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616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天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天窗的设计总会带来一些缝隙,因此,需要通过天窗导水管将车内的水汽排出到车身外部。现有技术中,天窗导水管直接穿过车体钣金,在天窗导水管与车体钣金的连接处套设海绵密封圈,用于吸附通过天窗导水管从车内排出的水汽。
[0003]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天窗导水管直接穿过车体钣金,天窗导水管直接伸出车外,导水管口径较大,车外声源直接通过导水管进入车内,导致车内噪音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从而对现有的天窗排水管堵件进行优化,实现了在保证排水的同时,阻挡一部分声源进入车内,降低风燥。
[0005]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堵件,包括:
[0006]堵件本体,在所述堵件本体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中心设置挡板;
[0007]所述挡板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通孔之间形成间隙;
[0008]在所述通孔上方设置用于插入所述天窗导水管的延伸部;
[0009]在所述通孔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卡合的卡合部。
[0010]如上所述的堵件,所述堵件还包括:密封圈;
[0011]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堵件本体的外壁。
[0012]如上所述的堵件,
[0013]环绕所述外壁的腰线开设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0014]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的厚度。
[0015]如上所述的堵件,
[0016]所述卡合部的一端与所述堵件本体连接;
[0017]所述卡合部的另一端为封底;
[0018]沿所述卡合部的外壁对称设置至少一对卡扣。
[0019]如上所述的堵件,
[0020]环绕所述延伸部的腰线上设置限位圈。
[0021]如上所述的堵件,
[0022]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堵件本体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锐角。
[0023]如上所述的堵件,
[0024]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堵件本体另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钝角;
[0025]在所述钝角位置设置加强筋。
[0026]如上所述的堵件,
[0027]所述加强筋为三角形凸块。
[0028]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天窗导水管总成,包括:天窗导水管、车体钣金和堵件;
[0029]其中,所述堵件分别与所述天窗导水管和所述车体钣金连接,所述堵件为上述的堵件。
[00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该堵件包括:堵件本体,在堵件本体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在通孔的中心设置挡板;挡板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挡板与通孔之间形成间隙;在通孔上方设置用于插入天窗导水管的延伸部;在通孔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卡合的卡合部。从而对现有的天窗排水管堵件进行优化,实现了在保证排水的同时,阻挡一部分声源进入车内,降低风燥。
【附图说明】
[00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堵件的等轴侧视图;
[003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堵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3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堵件的等轴侧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堵件的剖面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该堵件100包括:堵件本体1,在堵件本体I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200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2,在通孔2的中心设置挡板3 ;
[0036]挡板3的外壁与通孔2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挡板3与通孔2之间形成间隙;
[0037]在通孔2上方设置用于插入天窗导水管200的延伸部4 ;
[0038]在通孔2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300卡合的卡合部5。
[0039]具体地,根据天窗导水管200的管口尺寸在堵件本体I的中间开设通孔2,通孔2的孔径尺寸小于天窗导水管200的管口尺寸。在通孔2上方设置用于插入天窗导水管200的延伸部4 ;在通孔2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300卡合的卡合部5,堵件本体I通过插入天窗导水管200内的延伸部4与导水管连接,通过与车体钣金300卡合的卡合部5与车体钣金连接,从而使得堵件本体I与车体钣金300连接,天窗导水管200与堵件本体I连接,不再直接与车体钣金300连接。
[0040]在通孔2的中心设置挡板3,挡板3的外壁与通孔2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连接条可以与挡板3的外壁,以及与通孔2的内壁焊接,或者铆接,或者卡接,连接条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连接条的长短可以根据对挡板3与通孔2之间形成的间隙尺寸进行选择,从而汽车内的水汽通过天窗导水管200,经由挡板3与通孔2之间形成的间隙排出车外,并且在保证排水的同时,挡板3可以阻挡一部分声源进入车内,降低风燥。
[00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堵件,该堵件包括:堵件本体,在堵件本体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在通孔的中心设置挡板;挡板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挡板与通孔之间形成间隙;在通孔上方设置用于插入天窗导水管的延伸部;在通孔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卡合的卡合部。从而对现有的天窗排水管堵件进行优化,实现了在保证排水的同时,阻挡一部分声源进入车内,降低风燥。
[0042]进一步地,该堵件100还包括:密封圈6,密封圈6可以直接套设在堵件本体I的外壁上,密封圈6可以为海绵体或者防水胶圈。从而可以吸附一部分缝隙处的水汽,以及吸附一部分噪音。除了将密封圈6直接套设在堵件本体I的外壁上,也可以在环绕堵件本体I的外壁的腰线开设凹槽7,密封圈6设置在凹槽7中,密封圈6的厚度大于凹槽7的厚度,也可以起到吸附水汽和噪音的作用。
[0043]进一步地,卡合部5的一端与堵件本体I连接;
[0044]卡合部5的另一端为封底;
[0045]沿卡合部5的外壁对称设置至少一对卡扣8。
[0046]具体地,卡合部5可以通过至少一对卡扣8与车体钣金300卡合连接,卡扣8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选择,卡扣的位置可以沿着外壁间隔设置或者对称设置。
[0047]进一步地,环绕延伸部4的腰线上设置限位圈9,限位圈9可以控制延伸部4伸入天窗导水管200的进程,实现与天窗导水管200的连接。
[0048]进一步地,延伸部4相对于堵件本体I 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锐角,本实施例中,延伸部4相对于堵件本体I的水平方向不是垂直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从而避免天窗导水管200与堵件本体I的匹配不好引起的导水管打折排水不畅的问题,该倾斜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0049]从而延伸部4相对于堵件本体I另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钝角,在钝角位置设置加强筋10,其中,加强筋10的形状可以多种,优化地,加强筋10为三角形凸块,加强筋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延伸部4与堵件本体I连接的稳定性。
[00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天窗导水管总成,包括:天窗导水管200、车体钣金300和堵件100。其中,堵件100分别与天窗导水管200和车体钣金300连接,堵件100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堵件。
[00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堵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堵件本体,在所述堵件本体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中心设置挡板; 所述挡板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通孔之间形成间隙; 在所述通孔上方设置用于插入所述天窗导水管的延伸部; 在所述通孔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卡合的卡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堵件还包括:密封圈; 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堵件本体的外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环绕所述外壁的腰线开设凹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大于所述凹槽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的一端与所述堵件本体连接; 所述卡合部的另一端为封底; 沿所述卡合部的外壁对称设置至少一对卡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环绕所述延伸部的腰线上设置限位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堵件本体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锐角。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堵件本体另一侧的水平方向形成钝角; 在所述钝角位置设置加强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堵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为三角形凸块。9.一种天窗导水管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窗导水管、车体钣金和堵件; 其中,所述堵件分别与所述天窗导水管和所述车体钣金连接,所述堵件为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堵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堵件和天窗导水管总成,该堵件包括:堵件本体,在堵件本体上开设与天窗导水管的管口尺寸匹配的通孔,在通孔的中心设置挡板;挡板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条连接,挡板与通孔之间形成间隙;在通孔上方设置用于插入天窗导水管的延伸部;在通孔下方设置用于与车体钣金卡合的卡合部。从而对现有的天窗排水管堵件进行优化,实现了在保证排水的同时,阻挡一部分声源进入车内,降低风燥。
【IPC分类】B60R13/07, B60J7/00
【公开号】CN204845470
【申请号】CN201520358025
【发明人】黄彬, 邱红玉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