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救生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452480阅读:来源:国知局
壳109的材料为透明材料,透明材料的密度小于1,这样保护壳体可以一直漂浮在水面,并且可以观察储气内胆101中气量的情况。
[0048]本实施例一中,储气内胆101设置有气嘴110,气嘴110穿设于保护壳体上,连接头115与气嘴110固定连接,保护壳体为封闭式结构;具体的说,气嘴110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05,气嘴110通过环形凸台105卡接在第一半壳108上,这样储气内胆可以方便的从第一壳上拆卸;而且不会造成第一半壳在呼吸软管上来回滑动使呼吸软管损坏。
[0049]本实施例一中,第一半壳108与第二半壳109连接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说,第一半壳108的壳口设置有插槽111,插槽111的深度向第一半壳108的壳底方向延伸,第二半壳109的壳口插接在插槽111中;插槽111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槽112,第二半壳109的壳口设置有限位台113,限位台113卡接在限位槽112中。通过插槽、限位槽和限位台,从而是保证了保护壳体的密封性,进而保护了正常的呼吸,避免了水进入保护壳体的内部而影响储气内胆中的储气空间。
[0050]实施例二
[0051 ] 本实施例二中,相同的零部件使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此参照对实施例一的描述。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载救生装置的装配图;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三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车载救生装置,包括:用于储存氧气的储气内胆101和保护壳体,储气内胆101设置于保护壳体的内部,储气内胆材料为弹性材料这样人利用该救生装置呼吸时,储气内胆会随之发生形变,从而使呼吸变得容易和顺畅;储气内胆101的形状与保护壳体的内部形状相配合;以达到最佳储气量,储气内胆101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呼吸件,呼吸件位于保护壳体的外部;呼吸件上设置有浮球102。本发明提供的车载救生装置,通过将储气内胆设置于保护壳体的内部,防止了水中压力较大,对储气内胆的储气功能以及人利用车载救生装置进行呼吸产生影响;而且车载救生装置可以当作救生圈,利用车载救生装置自身的浮力达到救生的作用。储气内胆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呼吸件,并在呼吸件上设置浮球,当人逃离汽车且嘴脱离呼吸口后,呼吸口能始终保持在水面以上,从而保证了车载救生装置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使用。
[0052]本实施例二中,呼吸件包括呼吸软管103、呼吸口 104和开关件;呼吸软管103的一端与储气内胆101连接,即呼吸软管103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头114与储气内胆101连接;呼吸软管103的另一端与呼吸口 104连接;开关件与呼吸口 104连接;浮球102与呼吸软管103连接,且靠近呼吸口 104,当浮球102靠近呼吸口 104设置时,可以保证呼吸口 104浮在水面。
[0053]本实施例二中,储气内胆101连接有多个呼吸件,多个呼吸件通过多通接头与储气内胆连接,保护壳体为封闭式结构。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二中,呼吸件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呼吸件通过三通接头114与储气内胆101连接;储气内胆101中存储的是纯氧,储气内胆101中的氧气的压强为1.0-1.4个大气压,这样可以保证能直接通过呼吸口 104进行呼吸。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二中,呼吸件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取,例如,呼吸件的个数为三个、四个或五个;另外呼吸件的个数关系到保护壳体的体积和储气内胆中氧气的总含量,随着呼吸件的个数的增加,保护壳体的体积和储气内胆中氧气的总含量也增加;救生装置整体浮力与呼吸件个数成正比。救生装置整体在水中的浮力始终大于使用者的头部的总重量,这样当人落水后,头部可以被救生装置整体托出水面,从而可以在水面上自由呼吸。
[0054]本实施例二中,开关件为密封盖106,密封盖106与呼吸口 104螺纹连接,密封盖106设置有用于旋转密封盖106的捏柄107。密封盖106上设置有密封垫(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二中开关件不仅局限于密封盖,也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自由选取其他形式的开关件,用以实现封闭呼吸口的功能,例如开关件为阀门,阀门与呼吸口连接;对于其他形式的开关件本实施例二不再--具体赘述。
[0055]本实施例二中,浮球102套设在呼吸软管上,且与呼吸软管为一体式结构;浮球102的材料密度小于1,这样可以保证浮球102浮在水面。需要说明的是,浮球可以为中空的或实心的;浮球还可以与呼吸软管可拆卸连接。
[0056]本实施例二中,保护壳体包括第一半壳108和第二半壳109,第一半壳108与第二半壳109连接;第一半壳108和/或第二半壳109的材料为透明材料,材料的密度小于1,这样保护壳体可以一直漂浮在水面,并且可以观察储气内胆101中气量的情况。
[0057]本实施例二中,储气内胆101设置有气嘴110,气嘴110穿设于保护壳体上,三通接头与气嘴固定连接;具体的说,气嘴110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05,气嘴110通过环形凸台105卡接在第一半壳108上,这样储气内胆101可以方便的从第一壳上拆卸;而且不会造成第一半壳108在呼吸软管103及气嘴110上来回滑动使呼吸软管103及气嘴110损坏。本实施例二中,储气内胆中的氧气的压强为1.0-1.4个大气压,这样可以保证能直接通过呼吸口进行呼吸。
[0058]本实施例二中,第一半壳108与第二半壳109连接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说,第一半壳108的壳口设置有插槽111,插槽111的深度向第一半壳108的壳底方向延伸,第二半壳109的壳口插接在插槽111中;插槽111的侧壁设置有限位槽112,第二半壳109的壳口设置有限位台113,限位台113卡接在限位槽112中。通过插槽、限位槽和限位台,从而是保证了保护壳体的密封性,进而保护了正常的呼吸,避免了水进入保护壳体的内部而影响储气内胆的储气空间。
[0059]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载救生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受水压的影响使救生装置无法在水下正常使用的问题;通过将储气内胆包裹在保护壳体中,可以对储气内胆进行保护,车载救生装置在车内放置也比较方便;另外通过设置浮球,当人逃离汽车且嘴脱离呼吸口时能让呼吸口一直漂浮于水面之上,不让水进入储气内胆,让储气内胆中的气体仍占据空间,发挥救生圈的功能;车载救生装置的整体在水中的浮力大于成人的头部的重量,头部可以被车载救生装置的整体托出水面,从而可以在水面上自由呼吸,大大增加了落水者的获救机率。
[006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载救生装置可以放置在汽车的后挡玻璃下。当汽车落水后,由于汽车的头部较重,汽车的头部会先下沉;汽车内前排的人转移到后排后,可以直接拿起车载救生装置进行水下呼吸自救;另外在对准呼吸口进行呼吸时,必需要将呼出的气体呼到储气内胆中,这样才可以保证内胆中的气量不变,同时可以减少呼吸纯氧对人体的影响。
[00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储存氧气的储气内胆和保护壳体,所述储气内胆设置于所述保护壳体的内部,所述储气内胆材料为弹性材料;所述储气内胆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呼吸件,所述呼吸件位于所述保护壳体的外部;所述呼吸件上设置有浮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件包括呼吸软管、呼吸口和开关件;所述呼吸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储气内胆连接,所述呼吸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呼吸口连接;所述开关件与所述呼吸口连接;所述浮球与所述呼吸软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呼吸件通过多通接头与所述储气内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体为封闭式结构,所述储气内胆设置有气嘴,所述气嘴穿设于所述保护壳体上,所述多通接头与所述气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套设在所述呼吸软管上,且与所述呼吸软管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套设在所述呼吸软管上,且与所述呼吸软管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为密封至ΠΠ O
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件为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连接可拆卸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救生装置,包括:用于储存氧气的储气内胆和保护壳体,所述储气内胆设置于所述保护壳体的内部,所述储气内胆材料为弹性材料;所述储气内胆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呼吸件,所述呼吸件位于所述保护壳体的外部;所述呼吸件上设置有浮球。本发明通过将储气内胆设置于保护壳体的内部,防止了水中压力较大,对储气内胆的储气功能产生影响;而且车载救生装置可以当作救生圈。储气内胆连接有一个或多个呼吸件,并在呼吸件上设置浮球,当人逃离汽车且嘴脱离呼吸口后,呼吸口能始终保持在水面以上,从而保证了车载救生装置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使用。
【IPC分类】B60R21-02, B63C11-18, B63C9-23
【公开号】CN104773128
【申请号】CN201510177801
【发明人】罗帮辉
【申请人】罗帮辉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