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4745发布日期:2021-01-05 17:3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子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让行李箱在无需移动时保持静止,人们设计了能够实现锁止的行李箱轮,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6357922u的专利文献记载的万向轮,其设置了刹车盘、刹车片以及刹车踏板等,能够操作刹车使万向轮被锁止,从而达到行李箱保持静止的目的;然而现有的行李箱箱轮大都是采用这种脚踏板式的刹车机构,使用者需要通过脚踩刹车踏板来进行刹车,但其实大多数人操作工具其脚都不如手灵活,往往不易掌握踩踏的力量,容易因踩踏刹车踏板过重而对刹车机构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手操作实现刹车的轮子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轮子结构,其主体是轮子结构,所述主体设有锁止机构,手刹机构与锁止机构控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设有手刹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手刹机构能够用手进行操作,使用者操作手刹机构能够实现锁止机构的锁止,从而达到轮子结构刹车的目的;由于大多数人手的灵活程度更高,能够更好的掌握操作刹车的力度,如此便不易出现操作用力过度导致锁止机构损坏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手刹机构一端设有拉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索作为操作的传导,能够起到帮助实现手动刹车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拉索一端设有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索在轮子内配合连接的一端必须为活设,因此该端需设置限位块以能够防止拉索从轮子中脱出。

优选的,所述手刹机构设有拉手滑块,拉手滑块与手刹机构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手滑块为操作件,能够供使用者操作实现刹车。

优选的,所述拉手滑块一侧设有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手滑块在操作中能够与卡槽配合锁止,从而达到拉手滑块限位固定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手刹机构一侧设有释放按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释放按钮为操作件,操作释放按钮能够操作锁止机构解锁。

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设有限位齿轮,限位齿轮与锁止机构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齿轮能够实现360度配合锁止,如此其设于轮轴上进行配合锁止不受轮轴转动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设有限位件,限位件与锁止机构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能够实现配合锁止。

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内设有弹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机能够实现复位回弹,具有助力锁止机构解锁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主体设有轮子,所述轮子设有非圆柱形轮轴,轮子通过非圆柱形轮轴与主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非圆柱形轮轴与轮子配合,能够有效的带动轮子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能够用手操作进行刹车;(2)拉索在轮子一端为活设,不受轮子转向影响;(3)通过限位齿轮配合锁止,能够设于轮轴而不受轮子转动影响;(4)轮轴非圆柱形,更为有效带动轮子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轮子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轮子部分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刹机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手刹机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子;110、上轮座;111、定位柱;120、下轮座;121、转向轴;130、轮轴;131、限位齿轮;140、限位件;141、定位销;142、弹簧件;150、盖板;2、拉索;210、限位块;3、手刹机构;310、拉手滑块;311、滑块弹簧;312、卡槽;320、释放按钮;321、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轮子结构,其主体由上轮座110、下轮座120以及轮子1组成,所述下轮座120设于上轮座110的底端,轮子1设于下轮座120的两侧,如图1所示;所述上轮座110能够与行李箱配合连接。

所述上轮座110上表面设有定位柱111,如图1所示,即上轮座110与行李箱配合安装时与行李箱底部贴合的面,所述定位柱111能够与行李箱底部配合连接,从而增加上轮座110与行李箱的连接稳定性。

所述上轮座110与下轮座120通过转向轴121连接,在转向轴121的作用下下轮座120能够相对上轮座110实现转向,从而达到轮子1可转向的目的。

所述下轮座120内设有轮轴130,轮轴130水平贯穿下轮座120,其两端能够与轮子1配合连接,如图2所示。

所述轮轴130为非圆柱形轮轴,其具体是方柱形轮轴,如图2、图3所示,方柱形轮轴的横截面是矩形;传统的圆柱形轮轴由于其横截面是圆形的,当轮轴130的两端与轮子1连接处松脱,轮子1就容易相对于该圆柱形轮轴打滑,该轮轴130便无法继续带动轮子1转动,而方柱形轮轴因为横截面形状上的配合便避免了该问题,即使松脱其也能够继续带动轮子1转动。

所述轮子结构设有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具体包括限位齿轮131和限位件140,限位件140的形状类似于字母w,其中间的凸起部分能够与限位齿轮131的齿槽配合限位,所述限位齿轮131固定设于轮轴130上,如图2、图3所示。

所述限位件140的一端通过定位销141铰接于下轮座120上,如图2、图3所示,如此限位件140能够沿该铰接点上下摆动。

所述限位件140相对于铰接点的一端设有开口,如图3所示;所述上轮座110、下轮座120以及转向轴121相对应的竖直方向有贯穿的孔,拉索2能够通过该贯穿的孔从上轮座110插入后从下轮座120伸出,并与限位件140一端的开口配合连接。

所述拉索2与限位件140连接的一端设有限位块210,限位块210位于限位件140一端开口的下方,所述限位件140一端的开口直径大于拉索2横截面的的直径,小于限位块210的直径,如图3所示;这样拉索2便是活设于限位件140上,而其向上拉却又被限位块210限位不会从开口脱出。

需要注意的是,上轮座110、下轮座120以及转向轴121相对应贯穿的孔直径大于拉索2横截面的直径,拉索2在贯穿的孔内也是活设的;这样拉索2相对于贯穿的孔以及限位件140都是活动的,即使轮子1转向对于活设的拉索2也不会造成影响。

所述限位件140铰接的一端设有弹簧件142,弹簧件142具体是u型的压簧,该压簧设置于限位件140上,如图3所示,所述压簧能够与下轮座120的内侧壁配合相抵实现压紧。

所述锁止机构设有手刹机构3,手刹机构3的内侧面设有多个安装孔,如图5所示,通过安装孔手刹机构3能够配合安装在行李箱表面;即安装时,手刹机构3放置于行李箱表面,从行李箱内部向外设置螺丝与对应的安装孔配合,便能够实现手刹机构3的安装。

所述手刹机构3具体包括拉手滑块310,拉手滑块310能够沿着手刹机构3表面的开槽上下滑动,如图4所示。

所述拉手滑块310背面设有滑块弹簧311,滑块弹簧311一端与拉手滑块310连接,另一端则与固定设置在手刹机构3内的固定件连接,如图5所示,如此拉手滑块310向上滑动,滑块弹簧311便会被拉开产生张紧力。

所述拉手滑块310背面设有卡槽312,如图5所示。

所述手刹机构3设有释放按钮320,如图4所示。

所述释放按钮320设有卡扣321,卡扣321能够与卡槽312配合限位,如图5所示。

所述释放按钮320设置有按钮弹簧,按钮弹簧能够顶起释放按钮320使之默认手刹机构3正面突出,当按下后则能够实现复位回弹。

在实际使用中:

手刹机构3通过安装孔设置于行李箱的侧面表面,拉索2的一端与拉手滑块310连接;所述拉索2从行李箱内部通过与轮子相连接。

所述连接于手刹机构3的拉索2有两根,如此一个手刹机构3能够同时与两个轮子1上的限位件140配合连接实现刹车。

所述轮子1通过上轮座110与行李箱配合安装,拉索2经行李箱内部从上轮座110贯穿的孔插入,与所述限位件140一端的开口配合连接。

在需要刹车时,使用者操作手刹机构3的拉手滑块310使之向上移动,拉手滑块310向上移动会拉动拉索2向上,被向上拉动的拉索2带动限位件140的一端,如此限位件140向上摆动,限位件140中间的凸起部分便能够与轮轴130上的限位齿轮131配合锁止,如此轮子1便无法滚动达到了刹车的目的。

拉手滑块310向上移动,所述滑块弹簧311便会被拉开产生张紧力,能够使拉手滑块310实现复位回弹。

释放按钮320在按钮弹簧的作用下,其整体包括卡扣321都有向手刹机构3正面方向弹出的力,此状态下拉手滑块310向上移动,其卡槽312与卡扣321对应便会实现配合锁止,配合锁止后即使使用者松手拉手滑块310也不会向下回弹,而当按下释放按钮320,即释放按钮320向手刹机构3背面方向被推动,卡扣321便和卡槽312分离实现解锁,此时在滑块弹簧311的作用下拉手滑块310便会复位回弹。

限位件140上的弹簧件142,即图3中u型的压簧,当拉手滑块310被向上拉起,在拉索2的带动下限位件140以定位销141所在的铰接点为中心向上摆动,限位件140与限位齿轮131配合锁止时,压簧和下轮座120会配合相抵实现压紧,产生张紧力;如此当拉手滑块310向下复位回弹时,失去了拉索2的向上拉拽,限位件140会在压簧的张紧力作用下实现复位回弹,即所述弹簧件142助力了锁止机构解锁。

所述下轮座120一侧具有能够与弹簧件142配合相抵的凹槽结构,此从图2能够看出。

在所述下轮座120一侧,介于限位齿轮131和轮子1之间设置有盖板150,盖板150具体是盖在下轮座120的一侧,其能够把安装在下轮座120的限位齿轮131等部件遮住,起到保护作用。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