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12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瓶三轮车的制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电瓶三轮车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电瓶三轮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刹车制动力软,造成刹车距离增大,容易造成行车事故。电瓶三轮车的制动,是通过制动器控制机构带动制动器摇臂动作,使制动器进行制动的。制动器控制机构是由制动拉杆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制动器上的制动摇臂,而连动机构是固接在车架前端的两前臂上。电瓶三轮车的车架是通过弓字板与后桥相接。由于弓字板的弹性支撑作用,当电瓶三轮车满载或超载后,其车架前臂与后桥的间距必然加大;当电瓶三轮车在负载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等原因,也会造成弓字板的短暂变形,使车架前臂与后桥之间产生随机的、动态的位移。这些原因会造成连动机构对制动摇臂的一个微小的拉动量。如果电瓶三轮车上的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得过小,就有可能出现“自刹”现象。为避免“自刹”现象出现,在电瓶三轮车出厂时,就不得不将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大。这是造成电瓶三轮车刹车制动力软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以提高电瓶三轮车的刹车灵敏度,并避免“自刹”现象的出现。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中的制动拉杆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制动摇臂,连动机构固接在车体后桥上。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连动机构与制动器均固接在后桥上,所以连动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因电瓶三轮车是否负重超载或运输颠簸而改变。由于相对位置固定,因此就可以将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小,电瓶三轮车的刹车灵敏度随之提高,并且也由此避免了电瓶三轮车“自刹”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电瓶三轮车的行车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驱动链轮,2是后桥,3是主动摇臂,4是后拉杆,5是制动摇臂,6是制动轮毂,7是端部支撑臂,8是被动摇臂,9是支承臂,10是拉杠,11是横杆,12是主动摇臂,13是弓字板,14是手刹拉杆,15是车架,16是制动拉杆,17是车架前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电瓶三轮车的后桥2的中部所套接的后轴上接有驱动链轮1,后桥2的两端分接有制动轮毂6,内侧接有弓字板13,弓字板13的两端与车架15相接。
本实用新型的制动拉杆16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制动摇臂5,连动机构固接在车体后桥2上。所述的连动机构是在支承臂9前端套接横杆11,横杆11上固接有两主动摇臂3、12和两被动摇臂8。主动摇臂3与制动拉杆16相接,主动摇臂12与手刹拉杆14相接。两被动摇臂8分别通过各自连接的后拉杆4与制动轮毂6上的制动摇臂5相接。两个支承臂9的后端分别固接在车体后桥2上。
为防止横杆11有横向窜位,最好在横杆11两端接有端部支承臂7,端部支承臂7的后端固定在制动轮毂6上。这样就可对横杆11进行横向限位。
为进一步稳定连动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相对位置,提高制动拉杆16的动作灵敏度,在上述各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最好将与车体后桥2相接的拉杠10的前端固定位置下移,接在车架前臂17的下端。这样就可使拉杠10与制动拉杆16处于基本平行的状态,从而使制动拉杆16通过连动机构拉动制动摇臂5的作用更为灵敏、有效,使制动灵敏性更强。
权利要求1.一种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制动拉杆(16)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制动摇臂(5),其特征在于连动机构固接在车体后桥(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动机构是在支承臂(9)前端套接横杆(11),横杆(11)上固接有主动摇臂(3,12)和被动摇臂(8);主动摇臂(3)与制动拉杆(16)相接,被动摇臂(8)通过后拉杆(4)接制动摇臂(5);支承臂(9)后端固接在车体后桥(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横杆(11)两端接有端部支承臂(7),端部支承臂(7)的后端固定在制动轮毂(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与车体后桥(2)相接的拉杠(10)的前端接在车架前臂(17)的下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瓶三轮车的制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本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中的制动拉杆通过连动机构连接制动摇臂,连动机构固接在车体后桥上。本电瓶三轮车制动器控制机构由于连动机构与制动器均固接在后桥上,所以连动机构与制动器之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因电瓶三轮车是否负重超载或运输颠簸而改变。由于相对位置固定,因此就可以将制动器的制动间隙调小,电瓶三轮车的刹车灵敏度随之提高,并且也由此避免了电瓶三轮车“自刹”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电瓶三轮车的行车安全性。
文档编号B62L1/00GK2778663SQ200520023769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5日
发明者郑俊中, 李树立, 彭生 申请人:郑俊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