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3276发布日期:2020-10-30 21:1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座椅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是一种专为不同体重(或年龄段)的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的座椅。欧洲强制性执行标准的定义是:能够固定到机动车辆上,带有接口的安全带组件或柔性部件、调节机构、附件等组成的儿童安全防护系统。在汽车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压力和限制儿童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对他们的伤害。

正是由于对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现有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也分为不同的型号规格,因此其通用性较差,单个安全座椅无法满足儿童全年龄段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其通过对于底座部分的结构设计使得底座的通用性好,由此使得该安全座椅满足部分年龄段甚至于全年龄段使用的需求。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它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用于安装座椅本体的承载架,所述底座的前方设有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底座相连,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的位置可调。将常规的固定式的支撑件设计成活动部件,因此可以满足底座对于支撑件的不同需求,对于部分需要支撑件提供支撑的底座可以调节支撑件从而达到支撑作用,对于无需支撑件的底座通过改变支撑件下端的位置来减少支撑件占用的空间甚至于隐藏支撑件,从而给予无需支撑件的底座的安装带来便利。因此,可以适用于多种型号的安全座椅,通用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包括主杆和支杆,所述主杆的后端与底座相连,支杆的上端与主杆的前端活动连接,以使得支杆的下端位置可调。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内设有与主杆相配合的导轨,所述主杆的后端与导轨滑动配合,所述主杆的前端随着主杆的移动靠近或远离底座。通过主杆的抽拉可以使得支杆的支撑位置能够更加远离底座,这有利于在使用时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同时通过抽拉式的主杆能够更好的收纳主杆甚至于将整个主杆隐藏。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有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驱使主杆锁紧于底座上或者复位至解锁状态。通过增设锁紧机构使得主杆的活动是可控的,当底座安装调试过程中使得该主杆能够沿轴向抽拉,从而使得安全座椅调节位置的最佳选择;而当主杆位置调节到最佳位置后又能够使得主杆与底座相对固定,使得主杆与底座之间能够形成相互支撑,从而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

作为优选,所述支杆的上端与主杆铰接,所述支杆绕铰接处的轴线转动,所述锁紧机构的锁紧或解锁与支杆转动的位置相关联。通过支杆的转动动作来控制锁紧机构在解锁和锁紧状态自动切换,因此减少了操作人员额外控制锁紧机构的动作,使得整体安全座椅的安装更加简化,同时也避免了操作人员误操作带来的操作不便、误操作等情况,同时锁紧机构的解锁状态与支杆的位置相关联,因此也避免了锁紧机构由于故障而自行解锁的风险,由此整体结构更加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主动件、从动件和联动杆,所述从动件与主杆转动配合,所述从动件上设有锁舌,底座上设有与所述锁舌相配合的孔,所述锁舌随着从动件的转动插入底座上的孔内或从底座上的孔内脱开,所述主动件与支杆固定连接且通过联动杆与从动件相连,以使得所述支杆和锁舌之间形成联动。通过多个机械部件的连接使得支杆的摆动和锁舌的运动之间形成联动,上述锁紧机构仅由机械部件相互连接而成,因此较电气控制的结构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牢固可靠,并且故障率低。

作为优选,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从动件上的连接孔转动配合,联动杆的另一端与主动件上的滑槽滑动配合,所述滑槽包括第一段滑槽和第二段滑槽,第一段滑槽和第二段滑槽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段滑槽与支杆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段滑槽与支杆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通过滑槽上不同段的位置差异,使得联动杆在滑过滑槽的不同段是能够轴向移动,由此将支杆的转动转换成联动杆的轴向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锁舌上朝向支杆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当锁舌插入底座上的孔内时所述导向斜面沿水平方向与底座上孔的孔口相对应,从动件与主杆之间设有驱使锁舌朝向底座上孔所在位置运动的复位弹簧,所述第二段滑槽沿径向朝转动轴线所在位置延伸形成供联动杆径向移动的延长空间。通过导向斜面的设计可以使得锁舌仅限制主杆朝底座内的轴向运动,而使得主杆朝底座外的轴向运动不受锁舌的限位,并且在锁舌受到导向斜面的作用力而朝主杆内收缩时主动件上第二段滑槽行的扩槽设计使得联动杆的轴向移动不受主动件的限制,即从动件作为动力部件来反向驱动联动杆时联动件可以在第二段滑槽内自由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杆的上端与主杆铰接,所述支杆绕铰接处的轴线转动,以使得所述支杆能够在完全展开位置和折收位置之间切换。

为了使得支杆处于折收位置时能够尽量减少外部空间的占用以及对于底座水平放置的影响,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与支杆相匹配的容纳槽,随着支杆的转动所述支杆的部分置于容纳槽内或从容纳槽内脱出。因此当支杆转动至所述支杆处于收纳在容纳槽内的折收位置时底座的下端面还是平整的,并不会受到支杆的影响而难以水平摆放。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驱使支杆限位于容纳槽内的定位件。通过定位件可以使得支杆置于容纳槽内后在不会自行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件包括设于容纳槽槽内壁上的紧固件,所述支杆克服紧固件的弹性变形力卡入容纳槽内或者从容纳槽内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为成对设置,同一对的两个紧固件位于容纳槽相对称的两个内侧壁上。

为了使得儿童位于安全座椅内时能够有更加合理的卧姿或坐姿,因此所述承载架为倾斜设置,同时为了使得底座上的座椅本体能够在朝前和朝后之间选择因此该承载架与底座之间转动配合,而由于受限于车辆内空间的限制以及对于安全座椅本身的尺寸限制,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所述承载架的底部设有随承载架转动时与容纳槽发生干涉的凸出部分,所述容纳槽上沿所述凸出部分转动的路径切割形成避让口。通过这一避让口可以使得所述凸出部分能够自由的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避让口上覆盖有一活动挡片,所述活动挡片与底座相连,且在支杆置于容纳槽内时所述支杆驱使活动挡片上凸,或者在支杆脱离容纳槽时所述活动挡片复位至下凹避让凸出部分的转动路径。通过活动挡片不仅能够很好的遮挡避让口从而避免儿童的手指从下往上插入到底座内,造成损伤,而且活动挡片又能够很好的避开承载架的凸出部分,在支杆从容纳槽脱开后使得承载架能够周向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挡片包括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第一挡片与底座通过第一轴铰接,第二挡片通过第二轴与底座上的长条形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挡片与第二挡片相邻的边缘部分通过第三轴铰接,且第三轴上设有驱使第一挡片与第二挡片铰接处下凹的扭簧,所述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的轴线均相互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包括主杆和支杆,所述主杆的后端与底座之间沿水平方向转动配合,支杆的上端与主杆的前端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为一体式的杆状结构,支撑件的上端与底座铰接,以使得支撑件的下端随着支撑件的活动而位置可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支撑件与底座之间是活动连接的,因此支撑件可以在支撑状态和折收状态自由切换,从而满足底座对于支撑件的不同需求,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半剖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区域的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件部分的半剖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1至图11-4分别为主动件与联动杆之间不同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示意图。

其中,1、底座,1.1、长条形滑槽,2、承载架,2.1、凸出部分,3、主杆,4、支杆,5、导轨,6、主动件,7、从动件,7.1、锁舌,7.2、导向斜面,8、联动杆,9、滑槽,9.1、第一段滑槽,9.2、第二段滑槽,10、容纳槽,10.1、避让口,11、紧固件,12、活动挡片,12.1、第一挡片,12.2、第二挡片,12.3、扭簧,12.4、第一轴,12.5、第二轴,12.6、第三轴;

r1是指第一段滑槽与支杆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r2是指第二段滑槽与支杆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r3是指第二段滑槽内靠近转动轴线一侧的内侧壁到转动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r4是指第一段滑槽靠近转动轴线一侧的内侧壁到转动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汽车安全座椅,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它包括底座1和承载架2,底座1的后端设有用于与车辆上的固定座椅进行可拆式装配的连接件,以使得所述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底座1能够很好的固定在汽车后排的座椅上,这是现有的安全座椅在车辆上进行安装的常规设计,故此对于该连接件就不做详细阐述。基于此安全座椅的区别设计在于:所述底座1的前端设有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与底座1固定相连,支撑件的另一端朝下延伸形成支撑点,用于与汽车内的脚踩部分抵靠,由此实现对于底座1前端的支撑,其更有利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本实用新型申请的这一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的底座1即能够得到底座1后端连接件的拉力支撑又能够得到支撑件的支撑,因此较现有的仅通过连接件的扣锁实现安装的安全座椅而言,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尤其对于部分能够转动承载托架从而使得承载架2朝向可调的安全座椅,当其适配于低龄幼童而采用承载架2朝后的位置设置安全座椅时由于承载架2的重心更加靠近底座1的前端,因此支撑件对于底座1的支撑作用较连接件对于底座1的拉紧作用更为重要。另外,上述的脚踩部分可以是铺设于车辆内的防滑垫也可以是车辆内部自身的骨架或者底板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相近,区别在于:上述的支撑件与底座1之间为活动连接。通过支撑件与底座1的活动连接因此能够使得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底座1相连,而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的位置可调。从完成支撑件在支撑位置和折收位置的切换,当然支撑件的位置可以是更多,随着支撑件的活动其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之间切换。

具体地,如图所示所述的支撑件包括主杆3和支杆4。

其中示例之一在于:如图1-3所示,主杆3与底座1上的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导轨5相配合,以使得所述主杆3能够在底座1上作抽拉运动,即主杆3沿水平方向朝底座1内插入到极限位置以使得主杆3的大部分收纳于底座1内而仅留主杆3的端部外露,所述支杆4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外露的端部铰接,由此使得整个支杆4能够绕该铰接点摆动,最终使支杆4摆动呈竖直方向的支撑位置或者摆动至呈水平方向的折收位置。

作为优选地,在本示例中为了能够使得支杆4在折收位置时也能够很好的隐蔽,因此所述支杆4与主杆3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即支杆4摆动至呈水平方向时支杆4与主杆3并拢。如图2所述,当支杆4的长度大于主杆3的长度时则优选的在底座1的底部设有与支杆4相匹配的容纳槽10,所述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时该支杆4的部分收纳于容纳槽10内。

其中示例之二在于:主杆3与底座1上的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导轨5相配合,以使得所述主杆3能够在底座1上作抽拉运动,即主杆3沿水平方向朝底座1内插入到极限位置以使得主杆3的大部分收纳于底座1内而仅留主杆3的端部外露,所述支杆4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外露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本示例中虽然支杆4与主杆3之间是不可活动的但是随着主杆3的伸缩会使得支杆4也连动,因此也能够起到对于支杆4位置的调节,因此在部分场景下是适用的,例如仅需要对于支撑点的位置做前后的微调而无需做整体折收的设计考虑时则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该示例方案。此示例方案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支杆4与主杆3之间的活动,因此支杆4与主杆3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牢固。

其中示例之三在于:主杆3的一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所述支杆4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另一端铰接,由此使得整个支杆4能够绕该铰接点摆动,最终使支杆4摆动呈竖直方向的支撑位置或者摆动至呈水平方向的折收位置。

作为优选地,在本示例中为了能够使得支杆4在折收位置时也能够很好的隐蔽,因此所述支杆4与主杆3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即支杆4摆动至呈水平方向时支杆4与主杆3并拢。若支杆4的长度大于主杆3则底座1的底部设有与支杆4相匹配的容纳槽10,所述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时该支杆4的部分收纳于容纳槽10内。

其中示例之四在于:如图14所示,主杆3的一端与底座1沿水平方向转动配合,以使得主杆3在水平面内的位置可调,由此该主杆3可以在工作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支杆4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背离底座1的自由端沿竖直方向转动配合,支杆4的下端随着支杆4转动呈竖直状态或者转动至呈水平状态。当需要展开主杆3和支杆4时则转动主杆3,从而使得主杆3的自由端处于底座1的最远端,此时通过锁紧件使得主杆3与底座1之间的转动受到限制,然后再沿竖直方向翻转支杆4,使得支杆4朝下摆动至呈竖直状态,同样的通过另一个锁紧件使得主杆3与支杆4之间的转动也受到限制,此时完成了整个支撑件的展开。反之,若需将处于展开状态的支撑件收折则将两个锁紧件解锁,主杆3复位转动以使得主杆3的自由端靠近底座1,从而使得整个主杆3贴合底座1侧壁;支杆4的下端朝上翻折从而使得支杆4从竖直状态复位至水平折收状态。当然所述支杆4的折收和主杆3的转动的先后并无严格区分,其可以根据实际任意选择。另外,当支杆4和主杆3均处于折收状态时为了避免支杆4或者主杆3自行脱开,因此需要增设部分的固定件用于固定支杆4和主杆3,其可以是紧固件11、卡扣件或者绑带等等,对于这一现有标准件就不在本实施例中一一展开。

实施例二:

虽然处于安全的要求,应用于儿童汽车安全座椅上的支撑件应当是不能够被用户徒手拆卸的,这是基于安全的法律要求,但是并不排除本领域的相关安全技术发展后,能够实现支撑件可拆卸的要求。故此,本实用新型申请也不应当排除这一可能。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相近,区别在于:上述的支撑件与底座1之间为可拆式连接。

该实施例的其中一种示例是指支撑件与底座1之间能够徒手拆卸,具体地包括支撑件的上端通过卡扣方式连接,或者通过紧固件11插接等方式实现。

该实施例的其中一种示例是指支撑件与底座1之间需要借助工具实现拆卸,具体地包括支撑件的上端通过螺钉或者螺栓与底座1可拆式连接等。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改进点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主杆3和支杆4,其中的支杆4为多节的伸缩杆,具体地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两节,也可以是三节或者更多。该实施例三的具有伸缩功能的支杆4可以被结合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包括底座1、承载架2和支撑件,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件包括主杆3和支杆4,所述主杆3位于底座1的前端,且主杆3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底座1上设有供主杆3靠近底座1的端部插入的导轨5,所述主杆3与导轨5滑动配合;所述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铰接,支杆4的下端随支杆4摆动,所述底座1的底部位于支杆4所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支杆4相匹配的容纳槽10,当支杆4绕主杆3上的铰接点并朝容纳槽10所在位置转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支杆4嵌入容纳槽10内;所述承载架2设于底座1上方,且该承载架2与底座1之间转动配合,当承载架2转动时所述承载架2的部分凸起部件将会与完整的容纳槽10的槽体之间存在干涉,即凸起部件随着承载架2的转动会间歇性的碰触容纳槽10,为了在不改变底座1、承载架2和支撑件的尺寸位置的基础上解决这一承载架2上的凸出部分2.1随承载架2转动时会与容纳槽10干涉的问题,本实施例所采取的手段是在底座1的容纳槽10上切除位于承载架2的转动路径上的部分,由此使得容纳槽10上形成供承载架2通过的缺口作为避让口10.1,最终承载架2以及承载架2上的凸出部分2.1能够在支杆4从容纳槽10脱出后可以沿周向自由的转动而不受容纳槽10的干涉限制。

实施例五:

基于实施例四的结构,如图3-5所示,当容纳槽10上留有缺口时通过该缺口将会在底座1的底部形成从下往上进入底座1内部的通道,在某些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手指插入缺口的安全风险,尤其针对儿童群体,这一安全风险将会被放大,故此本实施例面临如何规避这一缺口形成的安全风险。

基于此,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包括安装于底座1上且覆盖于缺口位置的活动挡片12,所述活动挡片12包括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之间通过第三轴12.6铰接且通过扭簧12.3的作用力驱使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的连接处朝下凹陷,所述第一挡片12.1的另一端与底座1通过第一轴12.4铰接,第二挡片12.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轴12.5,所述底座1上位于第二轴12.5所在的位置设有长条形滑槽1.1,所述第二挡片12.2通过第二轴12.5与长条形滑槽1.1滑动配合。

由此,当支杆4折收于底座1的容纳槽10内时支杆4从下往上抵靠活动挡片12,并驱使活动挡片12克服扭簧12.3的弹力朝上移动至活动挡片12的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呈如图5所示的水平状态,当支杆4从容纳槽10内移出时所述活动挡片12在扭簧12.3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至活动活动挡片12的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如图4所示的下凹状态,即所述第一挡片12.1和第二挡片12.2的连接处朝下移动,从而使的活动挡片12能够自动让出供承载架2转动的空间。

作为补充示例,所述活动挡片12要实现的效果在于能够在支杆4移出容纳槽10后自动的避让开原有的位置,从而使得承载架2能够自由转动,基于此该活动挡片12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补充示例一,所述活动挡片12为弹性材质制成的片状结构,在活动挡片12自身的弹性复位力的作用下也能够完成这一自动复位的效果;补充示例二,所述活动挡片12沿竖直方向与底座1滑动配合,并且活动挡片12与底座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或者弹性拉绳,活动挡片12受到支杆4的推动上行或者在支杆4的推力消失时在复位弹簧和弹性拉绳的作用力下朝下复位。

作为优选,当本实施例中支杆4是铰接在主杆3上,而主杆3的后端又插入到底座1上并与底座1内的导轨滑动配合。此时为了实现活动挡片12受到外力作用而朝上移动不仅可以通过支杆4的抵靠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主杆3的滑动来驱使活动挡片12上行。具体地,所述主杆3上设有凸轴,所述凸轴延伸至容纳槽内,所述底座上设有供凸轴贯穿至容纳槽内的长条形通孔,随着主杆3的滑动所述凸轴在长条形通孔能滑动,且当主杆3朝底座1内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凸轴抵靠活动挡片12的下端面并驱使活动挡片12朝上拱起给支杆4留出容纳空间,由于凸轴抵靠活动挡片12因此支杆4置于容纳槽内时不会受到活动挡片12的反作用力,由此便于支杆4的收纳。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包括底座1、承载架2和支撑件,如图1-3所示,所述支撑件包括主杆3和支杆4,所述承载架2设于底座1上,所述主杆3设于底座1的前端,且主杆3的一端与底座1相连,所述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另一端铰接,以使得所述支杆4可沿竖直方向摆动,所述底座1的底部且位于支杆4摆动的路径上设有与支杆4相匹配的容纳槽10,所述容纳槽10的槽内壁或底座1的底部靠近容纳槽10的位置设有定位件,当支杆4摆动至收纳于容纳槽10内时所述支杆4在定位件的作用下限位于容纳槽10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的定位件为设于容纳槽10内侧壁上的紧固件11,所述紧固件11由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材质制成,例如塑料、橡胶或者金属制成。

所述紧固件11为偶数个,具体地优选为两个,两个紧固件11分别设于容纳槽10两个内侧壁上相对称的位置上。

所述紧固件11沿容纳槽10槽深方向延伸形成长条形结构,紧固件11的中间位置朝容纳槽10内凸起,所述紧固件11的凸起和靠近容纳槽10的端部之间通过导向面过渡连接。由此当支杆4朝向容纳槽10内移动时支杆4与导向面抵靠从而克服紧固件11自身的弹力以使得紧固件11被压缩,且通过紧固件11上的凸起固定支杆4。当支杆4受到外力从容纳槽10的槽内朝外拨出时外力克服紧固件11作用于支杆4上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支杆4从容纳槽10内脱出,与此同时紧固件11复位至松弛状态。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定位件可以是柔性的摩擦件,通过与支杆4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于支杆4的紧固;所述定位件还可以是卡扣件,通过对于卡扣件的解锁和锁定来实现卡扣件对于支杆4的固定和脱开;所述定位件还可以是磁性件,磁性件与嵌入支杆4上的磁性件之间通过磁吸力实现相连。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六的基本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支杆4包括杆身部分和杆脚部分,所述杆脚部分的宽度大于杆身部分的宽度,所述容纳槽10包括与杆脚部分相匹配的宽凹槽和与杆身部分相匹配的窄凹槽,所述宽凹槽与窄凹槽之间连通。当支杆4置于容纳槽10内时所述支杆4的杆脚部分与宽凹槽的槽内壁之间形成水平方向的限位,从而使得整个支杆4沿水平方向限位,因此避免了支杆4置于容纳槽10内时所述支杆4受到主杆3的拉力作用而随主杆3沿自身长度方向的移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通过支杆4的限位可以使得在支杆4折叠并收纳于容纳槽10内时所述主杆3沿自身长度方向的抽拉运动受到限制。

实施例八: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包括底座1、承载架2和支撑件,如图1-3所示,所述支撑件包括主杆3和支杆4,所述承载架2设于底座1上,所述主杆3设于底座1的前端,且主杆3的一端与底座1活动连接。所述支杆4的轴线与主杆3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所述支杆4的上端与主杆3的另一端铰接,以使得所述支杆4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绕铰接轴转动。当所述支杆4的下端朝上摆动至与主杆3靠拢时所述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当所述支杆4的下端朝下摆动至与主杆3之间呈垂直状态时所述支杆4处于完全展开位置。所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与支杆4相匹配的容纳槽10,当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时所述支杆4置于容纳槽10内。

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杆3上设有锁紧机构,随着锁紧机构在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的切换,所述主杆3与底座1之间固定或能够相对活动。

作为一种示例,上述锁紧机构可以采用电磁控制的卡扣件来实现主杆3与底座1的锁紧和解锁;也可以采用液压控制方式来实现主杆3与底座1的锁紧和解锁;无论是现有的哪一种常规锁紧机构,其所基于的工作原理都在于通过电磁力或者液压力来实现执行件的工作状态切换,然后通过执行件实现主杆3相对于底座1的活动路径的受限或者解除这一限制,最终能够实现通过锁紧机构来实现主杆3相对于底座1的自由活动或者锁紧固定。此现有锁紧机构可以采用多种常规的技术,故此就不在进行赘述。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实现锁紧机构的锁紧和解锁的切换无需操作人员执行额外的操作动作,从而避免操作人员忘记锁紧而导致主杆3与底座1之间未形成很好的固定锁紧,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紧机构的优选:所述锁紧机构响应支杆4的摆动动作在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当支杆4置于底座1的容纳槽10内时所述锁紧机构处于解锁状态,当支杆4朝容纳槽10外摆动至支杆4的自由端脱离容纳槽10时锁紧机构切换至锁紧状态,或者当支杆4摆动至如图6所示的完全展开位置时锁紧机构从解锁状态切换至锁紧状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本实施例所要实现的效果在于只有当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时需要锁紧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从而便于主杆3活动,而当支杆4处于完全展开位置时则需要支杆4、主杆3和底座1之间形成稳固的连接关系,因此此时需要主杆3与底座1之间能够通过锁紧机构锁紧。而支杆4在折收位置和完全展开位置之间的摆动过程中可以是基于实际需求选择锁紧机构的切换时机。

作为所述锁紧机构的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主动件6、从动件7和联动杆8。所述主动件6与支杆4固定相连,所述主动件6上设有滑槽9,所述从动件7与主杆3铰接,如图8所示从动件7上设有连接端和锁舌7.1,所述主杆3上设有供锁舌7.1伸出至主杆3外并与底座1上的槽或孔相配合的锁舌孔,所述从动件7与主杆3之间设有复位扭簧,所述复位扭簧驱使所述从动件7的锁舌7.1朝向锁舌孔所在位置转动,所述联动杆8为杆状结构,联动杆8的一端与从动件7上的连接端相连,联动杆8的另一端插入主动件6的滑槽9内。如图10所示所述主动件6的滑槽9沿支杆4摆动的轴线的周向延伸,且所述滑槽9包括与支杆4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r1较小的第一段滑槽9.1和与支杆4转动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r2较大的第二段滑槽9.2,所述第一段滑槽9.1和第二段滑槽9.2之间通过过渡段滑槽平滑过渡。由此,当主动件6随着支杆4转动时所述联动杆8靠近主动件6的端部在滑槽9内的不同段之间滑动,由于滑槽9不同段位置到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因此随着主动件6的转动所述联动杆8被拉伸,即产生的效果在于能够通过主动件6的转动来拉动联动杆8进而带动从动件7转动,最终使得从动件7上的锁舌7.1与底座1上对应孔或槽的锁扣或者脱开。

实施例九: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八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杆3的一端与底座1活动连接是指主杆3的一端沿自身长度方向插入到底座1上的导轨5内,由此实现主杆3在底座1上能够实现抽拉运动。当支杆4处于完全展开位置时所述联动杆8的一端位于主动件6上的第二段滑槽9.2内,与此同时联动杆8另一端相连的从动件7在复位扭簧的驱动下使得锁舌7.1经主杆3上的锁舌孔插入到底座1上对应的孔内。当支杆4的下端朝上摆动时所述主动件6也同步转动,所述联动杆8靠近主动件6的端部在滑槽9内滑动直至从第二段滑槽9.2滑动至第一段滑槽9.1,此时由于第一段滑槽9.1的转动半径较第二段滑槽9.2的转动半径小,因此联动杆8朝向支杆4转动轴线所在位置拉动,在所述联动杆8的拉动下所述联动杆8克服所述复位扭簧的弹力驱使从动件7转动直至锁舌7.1与底座1上的孔或槽脱开,最终完成主杆3与底座1之间的脱开,主杆3能够在底座1的导轨5上自由的抽拉。

为了解决部分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时先打开支杆4至完全展开位置然后才拉动主杆3,此时处于完全展开位置的支杆4将会使得上述锁紧机构处于锁紧状态,由此导致主杆3无法正常拉出。针对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的解决方案在于:如图8所示所述从动件7的锁舌7.1上朝向主杆3上位于与支杆4相连的端部所对应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7.2,当锁舌7.1插入底座1上的孔内时所述导向斜面7.2沿水平方向与底座1上孔的孔口相对应,即主杆3和底座1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导向斜面7.2与底座1上孔的孔口边缘相抵靠;如图10所示所述主动件6上的第二段滑槽9.2沿径向朝支杆4转动的轴线所在位置延伸形成供联动杆8径向移动的延长空间,所述延长空间是指第二段滑槽9.2靠近支杆4转动轴线的内侧壁沿径向内扩至所述第二段滑槽9.2的内侧壁到转动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r3小于或等于第一段滑槽9.1靠近转动轴线的内侧壁到转动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r4,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该滑槽9的第二段滑槽9.2沿径向上的宽度尺寸大于第一段滑槽9.1沿径向上的宽度尺寸。

如图11-1所示的主动件6是所述支杆4处于完全展开位置时主动件6所处的位置,此时联动杆8的端部位于第二段滑槽9.2内,从动件7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驱使锁舌7.1伸出主杆3并且驱使联动杆8的端部位于第二段滑槽9.2内且靠近或抵靠槽内壁背离转轴的一侧;

如图11-2所示的主动件6是所述支杆4扔处于完全展开位置,此时从动件7上的锁舌7.1受到外部作用力而转动,例如拉动主杆3时底座1上的孔或槽通过抵靠锁舌7.1上的导向斜面7.2驱使锁舌7.1克服复位扭簧的弹力回缩至主杆3内,与此同时联动杆8相应从动件7的转动而使得联动杆8位于主动件6上的端部在第二段滑槽9.2内沿径向移动,即联动杆8的端部相应从动件7的转动而从图11-1的位置移动至图11-2的位置。当主杆3拉出时所述从动件7的锁舌7.1在底座1上滑动,直至所述主杆3拉动到极限位置,此时锁舌7.1对应底座1上的孔和槽,由此锁舌7.1脱离底座1的约束,在复位扭簧的作用力下重新插入底座1上另外孔和槽内。这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实施例中先展开支杆4再拉出主杆3的问题。

如图11-3所示的主动件6是所述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和完全展开位置之间的过渡位置,此时联动杆8受到滑槽9槽内壁的约束而使得该联动杆8的位置随着从动件7的转动而发生改变,实现二者的联动。

如图11-4所示的主动件6是所述支杆4处于折收位置的位置,此时联动杆8的端部位于第一段滑槽9.1内,此时联动杆8拉动从动件7从克服了从动件7的复位扭簧的弹力使得从动件7上的锁舌7.1强制复位至收缩至主杆3内,此时主杆3可以自由的在底座1的导轨5内滑动,完成抽拉动作。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工作过程之一:

步骤1、将支杆4从底座1底部的容纳槽10内转出至完全开展位置;

步骤2、将主杆3从底座1的导轨5内抽拉至极限位置,此时锁紧机构中的从动件7锁舌7.1插入到底座1上相匹配的孔和槽内,完成主杆3与底座1的锁紧。

显然要实现步骤2则需要锁紧机构中锁舌7.1上的导向斜面7.2和第二段滑槽9.2沿径向内扩的设计是必要的。

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工作过程之二:

步骤1、将支杆4从底座1底部的容纳槽10内转出至折收位置和完全开展位置之间的位置;

步骤2、将主杆3从底座1的导轨5内抽拉至极限位置;

步骤3、将支杆4转动至完全展开位置,此时锁紧机构中的锁舌7.1插入到底座1上相匹配的孔和槽内,完成主杆3与底座1的锁紧。

显然,在本工作过程中并不需要在锁紧机构的锁舌7.1上设计导向斜面7.2以及对第二段滑槽9.2做沿径向内扩的设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实用新型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