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9340发布日期:2021-05-04 11:31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构件,包括至少部分能够透光的片状元件(scheibenelement,有时也可译为玻璃元件)和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所述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至少区段式地布置在片状元件中或在片状元件处。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具有能够透光的片状元件的机动车构件。所述片状元件能够例如包括挡风玻璃、后玻璃、侧玻璃、用于前大灯、尾灯或行驶方向指示器的遮盖片(abdeckscheiben,有时也可译为遮盖玻璃)。为了保证所述片状元件的能够透光性,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机械的清洁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改善机动车构件的清洁。

所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机动车构件来解决。优选的实施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机动车构件具有多层的膜片元件,所述膜片元件包括至少两个层,所述至少两个层夹层状地相叠地进行布置,其中,膜片元件包括如下:

-第一层,所述第一层优选地在整个面上接触所述片状元件并且具有介电的材料,其中,第一层具有光学地透明的电极,其中,电极具有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用于以电能供给电极,以及

-包括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具有疏水的材料,

其中,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与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连接,以便建立到在膜片元件的第一层中的电极的导电的接触。

膜片元件例如布置在片状元件的一侧或表面处,其中,片状元件本身例如能够固定在机动车处。片状元件例如是机动车前大灯的遮盖片、挡风玻璃、侧玻璃、用于行驶方向指示器的遮盖片或后玻璃。如果以电流供给在第一层中的电极,那么能够通过第一和第二层实现电润湿装置(elektro-wetting-vorrichtung),其中,所述电润湿装置能够通过电润湿过程清洁片状元件。由此,得出如下优点,即能够在没有机械的清洁构件的情况下进行清洁。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膜片元件能够布置在片状元件的表面处,所述表面相应于机动车外侧。通过走向通过片状元件的电的联接器件能够从车辆内侧建立到安置在车辆外侧处的膜片元件的导电的接触。膜片元件的不同的层优选地具有相同的面积和/或相同的几何形状。优选地,各个层或所有层的面形状与片状元件的面形状等同。

片状元件能够是不平整的。膜片元件优选地由塑料制造,由此,所述膜片元件能够弹性变形地或能够弯曲地进行设计。由此,得出如下优点,即膜片元件能够完全地匹配片状元件的形状并且能够在整个面上接触所述片状元件。

优选地,片状元件具有开口,第一或第二电的联接器件被引导通过所述开口。由此,能够尤其建立穿过片状元件的导电的接触。如果片状元件例如将机动车的内部区域与外部区域分开,那么膜片元件能够例如有利地布置在片状元件的面向外侧的表面处,其中,片状元件的电极的能量供给装置布置在内部区域中。电极的能量供给能够然后从内部区域穿过片状元件到外部区域进行,膜片元件处于所述外部区域处。

片状元件能够具有包围片状元件的边缘的框架元件,第一或第二电的联接器件被引导通过所述框架元件。框架元件能够例如由橡胶类型的材料制造,由此,框架元件能够同时构造为密封元件。优选地,框架元件完全地或沿着绕片状元件的闭合的垫包围片状元件。

优选地,在片状元件与膜片元件的第一层之间布置有基质层,所述基质层具有黏合剂,所述黏合剂设立成用于,建立在膜片元件的第一层与片状元件之间的黏合性的接触。所述黏合剂例如是透明的粘合剂。

为了保证在各个层之间的特别好的并且可靠的接触,在膜片元件的两个相叠地进行布置的层之间的接触优选是在整个面上。各个层由此面覆盖地或完全地重叠。所有层的面形状尤其是完全一致的。

优选地,第一层的电极平行于彼此地布置在第一层上或在第一层之内。优选地,在相应两个相邻的平行的电极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优选地,电极在第一层之内的布置是梳形的和/或波纹形的。由此,得出如下优点,即电极基本上均匀地布置到片状元件的整个面上。

为了防止光在膜片元件处的不期望的反射,膜片元件能够包括另外的层,所述另外的层具有抗反射涂层。

为了保护膜片元件的层和/或片状元件以防机械的损伤,膜片元件能够包括另外的层,所述另外的层被硬质涂层。被硬质涂层的层优选地是硬质阳极氧化处理层或硬质阳极的层并且能够例如包括由透明的铝制成的层。

第一层能够附加地包括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具有第三电子的联接器件,所述第三电子的联接器件能够与第一和/或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连接。作为加热元件能够设置有至少一个优选透明的加热线材。加热元件还能够布置在另外的层中。还能够设置有多个加热线材,所述加热线材具有共同的电的联接器件。

优选地,膜片元件的所有层透明地进行构造。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如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机动车构件和用于产生和反射光的照明装置,其中,照明装置和机动车构件相对于彼此如下地进行布置,使得照明装置的光照射穿过机动车构件的片状元件和膜片元件。

优选地,照明装置布置在片状元件的背离膜片元件的侧处。照明装置例如布置在机动车前大灯之内,其中,片状元件优选地构造为机动车前大灯的遮盖片并且膜片元件能够布置在遮盖片的机动车外侧处。

所述系统能够包括电子的控制器件,所述电子的控制器件与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连接并且设立成用于,以交流电压信号操控膜片元件的电极并且以直流电压信号操控膜片元件的加热元件。由于所述操控,膜片元件尤其设计为电润湿膜片并且加热元件设计为加热膜片。由此,片状元件能够有利地同时被清洁和加热。

附图说明

本发明随后根据优选的实施例还进一步地进行阐释,然而本发明不应该受限于所述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构件的示意性的结构;以及

图2示出电极和加热元件在机动车构件的膜片元件的层中的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构件1的层结构。机动车构件1包括带有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未示出)的至少部分能够透光的片状元件2,所述联接器件至少区段式地布置在片状元件2中或在片状元件2处。片状元件2能够平整地或不平整地进行设计。在所述片状元件2处布置有多层的膜片元件3,所述膜片元件包括至少两个层。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膜片元件3具有四个层3a、3b、3c、3d,其中,层3a和3d是可选的。所述层夹层状地相叠地进行布置,其中,在膜片元件3的两个相叠地进行布置的层之间的接触是在整个面上。膜片元件3的第一层3b能够优选地在整个面上接触片状元件2。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片状元件2与膜片元件3的第一层3b之间布置有可选的基质层3a。基质层3a具有黏合剂,所述黏合剂设立成用于,建立在膜片元件3与片状元件2之间的黏合性的接触。备选于基质层3a,第一层3b能够自黏地或自粘地进行构造并且直接接触片状元件2。黏合剂还能够被施加在片状元件2处。第一层3b具有介电的材料4,其中,第一层3b具有光学地透明的电极5,其中,电极5具有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未示出)用于以电能供给电极5。第一层的电极5优选地平行于彼此地布置在第一层3b上或在第一层3b中。电极5容纳在介电的材料4之内。介电的材料4基本上完全地包围或包裹电极5。第二层3c具有疏水的材料。为了以能量供给电极5或为了建立到电极5的导电的接触,第一电子的联接器件与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连接。

为了保证在第一与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之间的接触,片状元件2具有开口(未示出),第一或第二电的联接器件被引导通过所述开口。片状元件2能够具有包围片状元件2的边缘的框架元件(未示出)。备选或附加于在片状元件2中的开口,第一或第二电的联接器件能够被引导通过框架元件。

膜片元件3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包括另外的层3c,所述另外的层具有疏水的材料。此外,膜片元件3包括另外的、可选的层3d,所述层包括抗反射涂层或被硬质涂层。抗反射涂层和被硬质涂层的层还能够构造为两个分开的层3d、3e。优选地,膜片元件的所有层透明地进行构造。

如在图2中能够看出的那样,第一层3b能够附加地包括(可选的)加热元件6。加热元件6具有第三电子的联接器件(未示出),其能够与第一和/或第二电子的联接器件连接。

在图2中示出电极5和加热元件6的加热线材6a的可行的布置方案。加热线材6a能够光学地透明地进行构造。电极5以两个接合到彼此中的梳状件5a、5b的形式进行构造。在梳状件5a、5b之间波纹形地布置有加热元件6的加热线材6a。由此,沿横向于梳状件臂的方向交替地布置有电极5和加热线材6a。如果以交流电压信号操控电极5并且以直流电压信号操控加热元件6,那么片状元件2能够借助于电润湿进行清洁并且同时借助于加热元件6加热。

在同时加热时的清洁在具有机动车构件1和照明装置的系统中是尤其有利的,所述照明装置设立成用于产生和反射光。所述系统例如是机动车前大灯,其中,片状元件2形成机动车前大灯的遮盖片。在机动车前大灯的情况下,照明装置和机动车构件1相对于彼此如下地进行布置,使得照明装置的光照射穿过机动车构件1的片状元件2和膜片元件3。优选地,为了电极5以及加热元件6的能量供给应用与用于照明装置的相同的能量源。对此能够例如设置有照明装置到第一联接器件的传导性的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