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7945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损检测在许多工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安全性能检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轨道检测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轨道机车的运行密度大、时间间隔短及乘客密度大的特点,所以轨道的磨损比较严重,长时间运行容易出现各种隐患。所以地铁和城铁轨道的检测也成为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环节的重中之重。

目前采用的检测方式是夜间结束运营后由检测人员推着检测车上轨道进行检测,仪器使用的还是比较老的模拟机,由检测人员根据实时报警情况进行现场判读。其缺点明显:1)能不能检测出缺陷与检测人员推检测车的姿势状态等经验有关2)不能对检测数据进行对比3)缺陷的判断与检测人员的经验有关4)使用大量的检测人员。

在轨道自动化无人检测中,有轨道检测车就必须有自动化救援车方能在检测车出现故障时由救援车将其自动拖回站点,轨道检测车或救援车的对接及分离的自动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能够实现救援车和检测车之间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不需要人为干预,对接简单可靠且能自动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设有用于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端和用于相互对接的挂接端,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挂接端设有伞状挂钩,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挂接端设有若干与所述伞状挂钩配套的外挂钩,所述外挂钩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挂接端铰接并设有使其前端向内移动至与所述伞状挂钩挂接的挂接弹力机构,所述外挂钩的数量为多个,沿圆周分布。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有使各所述外挂钩同时向外撑开的推动装置。

所述推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轴向空腔,设有锥形件,所述锥形件与所述轴向空腔移动配合且小端向外,所述外挂钩上设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径向支撑杆孔,外端与外挂钩连接,里端延伸至所述轴向空腔内,所述外挂钩连接所述支撑杆的部位位于所述外挂钩铰接第一连接件的部位的前面,所述外挂钩的里端延伸至所述锥形件的小端的行程范围内,各所述外挂钩的支撑杆位于同一横截面上。

所述锥形件设有用于带动其轴向移动的脱钩驱动机构,所述脱钩驱动机构为电动机或油气缸,所述电动机通过丝杠螺母传动机构与所述锥形件的外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伞状挂钩为固定式,便于控制对接位置,外挂钩为铰接式,能够方便的进行对接与脱离状态转换;通过设置挂接弹力机构,将外挂钩锁定在对接位置,防止使用过程中的意外脱离;通过将锥形件的轴向运动转换为支撑杆的径向运动从而推动外挂钩向外侧运动,方便简单的实现了对外挂钩的控制;同时通过丝杠螺母的原理,将电机的转动转换为锥形件的轴向运动,实现了无人化自动控制;伞状挂钩在周向上任一位置都具有相同的结构,保证了对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左视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右视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轨道检测车的快速对接与自动脱离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1和第二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有用于外部装置(例如检测车或救援车)连接的连接端和用于相互对接的挂接端,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挂接端设有伞状挂钩5,所述伞状挂钩5整个周向上具有相同的结构,任何位置都可以实现准确挂接,省去了对接时的周向限位,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挂接端设有若干与所述伞状挂钩5配套的外挂钩3,所述外挂钩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挂接端铰接并设有使其前端向内移动至与所述伞状挂钩5挂接的挂接弹力机构,所述外挂钩3的数量为多个,沿圆周分布。

所述外挂钩3可以绕铰接位置2转动(前端向外或向内翻转),使所述外挂钩3向内侧收拢或外侧撑开,所述伞状挂钩5伸入所述外挂钩3内侧并在所述挂接弹力机构的作用下与所述外挂钩3实现对接,当所述伞状挂钩5沿轴向移动与所述外挂钩3对接时,所述外挂钩3向外侧撑开使所述伞状挂钩5能够自由穿过,当所述外挂钩3与所述伞状挂钩5对接完成之后,所述外挂钩3向内侧收拢实现锁紧,避免工作过程中意外脱离。

优选地,所述外挂钩3为前端呈挂钩状的长杆,所述外挂钩3与第一连接件1铰接的铰接位置2位于所述长杆的中部或未设挂钩的一端,当所述外挂钩的铰接位置2位于所述长杆的中部时,所述挂接弹力机构为设置在所述长杆未设挂钩一端的预压缩弹簧7,所述预压缩弹簧7的弹力方向与所述预压缩弹簧7在所述长杆上的接触点的运动方向一致,通过弹簧的弹力将所述外挂钩3的挂钩端压紧在所述伞状挂钩5上,当所述外挂钩的铰接位置2位于所述长杆未设挂钩的一端时,所述挂接弹力机构为设置在所述长杆的中部的预拉伸弹簧,所述预拉伸弹簧的弹力方向与所述预拉伸弹簧在所述长杆上的连接点的运动方向一致,通过弹簧的拉力将所述外挂钩的挂钩端压紧在所述伞状挂钩5上,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连接可靠。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设有容纳所述外挂钩的的铰接部位长条形凹槽6,形成对所述外挂钩3的限位,避免所述外挂钩3的左右摆动。

优选地,所述外挂钩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优选为3个或4个,沿周向均匀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设有使各所述外挂钩3同时向外撑开的推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推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轴向空腔,设有锥形件9,所述锥形件9与所述轴向空腔移动配合且小端向外,所述外挂钩3上设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上的径向支撑杆孔,外端外挂钩3连接,里端延伸至所述轴向空腔内,所述外挂钩3连接所述支撑杆8的部位位于所述外挂钩铰接第一连接件的部位的前面,所述外挂钩3的里端延伸至所述锥形件的小端的行程范围内,各所述外挂钩3的支撑杆8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由此,在所述锥形件9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其锥形面与各所述支撑件的里端接触并向外推,进而带动各所述外挂钩3克服挂接弹簧机构的弹力同步向外翻转(前端向外翻转),使各外挂钩的前端挂钩脱离第二连接件的伞状挂钩5,实现两连接件之间的脱钩。

可以将所述锥形件9的截面设为带有棱角的多边形,所述空腔与所述锥形件9的最大截面轮廓一致,或者将所述锥形件9的截面设为圆形,所所述锥形件9的最大截面处设有若干条形的导向凸起或导向槽,所述空腔与所述锥形件9的最大截面轮廓一致并对应地设有导向槽或导向凸起,还可以采用其他类似的方式使所述锥形件9只能沿轴向运动而不能转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孔为外大内小的阶梯通孔,相应的所述支撑8杆为外大内小的阶梯轴,当所述支撑杆8的轴肩接触到所述支撑杆孔的台肩之后就不能再继续向内侧移动,形成对所述支撑杆的限位。

优选地,所述锥形件9设有用于带动其轴向移动的脱钩驱动机构,所述脱钩驱动机构为电动机或油气缸(油缸或气缸),所述电动机11通过丝杠螺母传动机构与所述锥形件9的外端连接,例如,在所述电机11的输出端连接丝杠10,在所述锥形件9的中央设有连接所述丝杠10的螺纹孔,这种丝杠螺母的结构将所述电机轴的回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锥形件8的轴向移动,还可以采用其他任何现有的能够实现所述锥形件9直线运动的结构,例如齿轮齿条、连杆滑块或采用液压缸等。

优选地,所述伞状挂钩5的凸面朝外,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挂接端的顶端设有对所述伞状挂钩5形成限位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为与所述伞状挂钩5的凸面轮廓相贴合的锥形孔,当所述伞状挂钩5接触到所述锥形孔时应能保证所述伞状挂钩与所述外挂钩完成对接,所述伞状挂钩5的凸面中央设有导向段,所述限位孔的顶端设有与所述导向段相配合的导向孔,所述锥形孔与所述导向孔相配合形成对所述伞状挂钩的定心和导向作用,使所述第一连接件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位于同一条轴线上,防止对接时的偏斜。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连接端设有连接法兰,方便加工和拆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的外轮廓为方形,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外轮廓为圆形,且所述第一连接件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内部为中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优选和可选的技术手段,除特别说明外及一个优选或可选技术手段为另一技术手段的进一步限定外,均可以任意组合,形成若干不同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