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进气格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7531发布日期:2022-09-24 01:0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主动进气格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舱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进气格栅。


背景技术:

2.在低温的环境下,汽车前舱会出现中冷器表面结冰,导致中冷器功能暂时或永久受损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在中冷器前端布置主动进气格栅。在低温条件下,汽车关闭主动进气格栅防止冷空气进入而导致结冰。
3.传统主动进气格栅为电机驱动,只能在车辆启动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如果车辆停止以后主动进气格栅则无法关闭。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在车辆关闭状态仍然能够实现自动打开或关闭的主动进气格栅。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主动进气格栅,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主动进气格栅,包括:
6.框架,固定连接于车体上,所述框架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栅条,若干所述第一栅条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第一栅条形成第一进风口;
7.导流板,在调节组件的作用下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框架上,所述导流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栅条,若干所述第二栅条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第二栅条形成第二进风口;
8.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感温弹性件,所述感温弹性件一端固定于所述框架上,另一端作用于所述导流板上;当环境温度值低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感温弹性件带动所述导流板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栅条封堵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当环境温度值高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感温弹性件带动所述导流板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处于打开状态。
9.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支撑板和连接器;
10.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所述框架,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导流板固定连接;所述感温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连接器之间,所述感温弹性件的弹性力通过所述连接器作用于所述导流板上。
11.可选的,所述连接器上设置有插板,所述导流板上开有插孔,所述插板穿过所述插孔与所述导流板卡接。
12.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挡板和限位弹性件;
13.所述挡板与所述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挡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限位弹性件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板和所述连接器抵接。
14.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具有一侧开口的盒体,所述盒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上且其开口侧靠近所述框架;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挡板均连接于所述盒体的第一侧板上,所述感温弹性件以及所述限位弹性件均安装于所述盒体与所述框架围成的腔体内。
15.可选的,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
板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盒体卡扣连接;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三限位板与第四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与第四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的上下两侧,所述盒体的上、下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三限位板与第四限位板抵接。
16.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固定于所述盒体上,所述连接器滑动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
17.可选的,所述感温弹性件为sma弹簧,所述限位弹性件为压缩弹簧;所述连接器靠近所述限位弹性件的第一端面上设置凹槽,所述压缩弹簧抵接于所述凹槽的槽底上,所述连接器靠近所述感温弹性件的第二端面上设置套筒,所述sma弹簧套设于所述套筒的外壁并抵接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面。
18.可选的,所述框架上与所述导流板之间设置滑动导向结构,所述滑动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上的导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板上的导向孔,其中所述导向孔沿所述导流板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插接于所述导向孔内并沿所述导向孔的延伸方向滑动。
19.可选的,所述框架与所述导流板之间设置两组所述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导流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导流板在所述调节组件的作用下沿上下方向滑动。
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1.本技术提供一种主动进气格栅,通过在具有第一进风口的框架上滑动连接导流板,导流板在调节组件的作用下与框架配合实现发动机舱内和外部气流交换;其中,调节组件包括感温弹性件,当环境温度值低于第一阈值时,感温弹性件带动导流板滑动至封堵第一进风口的第一位置,使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当环境温度值高于第二阈值时,感温弹性件带动导流板滑动打开第一进风口的第二位置,使主动进气格栅处于打开状态,整个打开或关闭动作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整,无需电源驱动,可实现主动进气格栅的自主打开和关闭。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动进气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板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框架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节组件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动进气格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主动进气格栅,包括:框架 10,固定连接于车体上,所述框架10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栅条11,若干所述第一栅条11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第一栅条11形成第一进风口,实现发动机舱内和外部气流交换。
33.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框架10的四个角落有模具成型的螺钉孔12,通过螺钉打紧到车身上。框架10选用pp+gf30(添加比例为30%的玻纤增强聚丙烯)的材料加工制作,具有较强的刚性,材料厚度选用 2.5mm~3.0mm,既能满足性能要求,重量也不会过重。
34.导流板20,在调节组件30的作用下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框架10上,以与框架10配合实现发动机舱内和外部气流交换。所述导流板20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栅条21,若干所述第二栅条21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第二栅条21形成第二进风口。
35.所述调节组件30包括感温弹性件31,所述感温弹性件31一端固定于所述框架10上,另一端作用于所述导流板20上,感温弹性件31随着温度的变换伸展或收缩,带动导流板20滑动。
36.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感温弹性件31伸缩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框架10和导流板31连接,可使导流板20在不同的外界温度下,与框架 1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37.当环境温度值低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感温弹性件31带动所述导流板 20滑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二栅条21封堵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当环境温度值高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感温弹性件31 带动所述导流板20滑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处于打开状态。
38.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感温弹性件31选用温度变化范围为-7℃和10℃的弹性件,即第一阈值为-7℃,第二阈值为10℃,当温度下降到-7℃的环境下,感温弹性件31收缩,带动导流板20下降,使第二栅条21封堵第一进风口,第一栅条11封堵第二进风口,阻止空气的进入;当温度升高到10℃的环境下,感温弹性件31伸展,带动导流板20上升,使第二栅条21与第一栅条11相对设置,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也相对应,最大限度方便空气流通,使主动进气格栅完全打开。
39.在室温下装配完整后,感温弹性件31的弹力和导流板20的自重处于平衡状态,保证空气的进入。
40.通过设置调节组件30,调节组件30中的感温弹性件31可随温度变化进行伸缩,感温弹性件31的伸缩端与导流板20连接,可带动导流板20 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升降,实现主动进气格栅的自主打开和关闭,使主动进气格栅的打开和关闭不再需要电源驱动,同时更好的保护车内前舱的零部件。
41.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30还包括支撑板32和连接器33。
42.其中,所述支撑板32固定于所述框架10,所述连接器33与所述导流板20固定连接;所述感温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支撑板32与所述连接器33之间,所述感温弹性件31的弹性力通过所述连接器33作用于所述导流板20上,增加导流板20滑动的稳定性。
43.如图4和7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2与感温弹性件31的伸缩方向垂直设置,连接器33位于感温弹性件31上方,连接器33和导流板20的自重与感温弹性件31的弹力处于平衡状态,当温度变化时,感温弹性件31带动连接器33升降。
44.连接器33和导流板20采用pa6+gf30材料制作,具有更好的韧性,作为活动件有自润滑性,摩擦系数小。
45.可选的,所述连接器33上设置有插板331,所述导流板20上开有插孔22,所述插板331穿过所述插孔22与所述导流板20卡接,方便导流板 20的装卸。
46.如图3-6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33呈筒状,插板331的板面与连接器33的延伸方向垂直设置,框架10上设有升降孔13,升降孔13沿导流板20的升降方向延伸,插板331依次穿过插孔22 和升降孔13,并沿升降孔13的延伸方向升降。插板331的边角处圆弧过渡,方便插入插孔22。
47.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30还包括:挡板34和限位弹性件35。
48.其中,所述挡板34与所述支撑板32平行设置,所述连接器33位于所述挡板34和所述支撑板32之间,所述限位弹性件35相对设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板34和所述连接器33抵接,对连接器33进行限位,防止感温弹性件31伸缩时,将连接器33顶出最初位置。
49.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挡板34与支撑板32之间依次为限位弹性件35、连接器33和感温弹性件31。在室温下装配完整后,感温弹性件31和限位弹性件35均处于压缩状态,导流板20和连接器33 的自重加上限位弹性件35的弹力和感温弹性件31的弹力处于平衡状态。
50.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30还包括具有一侧开口的盒体36,所述盒体 36固定连接于所述框架10上且其开口侧靠近所述框架10,扣盖在框架10 上;所述支撑板32和所述挡板34均连接于所述盒体36的第一侧板361 上,所述感温弹性件31以及所述限位弹性件35均安装于所述盒体36与所述框架10围成的腔体内,遮挡连接器33,增加主动进气格栅的美观性。
51.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361与支撑板32和挡板34均垂直设置,在室温环境下,连接器33上边缘距离盒体36的顶板362约为 21mm,当温度下降到第一阈值的环境下,感温弹性件31收缩,导流板20 整体下降约15mm,连接器33上边缘距离盒体36的顶板362约为36mm。
52.可选的,所述框架10上设有第一限位板14与第二限位板15,所述第一限位板14与第二限位板15分别位于所述盒体36的左右两侧并与所述盒体36卡扣连接,限制盒体36左右移动方向,增加盒体36与框体连接稳定性。
53.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盒体36具有与第一侧板 361垂直连接的第二侧板363和第三侧板364,第二侧板363和第三侧板 364分别位于第一侧板361相对设置的两侧,第二侧板363和第三侧板364 背离的板面上分别设有凸台365,第一限位板14和第二限位板15与框架10垂直连接,并朝向靠近盒体36的方向延伸,第一限位板14和第二限位板15上均开有限位孔,凸台365插入限位孔,并与限位孔卡接。
54.所述框架10上设有第三限位板16与第四限位板17,所述第三限位板 16与第四限位板17分别位于所述盒体36的上下两侧,所述盒体36的上、下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三限位板16与第四限位板17抵接,进一步限制盒体 36的位置,增加导流板20滑动的稳定性。
55.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限位板16和第四限位板17与框架10垂直设置,第三限位板16和第四限位板17上均设有多个加强筋,第四限位板17上的加强筋朝向靠近第三限位板16的方向延伸,加强筋到第四限位板17的距离沿靠近框架10的方向逐渐增大,加强筋与盒体36的下侧面抵接,可根据不同车型,调整加强筋厚度,从而调整导流
板20的位置。
56.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30还包括导向杆37,所述导向杆37固定于所述盒体36上,所述连接器33滑动套设于所述导向杆37上,增加导流板 20滑动的平稳性。
57.如图7和8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盒体36的顶板362 上开有通孔366,第一侧板361上垂直连接有抵接板38,抵接板38与支撑板32平行设置,且抵接板38位于支撑板32和盒体36的下侧面之间,支撑板32和挡板34上均开有穿过孔,导向杆37的一端从通孔366插入盒体36内,并依次穿过挡板34和支撑板32与抵接板38抵接,限位弹性件35、连接器33和感温弹性件31均串联在导向杆37上。
58.可选的,所述感温弹性件31为sma弹簧,所述限位弹性件35为压缩弹簧。所述连接器33靠近所述限位弹性件35的第一端面上设置凹槽 332,所述压缩弹簧抵接于所述凹槽332的槽底上,所述连接器33靠近所述感温弹性件31的第二端面上设置套筒333,所述sma弹簧套设于所述套筒333的外壁并抵接于所述连接器33的第二端面,增加连接器33滑动的稳定性。
59.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sma(形状记忆合金,shapememory alloy)弹簧采用ni-ti合金制作,在室温下自由长度约为44mm,选用的sma弹簧的相变温度范围为-7℃到10℃,在10℃以上的环境中和
ꢀ‑
7℃以下的环境中,形状记忆合金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形,当温度升高,形状记忆合金从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弹簧变硬伸长。
60.限位弹性件35采用302不锈钢材质,选用在室温下自由长度约为 115mm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设置在凹槽332内,防止导流板20滑动过程中,压缩弹簧伸缩时左右晃动。
61.可选的,所述框架10上与所述导流板20之间设置滑动导向结构,所述滑动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10上的导向板18以及设置于所述导流板20上的导向孔23,其中所述导向孔23沿所述导流板20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导向板18插接于所述导向孔23内并沿所述导向孔23的延伸方向滑动,增加导流板20滑动的稳定性。
62.如图1-3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板15可以作为导向板18,导向板18限定导流板2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防止导流板 20在滑动过程中左右晃动。
63.可选的,所述框架10与所述导流板20之间设置两组所述调节组件30,所述调节组件30分别位于所述导流板20的左右两侧,所述导流板20在所述调节组件30的作用下沿上下方向滑动,增加导流板20滑动的稳定性。
64.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0对称的设置在导流板20相对设置的两侧,通过左右两组调节组件30共同带动导流板 20滑动,更好地实现主动进气格栅自主打开和关闭。
65.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推导和变型也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