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卷帘幅面的车辆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9353发布日期:2021-05-04 11:31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具有卷帘幅面的车辆卷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卷帘幅面的车辆卷帘装置,所述卷帘幅面在其两个侧边缘处在导轨处被引导并且能够沿着导轨调整,其中,卷帘幅面在每个侧边缘处具有在导轨处被引导的引导带,该引导带借助粘接部与卷帘幅面的边缘条连接。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这种车辆卷帘装置的卷帘幅面的边缘条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实施这种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由de102010018259a1已知此类车辆卷帘装置。卷帘幅面在导轨处被引导并且能够沿着导轨在至少部分伸出的遮盖位态和打开位态之间调整。卷帘在其两个侧边缘中的每一个处具有织物边缘条,该织物边缘条借助接缝连接与卷帘幅面连接。边缘条在其外纵向侧上借助粘接连接部与引导带连接,该引导带由金属带或卷簧形成。边缘条与导向带以可纵向移动的方式被接收在导轨的引导槽中并且保持卷帘幅面沿横向方向张紧。然而,在织物边缘条的表面非常光滑的情况下和/或在织物材料经过例如用阻燃剂或纱油的表面处理的情况下,可能损害和降低粘接连接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在必要时不能可靠地满足对粘接的耐久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开头提及的车辆卷帘装置,该车辆卷帘装置在边缘条与引导带的高质量且持久的粘接方面被改进。此外,应说明一种开头提及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制造这种改进的粘接部。最后,应提供一种适用于实施这种方法的设备。

该任务在开头提及的车辆卷帘装置中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边缘条具有改进与引导带的粘接的特性的配置。

该任务还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解决并且通过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特征的设备来解决。

在说明书中说明本发明的有利构型。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卷帘装置中,其中,边缘条具有改进与引导带的粘接的特性的配置,因此,通过具体地影响和改变边缘条的原本一般的配置可以实现对边缘条的织物材料的粘接特性的改进。所述引导带优选是金属带,但也可以由塑料制成。

优选地,改进与引导带的粘接特性的配置优选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具有织物结构的边缘条配置有增大的织物表面。增大的织物表面能够改进粘接剂在边缘条的织物材料上的附着。

尤其地,织物材料以由纺织物或针织物组成的材料的形式存在。织物材料尤其由聚酯或由氨纶组成。织物材料优选是不含硅的,以便改进粘接能力。

借助所谓的热接合(thermobonding)方法符合目的地进行粘接,在所述热接合方法中,边缘条的织物材料、提供粘接剂的粘接带和钢带或引导带彼此定向,并且作为组在热和压力下被压在一起。优选使用由热塑性粘接剂(例如聚烯烃、pe、pa、pes、pur)构成的单层薄膜和多层薄膜以及具有pur或酚醛树脂的反应式带以及这些带的组合作为粘接剂。尤其地,使用pes/聚烯烃-多层薄膜和反应式的pur+聚烯烃-多层薄膜,即由仍化学交联的pur膜和至少一种聚烯烃膜组成的复合膜。如有必要,也可以在pur/pu膜和聚烯烃膜之间使用增附剂。

优选地,边缘条包含具有结构纱(texturiertengarnen)的织物结构,所述结构纱增大织物表面。在使用这种结构纱或“起绒的(flauschig)”纱时,可以显著增大粘接面。

此外,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实现改进粘接的配置:边缘条具有带有圈绒(schlingenflor)或切割绒(schnittflor)的织物结构。不但圈绒而且切割绒都具有显著增大的织物表面,尤其是通过较厚的或者说三维地被提高的织物结构。具有圈绒或切割绒的织物结构的制造例如可以包括编织提花的(flottierend)线,也就是说,纬线跳过一至两个经线并因此形成小的搭环或者说允许更多材料通过。此外,也可以编入短纤维或长纤维,以便加强织物材料。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可以设置,边缘条具有带有倒钩或搭环的粘扣带。倒钩和搭环增大了织物表面并因此增大了粘接面并且它们形成辅助粘接强度的三维钩结构。在钩带中,在编织期间或在之后的工序中将钩加入。

此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改进粘接的配置:边缘条具有尤其以未取向的定向被编入的短纤维。这种附加的纤维可以在边缘条的粘接区域中一起编入,以便不连续地构型织物表面并因此也增大粘接面。所述效果在未取向地定向的情况下大于纺织纤维被取向地编入的情况。

此外,通过尤其具有平纹组织、斜纹组织或缎纹组织的编织结构,边缘条的织物材料可以符合目的地配置有增大的织物表面并因此配置有增大的粘接面。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设置,边缘条的织物材料具有经粗糙化(aufgeraut)的结构。这种经粗糙化的结构具有增大的织物表面并因此也具有增大的粘接面。边缘条的织物材料的经粗糙化的结构例如可以借助刷(利用所述刷来刷织物材料)、借助磨料(用所述磨料来磨(schleifen)织物材料)或借助激光辐射(所述激光辐射可以将不规则的粗糙结构烙印到织物材料中)来形成。

在粗糙化时应注意,不损害纱的各个丝线的稳定性,因为应排除对丝线的损坏。

在粘接区域中使用或一起编入的纱可以由短纤维纱构成。这些短纤维纱可以被粗糙化,其中,这些短纤维纱在粗糙化时竖起。在此,聚酯纱的丝线不被损坏。

符合目的地,须边由织物材料或织物带的被撕开的搭环形成。所述须边形成织物带在粘接部的粘接层中的改进的锚固部,所述粘接部将织物带与引导带连接。

优选地,粘接层因此将织物带与引导带连接。符合目的地,以倾斜于织物带的布置将织物带的须边埋入粘接层中。倾斜的布置提高了抵抗织物带从其与引导带的粘接连接中剥离或分离的阻力。

因此,基本上难以粘接的织物也能够被粘接。

边缘条安置在卷帘幅面的侧边缘上,所述卷帘幅面例如由织物卷帘材料制造。但是,边缘条也可以是卷帘幅面的在边缘侧的、条形的且集成的区段。然后,在卷帘幅面的侧向条形区段中对卷帘幅面的卷帘材料进行前述配置,该侧向条形区段设置成用于与引导带粘接。

在一种用于制造车辆卷帘装置的卷帘幅面的边缘条的方法中,其中,卷帘幅面在其两个侧边缘处在导轨处被引导,并且能够沿着所述导轨调整,并且在每个侧边缘处具有在导轨处被引导的引导带,该引导带借助粘接部与卷帘幅面的边缘条连接,根据本发明设置,边缘条配置为具有编织结构的织物带,该编织结构具有编入的搭环,用刷来刷该织物带或者借助磨料来磨该织物带,其中,在刷或磨时使织物带粗糙化并且搭环至少部分地被撕开,并且由被撕开的搭环构成的须边以及必要时经粗糙化的织物带的纤维或圈(schlingen)沿刷方向或磨方向朝向织物带的面倾斜地布置。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具有由搭环构成的纤维并且必要时也具有须边和圈的被刷过或被磨的织物结构,该织物结构是织物带或边缘条的明显改进粘接的配置。

符合目的地,旋转的刷的刷毛或尤其具有磨粒的被运动的磨料在一区域中压抵织物带,在所述区域中,织物带被引导轮廓的顶点(scheitel)引导,其中,织物带在顶点处在其上侧张开并且搭环被刷毛或者被磨料或磨粒撕开。将织物带引导经过也可以构造为棱边的顶点,可以使织物带在其包含搭环的上侧打开。这些搭环彼此远离,使得刷毛或者磨料或磨粒可以穿入到织物材料或织物带的所有或几乎所有搭环中并且接下来可以撕开这些搭环。

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具有刷装置,该刷装置具有被驱动旋转的刷和用于要被刷的织物带的引导装置,其中,引导装置将织物带定位在由刷的刷毛形成的刷周缘上,使得旋转的刷的自由的刷毛端部啮合到织物带的搭环或圈中并且将这些搭环或圈撕开。这样的刷例如是带有径向向外指向的钢刷毛的盘刷。然而,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刷,其刷毛适合于啮合到织物带的织物材料的搭环或圈中并且将其撕开。

根据本发明,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设备代替刷装置可以具有磨装置,该磨装置具有可被驱动的磨料和用于要被磨的织物带的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将织物带在(形成在被运动的磨料上的)磨面上定位成使得,磨料、尤其是被运动的磨料上的磨粒啮合到织物带的搭环或圈中并且将这些搭环或圈至少部分地撕开。

在一个优选构型中,引导装置具有引导轮廓,通过该引导轮廓引导织物带并且该引导轮廓使织物带与刷或磨料接触。引导轮廓优选具有输入面、顶点和导出面。当织物带位于顶点上时,该织物带由于其弯折或弯曲在其包含搭环的上侧打开。在此,这些搭环彼此远离,使得刷毛可以穿入到织物材料或织物带的所有或几乎所有搭环中并且接下来可以撕开这些搭环。

符合目的地,引导装置包含第一下压装置,该第一下压装置沿织物带的输送方向布置在输入面之前。附加地或替代地,引导装置可以具有第二下压装置,该第二下压装置沿织物带的输送方向布置在导出面之后。这种下压装置负责将织物带正确地输入引导轮廓并且正确地从引导轮廓输出。

优选地,为了调设在引导轮廓上被引导的织物带的拉应力,至少第一下压装置能够相对于织物带定位。所述拉应力可以将织物带尤其在其在顶点处的位置中沿纵向方向拉伸,因此各个搭环相对彼此占据更大的间距。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设置,可被驱动的磨料具有可被驱动旋转的磨体、例如磨套筒,该磨体在其磨面上具有磨料颗粒或磨粒,或者可被驱动的磨料包括磨带或磨毛毡(schleifvlies),该磨带或磨毛毡在平移运动中接触织物带或搭环。因此,可以使用不同的磨装置、磨料和磨体,它们可以实施不同的磨运动。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卷帘装置、方法和设备的实施例,参照附图来详细阐述本发明。附图示出:

图1具有透明的盖和布置在其下方的卷帘装置的车顶的立体视图;

图2卷帘装置的侧导轨的横截面视图,该卷帘装置具有支承在其上的卷帘幅面和该卷帘幅面的与引导带粘接的边缘条;

图3短纤维的示意图,该短纤维以未取向(图3a)和经取向(图3b)的方式被编入到织物材料中;

图4设置成用于使边缘条的织物表面粗糙化的刷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织物带形式的边缘条与刷该织物带的装置的侧视图;

图6图5的放大的局部示图的侧视图,所述装置在通过引导轮廓引导的织物带上处于刷啮合中;

图7织物带与引导带借助粘接剂层实现的粘接部的截面图,和

图8织物带形式的边缘条与磨该织物带的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辆1、例如乘用车具有带有透明的顶部区域的车顶2,该顶部区域例如由能打开的车顶(例如滑动式天窗或扰流式顶部)的布置在顶部开口3(见图1)中的盖4形成。盖4尤其是玻璃盖或塑料盖。但是,盖4也可以固定地安置在车顶上。此外,透明的顶部区域还可以是顶部模块或玻璃顶部的顶部区段或者诸如此类。

车辆卷帘装置5布置在车顶2下方,用于遮挡透明的顶部区域。车辆卷帘装置5的能卷绕到卷轴7上并且能从该卷轴展开的卷帘幅面6以其相应的侧边缘8在导轨9处被引导,所述导轨布置在透明顶部区域或盖4的两侧并且沿卷帘幅面6的运动方向延伸。导轨9仅配属于车辆卷帘装置5,并且构造成用于在两侧引导卷帘幅面6和牵拉篷架10。另一方面,导轨9也可以是框架构件或导轨构件或所述构件的部分,它们在盖4的两个纵向侧11上延伸并且承载以可调整的方式安置的盖4的支承装置以及包含卷帘幅面6的侧向引导部。

每个导轨9包含引导通道12(见图2),该引导通道由上通道壁13和下通道壁14限界并且沿横向方向或y方向朝向外打开。在引导通道12中接收有引导带15、尤其金属带,该引导带沿着卷帘幅面6的侧边缘8延伸并且被卷帘幅面6本身(未示出)或被卷帘幅面6的边缘条16包围,该边缘条16从侧边缘8向内地与卷帘幅面6连接,例如借助粘接部17或者也借助接缝连接。卷帘幅面6例如以袋的形式围绕导向带15放置并且与引导带15粘接,其中,引导带15和边缘条16之间的粘接连接部可以形成为不但在导向带15的下侧18处而且在导向带15的上侧19处的双重粘接连接部,或者形成为仅在导向带15的下侧18处或者在导向带15的上侧19处的单重粘接连接部。

此外,在一个修改的实施方式中,边缘条16可以仅面式地贴靠在引导带15的上侧19或下侧18处,并且借助粘接连接部与引导带15粘接。

可移动地被接收在引导通道12中的引导带15经由边缘条16将展开的卷帘幅面6沿横向方向张紧,该边缘条经由导轨9的从上通道壁13向上突出并且向内倒圆的引导腿部20被张紧地保持。在导向通道12中,被边缘条16包围的引导带15在上支撑肋21和下支撑肋22处引导和支撑接触。外侧的上支撑肋21从上通道壁13向下突出,内侧的下支撑肋22从下通道壁14向上突出,并且这两个支撑肋21和22成型和布置成使得被包裹的引导带15在引导通道12中基本上仅在这两个支撑肋21和22处发生引导和支撑接触。

边缘条16尤其由织物材料制成。粘接连接部借助粘接剂(例如pe/pa、pe、pu或热熔胶)实现并且优选借助热接合方法实现,其中,边缘条16与引导带15粘接。边缘条16与引导带15之间的粘接连接部的附着和因此粘接连接的强度受材料特性的影响,并且例如可能由于非常光滑的表面或由于边缘条16的织物材料的表面处理而被影响和降低。

为了改进边缘条16与引导带15的粘接连接,边缘条16设有改进其与引导带15的粘接的特性的配置。

改进与引导带15的粘接的特性的配置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形成:边缘条16配置有具有增大的织物表面的织物结构。增大的织物表面能够使粘接剂更好地附着在边缘条16的织物材料上。

即使在织物结构带有圈绒和切割绒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过较厚的或者说三维地被提高的织物结构,也可以实现增大的织物表面。

在具有带有倒钩的粘扣带和带有搭环的粘扣带的实施方式中,倒钩和搭环增大了织物表面并因此增大了粘接面,并且它们形成辅助粘接强度的三维钩结构。

图3示出具有编入的短纤维的边缘条16的织物材料的实施方式,其中,短纤维以未取向的定向(图3a)和经取向的定向(图3b)布置。这种附加的纤维可以一起编入边缘条16的粘接区域中,以便不连续地构型织物表面并因此也增大粘接面。

图4以示意图示出带有可转动地支承的刷23的布置,被设置用于粘接的边缘条16运动经过该刷。相对于边缘条16的运动方向尤其反向旋转的刷23使边缘条16的织物表面粗糙化。这种粗糙化的结构具有增大的织物表面并因此也具有增大的粘接面。

在图2中示出的导轨9示例性地用于支承引导带15。也可以使用导轨9和引导通道12的用于引导引导带15的其它构型和边缘条16在引导带15上的其他布置。尤其地,可以使用具有de102010018259a1的引导带或引导元件的导轨。

用于使织物带25形式的边缘带16粗糙化的刷装置24(参见图5和6)具有可转动地支承的刷26、例如盘刷,该刷具有刷丝或刷毛27,所述刷丝或刷毛例如由硬塑料或优选地由钢制成,并且关于刷26的转动轴线28基本上径向地向外延伸,并且以其刷毛端部29限定柱形的刷周缘30。输送装置以与刷周缘30接触的方式引导织物带25经过刷26,例如经过刷26的下侧。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31与刷26的转动方向相反。根据图5和6,织物带25从右向左运动,而刷26逆时针旋转。织物带25例如卷绕在第一滚子32上,从该第一滚子展开并且经过刷26,并且接下来卷绕到第二滚子33上。两个滚子32和33符合目的地是输送装置的部件,其中,第二滚子33在织物带25卷绕时施加用于运输织物带25的牵引力。

用于引导织物带25的引导单元34具有隆起的并且抵着刷26伸出的引导轮廓35。引导轮廓35包含输入面36、导出面37和位于其间的顶点38。织物带25从第一滚子32出发在第一下压装置39下方被引导,该第一下压装置使织物带25贴靠到引导轮廓35的输入面36上。织物带25沿着输入面36运动到引导轮廓35的顶点38,并且在越过顶点38时弯折或弯曲成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凹形弯曲部。织物带25具有带有搭环40的织物材料或织物结构,这些搭环在织物带25向上立起。在越过顶点38时,弯曲的织物带25的上侧张开,因此搭环40也打开。在越过顶点38之后,再次闭合的织物带25沿着导出面37运动。第二下压装置41沿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紧接着导出面37布置。相应于第一下压装置39,第二下压装置41将织物带25在导出面37的区域中保持在引导轮廓35上,因此确保织物带25在顶点38处的弯曲。例如通过使织物带25卷绕在被驱动旋转的第二滚子33上,织物带25被输送装置进一步牵拉。在两个下压装置39和41之间,织物带25沿输送方向或运动方向被张紧或拉伸地保持。织物带25的张紧或拉伸辅助织物带25在引导轮廓35的顶点38处的张开。所述张紧或拉伸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第一下压装置39将织物带25压抵滑动引导装置42,因此织物带25在第一下压装置39和滑动引导装置42之间由于摩擦阻力提高而仅能够通过引起织物带25拉伸的提高的牵引力而进一步运动。两个下压装置39和41也可以辊式地形成并且被驱动旋转。通过相对于织物带25的相应相对速度可以调设所需的拉应力。

为了刷织物带25,刷26与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31相反地旋转。刷26以其旋转轴线28相对于引导轮廓35布置成使得该刷以其刷周缘30在一区域中接触织物带25,在该区域中,织物带25从引导轮廓35的顶点38出发在导出面37上滑落。在此,刷毛27以其刷毛端部29碰到织物带25,并且在所述刷毛沿着导出面37朝顶点38进一步向上运动时由于导出面37和在其上滑动的织物带25相对于刷26的旋转轴线28的间距减小而弯折并且在弯曲应力下被弹性张紧。弯折的刷毛27在织物带25上进一步滑动,直到这些刷毛在顶点38处由于相对于织物带25的间距增大而松弛,并且在此穿入到搭环40中。首先,穿入的刷毛27逆着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牵拉搭环40,并且使所述搭环相对于织物材料朝逆着输送方向翻转且倾斜的位态枢转,所述搭环保持该位态。刷毛27具有这样的强度,使得所述刷毛最终撕开搭环40。由于撕开搭环40而产生的纤维或须边43保留在这个倾斜于织物带25的纵向方向的倾斜定向下,其具有反向于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和刷方向的倾斜。

现在具有被撕开的搭环40的须边43的织物带25被第二下压装置41压下并且被引导至第二滚子33并且卷绕在该第二滚子上。

借助粘接薄膜或粘接剂层44形式的粘接连接部在织物带25和引导带15之间的粘接间隙中进行被刷过的织物带25与引导带15的粘接(见图7)。须边43以其倾斜位态埋入粘接剂层44中。因此,通过在织物带25和引导带15之间由于粘接剂层44的粘接力的粘附并且通过须边43在粘接剂层44中的机械锚固来实现所述粘接。在出现朝将织物带25从引导带15剥离(“peeling”)的方向作用的拉负载时,锚固在粘接剂层44中的纤维和须边43提供附加的阻力防止织物带25与引导带15完全分离。

因此,应防止织物带25与引导带15的剥离和分离。

然而,如果应出现织物带25基本上沿须边43的纵向定向的方向的剥离(参见图7,织物带25沿箭头46的方向向右剥离),则负荷输入基本上是面式的,并且因此须边43在面式的剥离区域中基本上受拉应力。在此,需要相对较大的拉力,直到须边43撕裂并且能够发生织物带25与引导带15的完全分离。因此,这种分离过程的特征在于显著大量的纤维撕裂。

相反地,如果应出现织物带沿相反方向的剥离(参见图7,织物带25沿箭头47的方向向左剥离),则负荷输入在剥离时在织物带25的宽度上近似呈线形并且须边43同时地随织物带25从粘接层44上被剥离。在此,相对于前述示例,需要较小的拉力以使织物带25剥离。因此,这种分离过程的特征在于显著较少的纤维撕裂。

纤维43与织物带25的每个附接部是铰链48,所述铰链在保持织物带的粘附力失效的情况下确保在粘接层44中通过须边43的机械锚固。

这也适用于这样的纤维:所述纤维在织物带25被刷和粗糙化时附加于被撕开的搭环40的须边44已经产生并且这些纤维以与须边44相同的定向埋入粘接剂层44中。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提供了一种用于由织物带25和引导带15组成的复合结构的附加的附接方法。产生了一种织物铰链48,该铰链在织物带25的粘附失效时始终提供承载负荷的且正常起作用的复合结构。

通过织物带25的被刷和粗糙化形成须边43并且从织物材料拔出纤维,它们在粘接过程中埋入粘接间隙45中。因此,通过在一侧保留纤维和须边在织物材料中的附接来产生铰链48和与粘附无关的附接部。

将织物带25经由棱边形的顶点38引导到刷26并且借助显著的预紧进行引导,能够以至今未知的方式实现对薄织物带25或织物材料的可再生粗糙化。不能缝合且粘接困难的织物可以用该方法被用作粘接复合部。即使在与织物材料的粘附失效的情况下也确保了通过具有铰链功能的纤维和须边所实现的机械锚固。

图8示出替代于刷装置24的磨装置49,用于使边缘条16或织物带25粗糙化。磨装置49包含带有例如柱形的磨体50的磨料,该磨体替代了图5和6中所示的刷装置24。可围绕转动轴线28转动地支承的磨体50在其周边上具有磨料颗粒或磨粒51,该磨体例如由磨套筒形成。与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31相反地旋转的磨体50相对于引导轮廓35和在其上被引导的织物带25布置成使得其磨粒51与刷26相当地至少在引导轮廓35的顶点38处接触织物带25。在此,磨粒51碰到在引导轮廓35的顶点38处竖立的搭环40并且啮合到搭环40中。首先,磨粒51逆着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牵拉搭环40,并使所述搭环相对于织物材料朝逆着输送方向翻转且倾斜的位态枢转,所述搭环保持该位态。最后磨粒51撕开搭环40。由搭环40的撕裂所产生的纤维或须边43保持在倾斜于织物带25的纵向方向倾斜的定向上,其具有反向于织物带25的输送方向和磨方向的倾斜,如已经在刷装置24中所述的那样。

基本上,对于织物带25的粗糙化,刷和磨的效果基本相同。然而,与由刷产生的须边相比,锋利的磨粒51产生较短的须边。较短的须边产生较低的剥离力,即分离两种粘在一起的材料所需的力较低。但是,磨料的寿命较长,并且与刷装置相比,磨料、例如柱形磨体的成本较低。

代替旋转的、柱形或盘形的磨体或磨料载体也可以使用磨纸或磨毛毡或磨带等,其在与织物带25磨接触的平面或弯曲的磨面上被引导。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

2车顶

3顶部开口

4盖

5车辆卷帘装置

6卷帘幅面

7卷轴

8侧边缘

9导轨

10牵拉篷架

11纵向侧

12引导通道

13上通道壁

14下通道壁

15引导带

16边缘条

17粘接部

18下侧

19上侧

20引导腿部

21上支撑肋

22下支撑肋

23刷

24刷装置

25织物带

26刷

27刷毛

28转动轴线

29刷毛端部

30刷周缘

31输送方向

32第一滚子

33第二滚子

34引导单元

35引导轮廓

36输入面

37导出面

38顶点

39第一下压装置

40搭环

41第二下压装置

42滑动引导装置

43须边

44粘接剂层

45粘接间隙

46方向箭头

47方向箭头

48铰链

49磨装置

50磨体

51磨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