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806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用于车辆的车身包括:地板;分别设在地板的左侧和右侧的两个侧围外板;连接在两个侧围外板之间的前围板;设在两个侧围外板的内侧并与对应的侧围外板固定的A柱;沿横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前纵梁,每个前纵梁的后端分别与地板、对应的A柱以及前围板固定;沿横向延伸的前端防撞梁,前端防撞梁固定在两个前纵梁的前端;沿横向彼此间隔开的两个辅助前纵梁,两个辅助前纵梁分别位于两个前纵梁的下方,每个辅助前纵梁与该辅助前纵梁上方的前纵梁相连,并且每个辅助前纵梁还与对应的地板纵梁和地板相连;以及沿横向延伸的前端辅助防撞梁,前端辅助防撞梁固定在两个辅助前纵梁的前端。
【专利说明】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车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出行的重要工具,大量车辆进入家庭生活,成为不可替代的消费品。因此,车辆驾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另外,车辆的增多,交通环境建设速度落后于车辆增加的速度,再加上人们驾车习惯不佳,守法观念不强,这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交通事故数量的增加。
[0003]在这些交通事故中,前部碰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碰撞形式,那么如何在前部碰撞过程中使车体更加平稳的接触壁障,从而使车体加速度的走势更加平稳缓和,不会出现大的冲击和震荡,进而有效地保护乘员成为当今车体安全性方面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0004]在相关技术中,车身与壁障在碰撞时,车身加速度的波峰波谷震荡较大,整车碰撞安全星级低,并且对行人的保护性低,车身的结构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所述用于车辆的车身可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减小对驾乘人员和行人的伤害。
[000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车身的车辆。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包括:地板,所述地板设有两个地板纵梁;两个侧围外板,所述两个侧围外板分别设在所述地板的左侧和右侧;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连接在所述两个侧围外板之间;两个A柱,两个所述A柱分别设在所述两个侧围外板的内侧并与对应的所述侧围外板固定;两个前纵梁,所述两个前纵梁沿横向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地板、对应的所述A柱以及前围板固定;前端防撞梁,所述前端防撞梁沿所述横向延伸且所述前端防撞梁固定在所述两个前纵梁的前端;
[0008]两个辅助前纵梁,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沿所述横向彼此间隔开,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前纵梁的下方,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该辅助前纵梁上方的前纵梁相连,并且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还与对应的地板纵梁和地板相连;以及前端辅助防撞梁,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沿所述横向延伸且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固定在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的前端。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车身与壁障的接触面积增大、接触位置变多,从而降低了车身在碰撞过程中的下潜现象,使车身更加平稳的接触壁障,车身加速度的走势更加平稳缓和,波峰和波谷不会有急剧地的增大和减小,有利于约束系统的匹配,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星级;同时,增大了行人保护腿部的支撑,降低了腿部伤害指标。
[0010]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位于所述前端防撞梁的正下方。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的前表面与所述前端防撞梁的前表面平齐。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对应的所述前纵梁之间通过前悬置组件相连。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悬置组件与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前悬置组件与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后端的距离。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辅助连接板,所述辅助连接板连接在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之间。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辅助连接板邻近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后端设置。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还与对应的地板纵梁和地板通过后悬置组件相连。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之间设置有辅助吸能盒,每个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前端防撞梁之间设置有前端吸能盒。
[00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端吸能盒与所述辅助吸能盒上下正对,并且所述前端吸能盒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吸能盒的前端平齐,所述前端吸能盒的后端与所述辅助吸能盒的后端平齐。
[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的前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左视图;
[0024]图4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前视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车身I ;
[0027]地板129 ;A 柱 160 ;
[0028]前纵梁501 ;前端防撞梁502 ;前端吸能盒503 ;前纵梁连接板504 ;
[0029]辅助前纵梁511 ;前端辅助防撞梁512 ;辅助吸能盒513 ;辅助连接板514 ;
[0030]侧围外板521 ;前围板522 ;
[0031]前悬置组件601 ;前悬置602 ;前悬置支撑板603 ;前副车架加强板604。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
[0038]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包括地板129、两个侧围外板521、前围板522、A柱160、两个前纵梁501、前端防撞梁502、两个辅助前纵梁511以及前端辅助防撞梁512。
[0039]地板129设有两个地板纵梁,地板129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围外板521,两个侧围外板521之间设置有前围板522。换言之,两个侧围外板521设在地板129的左侧和右侦||,两个侧围外板521可左右对称设置。前围板522连接在两个侧围外板521之间,前围板522的左侧与左侧的侧围外板521相连,前围板522的右侧与右侧的侧围外板521相连。
[0040]侧围外板521的内侧固定设置有A柱160。A柱160可包括两个,两个A柱160可左右对称地设在左右两个侧围外板521的内侧,左侧的A柱160与左侧的侧围外板521固定,右侧的A柱160与右侧的侧围外板521固定。
[0041]两个前纵梁501沿横向彼此间隔开设在车身I的左右两侧,两个前纵梁501可左右对称设置。两个前纵梁501可大致沿车身I的纵向延伸,并且每个前纵梁501的后端分别与地板129、前围板522以及位于车身I同一侧的A柱160固定。前端防撞梁502可沿车身I的横向延伸且前端防撞梁502固定在两个前纵梁501的前端。
[0042]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可沿车身I的横向彼此间隔开设在车身I的左侧和右侧,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可左右对称设置,并且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可分别位于两个前纵梁501的下方。左侧的辅助前纵梁511可与左侧的前纵梁501相连,右侧的辅助前纵梁511可与右侧的前纵梁501相连。地板129设有两个地板纵梁,两个地板纵梁沿纵向延伸并沿横向间隔开设在车身I的左右两侧。
[0043]左侧的辅助前纵梁511与位于左侧的地板纵梁和地板129相连,右侧的辅助前纵梁511与位于右侧的地板纵梁和地板129相连。前端辅助防撞梁512沿横向延伸,并且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固定在两个辅助前纵梁511的前端,具体地,前端辅助防撞梁51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辅助前纵梁511相连。
[004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1,通过设置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并在两个辅助前纵梁511的前端设置前端辅助防撞梁512,使得车辆在与壁障接触时,车身I与壁障的接触面积增大、接触位置变多,传力通道增多,从而降低了车身I在碰撞过程中的下潜现象,使车身I更加平稳的接触壁障,车身加速度的走势更加平稳缓和,波峰和波谷不会有急剧地的增大和减小,有利于约束系统的匹配,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驾乘人员,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星级;同时,增大了行人保护腿部的支撑,降低了对腿部伤害的程度,对行人的伤害减小。
[004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具有两个前纵梁501和一个前端防撞梁502以及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和一个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前端防撞梁502可形成一个碰撞接触面,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形成另一碰撞接触面,使碰撞面积和可碰撞的接触位置变多,不再是单一位置处的少量接触。
[0046]同时,前纵梁501和前端防撞梁502可构成一个传力通道,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和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构成另一个传力通道,并且两个辅助前纵梁511与两个前纵梁501分别相连,使得两个传力通道形成为一个整体,传力分散且均匀。该新型的防撞梁系统结构设计合理,易于加工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可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减小对人的伤害。
[0047]有利地,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位于前端防撞梁502的正下方。由此,当车身I发生碰撞时,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与前端防撞梁502同时接受碰撞,碰撞面积更大,碰撞位置更多,车身I变化更平稳。
[0048]进一步地,前端辅助防撞梁512的前表面可与前端防撞梁502的前表面平齐,以利于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与前端防撞梁502同时接受碰撞。需要说明的是,“平齐”在此可做广义理解,即可指前端辅助防撞梁512的前表面与前端防撞梁502的前表面完全在同一竖直方向上,也可指前端辅助防撞梁512的前表面与前端防撞梁502的前表面沿竖直方向稍有偏差的错开。
[0049]辅助前纵梁511与前纵梁501的连接方式可有多种,可选地,如图2所示,每个辅助前纵梁511与对应的前纵梁501之间可通过前悬置组件601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前悬置组件601可包括前悬置602、前悬置支撑板603以及前副车架加强板604。前副车架加强板604与前纵梁501相连,前悬置支撑板603与辅助前纵梁511相连,前副车架加强板604与前悬置支撑板603通过前悬置602相连。
[0050]具体地,前悬置602可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前悬置602的上端与前副车架加强板604相连,前悬置602的下端与前悬置支撑板603相连。前悬置602可形成为由外层金属、中间层橡胶和内层金属构成的三层结构,该结构的悬置即具有一定的柔性,又具有一定的刚性,保证了辅助前纵梁511与前纵梁501之间的稳固连接,同时可使辅助前纵梁511与前纵梁501在车身I与壁障的碰撞过程中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可起到缓冲碰撞力的作用,使车身I的变形更加平稳,安全性更好。
[0051]如图2和图3所示,前悬置组件601与辅助前纵梁511的前端的距离可小于前悬置组件601与辅助前纵梁的后端的距离。由此,辅助前纵梁的前部可与前纵梁501相连在一起,更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力的传递,有利于约束系统的匹配,更好地保护驾乘人员。
[0052]辅助前纵梁511与地板129纵梁和地板129的连接方式可有多种,例如,每个辅助前纵梁511还与对应的地板129纵梁和地板129通过后悬置组件相连。后悬置组件的结构与前悬置组件601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车辆的车身I包括地板129、两个侧围外板521、前围板522、A柱160、两个前纵梁501、前端防撞梁502、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前端辅助防撞梁512以及辅助连接板514。如图2和图4所示,辅助连接板514连接在两个辅助前纵梁511之间,具体地,辅助连接板514可沿横向延伸,并可邻近辅助前纵梁511的后端设置。辅助连接板514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可与两个辅助前纵梁511的后端相连,使两个辅助前纵梁511之间更可靠地连接在一起,结构更稳固,更有利于传力,并且辅助连接板514还可用于承载发动机等部件,使发动机等部件的安装更牢固,使车身I内部的部件布置更合理。
[0054]有利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前纵梁501与前端防撞梁502之间设置有前端吸能盒503,每个辅助前纵梁511与前端辅助防撞梁512之间可设置有辅助吸能盒513,前端吸能盒503与辅助吸能盒513可吸收车身I与壁障碰撞时的能量,有效缩减碰撞力,减小撞击力对车身I的损害,降低对人的伤害。
[0055]为方便前端吸能盒503与前纵梁501的装配,前端吸能盒503可通过前纵梁连接板504与前纵梁501相连。其中,前纵梁连接板504可包括两个,一个前纵梁连接板504与前纵梁501固定相连,另一个前纵梁连接板504与前端吸能盒503固定相连,两个前纵梁连接板50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以利于对前端吸能盒503与前纵梁501的分离,方便维修和更换。
[0056]如图2和图3所示,前端吸能盒503可与辅助吸能盒513上下正对,并且前端吸能盒503的前端与辅助吸能盒513的前端可平齐设置,前端吸能盒503的后端与辅助吸能盒513的后端可平齐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平齐”在此可做广义理解,即可指前端吸能盒503的前端与辅助吸能盒513的前端完全在同一竖直方向上,也可指前端吸能盒503的前端与辅助吸能盒513的前端不完全在同一竖直方向而是有几厘米偏差的位置上。
[0057]前纵梁501可形成为中空结构,具体地,前纵梁501可由前纵梁内板和前纵梁外板扣合形成。前端辅助防撞梁512可形成为与前纵梁501结构类似的中空结构,以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同时尽量降低车身I的重量。
[005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在装配时,前端防撞梁502可通过焊点与前端吸能盒503相连,前端吸能盒503可与前纵梁连接板504通过焊点连接,两个前纵梁连接板504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前纵梁连接板504与前纵梁内板、前纵梁外板通过焊点连接。前端辅助防撞梁512与辅助吸能盒513通过螺栓连接。两个辅助前纵梁511与前纵梁501外板可通过前悬置602、前副车架加强板604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两个前纵梁501和前端防撞梁502组成的第一防撞梁结构与两个辅助前纵梁511和前端辅助防撞梁512组成的第二防撞梁结构形成为一个整体。
[0059]该新型的防撞梁系统结构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在正面碰撞过程中,第一防撞梁结构与第二防撞梁结构同时撞到壁障,第一防撞梁结构与第二防撞梁结构变形吸能并将力分别向前端吸能盒503与前纵梁501以及辅助吸能盒513与辅助前纵梁511传递,进而传递到整个车身I。
[0060]在正面碰撞过程中,新型防撞梁系统结构在与壁障接触时,增大了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不再是单一位置处的少量接触,从而降低了车身I在碰撞过程中的下潜现象,使车身I更加平稳的接触壁障,车身I加速度的走势更加平稳缓和,波峰和波谷不会有急剧地的增大和减小,有利于约束系统的匹配,从而可以更好的保护乘驾人,提高整车的碰撞安全星级;同时,增加第二防撞梁结构后,可以增大行人保护腿部支撑,降低腿部伤害指标。
[006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四个轮胎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等,四个轮胎间隔开安装在车身I的下方,车身I内设有发动机等部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I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安全性能好,可减小对驾乘人员和行人的伤害。
[006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006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06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板,所述地板设有两个地板纵梁; 两个侧围外板,所述两个侧围外板分别设在所述地板的左侧和右侧; 前围板,所述前围板连接在所述两个侧围外板之间; 两个A柱,两个所述A柱分别设在所述两个侧围外板的内侧并与对应的所述侧围外板固定; 两个前纵梁,所述两个前纵梁沿横向彼此间隔开,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地板、对应的所述A柱以及前围板固定; 前端防撞梁,所述前端防撞梁沿所述横向延伸且所述前端防撞梁固定在所述两个前纵梁的前端; 两个辅助前纵梁,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沿所述横向彼此间隔开,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前纵梁的下方,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该辅助前纵梁上方的前纵梁相连,并且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还与对应的地板纵梁和地板相连;以及 前端辅助防撞梁,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沿所述横向延伸且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固定在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位于所述前端防撞梁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的前表面与所述前端防撞梁的前表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对应的所述前纵梁之间通过前悬置组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组件与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前端的距离小于所述前悬置组件与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后端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连接板,所述辅助连接板连接在所述两个辅助前纵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连接板邻近所述辅助前纵梁的后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还与对应的地板纵梁和地板通过后悬置组件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辅助前纵梁与所述前端辅助防撞梁之间设置有辅助吸能盒,每个所述前纵梁与所述前端防撞梁之间设置有前端吸能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吸能盒与所述辅助吸能盒上下正对,并且所述前端吸能盒的前端与所述辅助吸能盒的前端平齐,所述前端吸能盒的后端与所述辅助吸能盒的后端平齐。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车身。
【文档编号】B62D25/00GK204037676SQ201420429133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1日
【发明者】孙晴, 许伟, 刘珍海, 岳国辉, 陈现岭, 张凯, 马立军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