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盖组件、端支撑机构和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99071发布日期:2023-09-09 17:29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盖组件、端支撑机构和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厢盖,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盖组件、端支撑机构和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有的车厢软顶采用卷顶的结构形式,防水结构通常采用连续设置的防水层,如专利号为cn11168845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车厢盖,采用皮革覆盖门叶上,而皮革和门叶之间采用胶粘进行固定(除铰链处不粘),一方面粘接面积较大,胶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卷帘组件覆盖在车厢上,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并且卷帘组件在卷起时会对皮革产生一定的弯曲,使用一段时间后,皮革容易起鼓甚至从门叶上大面积脱落,从而引起防水失效。

2、现有技术中,卷帘组件通常只是通过门叶之前的铰链实现转动,没有额外的连接限位,运动不稳定;

3、另外,因为门叶与门叶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间隙,所以当卷帘组件平铺时,会导致每个间隙不一致,不方便卷帘组件的定位。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车厢盖的卷帘组件上的粘接的皮革长时间使用后脱落引起防水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和盖组件,采用连接件对软性层起到限制作用,防止软性层整体脱落;

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门叶无额外限位,运动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到额外限位功能的车厢软顶端支撑机构;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卷帘组件平铺时整体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现卷帘组件整体定位的车厢软顶定位机构。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包括:

6、下层组件,所述的下层组件包括若干长条下单元,

7、上层组件,所述的上层组件包括长条上单元,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连接;

8、软性层,软性层连续覆盖在下层组件上方,且部分所述的软性层限位在长条下单元与长条上单元之间;

9、对应连接的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组合或长条下单元单独形成转动单元,且相邻的转动单元之间可以相互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的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一一对应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的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卡扣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的长条下单元设有凹部,所述的长条上单元具有伸入凹部中的凸部,所述的凸部设有卡槽,所述的凹部设有卡扣,卡扣和卡槽可以隔着软性层相互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的长条上单元在凹部至少一侧设有顶板,所述的长条下单元设有与顶板对应的支撑板,当卡扣和卡槽配合时,所述的软性层夹在顶板和支撑板之间。

14、进一步的,所述的长条下单元、软性层和长条上单元三者中至少两者之间设置紧固件。

15、进一步的,相邻的长条下单元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的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的第一铰接部设限位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的,长条下单元或长条上单元平铺时,所述的限位凸起插入到限位槽中,以防止相邻的长条下单元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上下窜动;所述的第一铰接部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的第二铰接部设有第二限位部,相邻的长条下单元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相互转动设定角度后,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相互抵接,以限制相邻的长条下单元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继续相对转动。

16、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盖组件,包括上述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还包括边杆,所述的边杆通过夹具固定在车厢上,且下层组件支撑在边杆上;所述的边杆还设有排水通道,所述边杆上在排水槽上方设有与排水槽相通的若干漏水孔;所述的边杆上安装有用于与下层组件配合的锁结构,所述的锁结构与下层组件的靠近厢尾的端部配合。

17、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端支撑机构,包括:

18、下层组件,所述的下层组件包括若干长条下单元,

19、软性层,所述的软性层连续覆盖在下层组件上方,且所述的软性层通过连接件与下层组件连接;

20、端支撑部,所述的端支撑部一体设置或固定连接在长条下单元或连接件的端部,且相邻的端支撑部之间转动连接。

21、进一步的,端支撑部的一端设置转动部,端支撑部的另一端设置开口槽,转动部设置在相邻的端支撑部的开口槽中且两者可相对转动。

22、进一步的,所述的开口槽设有限位端,下层组件平铺时,所述的限位端与相邻的端支撑部抵接,以限制长条下单元的折叠方向。

23、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定位机构,包括上述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还包括;

24、边杆,所述的边杆固定在车厢上,且下层组件支撑在边杆上;

25、定位机构,所述的定位机构设置在长条下单元、长条下单元端部的延长件或上条上单元端部的延长件与边杆之间。

26、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长条下单元、长条下单元端部的延长件或上条上单元端部的延长件与边杆之间的撕拉扣。

27、有益效果:

28、(1)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采用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连接,软性层设置在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之间,从而对软性层起到限位作用,防止长时间使用后软性层从长条下单元上大面积脱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防水效果较好,并增加了整个硬顶的称重力;

29、(2)铰链组件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槽配合,防止长条下单元或长条上单元的上下窜动,保持平铺时的稳定性;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配合,实现转角的限制,便于卷起;

30、(3)本实用新型的盖组件采用边杆作为多层硬顶结构的支撑,同时,边杆设置排水通道和漏水孔,实现排水;

31、(4)本实用新型的长条下单元或长条上单元端部设置端支撑部,一方面能够对盖板的的转动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运动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相邻的端支撑部通过转动部和限位端配合,限制盖板的转动方向,便于将长条下单元卷起,方便操作;

32、(5)长条下单元、长条下单元端部的延长件或上条上单元端部的延长件与边杆之间通过撕拉扣等快速定位机构连接,保证率长条下单元的定位,一方面保证了长条下单元不会水平移位,长条下单元铺下时即通过快速定位机构定位,平铺后不需要调整长条下单元的位置以使得锁结构能与下层组件接合,操作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上单元(2)与长条下单元(1)一一对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上单元(2)与长条下单元(1)卡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下单元(1)设有凹部(1-11),所述的长条上单元(2)具有伸入凹部(1-11)中的凸部(2-1),所述的凸部(2-1)设有卡槽(2-2),所述的凹部(1-11)设有卡扣(1-12),卡扣(1-12)和卡槽(2-2)可以隔着软性层(3)相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上单元(2)在凹部(1-11)至少一侧设有顶板(2-3),所述的长条下单元(1)设有与顶板(2-3)对应的支撑板(1-13),当卡扣(1-12)和卡槽(2-2)配合时,所述的软性层(3)夹在顶板(2-3)和支撑板(1-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下单元(1)、软性层(3)和长条上单元(2)三者中至少两者之间设置紧固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长条下单元(1)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2)通过铰链组件连接,所述的铰链组件包括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的第一铰接部设限位槽(1-14),所述的第二铰接部设有限位凸起(1-15),所述的长条下单元(1)或长条上单元(2)平铺时,所述的限位凸起(1-15)插入到限位槽(1-14)中,以防止相邻的长条下单元(1)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2)上下窜动;所述的第一铰接部设有第一限位部(1-16),所述的第二铰接部设有第二限位部(1-17),相邻的长条下单元(1)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2)相互转动设定角度后,第二限位部(1-17)与第一限位部(1-16)相互抵接,以限制相邻的长条下单元(1)或相邻的长条上单元(2)继续相对转动。

8.一种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还包括边杆(4),所述的边杆(4)通过夹具(6)固定在车厢上;所述的边杆(4)还设有排水通道(4-1),所述边杆(4)上在排水槽上方设有与排水槽相通的若干漏水孔(4-2);所述的边杆(4)上安装有用于与下层组件配合的锁结构(7),所述的锁结构(7)与下层组件的靠近厢尾的端部配合。

9.一种端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端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端支撑部(1-2)的一端设置转动部(1-21),端支撑部(1-2)的另一端设置开口槽(1-22),转动部(1-21)设置在相邻的端支撑部(1-2)的开口槽(1-22)中且两者可相对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端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槽(1-22)设有限位端(1-23),下层组件平铺时,所述的限位端(1-23)与相邻的端支撑部(1-2)抵接,以限制长条下单元(1)的折叠方向。

12.一种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还包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长条下单元(1)、长条下单元(1)端部的延长件或上条上单元(2)端部的延长件与边杆(4)之间的撕拉扣(8)。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汽车厢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多层硬顶结构、盖组件、端支撑机构和定位机构,多层硬顶结构包括下层组件、上层组件和软性层,下层组件包括若干长条下单元,上层组件包括长条上单元,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连接组合或单独的长条下单元形成可相互转动的转动单元,软性层连续覆盖在下层组件上方,且部分软性层限位在长条下单元与长条上单元之间,本技术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采用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连接,软性层设置在长条上单元与长条下单元之间,从而对软性层起到限位作用,防止长时间使用后软性层从长条下单元上大面积脱离,因此,本技术的车厢多层硬顶结构防水效果较好,并增加了整个硬顶的称重力。

技术研发人员:史航,郑红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市盛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9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