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6463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两轮车。
背景技术
两轮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停止使用时,常常有一些两轮车能够被折叠成体积较小的形状,便于收纳放置。然而,这些可折叠两轮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有一部分两轮车在折叠后,就不再能够依靠前后车轮的滚动产生移动。而另一些两轮车折叠后,为了仍然能够依靠前后车轮滚动进行移动,普遍考虑将前后车轮设置成同轴平行状态。按照三维空间全部能够实现的方法,目前有以下3种第一种——前后型将两轮车的前车架和后车架设计成伸缩结构,通过两者的相互反向平移,缩短前轮与后轮的轮距,然而这种方法使两轮车折叠后体积仍然较大,效果不佳,因此被较少采用。
第二种——左右型在前轮和后轮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旋转轴,轴方向与地面垂直,使前车架与后车架围绕该旋转轴在水平面方向相互反向旋转,从而使前轮与后轮相互靠近达到折叠状态。这是目前大多数折叠式两轮车采用的方法,然而它使骑车人在将前车架与后车架相互靠近时,无法用单手向上提起的简单动作来完成,而是依靠双手在水平方向作收拢动作,存在手指被两轮车部件卡住的可能,折叠操作缺乏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这类两轮车折叠后,在长、宽、高三维尺寸中,长度尺寸较大,而高度较低,这就导致骑车人在移动两轮车时,势必弯腰提起两轮车某一部件,而且多数两轮车需要骑车人保持弯腰姿态才能依靠前后车轮在地面拖动两轮车,在生理上,使骑车人必须承担很大的负荷。
第三种——上下型在前轮和后轮的中间位置设置一个旋转轴,通过提升该旋转轴,使前车架与后车架在重力作用下围绕旋转轴在垂直面方向相互反向旋转,从而使前轮与后轮相互靠近达到同轴重叠状态。经检索,CN01119282号专利申请便使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两项条件第一,旋转控制前轮运行方向的方向轴,使前轮径向中心端面与车架中心垂直面呈一特定偏斜角度;第二,前车架与后车架相连的旋转轴的轴方向与两轮车的运行方向呈三维倾斜。由于两轮车折叠时,为了减少空间体积,必须降低车把距离地面的高度。普遍采用的设计是在车把支撑管即把立管底部设置与地面平行的旋转轴,使把立管上部带动车把围绕旋转轴倒下朝向地面,把立管处于靠近车架一侧的位置。但是作为所述方法的第一必要条件——旋转方向轴,在此时,把立管位于车架某一侧,将恰恰形成顺旋转方向被车架止转的状态,而且车把也会随方向轴的旋转与折叠后的其他部件产生碰撞干涉。如把立管位于车架另一侧,则会导致车把随方向轴旋转的同时向外侧伸出,使折叠体积大大增加,降低两轮车折叠的意义。因此,在所述第三种方法中对于车把和把立管的优化折叠放置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所述CN01119282号专利申请中,采取把立管偏离操控中心的办法,避开前轮,将把立管围绕大致与地面垂直的旋转轴旋转降低车把高度。虽然能够起到减小折叠尺寸,避免把立管与车架止转、车把与其他部件碰撞等问题。但也由于把立管偏离操控中心,改变了骑车人的操控习惯,使骑车人手握车把两端到把立管连接点成为力臂不等的不平衡操控状态,特别是在高速骑行中,针对紧急情况,骑车人由于不能准确控制方向,而存在安全受到伤害的可能。此外,作为所述方法的第二必要条件----前车架与后车架相连的旋转轴呈三维倾斜,对于倾斜角度的计算控制和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相关的零部件较难加工,使得作为普通消费品的两轮车的制造成本明显增加。
其次,一些两轮车在折叠后放置时,需要将原本不接触地面的某一部件作为第三个触地支点,这一新的支点,不具有轮式滚动性。当骑车人需要移动折叠后的两轮车时,必须提起该部件,使该部件作为上述第三支点离开地面,这就使骑车人必须克服两轮车的部分重力,增加了骑车人移动两轮车时的操作负荷。
此外,多数两轮车折叠时缺少一个专用提手,少数两轮车虽然存在一个类似提手的装置,如CN01119282号专利申请所示。但该装置并非以独立功能的形式设置,而是与两轮车的其他部件固定连接,还具有除提携以外的如锁合车架的功能,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也将明显增加制造成本。由于该装置同时还须承受并传递骑车人的重量负荷,在长期使用条件下,这种复杂的结构更容易因内部零件的磨损而使车架整体强度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该装置的旋转轴也就是提手旋转轴偏离提手。折叠两轮车时,在提手围绕旋转轴旋转的全部过程中,旋转轴并非始终位于骑车人手握提手位置的垂直正下方区域,这就意味着骑车人提起提手开始折叠,到折叠完毕后,握住提手移动两轮车,在完成上述连贯动作时,骑车人无法以稳定的角度保持握住提手的手掌心始终朝向地面,而是手掌带动手腕围绕旋转轴作较大角度的扭转,并且由于该装置还连接着座垫及座垫杆等部件,从座垫到该装置旋转轴构成的力臂远远大于提手到旋转轴构成的力臂,骑车人以单手提起该装置时必须紧握提手并施力克服座垫倒向地面所产生的较大重力负荷,于是造成提起操作缺乏舒适性。为了舒适和避免手腕扭转,骑车人需要在操作中移动手掌位置,所以又导致提起操作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此外,这种装置需要为提手增加单独的放置空间,这将影响到折叠两轮车的外部设计,使该装置附近其他部件如货架的放置位置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两轮车,使骑车人能够很舒适准确地进行折叠操作,并且可以在不施加任何提升力量的状态下,轻松移动两轮车。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叠两轮车,它包括一个前轮;一个后轮;一个一端连接前轮的前叉;一个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前叉另一端的前车架;一个一端连接后轮、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前车架另一端的后车架;一个座垫和一个支撑座垫的座垫杆;一容纳所述座垫杆的座垫杆套管;一个车把;一个支撑车把的把立管;一折叠两轮车的折叠装置,它包括一连接部分,其一端通过一旋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一,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的另一个;一使前车架的后端和后车架的前端可转动地相连的旋转连接装置,所述旋转连接装置有一使前车架和后车架能够绕其同轴相对旋转的旋转轴,其中,在两轮车处于垂直使用状态时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在水平面相对前轮或后轮的轮轴方向偏移一个角度;一个提手装置,包括一提手和一具有两端的提手连接件,所述提手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提手,另一端通过一旋转轴以在一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范围内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一;所述提手连接件与所述连接部分可围绕各自旋转轴单独旋转;还包括一个连接架,其一端连接于两轮车一部位,另一端装配有一个能够改变滚动方向的转轮,当两轮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该转轮可滚动地接触地面;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轴的角度和连接架的转轮的位置设计成在折叠过程中,以所述提手作为唯一接触两轮车的部件,通过提起提手,使前轮和后轮在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条件下以滚动方式相互靠近,同时连接架的转轮逐渐与地面靠近,直至在折叠状态转轮与地面接触,成为两轮车新的支点,此时,前轮和后轮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前轮轮轴与后轮轮轴相互偏斜不同轴,前轮和后轮两者中至少一个的轮轴和转轮的轮轴在地面中的投影相互平行,使所述至少一个车轮能够同时与转轮在经由提手控制方向的状态下在地面持续滚动。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所述提手装置包括一在所述提手连接件一端附近的与所述旋转轴啮合的啮合部,一个设置在提手连接件所述一端的至少一个使用位置止动部和一个设置在提手连接件周壁上的折叠位置止动部以及一个设置在前车架或者后车架之一的固定件上的可啮合所述使用位置止动部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和一个可支承所述折叠位置止动部的止动件,提手连接件和提手可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当转到两轮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定位部与所述使用位置止动部啮合,使提手连接件和提手相对固定件固定,当转到两轮车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折叠位置止动部啮合,使提手连接件和提手相对固定件固定。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所述提手连接件旋转轴设置在提手的下方,在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轴的上方,所述提手的位置设置成所述座垫杆套管和所述连接部分可相对所述提手转动。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所述提手连接件旋转轴设置在提手两端的中间位置,在折叠两轮车时,在所述提手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始终位于骑车人手握所述提手位置的垂直正下方区域。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在两轮车的使用状态,所述提手旋转轴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两端之间。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在两轮车的使用状态,所述提手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两端之间。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在折叠过程中,所述提手旋转轴与所述连接架之间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两者位于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的旋转轴的同一侧。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还包括一个限位锁紧装置,它包括一个固定于前叉并与前叉同轴旋转的止动块,一个固定于前车架的连接所述前叉一端上的定位块,当所述止动块转动到与所述定位块锁合时,所述前叉与所述前车架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所述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座垫杆套管,通过调节所述座垫杆在所述座垫杆套管中的伸入长度,使两轮车折叠完毕后,所述把立管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座垫杆与所述前车架之间,所述车把与所述座垫和所述后轮位于所述前车架的同一侧,以缩小两轮车折叠状态的外形尺寸。
在前述的两轮车中,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和后车架的前端之一有一个接触面,另一个有两个相互成一夹角的第一和第二止动面,当所述两轮车处在使用状态时,所述接触面抵靠在所述第一止动面上以阻止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相对转动,当所述两轮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接触面抵靠在所述第二止动面上以阻止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相对转动。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以便更深入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所有附图中,相同零部件使用相同附图标记,所涉及的空间方向均以两轮车的移动方向作为向前的基准方向。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以折叠的两轮车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立体分解图,显示前车架和后车架可相对转动地相连从而可折叠两轮车的折叠装置,以及使前车架与后车架可分离地固定相连的连接部分。
图3A和3B为部分剖开的局部图,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车架、后车架、提手、提手连接件、连接部分在两轮车折叠前的位置状态。
图4A和4B为局部立体图,显示两轮车折叠时,能够将前叉和前轮与前车架锁合固定的装置。
图5为侧视图,显示两轮车折叠时,提起提手,前轮与后轮正在相互靠近的状态。
图6和6A、6B为侧视图,显示两轮车被折叠完毕后,各部件保持在稳固支撑的状态。
图7A为后视图,图7B为仰视图,分别显示两轮车被折叠完毕后从后部和底部看到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以两轮车为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现在,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这种可以折叠的两轮车包括一个前轮11;一个后轮12;一个车座13;一个支撑车座的座垫杆14;一对曲柄16L,16R;一对脚踏17L,17R;一个车把18和一个用于支撑车把的把立管19;一个前端用于连接把立管19的前车架21;一个一端连接前轮11、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前车架21前端的前叉20;一个后端用于连接后轮12、前端用于可转动地连接前车架21后端的后车架22;一个用于连接前车架21、后车架22的使它们可相对转动和相互固定的连接部分23,它连接于一个用于支撑座垫杆14的座垫杆套管15;一个用于折叠时提起车架的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一个连接架26,其前端装配有一个转轮27其后端连接于两轮车的某一部位,在实施例中连接于前车架21的前端。
如图2所示,连接部分23的一端可围绕旋转轴线E1转动地连接于前车架21的接近后车架22的部位,其另一端固定于座垫杆套管15,也可以反过来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分23具体地连接于一固定在前车架21的连接夹片S1上的套管T1,套管T1的两端伸出连接夹片S1,以便连接部分23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承于其上,可参见图3B所示。旋转轴线E1在两轮车行驶时(指两轮车与地面垂直)与地面平行并相对于前轮或后轮的轴向方向FC1偏斜一角度θ1。结合图5所示,当连接部分23通过座垫杆套管15带动座垫13和座垫杆14整体性的围绕旋转轴线E1向前旋转倒下时,可以使座垫杆14相对前车架21产生偏斜。
图2还显示出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通过折叠装置依照可以围绕它们的共同旋转轴线E2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该实施例具体为将前车架21后端底部的套管T2,放置于后车架22前端的一对夹片S2中间。在夹片S2设置有1组对应的孔H1。用一对旋转轴套A1和A2沿旋转轴线E2分别穿过孔H1和套管T2,由螺丝B1锁紧。与旋转轴线E1相类似,旋转轴线E2在两轮车行驶时与地面平行,并相对于前轮或后轮的轴向方向FC1偏斜一角度θ2。
如图3所示,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处在两轮车的使用状态。提手连接件2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提手24,另一端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于夹片S1。局部放大图3B是一个透视图,图中未显示连接部分23的左侧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固定于前车架21并且用来连接提手连接件25的部件是一个如前所述的夹片S1,在图2局部放大图中有更清晰的显示,其中在与前车架21相对的部位设置有2个穿过夹片S1两边的不能移动的销轴A4和A5以及一个定位孔H2。提手连接件25通过销轴A4可旋转地固定于夹片S1。提手连接件25的底部前端设置一弹簧销A3。在提手连接件25围绕销轴A4旋转的过程中,弹簧销A3能够与定位孔H2锁合。在提手连接件25的底部前端还设置另一凸起的辅助止动部C4与销轴A5抵合,避免弹簧销A3顺FC3方向越过定位孔H2围绕销轴A4产生过量旋转。由于有止动部C4的辅助限位,使弹簧销A3的弹力设计只需使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不因自身重力作用围绕销轴A4转动即可。这样,在两轮车折叠时,提手24能够很容易带动弹簧销A3从定位孔H2中退出,从而转为可以围绕销轴A4旋转的状态,而且其逆向锁合过程也很轻松准确。在本发明这一实施例中,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仅仅与前车架21可转动地连接,并在使用状态和折叠状态能够锁定。连接部分23连接座垫杆套管15并经具有快速拆卸功能的可分离的连接结构TC与后车架22可拆卸地相连,随后锁紧,该结构图中未详细示出,这种连接也可通过现有技术的结构来完成,只要能达到可拆卸地相连、随后锁紧的目的即可。图中显示,提手连接件25与连接部分23采取分离设置,两者可围绕各自旋转轴单独旋转,从而使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不必与连接部分23一起承载骑车人的重量负荷,以降低提手24和提手连接件25的材料设计强度和结构设计难度。图中还显示前车架21的底部有一个端板,该端板有一个平面C1与后车架22前端的夹片S2的上端面C2相互抵合,从而在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在能够围绕旋转轴线E2相对旋转的状态下阻止它们进一步旋转,以在两轮车使用状态下相互构成一稳定的角度。这样,前车架21、后车架22和连接部分23就成为彼此间固定连接的结构。
图4A和4B显示两轮车折叠时,能够将前叉20和前轮11与前车架21锁合固定的装置,具体为在一连接片S3上设置一弹簧销A6,连接片S3固定连接于前叉20的上端。在前车架21前端设置一固定的凹陷止动块K1和辅助止动部K2。图4A为两轮车在使用时(示例为直线运动),弹簧销A6处于前叉20的旋转轴E3的正后部,且与凹陷止动块K1处于分离状态,连接片S3能够与前叉20和前轮11同时围绕可以改变两轮车运动方向的旋转轴E3转动。以下结合图5进一步说明这一装置的功能目的。
如图5所示,折叠两轮车时,首先将车把18带动前叉20和前轮11向正后方旋转180度,以缩短前轮21与后轮22的轮距,尽量减小两轮车折叠后的外形尺寸。此时,如图4B所示,弹簧销A6在连接片S3的带动下围绕旋转轴E3旋转180度后,处于旋转轴E3的正前部,弹簧销A6与凹陷止动块K1锁合,并且弹簧销A6侧壁紧靠于辅助止动部K2。因此使前叉20、前轮11与前车架21保持相互位置稳固,前轮11不再能够围绕旋转轴E3自由转动,避免两轮车折叠后前轮11与其他部件碰撞。此后再将把立管19旋转倒下朝向地面,使把立管19靠近前车架21的一侧、车把18与前车架21呈大致平行的状态。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位于把立管19底部的折叠锁紧装置,因为已有许多公知的结构,图中未详细示出。此后,解除快拆装置TC的夹紧状态,调节座垫杆14在座垫杆套管15中的伸入长度,使座垫13能够稳固地适当地远离座垫管套管15。当连接部分23带动座垫13和座垫杆14整体性地围绕旋转轴线E1向前倾倒时,可以使把立管19有一部分位于座垫杆14与前车架21之间,同时,车把18与座垫13和后轮12位于前车架21的同一侧,如图7B所示。这样的放置方式有利于减小两轮车折叠后的外形尺寸。再结合图3B可以看到,由于作为旋转轴的销轴A4位于骑车人手握提手24位置的垂直正下方区域,并且靠近提手24的水平中间位置,这就保证了骑车人提起提手24时,手腕不必产生转动,只需施加向上的力量,在重力作用下,就可使提手连接件25与前车架21分别围绕销轴A4相对旋转,同时前车架21的后端被抬高,带动后车架22的前端被抬高,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分别围绕旋转轴线E2相对旋转,前轮11和后轮12在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情况下以滚动方式相互靠近,连接架26和转轮27逐渐靠近地面。
图6显示两轮车折叠完毕后,前车架21底端的平面C1与后车架22前端夹片S2的下端面C3有一部分相接触,因此在折叠两轮车的过程中能够使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相互达到一角度之后就不能再相对进一步转动。此时,在前车架21的前端设置的连接架26所连接的转轮27已经接触到地面,成为两轮车新的支点。由于有前轮11、后轮12和转轮27同时稳定的接触地面,因此在不需要增加新的锁紧装置的情况下,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能够保持在彼此折叠的稳定状态,同时其他各部件也能保持稳固放置,这就使折叠操作变得简单便捷。如图6A所示,随着提手连接件25围绕销轴A4顺方向FC2旋转,弹簧销A3已由定位孔H2中退出,同时,位于提手连接件25周壁上的止动部C5逐渐靠近销轴A5,直至被销轴A5贴合支撑。这就形成从骑车人提起提手24,直至两轮车折叠完毕,提手连接件25被销轴A5支撑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提手24可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骑车人的手腕不必转动,手掌不必产生移动,并始终保持掌心朝向地面,使骑车人的折叠操作变得舒适稳定。
图6B显示转轮27与连接架26的连接结构连接片S4、S5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架26、转轮27,连接片S4、S5可以围绕能够改变转轮27运动方向的旋转轴E4相对旋转。如图6所示,所述提手旋转销轴A4与连接架26同时稳固连接于前车架21,两者位于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的旋转轴E2的同一侧,意味着骑车人经由提手24即可施力于转轮27的纵向旋转轴E4,用以改变折叠后的两轮车的运动方向。
如图3A所示,由于连接部分23位于前后轮距的中间区域,将提手24及其旋转轴销轴A4设置于连接部分23的旋转轴一端即套管T1与另一端即快拆锁合装置TC之间的区域,可以使两轮车折叠后,如图6所示,销轴A4位于两轮车的顶部区域,使提手24最大限度获得距地面适宜的高度,使骑车人在移动两轮车时保持合理舒适的姿势,减少弯腰负荷,同时也使提手24被收纳于连接部分23的内部区域,为两轮车提供自由的外部设计空间。在图3A中,提手24的最高位置设置成连接部分23和座垫杆套管15能够相对它转动,轴销A4设置在提手24的下方,但在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连接部分的上方。
图7A和7B分别用后视图和仰视图显示两轮车折叠完毕后,各部件保持稳定放置的状态。在图7A中可以看到,由于旋转轴线E2相对两轮车车轮的轴向方向FC1偏转一夹角θ2,造成前车架21与后车架22在分别围绕旋转轴线E2相对旋转时,逐渐产生偏斜,从而使前轮11与后轮22相互靠近时产生交错间隙,这样才能够实现如图6所示的前轮11与后轮12至少有一部分重叠的状态。对于夹角θ2的计算非常简单,只需以前轮11和后轮12能够产生足够的交错间隙,各自位于两轮中间的部件不致产生碰撞为唯一要求。此时,前轮11的旋转轴线E6与后轮12的旋转轴线E7逐渐偏斜而不同轴,但最好是两者轴线各自在地面的投影能够保持相互平行,即在图7B的仰视图中旋转轴线E6和E7彼此间是平行的,同时两者轴线或之一也与转轮27的旋转轴线E5保持平行。这就使前轮11和后轮12能够同时或者其中至少一个与转轮27同时仍旧具有各轮子分别绕各自的旋转轴线持续滚动的功能,这也意味着两轮车折叠完毕后,骑车人不必施加任何提升的力量,只需轻松推动两轮车,就可使两轮车移动,这将大大减轻骑车人的操作负荷。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可折叠两轮车,具有以下优点为方便折叠所设置的提手,功能独立,结构简单,既可以轻松准确固定,也可以方便的提起旋转。从操作前轮与后轮同时滚动相互靠近这一关键步骤,到两轮车折叠后可控制方向的自由移动,骑车人只需以提手作为唯一接触两轮车的部件,通过单手提起提手即可连续准确便捷的完成全部操作,同时可以避免骑车人的手指被两轮车部件轧伤。提手旋转轴位于骑车人手握提手位置的垂直正下方部位,并且靠近水平的中间位置,因此能够保证骑车人在完成与提手接触的所有操作时,手腕不必产生转动,手掌不必产生移动,并始终保持掌心朝向地面,这就使骑车人的折叠操作变得简单舒适稳定,而且被稳定支撑的提手可以成为骑车人推动两轮车并控制其运动方向的依靠。
提手及其旋转轴设置于两轮车折叠时最靠近前后轮距中间的位置,从而使提手最大限度获得距地面适宜的高度,使骑车人在移动两轮车时保持合理的舒适的姿势,减少弯腰负荷。与大多数折叠之后的两轮车相比较,本发明在折叠体积相同的条件下,减少了长度尺寸,增加了高度尺寸,即减少了占地面积,充分利用了空间。
提手设置于前车架与后车架相连的连接部分的中间区域,以减少占用空间,为连接部分周边的其他部件提供更自由的外部设计环境。
前车架和后车架同轴相对旋转的旋转轴线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两轮车处在垂直骑行状态)中相对于两轮车的车轮轮轴方向偏移一个角度,即呈水平二维方式的偏斜,使前轮与后轮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偏离间隙,并且形成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从而能够将两轮车紧凑折叠。对于上述偏移角度的计算简单,容易实施,且相关部件较容易加工。此外,前轮和后轮在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条件下以滚动方式相互靠近,使骑车人只需使用很小的力量即可完成折叠操作。
在与车架相连接的连接架设置了转轮,能够作为两轮车完成折叠后的新的支点,并且可以改变运行方向。转轮与前轮和后轮同时接触地面时,前轮和后轮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前轮轮轴与后轮轮轴相互偏斜不同轴,前轮和后轮两者中至少一个的轮轴和转轮的轮轴在地面中的投影相互平行,使至少一个车轮能够同时与转轮在经由提手控制方向的状态下在地面持续滚动。骑车人不必克服重力提起两轮车的某一部件,只需稍加推力,即可移动两轮车,这将大大减轻骑车人的操作负荷。
两轮车折叠完毕后,前车架和后车架在不需要增加任何锁紧装置的状态下能够构成稳定的支撑,不仅简化了车架结构,也简化了骑车人的折叠操作。同时,车把、把立管、座垫、座垫杆以及后轮等部件均位于前车架的同一侧,使两轮车外形尺寸更加紧凑,节省放置空间。
前车架和后车架分别与前轮和后轮的连接方式,与现有绝大多数两轮车一样,在保证两轮车原有性能和安全性的同时,还可利用原有的零件。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其他部件,如车把、折叠把立管等,可以采用现有的绝大部分零件,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可折叠两轮车中的折叠装置能够较为广泛、方便的应用于大多数两轮车。
由上可知,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可折叠两轮车,具有低成本、易实施的特点,同时具有舒适良好的操作性,使折叠过程便捷、快速、准确和安全,同时在折叠状态下,骑车人仍可轻松移动两轮车。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所有范围应以所述的权利要求范围为准,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作的类似变化的实施例和近似结构,皆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折叠两轮车,它包括一个前轮;一个后轮;一个一端连接前轮的前叉;一个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前叉另一端的前车架;一个一端连接后轮、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前车架另一端的后车架;一个座垫和一个支撑座垫的座垫杆;一容纳所述座垫杆的座垫杆套管;一个车把;一个支撑车把的把立管;一折叠两轮车的折叠装置,它包括一连接部分,其一端通过一旋转轴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一,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的另一个;一使前车架的后端和后车架的前端可转动地相连的旋转连接装置,所述旋转连接装置有一使前车架和后车架能够绕其同轴相对旋转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在两轮车处于垂直使用状态时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在水平面相对前轮或后轮的轮轴方向偏移一个角度;一个提手装置,包括一提手和一具有两端的提手连接件,所述提手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提手,另一端通过一旋转轴以在一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范围内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一;所述提手连接件与所述连接部分可围绕各自旋转轴单独旋转;还包括一个连接架,其一端连接于两轮车一部位,另一端装配有一个能够改变滚动方向的转轮,当两轮车处于折叠状态时,该转轮可滚动地接触地面;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轴的角度和连接架的转轮的位置设计成在折叠过程中,以所述提手作为唯一接触两轮车的部件,通过提起提手,使前轮和后轮在与地面保持接触的条件下以滚动方式相互靠近,同时连接架的转轮逐渐与地面靠近,直至在折叠状态转轮与地面接触,成为两轮车新的支点,此时,前轮和后轮至少一部分相互重叠,前轮轮轴与后轮轮轴相互偏斜不同轴,前轮和后轮两者中至少一个的轮轴和转轮的轮轴在地面中的投影相互平行,使所述至少一个车轮能够同时与转轮在经由提手控制方向的状态下在地面持续滚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装置包括一在所述提手连接件一端附近的与所述旋转轴啮合的啮合部,一个设置在提手连接件所述一端的至少一个使用位置止动部和一个设置在提手连接件周壁上的折叠位置止动部以及一个设置在前车架或者后车架之一的固定件上的可啮合所述使用位置止动部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和一个可支承所述折叠位置止动部的止动件,提手连接件和提手可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当转到两轮车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定位部与所述使用位置止动部啮合,使提手连接件和提手相对固定件固定,当转到两轮车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折叠位置止动部啮合,使提手连接件和提手相对固定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连接件旋转轴设置在提手的下方,在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轴的上方,所述提手的位置设置成所述座垫杆套管和所述连接部分可相对所述提手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连接件旋转轴设置在提手两端的中间位置,在折叠两轮车时,在所述提手围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始终位于骑车人手握所述提手位置的垂直正下方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两轮车的使用状态,所述提手旋转轴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两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两轮车的使用状态,所述提手位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两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折叠过程中,所述提手旋转轴与所述连接架之间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两者位于连接前车架与后车架的旋转轴的同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限位锁紧装置,它包括一个固定于前叉并与前叉同轴旋转的止动块,一个固定于前车架的连接所述前叉一端上的定位块,当所述止动块转动到与所述定位块锁合时,所述前叉与所述前车架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固定地连接于所述座垫杆套管,通过调节所述座垫杆在所述座垫杆套管中的伸入长度,使两轮车折叠完毕后,所述把立管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座垫杆与所述前车架之间,所述车把与所述座垫和所述后轮位于所述前车架的同一侧,以缩小两轮车折叠状态的外形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两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架的后端和后车架的前端之一有一个接触面,另一个有两个相互成一夹角的第一和第二止动面,当所述两轮车处在使用状态时,所述接触面抵靠在所述第一止动面上以阻止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相对转动,当所述两轮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接触面抵靠在所述第二止动面上以阻止前车架与后车架之间的相对转动。
全文摘要
一种可折叠两轮车,它主要包括前轮、后轮、前车架、后车架和一折叠装置。折叠装置包括连接部分,其一端经一旋转轴转动地连接于前、后车架之一,另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另一个;一使前车架的后端和后车架的前端可转动地相连的旋转轴。两轮车处于垂直使用状态时旋转轴的轴线在水平面相对前轮或后轮的轮轴偏移一个角度;一个提手装置,包括提手和提手连接件,提手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提手,另一端通过一销轴连接于前车架和后车架之一;还包括一个具有转轮的连接架。旋转轴和转轮的位置设计成在折叠状态中,前轮、后轮和转轮都能与地面接触,前、后轮轮轴相互偏斜不同轴,前、后轮中至少一个的轮轴和转轮的轮轴在地面中的投影相互平行。
文档编号B62K15/00GK1634744SQ20031012209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0日
发明者焦焱 申请人:焦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