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32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覆盖车身的车身盖的跨骑式车辆,尤其是涉及具有由多个盖部件构成的车身盖的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自动二轮车等驾驶员采用跨坐在座椅上的姿势并且具有2~4个车轮的跨骑式车辆中,为了提高外观和防止驾驶员所穿着的衣物等脏污等,大都采用设置覆盖车身的车身盖的方式。
由于车身的形状是立体的,所以一般而言这种车身盖是组合多个盖部件而成的。关于这种车身盖公开了以下方法在盖部件上设置卡定爪和卡定孔,并且作为一个盖部件与其他盖部件的卡定方式,区分使用滑动式和压入式(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由于采用上述方法可以确保盖部件的制造、安装作业的简易性,并且可以防止在邻接的盖部件之间产生大的间隙,所以可以提高安装有车身盖的跨骑式车辆的外观的高品质感。
专利文献1特许第2963214号公报(第3~5页,图1)虽然采用上述车身盖可以确保盖部件的制造、安装作业的简易性,并且可以防止在邻接的盖部件之间产生大的间隙,但是该车身盖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即,当向车身安装或拆卸盖部件时,有时会损伤设在该盖部件上的卡定爪。
由于卡定爪被卡定孔卡定,所以当所制造的盖部件的公差(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之差)较大时,则歪斜着安装盖部件,导致与邻接的盖部件之间产生大的间隙。因此,存在必须严格管理盖部件的公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可以确保盖部件的制造、安装作业的简易性,并且无需严格管理盖部件的公差即可确保外观的高品质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跨骑式车辆(自动二轮车10),至少具有覆盖一部分车身(车身40)的第一盖部件(盖33)和从车身外侧覆盖所述第一盖部件一端(端部33e)的第二盖部件(例如后方侧盖62),其中,所述第一盖部件,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具有向所述第二盖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突部(突部33p)。
根据此项特征,由于在位于内侧的第一盖部件上设置向第二盖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突部,所以即使在第一盖部件与第二盖部件之间稍微产生间隙,也可以防止形成可以从该间隙看到车身内部的状态。
此外,根据此项特征,由于不必在第一该部件和第二盖部件上设置卡定爪,所以可以降低损伤盖部件的频率。而且,由于不具有卡定爪,所以可以避免歪斜安装该盖部件的状态,因此不必像具有卡定爪的盖部件那样严格地管理盖部件的公差。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的内侧附近还具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盖部件与所述第二盖部件分离的限制部(例如限制部41r)。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第二盖部件上。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车身上。
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从所述第二盖部件向所述车身内侧延伸地固定在所述车身上。
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盖部件重合的重叠区域(重叠区域A)变大的方向上,形成允许所述第一盖部件活动的规定空间(空间62s)。
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涉及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延伸的突部(突部62p)。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特征,可以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可以确保盖部件的制造、安装作业的简易性,并且无需严格管理盖部件的公差即可确保外观的高品质感。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跨骑式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盖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盖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IV-IV线的位置上的车身盖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V-V线的位置上的车身盖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VI-VI线的位置上的车身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变形例中的车身盖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的结构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的跨骑式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

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另外请注意,附图仅是示意图,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物体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照以下说明进行判断。而且,显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相互的尺寸关系和比例不同的部分。
(1)跨骑式车辆的简略结构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跨骑式车辆即自动二轮车10的简略结构的左侧视图。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0具有由下弯架型车身车架(未图示)形成的车身40。在车身40上安装前轮20、座椅50以及后轮70等各种功能元件。
而且,在自动二轮车10上设置用于覆盖车身40的外观时尚的罩体30。并且,为了提高外观和防止骑手(驾驶员)所穿着的衣物脏污等,在罩体30的后方设置用于覆盖车身40的车身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设在罩体30后方附近的盖31~33和覆盖自动二轮车10的左右侧面的侧盖60构成车身盖。盖31~33由聚丙烯(PP)形成。另外,侧盖60由ABS树脂形成,并与罩体30都实施了涂装。
(2)车身盖的结构图2是由盖31~33和侧盖60所构成的车身盖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侧盖60由靠近前轮20设置的前方侧盖61和靠近后轮70设置的后方侧盖62构成。另外,在自动二轮车10的右侧面上设置形状基本与侧盖60对称的侧盖。
盖31~33以及侧盖60固定在车身40(在图2中未图示)或其他盖上。而且,侧盖60位于比邻接的盖32、33更靠近车身40外侧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盖31~33以及侧盖60之中,盖33构成覆盖车身40的一部分的第一盖部件。而且,侧盖60(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构成从车身外侧覆盖盖33的端部33e(一端)的第二盖部件。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盖部件的盖33以及构成第二盖部件的侧盖60(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前方侧盖61和后方侧盖62从车身外侧覆盖盖33(端部33e)并与端部33e重合而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重合”包括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与盖33(端部33e)接触的状态,以及以从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与盖33(端部33e)之间的间隙无法看到车身40内部的间隔(规定间隔)配置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和盖33(端部33e)的状态。
而且,在盖33以及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的内侧,设置构成一部分车身40的电池箱41。另外,在电池箱41的侧面设置用于限制盖33(第一盖部件)与后方侧盖62(第二盖部件)分离的限制部41r。
(3)盖部件的安装状态接着,参照图4~图6对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盖部件的盖33以及构成第二盖部件的侧盖60(前方侧盖61、后方侧盖62)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
图4是图3所示的IV-IV线的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如图4所示,从车身外侧覆盖盖33并且一部分与盖33的端部33e重合地安装前方侧盖61。
在盖33的端部33e上具有向前方侧盖61的方向延伸的突部33p。而且,前方侧盖61利用螺钉63固定在后方侧盖62上。
图5是图3所示的V-V线的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如图5所示,从车身外侧,具体地说,从电池箱41的外侧覆盖盖33并且一部分与盖33的端部33e重合地安装后方侧盖62。
如图5所示,在V-V线的位置上,前方侧盖61位于后方侧盖62的外侧。
在盖33的端部33e上具有向后方侧盖62的方向延伸的突部33p。
后方侧盖62具有用于限制盖33与后方侧盖62分离的限制部62r。即,限制部62r一体设置在后方侧盖62上。
具体而言,限制部62r从后方侧盖62向车身40的内侧(电池箱41侧)延伸并固定在车身40(电池箱41)上。
限制部62r,在端部33e与后方侧盖62重合的重叠区域A变大的方向上,形成允许盖33活动的空间62s(规定空间)。并且,限制部62r通过螺钉64固定在电池箱41上。
在后方侧盖62的端部33e上具有向盖33的方向延伸的突部62p。
图6是图3所示的VI-VI线的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在VI-VI线的位置上,与图5所示的V-V线的位置相同,从车身外侧覆盖盖33并且一部分与盖33的端部33e重合地安装后方侧盖62。而且,与V-V线的位置相同,前方侧盖61位于后方侧盖62的外侧。
另一方面,在VI-VI线的位置上,设置从电池箱41延伸、用于限制盖33与后方侧盖62分离的限制部41r。即,限制部41r并未设置在后方侧盖62上,而是设置在车身40一侧。
与V-V线的位置相同,后方侧盖62具有向盖33的方向延伸的突部62p。
如上所述,设在盖33的端部33e上的突部33p,从图3所示的IV-IV线的位置一直连续设置到VI-VI线的位置。而且,设在后方侧盖62上的突部62p,从图3所示的V-V线的位置一直连续设置到VI-VI线的位置。
另外,突部62p不一定非要从图3所示的V-V线的位置无间断地连续设置到VI-VI线的位置,盖33(端部33e)与后方侧盖62的安装状态,例如,可以根据图4~图6所示的剖面上的端部33e与后方侧盖62的角度等决定如何设置。
作用、效果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10(车身盖),由于在位于车身40内侧的盖33上设置向后方侧盖62的方向延伸的突部33p,所以即使盖33与后方侧盖62之间稍微产生间隙,也可以防止形成可以从该间隙看到车身40内部的状态。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由于不必在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上设置卡定爪,所以可以降低损伤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的频率。并且,由于不具有卡定爪,所以可以避免将盖33或后方侧盖62歪斜着安装到车身40上,因为不必像具有卡定爪的盖那样严格地管理该盖的公差。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由于设置了用于限制盖33与后方侧盖62分离的限制部41r和限制部62r,所以可以防止盖33与后方侧盖62之间的间隙变大。
由于将限制部62r一体设置在后方侧盖62上,所以可以降低后方侧盖62的制造成本以及后方侧盖62的安装作业所涉及到的工序数。
由于将限制部41r设置在车身40侧(具体而言是电池箱41),所以可以简化后方侧盖62的形状。即,虽然在将用于限制盖33与后方侧盖62分离的限制部一体设置在后方侧盖62上的情况下,有时后方侧盖62的成型模需要采用滑动芯,但是由于与限制部41r分体形成,所以可以避免在该成型模上采用滑动芯。
由于限制部62r沿车身40的内侧延伸而固定在车身40上,所以可以容易、可靠地调节(减小)盖33与后方侧盖62之间的间隙。
由于利用设在车身40上的限制部41r可以限制盖33与后方侧盖62分离,所以不必确保用于防止盖33与车身40之间接触的间隙。
即,虽然在现有的盖与车身之间必须确保一定的间隙,以防止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因振动等而相互接触,但是可以不需要设置这种间隙,因而可以提高外观形状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可以构成更为敏捷小巧的外观)。
根据自动二轮车10,由于限制部62r在端部33e与后方侧盖62重合的重叠区域A变大的方向上,形成允许盖33活动的空间62s,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的安装作业。
另外,即使在盖33与后方侧盖62的安装位置之间产生“偏移”,该偏移也可以被空间62s吸收,所以可以防止损害自动二轮车10的外观。
另一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虽然通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公开了本发明的内容,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此部分内容的叙述和附图。对于本技术领域人员来说从所公开的内容得出各种替代实施方式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可以如下所述改变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图7是可以取代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而设置在自动二轮车10上的盖34以及后方侧盖65的局部剖视图。具体而言,图7是图3所示的V-V线的位置上的局部剖视图。以下,主要对不同于上述盖33以及后方侧盖62的部分进行说明。
代替盖33和后方侧盖62,分别在自动二轮车10上设置盖34和后方侧盖65。
与盖33相比,在盖34的端部34e上所形成的突部34p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与后方侧盖62相比,后方侧盖65的突部65p和限制部65r的形状是不同的。
具体而言,与突部33p相比,突部34p的弯曲角度为锐角。同样地,与突部62p相比突部65p的弯曲角度为锐角。另外,虽然在盖33上通过使端部33e弯曲而形成突部33p,但是在盖34上是通过在端部34e上加厚而形成突部34p的。虽然后方侧盖62的突部62p也与突部33p相同,是通过使端部弯曲而形成的,但是后方侧盖65的突部65p与突部34p相同,是通过在后方侧盖65的端部上进行加厚而形成的。
在后方侧盖65上,与突部34p和突部65p相同地,通过加厚而形成突部65re。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自动二轮车1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适用于其他跨骑式车辆(例如具有三轮或四轮的跨骑式车辆)。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盖33和后方侧盖6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也适用于设在其他位置上的盖。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限制部(限制部41r、限制部62r)的位置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但是该限制部的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显然还包括并未在此进行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仅是由上述说明所得出的适当的请求保护范围而确定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式车辆,至少具有覆盖一部分车身的第一盖部件和从车身外侧覆盖所述第一盖部件一端的第二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部件,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具有向所述第二盖部件的方向延伸的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的内侧附近还具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盖部件与所述第二盖部件分离的限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第二盖部件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限制部设在所述车身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限制部从所述第二盖部件向所述车身内侧延伸地固定在所述车身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第二盖部件重合的重叠区域变大的方向上,形成允许所述第一盖部件活动的规定空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中,所述第二盖部件具有向所述第一盖部件的所述一端延伸的突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可以确保盖部件的制造、安装作业的简易性,并且无需严格管理盖部件的公差即可确保外观的高品质感。本发明涉及的跨骑式车辆的车身盖至少具有覆盖跨骑式车辆的一部分车身的盖(33)和从车身外侧覆盖盖(33)的侧盖(62),其中,在端部(33e)上具有向后方侧盖(62)的方向延伸的突部(33p)。
文档编号B62J23/00GK1751952SQ20051010996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1日
发明者大园元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