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2852发布日期:2020-12-15 08:2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副仪表板集成了扶手箱、烟灰盒和杯托等零件,既要有足够的刚度来满足乘客的肘部支撑等要求,又要有足够的吸能性能来满足gb11552法规要求;而副仪表板总成的固定支架则是保证副仪表板可以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关键零件。

所述固定支架通常设置于副仪表板内部,底部连接于车辆的车身,侧部与副仪表板本体连接,起到对副仪表板支撑的作用,现有的固定支架结构有多种,但大多是具有较好的刚度能够满足对副仪表板较好支撑的作用,但是却无法在副仪表板与其它物体(例如车辆的驾乘者)发生撞击时起到较好的吸能作用,或者是吸能性能较佳,但是刚度却无法满足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兼顾到刚度和吸能两项性能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沿所述固定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钣金主体、连接于所述钣金主体底部的车身连接部和设置于所述钣金主体沿宽度方向两侧的副仪表板连接部,所述钣金主体的中性面通过基准线沿所述钣金主体的宽度方向运动而形成,所述基准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

优选地,所述基准线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直线段、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曲线段和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分别平滑连接。

优选地,所述钣金主体在上部形成有缺口。

优选地,所述缺口从所述钣金主体的顶部向下延伸至少达到所述曲线段从上至下的第一个弯折处、但不超过所述曲线段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缺口沿所述钣金主体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靠近所述钣金主体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

优选地,所述钣金主体在靠近沿宽度方向的侧部边缘处形成有弱化孔,该弱化孔位于所述钣金主体的与所述曲线段对应的部分上。

优选地,所述钣金主体在下部形成有减重孔。

优选地,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连接于所述钣金主体的顶部,并且所述钣金主体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具有翻边,该翻边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为一体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底板和安装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副仪表板,所述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内部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所述车身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车身底板,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其包括用于与车辆的车身连接的车身连接部、用于与副仪表板主体连接的副仪表板连接部,而其主体部分为钣金主体,该钣金主体的结构为:钣金主体的中性面通过基准线沿所述钣金主体的宽度方向运动而形成,所述基准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由此,沿副仪表板的宽度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的钣金主体在沿副仪表板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刚度,并且由于基准线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又使得该钣金主体能够很好地吸收尤其是来自于竖直方向的冲击,即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兼顾到刚度和吸能两项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钣金主体2车身连接部

3副仪表板连接部4缺口

5减重孔6翻边

7弱化孔8基准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背离”、“朝向”、“宽度”、“长度”、“平行”、“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与实际使用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相对应;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需要说明,在本文中所描述的“钣金主体1的中性面”是指钣金主体1各处沿厚度方向的中间点连接所组成的平面;该中性面为曲面或弯折面,通过曲线或者折线沿一定方向运动形成,例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性面通过基准线8沿钣金主体1的宽度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运动而形成。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包括沿所述固定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钣金主体1、连接于所述钣金主体1底部的车身连接部2和设置于所述钣金主体1沿宽度方向两侧的副仪表板连接部3,所述钣金主体1的中性面通过基准线8沿所述钣金主体1的宽度方向运动而形成,所述基准线8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其包括用于与车辆的车身连接的车身连接部2、用于与副仪表板主体连接的副仪表板连接部3,而其主体部分为钣金主体1,如图1所示,该钣金主体1的结构为:钣金主体1的中性面通过基准线8沿所述钣金主体1的宽度方向运动而形成,所述基准线8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由此,沿副仪表板的宽度方向(对应于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的钣金主体1在沿副仪表板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均具有较好的刚度,并且由于基准线8的至少一部分为曲线或折线,又使得该钣金主体1能够很好地吸收尤其是来自于竖直方向的冲击,即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兼顾到刚度和吸能两项性能。

其中,所述曲线或者折线可以为任意形式,例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准线8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直线段、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曲线段和所述第一直线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分别平滑连接。这种情况下,钣金主体1的吸能效果、刚度和使用寿命等能获得较好的平衡。

当然,可选择地,除图1的方式,钣金主体1可以是其它形式,例如在所述基准线8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直线段、曲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情况下,所述曲线段可以为弧线段、也可以是波浪线段等形式;或者所述基准线8从上至下可以依次包括第一直线段、折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折线段的弯折次数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又或者,所述基准线8可以仅包括一个直线段、包括多个直线段或者不包括直线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应性选择设计,而这些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为了获得更好地吸能性能,所述钣金主体1在上部形成有缺口4。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缺口4从所述钣金主体1的顶部向下延伸至少达到所述曲线段从上至下的第一个弯折处、但不超过所述曲线段的底部,将缺口4设计为从所述钣金主体1的顶部向下延伸至少达到所述曲线段从上至下的第一个弯折处是为了获得较好的吸能性能,而使缺口4向下延伸不超过所述曲线段的底部则是为了保证钣金主体1在宽度方向上具有足够的支撑,从而具有足够的刚度,缺口4设计在这一范围内,能够很好地兼顾到固定支架的刚度和吸能两项性能。

并且,优选地,所述缺口4沿所述钣金主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靠近所述钣金主体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即钣金主体1在设置有缺口4的靠上的部分中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仅留有较窄的边缘(所述较窄的边缘沿钣金主体1宽度方向的尺寸为5mm-10mm,或者说,所述缺口4沿所述钣金主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与所述钣金主体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5mm-10mm),以更好地通过设计缺口4获得较好的吸能性能。

为提高吸能性能,优选地,所述钣金主体1在靠近沿宽度方向的侧部边缘处形成有弱化孔7,即在上述的所述较窄的边缘上设计有弱化孔7,弱化孔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且,为了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高吸能效果,参见图1,所述弱化孔7位于所述钣金主体1的与所述曲线段对应的部分上,当然,对于弱化孔7的设置位置,其还可以是位于下文中将具体描述的翻边6上。

参见图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3连接于所述钣金主体1的顶部,并且所述钣金主体1在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具有翻边6,该翻边6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3,翻边6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固定支架的整体刚度。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副仪表板连接部3的主体部分为板状,其上形成有通孔,以能够通过安装件安装到对应侧的副仪表板本体侧壁上,车身连接部2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并导致延伸通过固定支架的整个宽度方向,其上形成于安装通孔,以能够通过安装件安装到车身的底板上。

另外,为了使固定支架整体轻量化,以减轻车身重量,所述钣金主体1在下部可以形成有减重孔5,对于减重孔5的设置位置、数量、形状和大小,旨在设计为减重孔5存在下固定支架的刚度仍然满足要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支架为一体件,固定支架可以是通过整体冲压成型形成,由此使得固定支架的刚度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底板和安装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副仪表板,所述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内部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固定支架,所述车身连接部2连接于所述车身底板,所述副仪表板连接部3连接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