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781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的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的折叠装置,尤指一种折合、展开操作简易,使用安全性高的车的折叠装置。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户外休闲活动日益普及,各种适合户外运动如自行车、滑板车等随之兴起,在短时间内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为适应城市各角落及乡间等不同场所的路况,让休闲活动更人性化,此类产品必须有最方便的携带性,让人们能轻易携带到不同的目的地,并可于收藏时减少占用空间。为满足此需要,目前市面上有一种自行车折叠结构,如图6所示,其在车架的前、后段断面上分别固设铆合板块30及铆接板块20,铆合板块30与铆接板块2间以铆钉40枢接,使两者得以自由转动,铆接板块20的另一侧设一卷起的插梢铆管22,该插梢铆管22的中段设有一缺口,缺口内容置一迫紧杆60,使一插销50穿设于铆接板块20的插梢铆管22及迫紧杆60内,并使插销50中段的偏心小径容置于迫紧杆60的穿孔62内,迫紧杆60与插销50成垂直状,迫紧杆60的末端螺设一迫紧块61抵于铆合板块30的表面,使插销50旋转并藉由插销50中段的偏心小径令迫紧杆60产生偏移,而将铆接板块20与铆合板块30紧迫结合,以达到车架展开固定的目的。
以上的结构虽能达到使用时展开、收藏时折合的目的,但使用时会产生骑乘时安全性不佳的问题。上述的车身折叠结构只利用插销上的偏心部位连动追紧杆达到展开使用的目的,并无任何定位的设计,故倘若骑乘时经过颠簸路段而产生较强烈的震动,将可能使插销松脱造成使用者生命危险;另外,骑乘者穿着较宽松的衣物时,衣物易钩在插销上使其产生旋转松脱,造成危险;再者,螺设于迫紧杆上的迫紧块也容易因震动而松脱,造成危险。故此种习用结构的使用安全性令人堪虑。
综上所述,习用产品在展开使用时完全无法顾全骑乘者的安全性,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操作简易、有效提高骑乘时安全性的车的折叠装置。
为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车的折叠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其前、后车架断面处固设有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并在同侧以轴枢接结合,铆合板块与铆接板块均呈壳状,两者的开口相对;铆合板块与铆接板块的适当位置枢设有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该第一转轴的上端连接一驱动杆,该驱动杆的另一端枢设有第三转轴,该驱动杆和第二转轴的相对位置设有使第二转轴容置的缺槽,所述第二、三转轴以一连杆连接,后车架适当位置设有抵于所述驱动杆的侧面的挡杆。藉由以上的组件形成三连杆结构关系,欲使车架折合时,只要推动驱动杆使的以第一转轴为轴心转动,使第一、第三转轴的连线越过第二转轴的位置,即可使车架顺利折合,由于使用者于折合时只须做扳动驱动杆的动作,故有效提高了车架展开、折合动作的简易性。
所述挡杆于车架展开时抵于驱动杆,使其稳固定位,以有效避免驱动杆使用时松脱造成危险,故能有效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所述连杆与第二转轴以铆接结合,该连杆后段设有与第三转轴螺合的螺纹段,该连杆的末端设有可微调第二、三转轴的距离的缺槽。适当调整轴间距可使车的前后轮径向共面,有效减少骑行阻力。
所述第三转轴上端驱动杆外设有一让使用者扳扣驱动杆时有较佳施力点的推钮,此推纽可使操作更加省力和安全。
所述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的相对位置可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梯形凸块与梯形凹槽,使对接更牢固。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架展开的组合平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架折合的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自行车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滑板车的示意图图6为习用的车的折叠装置示意图如
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车的折叠装置于前、后车架7、8的断面处固设有铆合板块70及铆接板块80,且铆合板块70与铆接板块80在同侧以轴90枢接组合,使之能自由旋转,铆合板块70与铆接板块80均呈壳体状,两者开口相对,并在相对端位置设有相互嵌合的梯形凸块71与梯形凹槽81,在铆合板块70及铆接板块80的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第一、二转轴91、92,且第一转轴91的上端连接一驱动杆95,使第二转轴92容置于驱动杆95的缺槽951内,驱动杆95的另一端枢设一第三转轴93,该第三转轴93于驱动杆95外侧设有一可活动的推钮94,第二转轴92上端及驱动杆95末端的第三转轴93以一连杆96连接结合,该连杆96的前端与第二转轴92以铆接结合,其后段设有螺纹段961与第三转轴93螺合,且该连杆96的螺纹段961后端面设有缺槽962,可籍由缺槽962转动连杆96以微调第二、三转轴92、93的距离,后车架8的适当位置设有一挡杆97抵于驱动杆95的侧面,该挡杆97外缘套设有弹簧98,弹簧98置于后车架8管内,挡杆97的另一端设有一垫圈100抵贴于后车架8的表面,挡杆97于垫圈100的外侧位置穿设有拉环99,以方便使用者施力下拉挡杆97。
前述的各组件结合,使第一、二、三转轴91、92、93与驱动杆95及连杆96形成相互限制的三连杆机构,车架打开时,将前、后车架7、8展开,使铆合板块70与铆接板块80相对贴合,再将挡杆97下拉并使驱动杆95扣合,使其以第一转轴91为轴转动,同时带动第三转轴93与连杆96移动,使第一、三转轴91、93的连线偏向第一、二转轴91、92连线的内侧,依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第一、三转轴91、93的距离,无法超出第一、二转轴91、92的距离与第二、三转轴92、93的距离之合,使驱动杆95无法外移;挡杆97抵靠驱动杆95,起到稳固定位的目的。车架折合时,只须将挡杆97下拉并推动驱动杆95末端的推钮94,使驱动杆95位移,第一、三转轴91、93的连线移至第二转轴92的外侧,即可将前、后车架7、8折合收藏,整个过程简单、操作容易。图4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自行车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还可实施于滑板车架上,使之达到展开使用、折合收藏的目的,如图5所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改善习用自行车折叠装置的所有缺弊,且操作简便、可有效地提高使用安全性。
上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以相同的技术方案加以修改或变更的产品,均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的折叠装置,其前、后车架断面处固设有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并在同侧以轴枢接结合,其特征在于铆合板块与铆接板块均呈壳状,两者的开口相对;铆合板块与铆接板块的适当位置枢设有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该第一转轴的上端连接一驱动杆,该驱动杆的另一端枢设有第三转轴,该驱动杆和第二转轴的相对位置设有使第二转轴容置的缺槽,所述第二、三转轴以一连杆连接,后车架适当位置设有抵于所述驱动杆的侧面的挡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二转轴以铆接结合,该连杆后段设有与所述第三转轴螺合的螺纹段,该连杆的末端设有可微调第二、三转轴的距离的缺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轴上端驱动杆外设有一让使用者扳扣驱动杆时有较佳施力点的推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的折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的相对位置分别设有相互嵌合的梯形凸块与梯形凹槽。
专利摘要一种车的折叠装置,于前后车架分别固设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铆合板块及铆接板块的同侧以轴枢接,并分别枢设第一、二转轴,第一转轴上端连有驱动杆,驱动杆的另端枢设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与第二转轴由一连杆连接,驱动杆外侧枢设一活动推钮,后车架设有挡杆,一、二、三转轴与连杆、驱动杆成三连杆关系,将挡杆下拉推动。推钮使驱动杆转动,令第一、三转轴的连线越过第二转轴,即可将车架折合,本实用新型操作简易,使用安全。
文档编号B62K15/00GK2419149SQ0020924
公开日2001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4日
发明者陈清泉 申请人:陈清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