一分流管8与第二分流管9的通孔10与散热管7连通,冷空气的进气量大,流经的路径较短,可快速带走热量,散热效率高;而在通入热气时,只需转动第一分流管8与第二分流管9即可使其上的通孔10与散热管7分开,同时弧形凹槽11将相邻两根散热管7连通,延长热空气停留的时间,可有效的对车顶外壳2和内衬3之间的空腔进行保温,进而隔绝车外的低温,两种模式适用性强,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的右端均固定连接有转轴18,两个转轴18的右端分别贯穿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的右端并延伸至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的外部,两个转轴18的表面且位于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外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带轮19,且两个带轮19之间传动连接有齿轮带20。

请参阅图6,散热管7并列等距设置有多根,散热管7的外部套设有软金属导热带24,软金属导热带24的上下两侧且位于散热管7之间的部分通过金属扣25固定连接,通过在散热管7外部设置软金属导热带24,可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快速的散热和吸热,工作效率更高。

请参阅图7-8,冷空气管16和热空气管15远离三通管14的一端均连通有排风扇26,冷空气管16一端排风扇26的右侧连通有冷凝箱27,热空气管15一端的排风扇26连接空调气道或连接在水箱周围,利用车辆发动时水箱产生的热量对抽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冷凝箱27包括散热金属外壳28,且散热金属外壳28的外表面通过固定套与车底固定连接,散热金属外壳2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圆筒29,且圆筒29的两端均为凹陷设置,圆筒29内部填充冷凝液,且其顶部注液口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密封胶塞,圆筒29的左右内壁之间连通有冷凝管30,散热金属外壳28的右侧卡接有可拆卸过滤罩31,可拆卸过滤罩3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滤网32,散热金属外壳28内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圈33,且可拆卸过滤罩31的外表面开设有与密封圈33相适配的环槽,通过在冷空气管16的一端设置排风扇26和冷凝箱27可直接抽取外界空气,且利用圆筒29内的冷凝液和冷凝管30,可实现对空气的快速降温,且冷凝液的热量也可在行车过程中快速被气流带走,进而实现降温,无需设置循环系统,散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同时也易于安装拆卸,设置密封圈33配合环槽,可避免可拆卸过滤罩31自行掉落。

请参阅图7-8,内衬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4,且固定座34设置有多个,进气主管5和出气主管6的一侧均通过螺栓与固定座34固定连接,中间固定座3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35,温度传感器35为wzp-230/wzp-231型号温度传感器,温控系统1包括微处理器36、数据对比模块37、反馈元件38、控制按键39和温度指示灯40,微处理器36为arm9系列微处理器,温度指示灯40设置有两个,对应高温和低温两种状态,微处理器36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对比模块37、温度指示灯40和排风扇2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数据对比模块37的输出端与反馈元件3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馈元件38、控制按键39和温度传感器35的输出端均与微处理器3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温控系统1的控制按键39和温度指示灯40均设置在车内的操作台上,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35来监控车顶内部的温度,便于驾驶员随时切换模式,或选择智能模式,由微处理器36自动按程序切换,使用方便。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商务车的车顶隔热控温系统的控制安装方法,步骤一:先用螺栓将温控装置4的进气主管5、出气主管6、散热管7、安装板21和温度传感器35部分固定在内衬3顶部,然后将内衬3安装进车框架内,再将热空气管15一端的排风扇26引导至车辆水箱外侧并固定,然后将冷空气管16一端的冷凝箱27引导至车辆底部并固定,然后将相关的电路元器件用导线接通;步骤一中冷凝箱27安装前,需将其端部的可拆卸过滤罩31拆下,将其内的圆筒29取出,取下其顶部的胶塞,向圆筒29内注入冷凝液,且可拆卸过滤罩31需定期拆卸清洗。

步骤二:温度传感器35实时监测车顶外壳2与内衬3之间空腔内的空气温度,并将数值传输至微处理器36进行处理,微处理器36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对比模块37,与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当温度高过预先设定值时,微处理器36控制表面高温的温度指示灯40亮起提醒驾驶员,反馈元件38反馈相应的电信号,若此时温控系统1处于智能状态,则系统自动控制电动推杆22做出相应动作,若处于手动状态,可人工按下指定的控制按键39,使微处理器36控制电动推杆22做出相应动作,同时启动冷空气管16上的电磁阀17。

步骤三:电动推杆22受到高温指令后带动的活塞杆伸长,通过推动块23推动齿轮带20转动,进而带动前后两个带轮19转动,利用转轴18带动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同步转动,使其上的通孔10与散热管7导通,同时启动冷空气管16一端的排风扇26工作,排风扇26通过冷凝箱27抽取外界空气,外界空气先通过滤网32过滤后分成多股进入冷凝管30内,由冷凝管30吸收空气热量并传输至圆筒29内部的冷凝液中,再由外界高速流动的空气将热量带走,经过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冷空气管16和管道接头13排到进气主管5内部,然后经过第一分流管8分散到多根散热管7内,吸收车顶内的热量,然后空气汇集至第二分流管9内,并从出气管12排出到车外。

步骤四:当检测到的温度过低时,人工或只能启动低温模式,关闭冷空气管16上的电磁阀17,启动热空气管15上的电磁阀17,同时启动电动推杆22收缩,进而通过推动块23拉动齿轮带20反向转动,使第一分流管8和第二分流管9反向转动,将其上的弧形凹槽11切换至对准散热管7的位置,然后启动热空气管15一端的排风扇26,将外界空气抽入,外界空气经过水箱时吸收其产生的高温,形成热空气通过热空气管15和管道接头13传输至进气主管5内,然后进入左侧第一根散热管7内,再通过第二分流管9表面的左侧第一个弧形凹槽11导入第二根散热管7内,以次类推,热空气依次经过所有的散热管7,将热量充分散出到车顶内,最后进入第二分流管9内部,由出气管12排出。

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