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73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自行车构件有关,更详而言之,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 盖固定构造。
技术背景按,请参阅图l,常见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主要包括有一握把套l、 一 C形环箍2与一端盖3;其中,该握把套1外侧端壁突伸有两对称的突块1 a,可嵌置 定位于该环箍2内环壁内侧相对设置的缺槽2 a中,可藉以将握把套1锁固迫紧于把手 管上,图中未示;另外,该环箍2内环壁外侧设有一环沟2 b ,可供该端盖3内侧凸部 3 a外环壁上相对设置的环突3 b嵌卡定位,而密封固定于环箍2上。惟,常见的端盖3固定构造,仍存在有下列诸多缺点1 、该握把套1主要是藉由突块1 a径向内壁面与环箍2内环壁所形成的接触摩擦 面积,-用以与把手管外周壁产生夹掣束紧作用,因此,该环箍2预留环沟2 b供端盖3 凸部3 a上的环突3 b嵌卡定位,便会阻碍占用环箍2与把手管外周壁间的接触空间, 而减少摩擦面积,以致于削弱了握把套1与把手管间的夹掣束紧强度。2、 如上所述,亦可藉由增加环箍2的宽度,以弥补摩擦面积的损失,但也会相对 增加环箍2的材料成本与重量,使体积增加,而影响美观性。3、 该端盖3与环箍2是采环形卡扣组合,故没有圆周方向的定位功能,也无法牢 固地限制圆周方向的转动,因此,当端盖3外壁面以雷射雕刻、印刷、黏贴或彩绘等方 式形成有商标、标志等各种具方向性的图案或文字时,便会形成组装定位上的困扰,或 使该等图案或文字难以最佳的视觉形态呈现。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使端盖能够牢固 地夹掣齊封于握把套外侧端。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端盖不会阻碍
环箍与把手管间的夹掣束紧强度,故毋需增加环箍宽度,可防止材料浪费、增加重量及 影响美观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端盖可被快速 地组装定位,并限制圆周方向的转动,故可确保端盖外壁面的图案或文字能以正确方向 呈现及永久定位。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主要包括有一把 手管、 一可束套于该把手管上的握把套、 一可将该握把套外侧端锁固迫紧于把手管上的 C形环箍,以及一端盖;其中,该端盖具有一封盖壁,该封盖壁具有一内壁面与一外壁 面,该内壁面上突伸有至少一夹掣片,当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于环箍、握把套与把 手管外周壁任两者相对部位间时,可藉由锁紧环箍,将夹掣片予以夹掣固定,进而将端 盖轻易地密封固定于握把套外侧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固定构造,可使端盖能够牢固地夹掣密封于握把套外侧端;其 次,由于该端盖不会阻碍环箍与把手管间的夹掣束紧强度,故毋需增加环箍宽度,可防 止材料浪费、增加重量及影响美观性;再者,该端盖可被快速地组装定位,并限制圆周 方向的转动,故可确保端盖外壁面的图案或文字能以正确方向呈现及永久定位。

图1是常见的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组合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侧视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侧视剖面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衝ll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端盖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2、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主 要包括有一把手管1 0 、 一可束套于该把手管1 0上的握把套2 0 、 一可将该握把套2 0外侧端利用一锁固螺栓3 l锁固迫紧于把手管l 0上的C形环箍3 0及一端盖4 0; 请再参阅图4、图5,其中该握把套2 0,其外侧端壁2 l突伸有两对称的突块2 2, 该突块2 2的长度约略等于环箍3 O的宽度,且该突块2 2的径向内侧壁2 2 1中间位 置自外侧起凹设有一呈弯弧状的凹槽2 2 2;该环箍3 0,其内环壁3 2沿轴向对称凹设有两呈贯通状的凹口3 3,可分别供该 握把套2 0相对突伸的突块2 2嵌置定位,使该等凹口 3 3恰可分别被相对的突块2 2 填满;.该端盖4 0,具有一封盖壁4 1,该封盖壁4 l具有一内壁面4 1 l与一外壁面41 2,该内壁面4 1 1两适当处对称突伸有两夹掣片4 2,该等夹掣片4 2是设呈与握 把套2 0突块2 2上的凹槽2 2 2相吻合的弯弧状,其上更分别形成有一外侧受夹面42 l与一内侧受夹面4 2 2,使该等夹掣片4 2得以分别嵌置定位于握把套2 0各相对 突块2 2上的凹槽2 2 2内,同时,其外侧受夹面4 2 1可相对贴抵于凹槽2 2 2的槽 底面,内侧受夹面4 2 2可透过凹槽2 2 2的开口相对贴抵于把手管1 0的外周壁1 1,如此,当锁固螺栓3 l旋紧时,该等夹掣片4 2的外侧受夹面4 2 l与内侧受夹面 4 2 2便可分别被外侧握把套2 0的突块2 2与把手管1 0外周壁1 1相对夹掣固定。请再参阅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当欲组 装端盖4 0时,可先将握把套2 0束套于自行车的把手管1 0外周壁1 l上,之后,再 将环箍3 0两对称凹口3 3对准握把套2 0外侧端两突块2 2后相互嵌置定位,接着, 将端盖4 0两夹掣片4 2对准位于环箍3 0凹口3 3内的突块2 2径向内侧壁2 2 1 上的凹槽2 2 2后予以嵌置定位,最后,再锁紧环箍3 0上的锁固螺栓3 1 ,即可将端 盖4 0的两夹掣片4 2紧密夹固于各相对突块2 2与把手管1 0外周壁1 l间,使端盖 4 0可准确牢固地夹掣密封于握把套2 G外侧端。请参阅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大致与第
一实施辆相同,其差别在于将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2 0各突块2 2径向内侧壁2 2 l上 的凹槽2 2 2改为呈径向贯通状的缺口 2 2 3,并将该端盖4 0厚度较薄的夹掣片4 2 增加到与突块2 2约略等厚,如此,郎可使该等夹掣片4 2得以分别嵌置定位于各相对 突块2 2上的缺口 2 2 3内,并让该夹掣片4 2外侧受夹面4 2 1可相对贴抵于环箍3 0的凹口3 3底壁面,其内侧受夹面4 2 2可透过凹口3 3的开口相对贴抵于把手管1 0外周壁1 1,进而使该夹掣片4 2得以分别被夹掣固定于外侧环箍3 0与内側把手管 10外周壁1l相对部位间。请参阅图9、图IO,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大致与 第二实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将第二实施例的握把套2 0各突块2 2的长度略为縮短, 并将该端盖4 0的夹掣片4 2宽度增加到与环箍3 0各相对凹口3 3约略等宽,如此, 即可使该等握把套2 0各突块2 2嵌置定位于环箍3 0各相对凹口3 3内侧端后,仍存 在有适当空间可供该端盖4 0各相对夹掣片4 2嵌置定位,以及与各相对突块2 2彼此 并接,并让该夹掣片4 2外侧受夹面4 2 l可相对贴抵于环箍3 0的凹口3 3底壁面, 其内侧受夹面4 2 2可透过凹口3 3的开口相对贴抵于把手管1 0外周壁1 1 ,进而使 该夹掣片4 2得以分别被夹掣固定于外侧环箍3 0与内侧把手管1 0外周壁1 1相对 部位间。请参阅图ll、图12,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大致与 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将第一实施例的环箍3 0内环壁3 2沿轴向对称凹设呈贯 通状的凹口3 3改为仅设置在内环壁3 2的外侧端的非贯通状,并将该端盖4 O各夹掣 片4 2设为与凹口3 3约略相等的宽度与厚度,如此,即可使该等夹掣片4 2得以分别 嵌置定位于环箍3 0各相对凹口3 3内,并使该等夹掣片4 2同样地可分别被夹掣固定 于外侧环箍3 0与内侧把手管1 0外周壁1 1相对部位间,而不会受到该握把套2 0各 突块2 2与环箍3 0各相对缺槽3 4间的嵌置定位结构影响。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大致与第一实 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将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2 0各突块2 2径向内侧壁2 2 l上的凹 槽2 2 2改设在径向外侧壁2 2 4,并将该端盖4 0厚两对称的夹掣片4 2相隔距离随 之略为增加,使该等夹掣片4 2同样地可分别嵌置定位于各相对突块2 2径向外侧壁2 2 4上的凹槽2 2 2内,并让该夹掣片4 2外侧受夹面4 2 1可相对贴抵于环箍3 0的 凹口 3 3底壁面,其内侧受夹面4 2 2可相对贴抵于握把套2 0各突块2 2凹槽2 2 2 的槽底面,进而使该夹掣片4 2得以分别被夹掣固定于外侧环箍3 0与握把套2 O相对 部位间。 '请参阅图M,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大致与第三实 施例相同,其差别在于将第三实施例的环箍3 0两凹口3 3外侧端适当连通形成一呈C 形的凹口 3 3 1,并将第三实施例的端盖4 0两夹掣片4 2—侧相连接形成一呈C形的 夹掣片4 2相对于该凹口3 3 1 ,如此,即可使该夹掣片4 2得以嵌置定位于环箍3 0 的C形凹口3 3 l内,并让该夹掣片4 2外侧受夹面4 2 l可相对贴抵于环箍3 0的凹 口 3 3.底壁面,其内侧受夹面4 2 2可相对贴抵于把手管1 0的外周壁1 1 ,进而使该 夹掣片4 2可被夹擎固定于外侧环箍3 0与把手管1 0外周壁1 l相对部位间;同理, 上述其它实施例的端盖4 0也可适用于单一夹掣片4 2形态,而不以两对称夹掣片4 2 为限,原则上,只要能将该夹掣片4 2夹掣定位于该环箍3 0 、握把套2 0或把手管1 O任两者相对部位间,当环箍3 O锁紧时,大致都能获得一定的夹掣固定效果,只是实 际运用上仍以两对称夹掣片4 2的夹掣固定效果较佳,特此叙明。藉由以上说明,可将本实用新型的特色与可达成功效整理如下-1、 本实用新型的端盖4 0夹掣片4 2,无论是夹掣固定于环箍3 0与把手管1 0 间,或环箍3 0与握把套2 0间,或握把套2 0与把手管1 0间,均不会防碍到该环箍 3 0甩以夹掣把手管1 0外周壁1 l的空间,亦即,该环箍3 0仍可透过夹掣片4 2直 接或间接与把手管l O相互夹掣,而达到良好的夹掣束紧强度。2、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端盖4 0不会防碍到环箍3 0与把手管1 O间的 夹掣束紧,因此,毋需增加环箍3 O的宽度,故不致增加环箍3 O的材料成本与重量,以及保持巧小的体积与美观性。3、 本实用新型的端盖4 0夹掣片4 2,可直接嵌置定位于环箍3 0、握把套2 0 及把手管l O任两者相对部位间,故除了容易组装定位外,也可藉由圆周方向的转动限 制,使端盖4 0外壁面4 1 2上具方向性的图案或文字,均能以正确方向快速组装,且 牢固密封于握把套2 O外侧端上,使该图案或文字获得与保持最好的视觉呈现效果。惟,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数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故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 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把手管;一可束套于该把手管上的握把套;一可将该握把套外侧端锁固迫紧于把手管上的C形环箍;一端盖,具有一封盖壁,该封盖壁具有一内壁面与一外壁面,该内壁面预定部位突伸有一夹掣片,该夹掣片上形成有一外侧受夹面与一内侧受夹面,可分别夹掣固定于该环箍、握把套与把手管任两者相对的内、外壁面间。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端盖夹掣片 的外侧受夹面与内侧受夹面,可分别被外侧环箍与内侧把手管外周壁相对夹掣固定。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内环壁 凹设有一凹口,可供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使该夹掣片外侧受夹面可相对贴抵于凹 口的底壁面,而内侧受夹面则可透过凹口的开口相对贴抵于把手管外周壁。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的凹口 是沿轴向设呈贯通状,使该凹口内侧端可供握把套外侧端壁相对突伸的一突块嵌置定 位,该凹口外侧端则供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的凹口 是沿轴向设呈贯通状,使该凹口可供握把套外侧端壁相对突伸的一突块嵌置定位,且该 突块外侧端凹设有一缺口,可供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的内环 壁是设有两对称的凹口,该端盖亦相对设置有两对称的夹掣片。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端盖的外侧 受夹面与内侧受夹面,可分别被外侧握把套与把手管外周壁相对夹掣固定。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内环壁 沿轴向凹设有一呈贯通状的凹口,可供该握把套外侧端壁相对突伸的一突块嵌置定位, 且该突块径向内侧壁凹设有一凹槽,可供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同时,该夹掣片外 侧受夹面可相对贴抵于凹槽的槽底面,其内侧受夹面可透过凹槽的开口相对贴抵于把手 管外周壁。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的内环 壁是设有两对称的凹口,该握把套与端盖亦分别相对设置有两对称的突块与夹掣片。 1 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端盖的外 側受夹面与内侧受夹面,可分别被外恻环箍与内侧握把套相对夹掣固定。 1 1、如权利要求l O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内 环壁沿轴向凹设有一呈贯通状的凹口,可供该握把套外侧端壁相对突伸的一突块嵌置定 位,1_-该突块径向外侧壁凹设有一凹槽,可供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同时,该夹掣 片内侧受夹面可相对贴抵于凹槽的槽底面,其外侧受夹面可透过凹槽的开口相对贴抵于 环箍的凹口底壁面。2、如权利要求l l所述的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环箍的 内环壁是设有两对称的凹口,该握把套与端盖亦分别相对设置有两对称的突块与夹掣 片。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把手的端盖固定构造,主要包括有一把手管、一可束套于该把手管上的握把套、一可将该握把套外侧端锁固迫紧于把手管上的C形环箍,以及一端盖;其中,该端盖具有一封盖壁,该封盖壁具有一内壁面与一外壁面,该内壁面上突伸有至少一夹掣片;据此,当该端盖的夹掣片嵌置定位于环箍、握把套与把手管外周壁任两者相对部位间时,便可藉由锁紧环箍,将夹掣片予以夹掣固定,进而将端盖轻易地密封固定于握把套外侧端。
文档编号B62K21/00GK201080234SQ20072007021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4日
发明者林爱伦 申请人:林爱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