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的承重架、车厢底架和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3355发布日期:2018-12-21 19:02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的承重架、车厢底架和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铁路车辆交通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的承重架、车厢底架和车厢。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各车型停放制动装置与其他各制动模块一般都统一集成于BCU箱体内,集成部件较多,与其他系统设备共同占用车下安装空间。现有停放制动装置的集成方式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停放制动装置与制动系统其他模块共同集成于BCU箱体内,虽然集成度较高,但是,BCU箱体作为一个整体占用设备安装空间较大,不同系统间设备不能共享安装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第二、各模块高度集成后当一个部件需要维修时,需将箱体整体拆卸反修或更换,不利于尚能正常工作的停放制动装置等各级修程的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的承重架,所述承重架安装在轨道列车的下方;

所述承重架4包括:安装架5和吊架6;所述吊架6通过安装架5与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固定。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5包括:至少一个“G”型板材7;

所述“G”型板材7的开口朝向车厢底架,并与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固定;所述“G”型板材7开口的对侧与所述吊架6固定。

优选地,所述“G”型板材7的铅锤截面为“C”型。

优选地,所述“G”型板材7的至少一侧设有加强筋8。

优选地,所述“G”型板材7通过滑块9与设置在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上的安装槽10配合固定;

所述“G”型板材7通过紧固件与吊架6固定。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5包括:两个“G”型板材7;两个“G”型板材7均与所述底架地板17固定;

所述“G”型板材7开口的两侧分别通过滑块与底架地板17上预设的安装槽和10与底架地板17上焊接固定的安装槽10固定。

优选地,所述吊架6包括:固定板13、至少一个第一型材11和至少一个第二型材12;所述固定板13通过第二型材12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所述第一型材11与所述安装架5固定。

优选地,所述吊架6包括:两个第一型材11、两个第二型材12和固定板13;所述固定板13的两侧各固定一个第二型材12,每个第二型材12均与一个第一型材11垂直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为角铝或角钢。

优选地,所述吊架6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固定的斜板14。

优选地,所述车厢底架1下方靠近所述安装架5的位置设有穿线架15;所述穿线架15上设有多个穿线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厢底架,该底架1包括:由横梁2和纵梁3固接而成的框架,以及架设在所述框架上的底架地板17;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的下方设有如上所述的承重架4。

一种列车车厢,所述列车车厢包括:顶架、侧墙、端墙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底架1;所述顶架通过侧墙与底架1固定;所述端墙设置于车厢两端并与顶架、侧墙和底架1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将停放制动装置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安装于列车吊架下端,占用空间小;通过承重架吊装停放制动装置,通过承重架上方与列车底架之间布置的穿线架,将车内的线缆与车下线缆连接,使连线空间与承重架共同占用同一安装空间,使空间得到最大利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方案所述停放制动装置通过承重架悬挂在底架上的仰视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停放制动装置通过承重架悬挂在底架上的侧视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安装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方案所述吊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底架,2、横梁,3、纵梁,4、承重架,5、安装架,6、吊架,7、“G”型板材,8、加强筋,9、滑块,10、安装槽,11、第一型材,12、第二型材,13、固定板,14、斜板,15、穿线架,16、停放制动装置,17、底架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方案的核心思路是将停放制动装置16单独集成在一个承重架4上,将停放制动装置16悬挂字车辆底架1下方,不但占用空间小,还能够缩小制动控制单元的集成体积;进一步的,通过承重架4吊装停放制动装置16,通过承重架4上方与列车底架1之间布置的穿线架15,将车内的线缆与车下线缆连接,使连线空间与承重架4共同占用同一安装空间,使空间得到最大利用。

具体的,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的承重架,所述承重架4包括:安装架5和吊架6;所述吊架6通过安装架5与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固定。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架5包括:至少一个“G”型板材7;所述“G”型板材7的开口朝向车厢底架1,并与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固定;所述“G”型板材7开口的对侧与所述吊架6固定。优选地,所述“G”型板材7开口周边的板材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滑块9,利用滑块9与预设在横梁2和纵梁3上的安装槽10配合固定。所述“G”型板材7开口的对侧板材通过螺栓与吊架6固定。

优选地,安装架5的“G”型板材7可以单独固定在横梁2或纵梁3上,也可以一侧固定在横梁2或纵梁3上,另一侧固定在底架地板17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安装架5采用两个“G”型板材7,两个“G”型板材7均与所述底架地板17固定;所述“G”型板材7开口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滑块9,利用滑块9插入与底架地板17一体化的安装槽10内和/或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底架地板17上的安装槽10内,之后再将安装槽10和滑块9点焊固定。如图2所示,左侧的安装槽10通过焊接方式与底架地板17固定,右侧的安装槽是与底架地板17的型材一体化成型的安装槽。

本方案中,为了提高安装架5的强度,在安装架5上设置有加强筋8,以保证安装架5的强度。优选地,所述“G”型板材7的铅锤截面为“C”型,所述加强筋8设置在所述“G”型板材7的“C”型截面的内侧。其中,在安装时,所述“G”型板材7的“C”型截面的开口朝向停放制动装置16。

如图4所示,所述吊架6包括:固定板13、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所述固定板13通过第二型材12与所述第一型材11固定;所述第一型材11与所述安装架5固定。本方案优选地,在所述固定板13的两侧分别固定一个第二型材12,每个第二型材12都与一个第一型材11固定,利用螺栓将第一型材11与安装架5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均采用角钢或角铝。本方案中,通过螺栓件将停放制动装置16固定在固定板13上。

如图3所示,本方案中,为了增加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安装后的稳定性,在每对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之间增加一个斜板14;斜板14的一端与第一型材11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型材12固定。优选地,所述斜板14采用铝制或不锈钢板材。进一步优选地,本方案中采用两个斜板14对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进行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车厢底架1的下方设有用于固定停放制动装置16的承重架4。车厢底架1下方会根据需要布置一些装置或器件,因此,本方案可以根据底架1下方整体的布局方式,将承重架4固定在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上。其中,所述车厢底架1包括:横梁2和纵梁3;所述纵梁3沿列车行进方向布置,所述横梁2和纵梁3垂直布置,并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形成整体框架,所述框架上安装有底架地板17。优选地,所述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采用铝蜂窝结构,不但能够保证底架1结构的强度,还能够减轻底架1的重量,从而降低车厢整体的重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例中提供了一种车厢底架1下方固定有停放制动模块的方案,该方案具体为:利用承重架4将停放制动装置16吊装在车厢底架1的横梁2、纵梁3和底架地板17中的至少一种上,并利用承重架4和底架1之间的空间实现与车内线缆的连接,实现空间复用。如图1所示,所述承重架4包括:两个“G”型板材7、两个吊架6和固定板13。“G”型板材7的开口两侧的板材上通过螺栓固定有滑块9,将两侧的滑块9分别插入与底架地板17一体化的安装槽10内和与底架地板17焊接固定的安装槽10内,再利用焊接方式的方式将滑块9和安装槽10固定,实现“G”型板材7与车厢底架1的固定连接。其中,安装槽10的焊接点选取在型材各筋板连接区域,能够更好地承受停放制动装置16及其他附件对底架1的拉力。本实例中,吊架6包括:第一型材11、第二型材12、斜板14和固定板13。第一型材11通过螺栓与“G”型板材7固定;第一型材11与第二型材12垂直焊接固定;斜板14的一端与第一型材11焊接固定,另一端与第二型材12焊接固定。本实例中,第一型材11和第二型材12采用角钢或角铝的结构。

本实例中,承重架4中间的空置区域,可以用做连接车内及车下的线缆,这样车内线缆就不用绕行很远或采用复杂的连接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设置在底架1下方的穿线架15将车内线缆与车下线缆相连接,不但缩短连线距离,还实现了空间的复用,避免了承重架4与线缆的干涉。

本实例中,将停放制动装置16设置在承重架4上,充分利用了车下有限的安装空间,通过对承重架4进行结构优化,使其结构紧凑,稳定性好,同时巧妙地排除了车体线缆过程中的干涉问题。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