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43044阅读:来源:国知局
037]左制氧吸附塔14和右制氧吸附塔15均为分子筛吸附塔,以环境空气为原料,利用分子筛加压时对空气中的氮气吸附容量增加,减压时对空气中的氮气吸附容量减少的特性,形成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循环过程,使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得以分离,从而制出纯度达到90%以上的氧气;所述左制氧吸附塔14的出气口串联着左产气阀1106,所述右制氧吸附塔15的出气口串联着右产气阀1107,所述左产气阀1106的进口和右产气阀1107的进口之间并联着均压阀1105。
[0038]工作时,空气从左进气阀1101进入左制氧吸附塔14,左吸持续20?40秒钟,富集的氧气经左产气阀1106进入氧气缓冲罐16,左吸结束,同时,左制氧吸附塔14解吸的氮气通过左排气阀1103降压释放;左制氧吸附塔14和右制氧吸附塔15通过均压阀1105均压5?8秒钟,均压结束;空气从右进气阀1102进入右制氧吸附塔15,右吸持续20?40秒钟,富集的氧气经过右产气阀1107进入氧气缓冲罐16,右吸结束,同时,右制氧吸附塔15解吸的氮气通过右排气阀1104降压释放;右吸结束,再通过均压阀1105均压5?8秒钟,再切换到左吸过程,一直循环进行下去;真空泵12和排气消音器13的作用在于将左排气阀1103降压释放的氮气和右排气阀1104降压释放的的氮气排入车外大气中。右吸结束后,进入均压过程,再切换到左吸过程,一直循环进行下去,从而连续产出高纯度的产品氧气。
[0039]当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或车内氧气浓度低于标准值时,进气电磁阀3的进气口 b与出气口 P在阀内相通,制氧进气电磁阀10的进气口 q与出气口 c在阀内相通。无油空气压缩机4运行、截止阀17开启,把车外空气经由车外进风口 2吸入,经过车外空气进气管201、进气口 b、出气口 p、输气管301,然后经过冷凝器5冷却,初级过滤器6过滤大颗粒粉尘,精密过滤器7中的HEPA滤网过滤小颗粒粉尘(PM2.5),进入空气缓冲罐8,再经由活性炭过滤器9除去异味(甲醛等),经进气口 q、出气口 C、制氧系统进气管1001,送入制氧机构制取氧气,产生的高浓度氧气进入氧气缓冲罐16,经由截止阀17、节流阀18从驾驶处出气口 19或乘用人员给驾驶员提供氧气,可以减少疲劳,提高驾驶员的精神饱满度。
[0040]实施例2
[0041]参见图1,当车内大气压较低时,驾驶员会觉得胸闷、呼吸不畅,特别对于那些有呼吸类疾病的人尤甚,此时制氧进气电磁阀10通电换位,即制氧进气电磁阀10的进气口 q与出气口 d在阀内相通;进气电磁阀3恢复到初始位,即进气口 b与出气口 P在阀内相通。无油空气压缩机4运行、截止阀17关闭,把车外空气经由车外进风口 2吸入,经过车外空气进气管201、进气口 b、出气口 P、输气管301,然后经过冷凝器5冷却,初级过滤器6过滤大颗粒粉尘,精密过滤器7中的HEPA滤网过滤小颗粒粉尘(PM2.5),进入空气缓冲罐8,再经由活性炭过滤器9除去异味(甲醛等),通过制氧进气电磁阀10进气口 q、出气口 d、空气净化输气管1002、节流阀18,从而把净化后的外界空气输入到车内,使得驾驶员或乘用人员呼吸通畅、心情愉快。
[0042]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0043]实施例3
[0044]参见图1,当车内空气质量较差时,此时给进气电磁阀3和制氧进气电磁阀10通电换位,即进气电磁阀3的进气口 a与出气口 P在阀内相通,制氧进气电磁阀10的进气口 q与出气口 d在阀内相通。无油空气压缩机4运行、截止阀17关闭,把车内空气经由车内进气口 I吸入,经过车内空气进气管101、进气口 a、出气口 p、输气管301,然后经过冷凝器5冷却,初级过滤器6过滤大颗粒粉尘,精密过滤器7中的HEPA滤网过滤小颗粒粉尘(PM2.5),进入空气缓冲罐8,再经由活性炭过滤器9除去异味(甲醛等),通过制氧进气电磁阀10进气口 q、出气口 d、空气净化输气管1002、节流阀18,从而把净化后的车内空气输入到车内,让车内人员尤其是驾驶员感到空气清新,心情舒畅,减少疲劳感。
[0045]其它结构同实施例1。
【主权项】
1.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联的进气口、进气电磁阀(3)、无油空气压缩机(4)、冷凝器(5)、进气过滤机构、空气缓冲罐(8)、制氧进气电磁阀(10)、制氧机构、氧气缓冲罐(16)和氧气出口 ; 所述进气口分为车内进气口( I)和车外进气口( 2 );所述进气电磁阀(3 )和制氧进气电磁阀(10)均为二位三通电磁阀;所述车内进气口(I)连通着进气电磁阀(3)的进气口 a,所述车外进气口(2)连通着进气电磁阀(3)的进气口 b ; 所述氧气出口分为驾驶处出气口(19)和车厢处出气口(20);所述驾驶处出气口(19)位于驾驶员座位上方的车厢内; 所述车内进气口(I)和车外进气口(2)分别将车内空气、车外空气吸入无油空气压缩机(4),经过冷凝器(5)冷却,再经进气过滤机构过滤的空气进入空气缓冲罐(8),再送入制氧机构制取氧气,制得的氧气进入氧气缓冲罐(16),再经流量调节由驾驶处出气口( 19)给驾驶员提供氧气,从而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提高精神饱满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过滤机构由串联的初级过滤器(6)和精密过滤器(7)构成,所述初级过滤器(6)过滤大颗粒粉尘,所述精密过滤器(7)为HEPA过滤器,过滤小颗粒粉尘(PM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缓冲罐(8)和制氧进气电磁阀(10 )之间串联着活性炭过滤器(9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氧机构为变压吸附制氧机构,包括左进气阀(1101 )、右进气阀(1102)、左排气阀(1103)、右排气阀(1104)、真空泵(12)、排气消音器(13)、左制氧吸附塔(14)、右制氧吸附塔(15)、均压阀(1105)、左产气阀(1106)和右产气阀(1107); 其中左进气阀(1101)、右进气阀(1102 )、左排气阀(1103 )和右排气阀(1104 )组成调节桥,左进气阀(1101)和右进气阀(1102 )并联端口为进气口连通着制氧进气电磁阀(10 )的出气口 c,左进气阀(1101)和左排气阀(1103)的并联端口连接着左制氧吸附塔(14)的进气口,右进气阀(1102)和右排气阀(1104)的并联端口连接着右制氧吸附塔(15)的进气口,左排气阀(1103)和右排气阀(1104)的并联端口连接着所述真空泵(12)的进气口,真空泵(12)的出气口连接着排气消音器(13); 所述左制氧吸附塔(14)和右制氧吸附塔(15)均为分子筛吸附塔,以环境空气为原料,利用分子筛加压时对空气中的氮气吸附容量增加,减压时对空气中的氮气吸附容量减少的特性,形成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循环过程,使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得以分离,从而制出纯度达到90%以上的氧气;所述左制氧吸附塔(14)的出气口串联着左产气阀(1106),所述右制氧吸附塔(15)的出气口串联着右产气阀(1107),所述左产气阀(1106)的进口和右产气阀(1107)的进口之间并联着均压阀(1105); 工作时,空气从左进气阀(1101)进入左制氧吸附塔(14),左吸持续20?40秒钟,富集的氧气经左产气阀(1106)进入氧气缓冲罐(16),左吸结束,同时,左制氧吸附塔(14)解吸的氮气通过左排气阀(1103)降压释放;左制氧吸附塔(14)和右制氧吸附塔(15)通过均压阀(1105)均压5?8秒钟,均压结束;空气从右进气阀(1102)进入右制氧吸附塔(15),右吸持续20?40秒钟,富集的氧气经过右产气阀(1107)进入氧气缓冲罐(16),右吸结束,同时,右制氧吸附塔(15)解吸的氮气通过右排气阀(1104)降压释放;右吸结束,再通过均压阀(1105)均压5?8秒钟,再切换到左吸过程,一直循环进行下去;真空泵(12)和排气消音器(13)的作用在于将左排气阀(1103)降压释放的氮气和右排气阀(1104)降压释放的的氮气排入车外大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进气阀(1101)、右进气阀(1102)、左排气阀(1103)、右排气阀(1104)、左产气阀(1106)和右产气阀(1107)均压阀(1105 )均为电动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缓冲罐(16)的出气口串联着截止阀(17)和节流阀(18),截止阀(17)和节流阀(18)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着制氧进气电磁阀(10)的出气口 d。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阀(17)为截门阀,控制氧气缓冲罐(16)与节流阀(18)、出气口的连通或截止关闭;所述节流阀(18)用于控制输出气体的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处出气口(20)连接氧气面罩;所述驾驶处出气口( 19)是开放式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多功能制氧机。包括依次串联的进气口、进气电磁阀、无油空气压缩机、冷凝器、进气过滤机构、空气缓冲罐、活性炭过滤器、制氧进气电磁阀、制氧机构、氧气缓冲罐和氧气出口;进气口分为车内进气口和车外进气口;进气电磁阀和制氧进气电磁阀均为二位三通电磁阀;车内进气口连通着进气电磁阀的进气口a,车外进气口连通着进气电磁阀的进气口b;氧气出口分为驾驶处出气口和车厢处出气口;进气过滤机构由串联的初级过滤器和精密过滤器构成;制氧机构为变压吸附制氧机构,包括左进气阀、右进气阀、左排气阀、右排气阀、真空泵、排气消音器、左制氧吸附塔、右制氧吸附塔、均压阀、左产气阀和右产气阀。
【IPC分类】B60H3-06, B60H3-00, C01B13-02
【公开号】CN204451941
【申请号】CN201420839775
【发明人】黄康, 巩淼, 吴力伟, 廖江伟, 黄守武
【申请人】合肥工业大学, 爱唯科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