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5802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体上的防护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越来越严厉的安全法规的出台,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如何有效保护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是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的重点考虑方向,提高汽车安全部件的结构强度就是设计者的不二选择。作为车辆安全部件之一的保险杠,面临着保护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这一突出问题。汽车保险杠作为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的安全装置,对防护车身前后部和保护驾乘人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汽车的前保险杠,在高速碰撞发生时,必须保证自身不会断裂并能有效连结车身的两根纵梁,把碰撞的大量动能传递给两根纵梁,由纵梁将碰撞能量分成若干小的能量流被各板金件吸收,从而确保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传统的汽车保险杠包括外板、缓冲材料和横梁,横梁多采用冷轧薄板冲压而成U形槽,单一的横梁其抗撞的能力较弱,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车身容易受力变形,危机驾驶员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更好的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的新型保险杠。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缓冲板和横梁,所述外板与缓冲板之间隔开设置,且缓冲板可纵向滑动;所述缓冲板与横梁之间通过二次缓冲装置连接,所述缓冲板面向横梁的侧面上开有一凹槽,所述横梁上与凹槽对应的侧面开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二次缓冲装置,所述二次缓冲装置与用于驱动其运作的驱动机构连接;
[0005]所述二次缓冲装置包括位于容纳槽内的连接柱及与其连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板上的凹槽内;该连接柱与吸能盒形成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柱插入到吸能盒中一端的端部,且其与吸能盒相对的盒壁面之间留有缓冲的间距,沿着连接柱的轴向布置有盲孔,所述盲孔与吸能盒之间设有支撑弹簧,其中支撑弹簧的一端插入到盲孔中,另一端与吸能盒的盒壁面连接。
[0006]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保险杠本体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延伸至容纳槽中与保护块固定连接。
[0007]具体地,所述外板的外侧设有磁铁层。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板的两端向内弯曲,其横截面为U型或者C字形。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板为蜂窝状结构。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外板与缓冲板之间隔开的距离为5cm-10cm。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车辆正常行驶时,二次缓冲装置处于容纳槽中,二次缓冲装置置于缓冲板上的凹槽与容纳槽内,这样不会影响保险杠的美观;而在处于城市道路或拥堵的道路上时,通过驱动机构将二次缓冲装置从容纳槽中推出,这样相对来说增加了保险杠的长度,用于提示增加车辆之间的距离,如果前方车辆与保险杠接触,也不会对自身车辆及前方车辆的保险杠造成损伤,当保险杠与前方车辆接触时,保险杠与前方车辆的保险杠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样车辆可以及时刹车免于追尾,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6]参见图1、图2,一种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1、缓冲板2和横梁3,所述外板I与缓冲板2之间隔开设置,且缓冲板2可纵向滑动;所述缓冲板2与横梁3之间通过二次缓冲装置连接,所述缓冲板2面向横梁3的侧面上开有一凹槽5,所述横梁3上与凹槽5对应的侧面开有容纳槽4,所述容纳槽4内设有二次缓冲装置,所述二次缓冲装置与用于驱动其运作的驱动机构连接;
[0017]所述二次缓冲装置包括位于容纳槽4内的连接柱6及与其连接的吸能盒7,所述吸能盒7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板2上的凹槽5内;该连接柱6与吸能盒7形成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柱6插入到吸能盒7中一端的端部,且其与吸能盒7相对的盒壁面之间留有缓冲的间距,沿着连接柱6的轴向布置有盲孔,所述盲孔与吸能盒7之间设有支撑弹簧8,其中支撑弹簧8的一端插入到盲孔中,另一端与吸能盒7的盒壁面连接。
[0018]本实用新型车辆正常行驶时,二次缓冲装置处于容纳槽4中,二次缓冲装置置于缓冲板2上的凹槽5与容纳槽4内,这样不会影响保险杠的美观;而在处于城市道路或拥堵的道路上时,通过驱动机构将二次缓冲装置从容纳槽4中推出,这样相对来说增加了保险杠的长度,用于提示增加车辆之间的距离,如果前方车辆与保险杠接触,也不会对自身车辆及前方车辆的保险杠造成损伤,当保险杠与前方车辆接触时,保险杠与前方车辆的保险杠还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样车辆可以及时刹车免于追尾,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
[0019]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保险杠本体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延伸至容纳槽4中与保护块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以采用便于拆卸的螺栓或螺钉等方式连接,这样在二次缓冲装置损坏后,便于更换。
[0020]具体地,所述外板I的外侧设有磁铁层。所述磁铁层均为相同磁极,这样当两辆汽车要相撞或追尾,由于两辆汽车的保险杠本体前端的磁铁层具有相同的磁极,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就使得在两车相接触之前就提前抵消掉部分冲击力。[0021 ] 所述外板I的两端向内弯曲,其横截面为U型或者C字形。便于安装,卡在汽车上后固定即可。
[0022]所述缓冲板2为蜂窝状结构。减轻了保险杠的重量,降低了汽车的能耗。
[0023]所述外板I与缓冲板2之间隔开的距离为7cm。当打开二次缓冲装置时,二次缓冲装置推动缓冲板2前移与外板I抵靠连接,使保险杠的二次缓冲功能处于工作状态。二次缓冲装置不需要工作的时候,气缸驱动连接柱6,连接柱6带动吸能盒7置于容纳槽4内,缓冲板2在吸能盒7的带动作用下与横梁3靠接。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缓冲板和横梁,所述外板与缓冲板之间隔开设置,且缓冲板可纵向滑动;所述缓冲板与横梁之间通过二次缓冲装置连接,所述缓冲板面向横梁的侧面上开有一凹槽,所述横梁上与凹槽对应的侧面开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二次缓冲装置,所述二次缓冲装置与用于驱动其运作的驱动机构连接; 所述二次缓冲装置包括位于容纳槽内的连接柱及与其连接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板上的凹槽内;该连接柱与吸能盒形成滑动配合,所述连接柱插入到吸能盒中一端的端部,且其与吸能盒相对的盒壁面之间留有缓冲的间距,沿着连接柱的轴向布置有盲孔,所述盲孔与吸能盒之间设有支撑弹簧,其中支撑弹簧的一端插入到盲孔中,另一端与吸能盒的盒壁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保险杠本体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延伸至容纳槽中与保护块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外侧设有磁铁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两端向内弯曲,其横截面为U型或者C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为蜂窝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与缓冲板之间隔开的距离为5cm-10cm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驱动缓冲保险杠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外板、缓冲板和横梁,外板与缓冲板之间隔开且缓冲板可纵向滑动;缓冲板与横梁之间通过二次缓冲装置连接,缓冲板面向横梁的侧面上开有一凹槽,横梁上与凹槽对应的侧面开有容纳槽,容纳槽内设有二次缓冲装置,二次缓冲装置与用于驱动其运作的驱动机构连接;二次缓冲装置包括位于容纳槽内的连接柱及与其连接的吸能盒,吸能盒的另一端位于缓冲板上的凹槽内;该连接柱与吸能盒形成滑动配合,连接柱插入到吸能盒中一端的端部,且其与吸能盒相对的盒壁面之间留有缓冲的间距,沿着连接柱的轴向布置有盲孔,盲孔与吸能盒之间设有支撑弹簧。
【IPC分类】B60R19-18
【公开号】CN204567540
【申请号】CN201520073009
【发明人】王继永, 汪金土
【申请人】重庆市迪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