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1764发布日期:2021-05-19 00:5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轮圈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


背景技术:

2.自行车车轮作为自动车中重要的部件,通常都是使用轮圈、花鼓以及用来连接花鼓和轮圈内壁的辐条组成,以实现支撑自行车整体进行滚动。
3.车轮使用时,往往都需要匹配不同花鼓进行选用,而不同花鼓上的辐条固定孔设置位置不同,当花鼓很大时,花鼓上的辐条固定孔也会较为靠外,这时将辐条装上后,辐条由于无法自动调节角度便会始终处于折弯状态,使用时间一久,辐条就会容易损坏,成本高需要定期更换。
4.鉴于此,本申请发明人发明了一种结构巧妙、可根据花鼓大小自动调节辐条角度的多角度自适应轮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巧妙、可根据花鼓大小自动调节辐条角度的多角度自适应轮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包括轮圈主体、防脱辐条、调节块和花鼓,所述防脱辐条包括辐条主体和套设于辐条主体一端的固定套头,所述防脱辐条两端分别与所述轮圈主体和花鼓相连接,所述调节块套设于所述辐条主体上且卡设于所述轮圈主体内圈内壁与所述固定套头之间,所述调节块与所述轮圈主体内圈内壁相贴合的表面呈与所述轮圈主体内圈内壁相适配的曲面,以实现在花鼓拉力方向下带动防脱辐条自动调节角度。
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块呈半球状。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块沿径向开设有限位通孔供所述辐条主体穿过。
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轮圈主体内圈沿径向开设有若干个辐条孔,所述调节块无法穿过所述辐条孔,所述辐条孔直径大于辐条主体直径。
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防脱辐条进一步包括防脱块;所述辐条主体包裹所述防脱块设置,所述固定套头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一防脱通孔用于套设于所述辐条主体外侧,所述防脱通孔的开口在靠近所述花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防脱块外壁形状与所述防脱通孔内壁形状相适配。
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防脱块呈圆锥状。
13.作为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防脱块中心轴与外壁的角度为a,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15
°
~30
°

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a的值为15
°

15.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辐条主体为碳纤维材质。
16.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防脱辐条进一步包括辐条固定套,所述辐条主体一端与所
述辐条固定套固定连接,所述辐条固定套可拆卸式地与所述花鼓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整体采用调节块设置于轮圈主体内圈内壁的位置结合调节块与轮圈主体内圈内壁的曲面配合有效实现辐条随不同尺寸花鼓的不同角度拉力下自适应调节自身的倾斜角度以调整至最佳受力状态,结构巧妙功能易行,可大大增加辐条的使用寿命,增强使用时的安全性。
19.2、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中的防脱块外壁采用和防脱通孔开口相适配的形状的整体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在辐条使用过程中,辐条由于受到花鼓的拉力向下时,设置在辐条中的防脱块的外壁会不断挤压固定套头的防脱通孔内壁,从而达到辐条越拉越能稳固卡紧在固定套头中的技术效果。
20.3、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中的防脱块可以有效实现防脱块与防脱通孔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面积重合从而通过辐条主体传导重合面产生的压力,从而达到通过防脱块随着不断使用将辐条主体不断压紧在固定套头内壁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中调节块和防脱辐条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辐条孔处的剖面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中防脱块处的剖视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中固定套头的剖视示意图。
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8.10、轮圈主体;11、辐条孔;
29.20、防脱辐条;21、辐条主体;22、固定套头;221、防脱通孔;23、防脱块;24、辐条固定套;
30.30、调节块;
31.40、花鼓。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请参考图1至图3,实施例中,一种多角度自适应轮圈,包括轮圈主体10、防脱辐条
20、调节块30和花鼓40,所述防脱辐条20包括辐条主体21和套设于辐条主体21一端的固定套头22,所述防脱辐条20两端分别与所述轮圈主体10和花鼓40相连接,所述调节块30套设于所述辐条主体21上且卡设于所述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与所述固定套头22之间,所述调节块30与所述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相贴合的表面呈与所述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相适配的曲面,以实现在花鼓40拉力方向下带动防脱辐条20自动调节角度。
34.轮圈整体采用调节块30设置于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的位置结合调节块30与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的曲面配合有效实现辐条随不同尺寸花鼓40的不同角度拉力下自适应调节自身的倾斜角度以调整至最佳受力状态,结构巧妙功能易行,可大大增加辐条的使用寿命,增强使用时的安全性。
35.请参考图2和图3,实施例中,所述调节块30呈半球状,调节块30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其圆弧面与轮圈主体10内圈内壁相适配,以实现辐条角度可光滑且顺畅地随花鼓40拉力自适应调节。
36.请参考图3,所述调节块30沿径向开设有限位通孔供所述辐条主体21穿过。所述轮圈主体10内圈沿径向开设有若干个辐条孔11,每个辐条孔11用于穿过一条防脱辐条20,所述调节块30无法穿过所述辐条孔11,所述辐条孔11直径大于辐条主体21直径。
37.正常轮圈的辐条孔11直径需略微大于辐条主体21直径且小于固定套头22直径以实现辐条一端能够穿过辐条孔11后通过固定套头22卡在轮圈主体10内部,而本案中仅需满足辐条孔11直径小于调节块30的最大圆形面保证调节块30无法通过辐条孔11即可,此时辐条孔11的直径可相较于正常轮圈辐条孔11进一步增大,具体的,定义辐条孔11的直径与辐条主体21的直径的比值为d,其中d的取值范围为2~4,优选的d取3,采用这样的尺寸比设置可以有效保证辐条主体21在辐条孔11中有足够的旋转空间,以适应更多更大尺寸的花鼓40情况,应用范围大。
38.请参考图3至图5,实施例中,所述防脱辐条20包括辐条主体21、固定套头22和防脱块23;所述辐条主体21包裹所述防脱块23设置且一端与花鼓40连接,所述固定套头2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一防脱通孔221用于套设于所述辐条主体21外侧一端,所述防脱通孔221的开口在靠近所述花鼓4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防脱块23外壁形状与所述防脱通孔221内壁形状相适配。
39.防脱辐条20中的防脱块23外壁采用和防脱通孔221开口相适配的形状的整体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在辐条使用过程中,辐条由于受到花鼓40的拉力向下时,设置在辐条中的防脱块23的外壁会不断挤压固定套头22的防脱通孔221内壁,从而达到辐条越拉越能稳固卡紧在固定套头22中的技术效果,防止辐条主体21从固定套头22中脱出,进而保证固定套头22能够稳固卡紧在轮圈内壁上。
40.所述防脱辐条20进一步包括辐条固定套24,所述辐条主体21一端与所述辐条固定套24固定连接,所述辐条固定套24可拆卸式地与自行车花鼓40连接,防脱辐条20整体结构稳定,加工制造方便。
41.请参考图4和图5,所述防脱块23呈圆锥状,对应的所述防脱通孔221的开口由上至下逐渐变小,防脱块23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实现防脱块23与防脱通孔221在水平方向上部分面积重合从而通过辐条主体21传导重合面产生的压力,从而达到通过防脱块23随着不断使用将辐条主体21不断压紧在固定套头22内壁的技术效果。
42.进一步的,定义所述防脱块23中心轴与外壁的角度为a,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15
°
~30
°
,优选的,所述a的值为15
°
,采用合适的倾斜角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预紧力防止辐条主体21从固定套头22中脱出,另一方面避免倾斜角度过大导致不便于将防脱块23安装至辐条主体21中。
43.更进一步的,所述防脱块23的侧壁也可呈多级台阶状,同理其固定套头22的防脱通孔221内壁也呈多级台阶状,采用这样的结构配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在防脱块23的挤压下增加辐条主体21与防脱通孔221的接触面积以保证足够的预紧力。
44.除此之外,所述防脱块23的材质为不锈钢,采用该种材质的防脱块23可以有效保证整体使用强度,所述辐条主体21为碳纤维材质,辐条主体21采用碳纤维材质可以有效利用碳纤维的抗拉性保证辐条主体21在长度方向上的抗拉,制作时本方案的辐条主体21时先用多张长条状的碳纤维条均匀包裹防脱块23,将上表面整平后再将带有防脱块23的辐条主体21穿过固定套头22的防脱通孔221,待辐条主体21上端由于防脱块23作用与固定套头22卡紧后,再对防脱辐条20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固定套头22与辐条主体21稳固连接。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