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6744发布日期:2020-11-06 12:24阅读:96来源:国知局
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移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全景天窗安装于车顶,能够有效地使车内空气流通,增加新鲜空气的进入,同时汽车车窗也可以开阔视野以及移动摄影摄像的拍摄需求。

现有技术的汽车全景天窗通常包括天窗玻璃及玻璃移动装置,通过玻璃移动装置带动天窗玻璃移动,而实现天窗玻璃的开启和关闭。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的玻璃移动装置通常为后轨道结构,其在移动玻璃开启时,存在开启量限制,且在该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时,还会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其中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包括:

止动结构,止动结构上具有一滑脚及止动卡扣;

链接杆总成,链接杆总成的一端与止动结构连接;

后旋转合叶总成,后旋转合叶总成与链接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后旋转合叶总成上还具有一旋转滑槽;

旋转支架,旋转支架还具有一与旋转滑槽对应的轴杆,后旋转合叶总成安装在旋转支架上,且轴杆穿过旋转滑槽,后旋转合叶总成可通过链接杆总成带动而旋转,并设定在后旋转合叶总成旋转至轴杆抵接于旋转滑槽靠近链接杆总成侧的端部时为开启状态;

旋转杆,旋转杆安装在后旋转合叶总成上,旋转杆可通过后旋转合叶总成带动而向上移动;

举升臂,举升臂的一端安装在旋转杆上且可沿着旋转杆滑动;

滑块总成,滑块总成与举升臂的另一端连接,滑块总成可带动举升臂沿着旋转杆滑动,滑块总成上还具有一滑槽,滑脚安装在滑槽内且可沿着滑槽滑动;以及

导轨,导轨上还具有一与止动卡扣对应的止动孔,滑块总成安装在导轨内且可沿着导轨滑动,在后旋转合叶总成为开启状态时,止动卡扣卡接于止动孔内;

其中,滑块总成沿着导轨滑动时,带动举升臂及止动结构沿着导轨滑动,止动结构通过链接杆总成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转动,后旋转合叶总成通过旋转杆带动举升臂转动,且在后旋转合叶总成旋转至开启状态时,后旋转合叶总成旋转停止转动,止动卡扣卡接于止动孔内且止动结构停止沿着导轨滑动,滑块总成可继续带动举升臂沿着导轨滑动。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前定位块,前定位块与滑块总成对应安装在导轨的端部,前定位块用于防止滑块总成在导轨的端部脱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前定位块还包括内前定位块和外前定位块,内前定位块与外前定位块安装在导轨的端部的内外两侧且呈配合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止动结构还包括:

外止动块,外止动块与链接杆总成的一端连接;以及

内止动块,内止动块与外止动块通过旋转弹簧连接,止动卡扣位于内止动块上端,滑脚位于内止动块的侧面,且在滑脚沿着滑槽滑动时,可带动内止动块向上转动,将止动卡扣卡接于止动孔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滑块总成上的滑槽为弧形结构,且在后旋转合叶总成旋转至开启状态后,滑脚沿着滑槽滑动。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链接杆总成还包括:

主链接杆总成,主链接杆总成的一端与止动结构连接;以及

辅助链接杆总成,辅助链接杆总成的一端与主链接杆总成的另一端连接,辅助链接杆总成的另一端与后旋转合叶总成连接,止动结构依次通过主链接杆总成及辅助链接杆总成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转动。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方式中,主链接杆总成为由多个连接杆通过螺栓依次连接组成。

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旋转支架还包括:

内旋转支架,内旋转支架上还设置有与轴杆对应的轴插孔,内旋转支架设置于后旋转合叶总成的内侧;以及

外旋转支架,外旋转支架设置于后旋转合叶总成的外侧,轴杆位于外旋转支架上且穿过旋转滑槽插接于轴插孔内。

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旋转杆上还具有一直线滑槽,举升臂安装在直线滑槽上且可通过滑块总成带动其沿着直线滑槽滑动。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全景天窗,其中包括:

如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以及

移动玻璃总成,移动玻璃总成安装在举升臂上且可通过举升臂带动而移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有: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通过后旋转合叶总成带动移动玻璃总成的一端转动而开启,同时还通过滑块总成驱动举升臂沿着滑轨滑动,而带动移动玻璃总成滑行开启,因此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后轨道结构,从而不存在开启量限制,且还可以避免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时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的问题。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是采用外装组装方式安装在车体上的,可以避免内组装方式存在的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止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9-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举升臂开启及滑的过程示意图。

图12-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止动卡扣卡接于止动孔内的过程示意图。

图15、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后旋转合叶总成由关闭旋转至开启状态的过程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在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目前,对于现有技术的玻璃移动装置而言,其通常包括后轨道结构,从而导致移动玻璃在开启时,受到后轨道长度的限制,使其存在开启量限制,且在该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时,还会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

本申请的汽车全景天窗及其玻璃移动装置,无需设置后轨道结构,从而不存在开启量限制,且还可以避免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时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包括止动结构2、链接杆总成3、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支架5、旋转杆6、举升臂7、滑块总成8和导轨9,其中: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止动结构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止动结构2上具有一滑脚201及止动卡扣202,止动结构2主要是用于举升臂7在起翘动作后固定链接杆总成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止动结构2还包括外止动块21和内止动块22,内止动块22与外止动块21通过旋转弹簧(图中未示出)连接,利用该旋转弹簧从下旋转到上进行止动,止动卡扣202位于内止动块22上端,滑脚201位于内止动块22的侧面,但并不以此为限。

图3-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的组装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链接杆总成3的一端与止动结构2连接。本实施例公开的链接杆总成3的一端是与外止动块21连接的,但并不以此为限。链接杆总成3的另一端与后旋转合叶总成4连接,链接杆总成3主要是用于将止动结构2的推力传动至后旋转合叶总成4,以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转动。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链接杆总成3还包括主链接杆总成31和辅助链接杆总成32,主链接杆总成31的一端与止动结构2连接,以通过止动结构2带动主链接杆总成31移动,且在举升臂7起翘动作后,止动结构2还可以将链接杆总成3固定。请再次参考图3,优选的,主链接杆总成31为由多个连接杆33通过螺栓34依次连接组成,从而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数量的连接杆33,调节主链接杆总成31的长度,但并不以此为限。

辅助链接杆总成32的一端与主链接杆总成31的另一端连接,辅助链接杆总成32的另一端与后旋转合叶总成4连接,止动结构2依次通过主链接杆总成31及辅助链接杆总成32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转动,然链接杆总成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本实际传动需求选择其他合适的结构的链接杆总成3。

如图1、3所示,后旋转合叶总成4上还具有一旋转滑槽401,旋转支架5还具有一与旋转滑槽401对应的轴杆501。如图4所示,后旋转合叶总成4安装在旋转支架5上,且轴杆501穿过旋转滑槽401,以使后旋转合叶总成4可以绕着轴杆501且按照旋转滑槽401的形状进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支架5是固定不动的,其通常是安装固定在车体上的。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旋转支架5还包括内旋转支架51和外旋转支架52,内旋转支架51上还设置有与轴杆501对应的轴插孔502,内旋转支架51设置于后旋转合叶总成4的内侧,外旋转支架52设置于后旋转合叶总成4的外侧,轴杆501位于外旋转支架52上且穿过旋转滑槽401插接于轴插孔502内,但并不以此为限。

图15、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后旋转合叶总成4由关闭旋转至开启状态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5、16所示,后旋转合叶总成4可通过链接杆总成3带动,绕着轴杆501旋转,并设定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至轴杆501抵接于旋转滑槽401靠近链接杆总成3侧的端部时为开启状态。

如图5所示,旋转杆6安装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上,旋转杆6可通过后旋转合叶总成4带动而向上移动,如图6所示,举升臂7的一端安装在旋转杆6上且可沿着旋转杆6滑动,如图15、16所示,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带动旋转杆6向上移动时,旋转杆6可带动举升臂7起翘。请再次参考图5,本实施例公开的旋转杆6上还具有一直线滑槽61,举升臂7安装在直线滑槽61上且可通过滑块总成8带动其沿着直线滑槽61滑动,但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7、8所示,滑块总成8与举升臂7的另一端连接且安装在导轨9内,滑块总成8可沿着导轨9滑动,并带动举升臂7沿着旋转杆6滑动,滑块总成8上还具有一滑槽801,滑脚201安装在滑槽801内且可沿着滑槽801滑动。滑槽801优选为弧形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滑块总成8通常还包括一滑块81及一前旋转合叶总成82,通过滑块8驱动且前旋转合叶81总成与后旋转合叶总成4配合完成举升臂7的起翘,但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起翘需求选择其他合适的结构的滑块总成8。

如图1所示,导轨9上还具有一与止动卡扣202对应的止动孔901,且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为开启状态时,止动卡扣202卡接于止动孔901内。图12-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止动卡扣202卡接于止动孔901内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2-1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是滑脚201在沿着滑槽801滑动时,且其可带动内止动块22向上转动,将止动卡扣202卡接于止动孔901内,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还包括前定位块10,前定位块10与滑块总成8对应安装在导轨9的端部,前定位块10用于防止滑块总成8在导轨9的端部脱落,但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8所示,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前定位块10还包括内前定位块101和外前定位块102,内前定位块101与外前定位块102安装在导轨9的端部的内外两侧且呈配合连接,通过内前定位块101与外前定位块102阻挡防止滑块总成8,以防止其在导轨9的端部脱落,但并不以此为限。

图9-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举升臂7开启及滑的过程示意图。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在举升臂7开启及滑行时,滑块总成8沿着导轨9滑动,带动举升臂7及止动结构2沿着导轨9滑动,请同时参考图15、16,止动结构2通过链接杆总成3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转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通过旋转杆6带动举升臂7转动,举升臂7进行起翘动作,且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至开启状态时,也即举升臂7起翘完成后,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停止转动。

请再次同时参考图12-14,止动结构2上的滑脚201沿着滑槽801滑动,带动内止动块22向上转动,将止动卡扣202卡接于止动孔901内,止动结构2停止沿着导轨9滑动,此时的滑块总成8可继续带动举升臂7沿着导轨9继续滑动开启,从而本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无需设置后轨道结构,不存在开启量限制,且还可以避免因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二实施例中,图17是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11在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汽车全景天窗11包括如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和移动玻璃总成12,移动玻璃总成12安装在举升臂7上且可通过举升臂7带动而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的数量通常为二个,移动玻璃总成12的两侧安装在二个汽车全景天窗的玻璃移动装置1上的举升臂7上,通过二个举升臂7同时带动移动玻璃总成12开启及滑动。

本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11在开启及滑动时,滑块总成8沿着导轨9滑动,带动举升臂7及止动结构2沿着导轨9滑动,举升臂7带动移动玻璃总成12滑行,同时止动结构2通过链接杆总成3带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转动,后旋转合叶总成4通过旋转杆6带动举升臂7转动,举升臂7进行起翘动作,从而带动移动玻璃总成12进行起翘。

在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至开启状态时,也即举升臂7及移动玻璃总成12起翘完成后,后旋转合叶总成4旋转停止转动,止动结构2上的滑脚201沿着滑槽801滑动,带动内止动块22向上转动,将止动卡扣202卡接于止动孔901内,止动结构2停止沿着导轨9滑动,此时的滑块总成8可继续带动举升臂7沿着导轨9继续滑动开启,通过举升臂7继续带动移动玻璃总成12沿着导轨9继续滑动开启。

同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11无需设置后轨道结构,从而占用空间较小,可以安装在空间较小的车体上,例如轿车车体顶盖等,且不存在开启量限制,还可以避免因后轨道结构内进入异物导致产生异响以及运行不稳定的因素的问题。另外,本实施例的汽车全景天窗11是采用外装组装方式安装在车体上的,可以避免内组装方式存在的漏水问题。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