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698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以下称为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前侧的引擎室(或马达室)中设置有各种装置,例如,动力装置和辅助装置。这些装置被紧固并安装在车体上,使得不仅在正常行驶时而且在发生碰撞和转向时,车厢中的乘客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车载装置可拆卸地紧固至车体,当碰撞导致外力施加于该车载装置时,将该车载装置被松开紧固并拆卸下来,因此,防止了该车载装置与置于其后方的装置相接触,并且提出了另一种结构,其中,提供了在预设方向上对已拆卸车载装置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参见JP-A-90818和日本专利第4943494号)。
[0003]但在该结构中(期中,车载装置从车体上拆卸下来,使得防止该车载装置与置于其后方的装置相接触),车载装置可基于输入到该车载装置的外力的方向而在不可预期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存在该车载装置不可避免地与其他装置相接触的风险。而且,在提供了在预设方向上对已拆卸车载装置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引导构件的重量和成本。
[0004]特别地,在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中,提供了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以下,这些车辆通常称为电动车辆),并安装了换流器(inverter,逆变器)以用于在驱动电池与电动机之间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由于换流器装配有电压高于其他装置的电压的部分,所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如果换流器干扰其他装置并发生损坏,则高压部分可能会暴露并造成二次破坏,例如,漏电。

【发明内容】

[0005]考虑到上述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在降低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增强车载装置的保护性能。但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而提供操作优势的目的在于其来自于用于实施下述的本发明的模式中指定的各种配置而非由传统技术获得。
[000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紧固至车体上以支撑车载装置,并且该支撑构件具有向后突出超过车载装置的后表面的突出部;以及支架,该支架具有紧固至车载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的前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的突出部的后紧固部以及设置在前紧固部与后紧固部之间的脆性部。通过来自车载装置的前侧的外力,脆性部发生形变,并且车载装置的后部利用后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000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紧固至车体以支撑车载装置,并且支撑构件具有向前突出超过车载装置的前表面的突出部;以及支架,该支架具有紧固至车载装置的前部的下表面的后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的突出部的前紧固部以及设置在前紧固部与后紧固部之间的脆性部。通过来自车载装置的后侧的外力,脆性部发生形变,车载装置的前部利用前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0008]优选地,支架具有底面部和两个侧面部,底面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两个侧面部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面部的两个边缘部向上直立,脆性部包括侧面珠状物,该侧面珠状物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侧面珠状物在两个侧面部的直立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向内或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并且侧面珠状物向上延伸直至两个侧面部的上边缘。
[0009]优选地,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
[0010]优选地,脆性部包括底面珠状物,底面珠状物设置在底面部上,底面珠状物在与底面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形成向内突出的凸形形状。
[0011 ]优选地,侧面珠状物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使得两个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
[0012]底面珠状物定位在并排设置的该两个侧面珠状物之间。
[0013]优选地,越靠近车载装置,则支架的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越小。
[0014]优选地,越靠近车载装置,则底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越大。
[0015]优选地,底面部的位于车载装置侧的前边缘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0016]优选地,其中,脆性部还包括孔部,该孔部在底面部上设置在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所对应的位置处。
[0017]利用上面公开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当车辆碰撞导致外力输入时,通过脆性部使车载装置的后部向上移动。而且,由于脆性部设置在用于紧固车载装置的支架上,所以可降低重量和成本。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在降低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可增强车载装置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的示意性左视图;
[0019]图2是示出了从左下后方看的用于图1所示的紧固结构的支架的外缘的立体图;
[0020]图3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立体图;
[0021]图4A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俯视图,而图4B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左视图;
[0022]图5A和图5B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紧固结构的操作的左视图;图5A是示出了碰撞前的状态(正常状态)的视图,而图5B是示出了碰撞后的状态的视图;
[0023]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变型的视图;图6A是俯视图,而图6B是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将参照附图对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进行描述。下面的实施方式只是一个实例,且并不排除以下实施方式中未规定的各种修改和技术应用。在不背离该实施方式的精神的前提下,可对该实施方式的各个配置进行多种修改和改变,并可在必要时进行选择或适当组合。在以下描述中,车辆的行驶方向被定义为该车辆的前侧。基于前侧,限定了左侧和右侧。重力方向被限定为下侧,与其相反的方向被限定为上侧。而且,在对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或部件的描述中,基于该装置或部件在车辆上的安装状态,对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进行了限定。
[0025]【1.配置】
[0026]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用于将置于车辆前侧的引擎室或马达室(空间)中的车载装置3紧固至车体4。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3为换流器,该换流器用于在用作驱动源的电动机与驱动电池(均未示出)之间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置于马达室内。换言之,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为装配有用作驱动源的电动机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除了换流器3之外,在马达室内安装有各种装置,例如,电动机以及用于辅助装置和空调的电池。
[0027]换流器3具有位于壳体31内的高压部分以及位于壳体外的连接器和电缆连接部(均未示出)。紧固至支撑构件2的前紧固部32被设置成使得在换流器3的前表面31a的下部向前突出。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换流器3的后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阶梯表面31c,该阶梯表面被制造为向上高出一个台阶,紧固至支架I的后紧固部33设置在阶梯表面31c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两个前紧固部32之间设置有间隔,前紧固部3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紧固孔部。后紧固部33设置成从阶梯表面31c向下突出,后紧固部为近似长方体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后紧固部具有两个紧固孔部。该后紧固部33的后表面与换流器3的后表面31b齐平。
[0028]如图1所示,换流器3被布置成向前倚靠的姿势,使得后部在前后方向上略高于前部,并通过支撑构件2和支架I而紧固至车体4。支撑构件2包括:托盘构件21,该托盘构件从换流器3的前侧延伸到后侧并紧固至车体4的位于换流器3下侧的底座4B上;以及支撑基座22,该支撑基座紧固至车体4的位于换流器3前侧的侧构件4A上。托盘构件21和支撑基座22形成为独立部件。
[0029]托盘构件21具有:扁平部21a,该扁平部沿换流器3的下表面延伸;、凸缘部21b,该凸缘部从扁平部21a的前端向上弯曲然后向前弯曲以形成平缓曲柄形状;以及突出部21c,该突出部从扁平部21a的后端向上弯曲然后向后弯曲以形成平缓曲柄形状。
[0030]扁平部21a的后部与底座4B的上表面相接触并用螺栓进行紧固,凸缘部21b被设置成使得从换流器3的前表面31a向前突出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并保持在换流器3的两个前紧固部32与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